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文化之中华上下五千年天天历史大高楼 哈哈哈哈哈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3:28:57 | 只看该作者
105 司马懿装病

--------------------------------------------------------------------------------

    诸葛亮死后几年里,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魏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但是它的内部却
发生了动乱。
    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出身大士族地主。曹操刚刚掌权的时候,曾经征召司马懿出来做
官。那时候,司马懿嫌曹操出身低微,不愿意应召,但是又不敢得罪曹操,就假装得了风瘫
病。曹操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派了一个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的卧室去察看,果然看到司马
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刺客还不相信,拔出佩刀,架在司马懿的身上,装出要劈下去的样子。他以为司马懿要
不是风瘫,一定会吓得跳起来。司马懿也真有一手,只瞪着眼望了望刺客,身体纹丝儿不
动。刺客这才不得不相信,收起刀向曹操回报去了。
    司马懿知道曹操不肯放过他。过了一段时期,让人传出消息,说风瘫病已经好了。等曹
操再一次召他的时候,他就不拒绝了。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马懿已经
是魏国的元老。由于他长期带兵在关中跟蜀国打仗,魏国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后来,辽
东太守公孙渊勾结鲜卑贵族,反叛魏国。魏明帝又调司马懿去对付辽东的叛乱。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正要回朝的时候,洛阳派人送来紧急诏书,要他迅速赶回洛阳。
    司马懿到了洛阳,魏明帝已经病重了。明帝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
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
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
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
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
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
    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
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
    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不上朝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太傅生的是
真病还是假病。
    有一次,有个曹爽亲信的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
告别。曹爽要他顺便探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
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
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
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
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
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
    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
心了。”
    曹爽听了,不用提有多高兴啦。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
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
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
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
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
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3:29:10 | 只看该作者
106 司马昭的野心

--------------------------------------------------------------------------------

    司马懿杀了曹爽,过了两年,他也死了。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魏国大权落在
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魏少帝曹芳恨透司
马师。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
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司马师废去曹芳后,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
东将军毌丘(毌丘,姓,毌音guàn)俭起兵声讨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打败了
文钦和毌丘俭。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接着,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
    魏帝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
“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文言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着
他来收拾我。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
    可是曹髦从怀里掏出一道预先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
个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死呢。”说着,他进内宫去禀报太后。
    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倒有两个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
    二十岁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治司马昭。他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
嚷地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了一队兵士赶来,挡住了禁卫军的去路。双方打了起来。曹髦上
前大喝一声,挥动剑杀过去。贾充的手下兵士一见皇帝自己动手,毕竟有点胆怯,有的准备
逃了。
    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跟贾充说:“您看怎么办?”
    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
    贾充这一说,成济才胆大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曹髦来不及招架,被成济
刺穿了胸膛,跌下车来死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真的杀了皇帝,也有点着慌,连忙赶到朝堂
上,召集大臣们商量。司马昭假惺惺装出悲伤的样子,跟一位老臣陈泰说:“您说,叫我怎
么办呢?”
    陈泰说:“只有斩了贾充的头,才多少可以向天下交帐。”
    司马昭很为难地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您再想想。”陈泰说:“依我说,只有比这
更重的办法,没有再轻的了。”
    司马昭一听不是滋味,就不吱声了。
    后来,司马昭用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给曹髦加上许多罪状,把他废作平民,把曹髦
被杀的事轻轻掩盖过去。
    但是,大伙儿还是议论纷纷,怪司马昭不办凶手的罪,司马昭没法拖下去,就把杀害皇
帝的罪责一古脑儿推给成济,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满门抄斩。
    司马昭除掉了曹髦,另外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十五岁的曹奂接替皇位,这就是魏元
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3:29:28 | 只看该作者
107 邓艾偷渡剑阁

--------------------------------------------------------------------------------

    司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认为内部已经稳定,决心大举进攻蜀汉。
    那时候,接替诸葛亮的大臣蒋琬、费袆都已死去,蜀汉担任大将军的是姜维。姜维有心
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
但不能够取得胜利,反而白白消耗了不少兵力。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
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
    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知道抵挡不了,把蜀兵集中到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守住关
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没法攻进去。
    邓艾看到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
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
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
    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这时候,邓艾的兵士随身带的粮草
已经快完了,将士们都慌了神。
    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邓艾一带头,也跟
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
江油(今四川江油县)。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
抗,只好投降了。
    邓艾继续向绵竹(今四川绵阳西南)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
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听说要他投降,气得火冒三丈,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他摆开阵势,决心
和邓艾拼个死活。但是毕竟敌不过邓艾,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
    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成都的百姓做梦也没想到魏兵来得那么快,一听邓
艾兵临城下,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蜀汉朝廷更是乱成一团,后主赶快召集大臣商量。
有人主张往南逃,有的主张投靠东吴,有人认为现在魏国大军压境,不如趁早投降。
    后主是个没主意又胆小的人,根本不想抵抗。等邓艾大军到达成都,他已经叫人反绑着
两手,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投降了。
    邓艾进了成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骄傲起来,连钟会也不在他眼里。他直接向司马昭上
书,要趁这次打胜仗的势头,一鼓作气把东吴灭掉。哪儿知道司马昭下个命令给邓艾,说:
    “军事行动不许自作主张。”这件事把邓艾气得要命。
    正在剑阁跟钟会对抗的蜀将姜维,得到邓艾袭击成都的消息,正想退回去保卫成都,接
到后主的命令,要他向魏军投降。
    蜀军将士接到这个命令,又气愤又伤心。有的兵士恨得拔出刀来,在大石头上乱砍。
    姜维倒是十分冷静。他跟将士们一核计,决定向钟会投降。钟会也赏识姜维是个好汉,
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两个人出门一块坐车,回到军营一起议事,要好得简直拆不开。
    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秘密写信给司马昭,告发邓艾谋反。
    司马昭本来猜忌心很重,接到钟会的报告,就用魏元帝的名义下道诏书,派人到成都把
邓艾抓起来,用囚车押回洛阳。他怕邓艾抗拒,又命令钟会进军成都。
    钟会到了成都,派一支人马用囚车把邓艾押到洛阳。半路上,邓艾被人杀了。钟会用计
除掉了邓艾以后,兵权全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他就决定谋反了。
    钟会跟姜维一商量,姜维完全赞同他。因为姜维另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钟会杀
掉魏军将领,然后再除掉钟会。他偷偷地给刘禅送了一封信,说“请陛下再忍受几天委屈,
臣一定把国家恢复过来。”
    钟会哪儿知道姜维的打算,他以为姜维真心跟他合伙反司马昭。他假传太后的命令,说
司马昭杀害魏元帝,叫他发兵讨伐。他怕魏军将领不服,把他们软禁在蜀宫里。
    魏军将士对钟会的命令本来有点怀疑,后来,有人传出谣言,说钟会、姜维要把北方来
的将士杀光。这一来,大家都乱了起来。有的在宫殿四周放了火。乱兵进了宫,姜维、钟会
控制不住,都被乱兵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3:29:40 | 只看该作者
108 扶不起的阿斗

--------------------------------------------------------------------------------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
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
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袆、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可是他毕竟
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到蒋琬、费袆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
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了,走的走了。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
位比较低的官员郃(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
一动全靠郃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郃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郃正是个忠心
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
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
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
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
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
使诸葛亮话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
(指司马昭)。”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
    郃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
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
    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
“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郃正的话,就把郃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
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
    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
    “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
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3:29:53 | 只看该作者
109 王濬楼船破吴

--------------------------------------------------------------------------------

    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攻东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
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316年,晋
朝的国都在洛阳,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西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残暴
出了名的。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
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晋武帝就决定发兵
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
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省)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
(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濬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这种战船很
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
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
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
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
    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
    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
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
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过了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濬的水军,到了秭
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王濬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
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
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
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
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
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
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
    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一下再打。杜预
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以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
解,一劈到底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他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
东吴国都建业。
    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
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
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
了。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有一个东吴将军陶濬,正在这时候去找孙皓。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这个陶濬是个糊涂
虫,他说:“益州下来的水军情况我知道,他们的船都小得很。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
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
    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陶濬向将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
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但是将士可不像陶濬那样糊涂,不愿送死。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
净。
    王濬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业。建业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
的战船,王濬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声中进了建业城。
    孙皓到了山穷水尽的田地,只得自己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
到王濬的军营前投降。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
晋朝统一了全国。
    三国时期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不少传说。到了明朝初年,小说家罗贯中根
据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话本,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诸葛亮、
关羽等历史人物作了艺术上的塑造。它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巨著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3:30:06 | 只看该作者
110 石崇王恺比富

--------------------------------------------------------------------------------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
    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
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
    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石崇
的钱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许多钱是哪儿来的呢?原来石崇当过几年荆州刺史,在这
期间,他除了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之外,还干过肮脏的抢劫勾当。有些外国的使臣或商人经过
荆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榨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盗一样,公开杀人劫货。这样,他就掠夺
了无数的钱财、珠宝,成了当时最大的富豪。
    石崇到了洛阳,一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
饴(音yí)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
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谁要
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
更豪华。
    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觉得这样
的比赛挺有趣,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
一番。
    有了皇帝帮忙,王恺比阔气的劲头更大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吃饭。
    宴席上,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一番怎么样?”
    大家当然都想看一看。王恺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
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
    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一种器物),顺手抓起,朝着大
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克朗”
    一声,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责问石崇:“你……你
这是干什么!”
    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到生气,我还您就是了。”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
声说:“好,好,你还我来。”
    石崇立刻叫他随从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
    不一会,一群随从回来,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
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那就更多
了。
    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财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认输。
    这场比阔气的闹剧就这样结束了。石崇的豪富就在洛阳出了名。当时有一个大臣傅咸,
上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他说,这种严重的奢侈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现在这样比阔气,
比奢侈,不但不被责罚,反而被认为是荣耀的事。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晋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恺一样,一面加紧搜刮,一面穷奢极侈。
西晋王朝一开始就这样腐败,这就注定要发生大乱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0:47:19 | 只看该作者
111 周处除“三害”

--------------------------------------------------------------------------------

    西晋时期,除了像王恺、石崇一类穷奢极侈的豪门官员外,还有一批士族官员,吃饱了
饭不干正经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胡乱吹牛,尽说些脱离实际的荒诞无稽的怪话。这种谈话
叫作“清谈”。这种人,往往名气很大,地位很高。这也可见当时风气的腐败了。
    但是在官员中,也有比较正直肯干实事的人。像西晋初年的周处就是这样的人。他担任
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的时候,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积下来的案件,有三十年没有处
理的。周处一到任,就把积案都认真处理完了。后来调到京城做御史中丞,不管皇亲国戚,
凡是违法的,他都能大胆揭发。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
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
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 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
    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
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有一次,周处在外面走,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他找了一个老年人问:“今年年成挺不
错,为什么大伙那样愁眉苦脸呢?”
    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三害还没有除掉,怎样高兴得起来!”
    周处第一次听到“三害”这个名称,就问:“你指的是什么三害。”
    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吗?”
    周处吃了一惊。他想,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他沉吟了一会,
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到了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
虎啸,从远处窜出了一只白额猛虎。周处闪在一边,躲在大树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
下,射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性命。
    周处下山告诉村里的人,有几个猎户上山把死虎扛下山来。大家都挺高兴地向周处祝
贺,周处说:“别忙,还有长桥的蛟呢。”
    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去找蛟去了。那条蛟隐藏在水深
处,发现有人下水,想跳上来咬。周处早就准备好了,在蛟身上猛刺一刀。那蛟受了重伤,
就往江的下游逃窜。
    周处一见蛟没有死,紧紧在后面钉住,蛟往上浮,他就往水面游;蛟往下沉,他就往水
底钻。这样一会儿沉,一会儿浮,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
    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下子周处和蛟一定两败俱
伤,都死在河底里了。本来,大家以为周处能杀死猛虎、大蛟,已经不错了;这回“三害”
都死,大家喜出望外。街头巷尾,一提起这件事,都是喜气洋洋,互相庆贺。
    没想到到了第四天,周处竟安然无恙地回家来了。人们大为惊奇。原来大蛟受伤以后,
被周处一路追击,最后流血过多,动弹不得,终于被周处杀死。
    周处回到家里,知道他离家三天后,人们以为他死去,都挺高兴。这件事使他认识到,
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
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
    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
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
    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
志气,不怕没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的勤
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到了东吴被晋朝
灭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0:47:33 | 只看该作者
112 白痴皇帝

--------------------------------------------------------------------------------

    晋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司马衷偏
偏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低能儿。朝廷里里外外都担心,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低能儿继承
了皇位,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说。有一天,在晋武帝举行宴会的时候,大臣
卫瓘(音guàn)假装酒醉,倒在晋武帝的御座面前,用手抚摸着座位,嘴里含含糊糊地
说:
    “这个座位太可惜了!”
    晋武帝马上懂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假装听不懂,说:“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
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瓘扶起来送走。
    打那以后,谁也不敢向晋武帝再提这件事。
    晋武帝毕竟也有点犹豫。他想试试他的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特地送给
太子一卷文书,里面提出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
    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机灵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连忙把宫里老师请来,替太子代做
答案。那个老师很有学问,写出一份卷子,引经据典,答得头头是道。
    贾妃看了挺满意,旁边有个略懂文墨的太监却提醒她:“这份卷子好是好,可是皇上明
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现在写出这样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怀疑。万一查究起来,就把事情弄
糟了。”
    贾妃说:“对,亏得你提醒一下。那么还是你来另写一份吧。写得好,将来还怕没你的
好处!”
    那个太监就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依样画葫芦抄写一遍,送给晋武帝。
    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很不高明,但是总算有问必答,可见太子的脑子还是清楚
的。俗话说: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能将就也就将就过去了。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已经三十多岁。按理说,三十多岁的人已经可
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晋武帝到底不放心,立个遗诏,要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马
亮一起辅政。晋武帝临死的时候,只有杨骏在身边。杨骏为了想独揽大权,和杨皇后串通起
来,另外伪造一道遗诏,指定杨骏单独辅政。
    晋武帝一死,太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
    晋惠帝即位以后,国家政事他一件也管不了,倒是闹出一些笑话来。
    有一次,他带了一批太监,在御花园里玩。那是初夏季节,池塘边的草丛间,响起一片
蛤蟆的叫声。
    晋惠帝呆头呆脑地问身边的太监说:“这些小东西叫,是为官家,还是为私人呢?”
    太监面面相觑(音qù),不知该怎样回答。有个比较机灵的太监一本正经地说:“在
官地里的为官家,在私地里的为私家。”
    惠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有一年,各地闹饥荒。地方的官员把灾情上报朝廷,说灾区的老百姓饿死的很多。这件
事给晋惠帝知道了,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
    大臣回奏说:“当地闹灾荒,没粮食吃。”
    惠帝忽然灵机一动,说:“为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粥呢?”
    大臣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
    西晋出了这样一个白痴皇帝,周围的一群野心家自然就蠢蠢欲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0:47:50 | 只看该作者
113 八王混战

--------------------------------------------------------------------------------

    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
以后,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
己选用。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哪里知
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
    晋惠帝即位以后,外戚杨骏用阴谋手段,排挤了汝南王司马亮,取得单独辅政的地位。
一些诸侯王当然不甘心,只是一时没有机会动手反对他。
    晋惠帝不懂事,但是他的妻子贾后却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她不愿让杨骏操纵政权,秘
密派人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楚王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贾后有了楚王玮的支持,就宣布杨骏谋反,派兵围了杨骏
的家,把杨骏杀了。
    杨骏被杀之后,汝南王亮进洛阳辅政。他想独揽大权,可是兵权在楚王玮手里。两个人
之间就闹起矛盾来。贾后嫌留着汝南王亮也碍事,就假传晋惠帝的密令,派楚王玮把汝南王
亮抓起来杀了。
    楚王玮本来是贾后的同党,但是贾后怕他连杀两王之后,权力太大。当天晚上,又宣布
楚王玮假造皇帝诏书,擅自杀害汝南王,把楚王玮办了死罪。楚王玮知道上了贾后的当,大
叫冤枉,已经没有用了。
    打那以后,朝廷上没有辅政的大臣,名义上是晋惠帝做皇帝,实际上是贾后专权。
    贾后掌权七八年,骄横跋扈,胡作非为,名声坏透了。太子司马遹(音yù),不是贾
后生的。贾后怕他长大起来,自己的地位保不住,就千方百计想除掉太子。
    有一回,贾后事先叫人起草一封用太子口气写的信,内容是逼晋惠帝退位。贾后把太子
请来喝酒,把他灌得烂醉,趁太子昏昏沉沉的时候,骗他把那封信抄了一遍。
    第二天,贾后叫晋惠帝召集大臣,把太子写的信交给大家传看,宣布太子谋反。大臣们
怀疑这封信不是太子写的。贾后要大家核对笔迹。大家一看果然是太子的亲笔,不敢再说。
    贾后就把太子废了。
    朝廷大臣对贾后的凶狠本来十分不满,现在见她废掉太子,背地里十分气愤,议论纷
纷。掌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想起兵反对贾后,但他又怕让太子掌了权,
也不好对付,就在外面散播空气,说大臣正在秘密打算扶植太子复位。贾后听到这个谣传,
真的害怕起来,派人毒死了太子。这样一来,赵王伦抓住了把柄,派禁军校尉、齐王司马冏
(音jiǒng)带兵进宫逮捕贾后。
    专门玩弄阴谋的贾后,这一下也中了别人的计。她一见齐王冏带兵进宫,大吃一惊,
说:“你们想干什么?”
    齐王冏说:“奉皇上的诏书,特来逮捕你。”
    贾后说:“皇上的诏书都是我发的,哪里还有什么别的诏书!”
    贾后大叫大闹,指望惠帝来救她。赵王伦把她抓起来杀了。
    赵王伦掌握了政权,野心更大。他当了相国还不满足。过了一年,干脆把晋惠帝软禁起
来,自己称起皇帝来。他一即位,就把他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或是侍从、兵士,都封了
大大小小的官职。那时候,当官的戴的官帽上面都用貂(音diāo)的尾巴做装饰。赵王
伦封的官实在太多太滥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不够用,只好找些狗尾巴来凑数。所以,民间
就编了歌谣来讽刺他们,叫做“貂不足,狗尾续”。
    各地的诸侯王听说赵王伦做了皇帝,谁都想夺这个宝座。这样,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
场又一场的厮杀。参加这场混战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
(音yóng)、长沙王司马乂(音yì)、东海王司马越。加上已经被杀的汝南王亮、楚
王玮,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个都死了,留下的最后一
个东海王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了惠帝的弟弟司马炽(音chì),这就是晋怀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0:48:02 | 只看该作者
114 李特的流民大营

--------------------------------------------------------------------------------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
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
“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
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个氐(音dī)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
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照顾他们。流民
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开中原地区比较远,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
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
    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
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也没法过日子,人人都
发愁叫苦。
    流民们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感
戴李特,纷纷投奔他。
    李特在绵竹地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越聚越多,约摸有两万
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设营收容了几千流民。
    李特收容流民之后,派使者阎彧(音yù)去见罗尚,再次请求缓期遣送流民。
    阎彧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他见
了罗尚,说明了来意。罗尚对阎彧说:“我已经准许流民缓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诉他们吧!”
    阎彧直爽地对他说:“罗公听了别人的坏话,看样子恐怕不会饶过他们。不过我倒要劝
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来是软弱的,您若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众怒难犯,只怕对
您没有好处。”
    罗尚假惺惺地说:“我不会骗你,你就这样去说吧!”
    阎彧回到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李特,并且对李特说:“罗尚虽然这样
说,但是我们不能轻信他,要防备他偷袭。”
    李特也怀疑罗尚的话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准备抵抗
晋兵的进攻。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三万人,偷袭绵竹大营。
    晋军进入李特的营地,李特故意镇静自若躺在大营里。晋将自以为得计,一声号令,叫
兵士猛攻李特大营。
    三万晋军刚进了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
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一个抵十个,十个抵百个。晋军
没有料到流民早有准备,心里一慌,已经没有斗志,被流民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两三
个晋将逃脱不了,被流民们杀了。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作主,领导他们抗击官
府。
    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领一商量,大家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
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军威大振。过不了几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广汉,赶走了
那里的太守。
    李特进了广汉,学汉高祖刘邦的样子,宣布约法三章,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
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军队在李特领导下,纪律严明。蜀地的百姓平时受尽晋朝官府的压
迫,现在来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来,怎么不高兴。民间编了一个歌谣说:“李特尚可,罗
尚杀我。”
    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
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
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
称“成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12.2024 02:2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