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去春来———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外贸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 ]2 a0 v# P8 P4 X/ j0 s) p4 {" H2 u: [( W3 ^0 Z u8 s
/ M1 L1 N. G! c4 p. o |9 U9 c4 o* `5 j$ s* h. b
1 D0 {5 J9 m! c
近几个月以来,得益于各国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低廉的借贷成本,加之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欧美国家的复苏逐渐稳固,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外贸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R- M4 N$ H; B/ X: L; ~4 }
* S3 O" s$ [& x" K/ Y先看美国的情况。去年5月至11月,美国的出口已连续7个月增长,贸易顺差也开始收窄。究其原因,新兴经济体经济的迅猛复苏带动了外部需求的提升,同时美元贬值也使美国商品在海外市场具备了相对高的竞争力。对于美国经济来说,海外销售的增长刺激了美国工业产值的增加;而对于世界经济来说,美国由于增补库存而从国外进口商品的行为同样提升了全球贸易。1 u2 G2 m7 ~+ N0 a k0 T( C: Z ?
# g% }5 w9 J5 g5 j* v1 c$ g据统计,美元兑一篮子货币汇率较去年3月份的峰值贬值了10%,使美国商品更具国际竞争优势。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1月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达到了2004年以来的最高峰,该机构公布的出口数据也跃升至一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5.7%,其中第四季度出口为经济增长贡献了1.9%,为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j6 n K* U9 h- o) }: e
3 S$ F# i5 z8 i/ @, d% {2 e
中国的贸易活动也已全面回暖。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周三公布的数据,1月份出口额为10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进口额为953.1亿美元,同比增长85.5%;贸易顺差141.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63.8%。
) z& C( ?6 ~7 Y9 S/ R
8 Z* W0 z7 M! f" N. ~/ b2 I" F另外,台湾地区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出口额增长75.8%,创下自1976年8月增长79.5%以来的最高纪录。台湾地区有关方面预计,受益于中国大陆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势头强于预期,今年上半年出口或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从出口目的地看,1月份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出口额创下最大增幅,较上年同期飙升157.5%,至95.4亿美元;对东南亚的出口增幅排名次席,当月增长87.1%至31.6亿美元。对美国的出口增长 13.7%至22.2亿美元;对日本的出口额增长30.6%,至14.7亿美元。
: q/ |% F$ i8 M+ E; b# ~: P" G
) ]# `3 a o R1 l4 c& r* u出口恢复情况引人注目的另一个地区是东南亚。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带动了对海外产品的需求,是拉动东南亚出口大幅反弹的一个主要因素。马来西亚出口去年12月份出现了17个月以来最大幅度的反弹,环比上升9.25%。据悉,马来西亚出口增加主要是由制造业以及采矿业出口增长贡献的。而位列前五的出口目的地为新加坡、中国、日本、美国和泰国。
" x, ~; K( s: w; X3 r 5 N: w# E; Q% @
全球经济复苏刺激了海外消费者对菲律宾电子产品的需求,根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办公室公布的数据,去年12月份菲律宾出口增长达到四年以来的高峰:12月份订单数同比增速由11月份的5.7%上升至23.6%;占据出口半壁江山的电子产品出口增长了40.9%。据悉,菲律宾经济增长中的三分之一是由出口增长贡献的。因此,对于2009年经济增长率跌至0.9%的菲律宾来说,出口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复苏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基础。8 ?% b2 c! P* ^5 U& |: S3 r& d
+ o1 D( Q5 z# J& B5 S9 _
相比之下,欧洲则显得比较黯淡,尽管进出口均出现正增长。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9日公布的数据,出口与进口同时强劲增长表明经济复苏的力度正在不断增强,但出口增长速度仍然不如进口。数据显示,12月份英国贸易赤字由11月份的68亿英镑增加至73亿英镑。" `1 I" n# _+ a' o( t+ [
, D9 ?) W* O+ t9 M4 B% G# b E% H* S传统出口大国德国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德国联邦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经季节调整后的德国出口增长3%,进口增长4.5%,作为德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出口为连续第7个月增长。但总体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德国出口2009年全年同比下降18.4%,并因此将全球出口第一大国的宝座让位于中国。德国出口商协会(BGA)主席表示,本轮危机加速了全球贸易重心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但是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并不会引起德国的恐慌,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为德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提供了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