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史大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1:3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第二节 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和繁荣 迈锡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诺斯人不是同一民
族,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从欧洲内陆由北而南进入希腊的。迈锡尼人
是希腊人中最早到来的一支,约在公元前2000 年前后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
岛。此时克里特已建立米诺斯文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则比较落后,虽已
进入铜器时代,犹未建立国家,因此他们是在克里特直接影响下逐渐向文明
过渡,到公元前1600 年才称王立国。这时的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而称之为
竖井墓王朝,约持续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 年后为圆顶墓王朝取代。
竖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是发现于迈锡尼城堡内外的两座墓园。园内有众
多王族墓葬,内藏丰富的金银陪葬品,其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仅其中一墓
穴即有870 件之多)。工艺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数为克里特产品,也有来
自埃及和小亚、叙利亚等地的。这说明迈锡尼王族和贵族可能曾以雇佣兵头
领的身份服务于克里特和埃及等地。随着与海外先进文明地区交往的密切,
迈锡尼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国力日强。到圆顶墓王朝时期,它便从
尾随于克里特之后而转为可与之抗衡的强国了。圆顶墓不像竖井墓那样只在
地下构筑简单的竖穴墓室,而是在地面凿岩和砌石筑成圆形墓室,前有墓道,
上覆高冢,室内以叠涩法砌成圆锥状屋顶,形如蜂巢,故又称蜂巢墓。构筑
这类陵墓需要较高的石砌工程技术,它的形制虽源自克里特,在迈锡尼却规
模益趋宏大。现存最大的一座圆顶墓内高13.2 米,墓门高10 米,门内过道
以一块重达120 吨的巨石为盖,可见其工程的艰巨。
迈锡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
城堡坚固、陆战力强,喜用马拉战车,尚武精神突出等等。它作为爱琴文明
的一个组成部分,蒸蒸日上,有取代克里特而后来居上之势。到公元前1450
年,迈锡尼人可能通过联姻继承等和平方式,得以入主克诺索斯王宫,这是
迈锡尼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步。迈锡尼统治克里特后,既承袭了克里特掌握的
爱琴海商业贸易网的控制权,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遗产。克里特原有
的线形文字,现在被用来书写迈锡尼语言,形成了迈锡尼线形文字(学术界
通称前者为线形文A,后者为线形文B)。此后从公元前1400—1200 年,迈
锡尼达到其文明的盛期。
迈锡尼城是迈锡尼文明的中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附近还有
梯林斯城,是直属于迈锡尼的一个军事要塞。它们构成迈锡尼王国,在希腊
诸国中最称强大。其他王国著名的还有伯罗奔尼撒中部的斯巴达和西部的派
罗斯,以及中希腊的雅典、底比斯等,它们有时组成一个军事同盟以联合作
战,奉迈锡尼为盟主。考古发现的迈锡尼遗址主要是国王居住的城堡,它的
城墙用巨石环山建成,厚达5 米,高8 米,和克里特王宫建筑全无防御设施
迥然有别。城堡有宏伟壮观的“狮门”(以刻有双狮拱卫一柱的浮雕得名),
城内建豪华王宫。城堡下面平川地带有广阔的市区,富商大贾和百业工匠居
住其间,其繁荣富庶当不下于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在海外贸易方面,迈锡尼
较克里特也是有过之无不及。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意大利
南部、利巴拉群岛等地都有迈锡尼陶器出土,数量皆超过各地曾发现的克里
特陶器。在爱琴地区和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的分布也较克里特文明为广泛、
众多,现已发现的当地大大小小的迈锡尼文明遗址在1000 以上。
迈锡尼的线形文B 自1952 年已被释读成功,证明迈锡尼语言是古希腊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1:46 | 只看该作者
的一支。现存的线形文B 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王室经济文书,对政治历史揭
示不多,却提供了经济方面的珍贵信息。这些材料充分说明迈锡尼社会是奴
隶制社会。线形文B 中已专有男奴女奴之词,其读音与日后希腊语中奴隶一
词相近。在派罗斯的文书中,有关奴隶数目的一类计有妇女631 人,女童376
人,男童261 人;另一类则计有女奴370 人,男女童奴各149、190 人。总合
两类计数则分别为1268 及709 人。这里虽未提男奴,但从其他材料看男奴也
不在少数。按派罗斯小国的规模和文书反映的个案情况,可知当时奴隶数目
之多是惊人的。此外,文书中还反映了国王贵族占地甚多、农民占地甚少的
情况,农民也受到统治者残酷剥削。这些情况说明迈锡尼社会和克里特一样,
近似于东方的奴隶制王国。
多利亚人的迁徙与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 年
以后渐呈衰败之势。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曾模糊提及此时王朝更迭频繁,战乱
相继;考古材料也反映陶器质量下降,生产萎缩,而“海上诸族”的骚扰更
使国际贸易大受打击。经济衰落可能迫使统治者依靠武力掠夺,于是各国各
城之间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大战便是希腊同盟与小亚富裕
城市特洛耶的战争。此战打了十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虽攻下特洛耶城,实
际上却是两败俱伤。得胜的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无不疲惫不堪,元气
大伤,终于摆脱不了“黄雀在后”的厄运:希腊各国一直难以恢复,便为北
方的多利亚人提供可乘之机。他们纷纷南下,攻城掠地,逐步征服了雅典而
外的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多利亚人在民族上和迈锡尼人同属希腊族,但他们居住于北部内陆山
区,社会发展较落后,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据希腊神话
传说,多利亚人的南下是与著名英雄赫拉克利斯的后裔为伴,并以帮助他们
夺回原来属于赫氏的伯罗奔尼撒王位为入侵的借口,这多少反映了多利亚人
的入侵是和迈锡尼诸国内部的纷争相结合的。据说,多利亚人曾多次兴兵,
终于在特洛耶战后60 年入侵成功。从考古发掘上看,特洛耶毁灭的时间大约
在公元前1200 前后,而迈锡尼各城市的毁灭则在公元前1150 年之后,和古
代传说大体相符。由于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多利亚人毁灭迈锡尼各国之后
并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希腊的文明传统断绝了两三百年。从公元前1100 到
800 年间,希腊各地又退回到原始社会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
反映它的历史情况的文献主要是荷马史诗,因而又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传为
盲诗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特洛耶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两
诗题材都和特洛耶战争有关。《伊里亚特》记述希腊最英勇的将领阿喀琉斯
因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夺其女奴而愤然退出战场,使希腊联军连遭失败,待他
最亲密的战友也阵亡后,他才投入战斗,击毙特洛耶主将赫克托。《奥德赛》
则介绍希腊军中智勇双全的英雄奥德修斯战后回国时漂泊十年、历经艰险的
故事。
显而易见,史诗采用的特洛耶战争故事,以及有关豪华宫廷、宏伟城池、
精美工艺之类的描述,只能与迈锡尼时代有关,可说是在史诗中保存的一些
对于已毁灭的迈锡尼文明的模糊记忆。但由于史诗是特洛耶战后和迈锡尼灭
亡后数百年间口头文学的累积,它讲得比较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事例,如
铁器的使用(迈锡尼时期无铁器)、氏族部落的组织、军事民主制的社会风
习等等,则都是荷马时代的内容了。正因为如此,有关荷马时代的信息,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2:01 | 只看该作者
了从考古发掘中获得而外,便主要求之于荷马史诗。然而,史诗经常出现两
个时代杂然并存于同一事物描述中的情况,就需要多作分析。例如《伊里亚
特》提到阿喀琉斯重返战场时,其母(是一位女神)特请工艺之神为他打制
一件特别精美的盾牌,就诗中夸耀金银镶嵌工艺雕琢之美的情况看,只能是
迈锡尼文明的事例,但其中描写盾上浮雕表现的农田耕作的细节,又完全属
于荷马时代的内容。只有通过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并与考古发现相配合,
才能从荷马史诗的字里行间看到荷马时代的历史画面。
荷马史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解荷马时代的主要文献材料,它本身也是这
一时代希腊民族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树。就其形成过程看,两部史诗作
为口头文学创作,最早是在特洛耶战后的迈锡尼宫廷和民间歌手中流传,后
来迈锡尼文明毁灭,便成为纯粹的民间口头传诵的文学,因此史诗的躯干是
经荷马时代的民间歌手千锤百炼而成。近年有些学者对史诗中不断重复出现
的短语、词组、诗句和句组作了细致分析,发现它有一套广泛复杂而又经济
有效的民间口头文学语句,例如“飞毛腿阿喀琉斯”、“智多星奥德修斯”
之类。说来神采飞扬,用时琅琅上口,词语的鲜明通俗和句法的固定易记相
配合,形成了史诗博大精深却不脱民间规范的特色,再加上几百年来各代诗
人的修改润色,经过文学的想象、夸张和典型的塑造,就变成了一座包罗万
象、珠玑满目的希腊民族文学的宝库。以后再经过象荷马那样伟大的诗人提
炼琢磨,编成定本,它遂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因此,正如荷马时代孕育着
日后的希腊民族那样,荷马史诗也为希腊文明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史诗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 一般而言,荷马时代的希腊不再存在奴隶
制国家,人们生活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氏族部落组织中。多利亚人入侵时,
伯罗奔尼撒和中希腊的许多城池市镇悉遭破毁。商旅断绝,文化没落,此后
两三百年间再也未见宫室城郭的修筑和金银珠宝的流通,文字的使用亦告绝
迹。因此,荷马时代亦有“黑暗时代”之称。
多利亚人和其他入侵部族的军事民主制社会组织比较严密,代替了迈锡
尼的国家体制而普遍流行于希腊全境。此时的氏族已是父系氏族,若干亲缘
氏族组成一个胞族,若干胞族再组成一个部落,若干邻近部落还可组成一个
部落联盟。在部落和部落联盟内,皆设以下三种机构:(1)议事会,原由氏
族长组成,现在则成为氏族贵族或部落上层分子的会议。它有广泛的权力,
部落内务外交大事皆须由它讨论通过。它还是常设机构,成员终身任职,平
时代表整个部落。(2)民众会,部落全体成年男子(也是全体战士)参加,
与会者皆可参与发言并表决。它原则上是最高权力机关,在战争紧要关头常
开此会以动员全体战士,但实际上已被贵族掌握,普通战士发言若敢反对贵
族和议事会便难免遭到打击报复。③军事首长,希腊语称“巴赛勒斯”,与
日后的国王同义,但此时尚无国王的专制权力,由选举产生,实际上往往为
某一贵族家族(王族)世袭。他的主要职责是统率军队作战,也掌管宗教祭
祀。史诗中的著名英雄都属军事首长性质,如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人。只
是带有明显迈锡尼文明烙印的阿伽门农和特洛耶王不在此例。
在氏族内部,普通成员靠小块份地为生,贵族王族则占有大片良田。不
少氏族成员已陷入贫困之境,甚至失去份地,被迫去做雇工,有的且沦为乞
丐。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则拥有大批牲畜和其他财物,并在自家田地中使用
雇工和奴隶劳动。奴隶作为一个牲口般的劳力已被普遍接受,其来源主要是
战俘和海盗劫夺拐卖。氏族贵族和王族家中都有奴隶。史诗提到奥德修斯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2:17 | 只看该作者
中有女奴50 人,还有许多男奴,女奴任家务及纺织,男奴则从事农耕与放牧。
主人视奴隶若牲口,任意驱使打杀,奥德修斯回家时认为女奴对他不忠,就
残酷处死她们。可是,在军事民主制之下,这些军事首领和贵族虽已是奴隶
主,却仍未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奥德修斯曾夸口他结婚时用的床是自己亲手
制作,还敢同人比赛割草犁田的本领。可能正是这些原始社会的素朴气息,
才使史诗英雄的艺术形象日后长期为人民喜爱。
荷马时代相对于迈锡尼文明说来,确有回复到原始社会的倒退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它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积极因素,那就是铁的使用。铁器是随多
利亚人的入侵而由北到南传遍希腊的。原来地中海地区最早使用铁的是小亚
的赫梯人,时间约在公元前16—15 世纪左右,但赫梯把冶铁术垄断起来,秘
而不宣,铁的外流极少,所以它在古代东方文明诸国中没起什么作用。赫梯
在公元前13 世纪瓦解后,冶铁术才在小亚流传开来,但也以山区的落后部落
用之为多。因此,迈锡尼文明末期犹未知铁器,而北希腊一带的多利亚人却
因陆路可通小亚山区而学会冶铁。他们侵入希腊,遂使希腊地区进入铁器时
代。
公元前10—9 世纪时,希腊各地用铁已较普遍,雅典且成为一大冶铁中
心。铁器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更高水平,在希腊的具体条件下,它给予农业
和手工业生产影响之大更是难以估量。象希腊那种山多地薄的情况,只有铁
器才能使农业生产出现一大突破。当时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耕地的开
垦,不仅迈锡尼文明原有的平川耕地多半荒芜,需重新开垦;更多的是随着
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而遍布希腊各地的新村新居需要伐树开荒,辟丘陵山坡为
田亩。无论生熟荒地,盘根错节的灌木丛和土石相杂的坚硬坡地,非有铁斧
铁锄不能见效,这也正是青铜时代希腊耕地开发还受较大限制的一个原因。
现在有铁斧砍伐林莽,铁锄破土挖掘树根,荒地得以开垦,希腊农业生产就
取得了超过青铜时代的进展。因此,在农业工具中,当时最常用也最受重视
的是铁斧和铁锄,铁犁尚在其次。雅典等地考古发掘所见最普遍的农具也是
斧锄两类。荷马史诗也有几处生动反映了农业使用铁器的情况。在《伊里亚
特》中,描写阿喀琉斯为阵亡的战友举行盛大葬礼时开了一个竞技会,其中
发给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就是一大块圆形的生铁。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
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
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铁最好用作斧头,因此诗中接
着说发给射鸽冠军的奖品是铁斧:“他把黑铁给予射手以作奖品,用它制十
把双刃斧头和十把单刃斧头。”有了铁斧铁锄(鹤咀锄),配合着史诗羡称
的以两头壮牛牵引进行深耕的犁具,希腊的农业生产就可在山多土薄的条件
下取得较好的收成。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
林地区,成为可能”①。这句话可以说最适用于希腊。
虽然荷马时代初期曾有生产衰退、人烟稀少的情况,那主要是就迈锡尼
文明的城市而言。从希腊全局看,这些城市仍只是一些孤立的点,而铁器在
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却是由点及面,使希腊全境较普遍地出现农耕经济。到荷
马时代后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皆呈上升趋势,而且速度加快;到荷马时
代结束时,希腊便能够在各地普遍建立古典城邦。铁器不仅对希腊农业生产
功效卓著,对手工业生产也有同样作用,恩格斯说的另一句话:铁器“给手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59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2:28 | 只看该作者
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
的工具”。②显然也非常适用于荷马时代的希腊手工业。例如造船业,由于有
了铁斧铁锯铁锤之类的工具,荷马时代就有了超过迈锡尼的进展,龙骨技术
这时益见完善,把龙骨前端作成冲角,为日后希腊战船结构奠定基础。由此
可见,荷马时代作为铁器时代的开始,较之迈锡尼的青铜文明仍有其进步意
义,尽管社会暂时倒退,希腊文明的恢复和加速发展却已在孕育之中。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59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2: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商周时期的中国
商代历史概况 商原是一个长期与夏并存又从属于夏的方国。相传商的
始祖是契,传14 代至汤。汤居于亳(在今河南商丘、郑州一带,具体地点尚
无定论),在伊尹辅佐下,逐步扩大势力,然后联合诸侯打败夏的重要与国
昆吾,最后打败夏桀。汤于是代夏王成为诸侯的领袖——天子,建立了商王
朝,时约在公元前17 世纪。
汤在位年久,死时长子已早去世。王位依次传给了次子、幼子。汤幼子
死后,伊尹立汤长子之子太甲为王。父死传位于长子,然兄弟相传,最后幼
子再传位于长兄之子。这大概就是商代王位继承的正常制度。可是太甲本人
并未传弟,而以后两代中,幼弟都未传位于长兄之子,而是传位于自己的儿
子。到第11 王(第6 代)仲丁以后,贵族之间争权夺位的矛盾激化,国家动
乱频繁,9 个国王(5 代)迁了4 次国都(在今河南、山东一带)。第20 王
(第10 代)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以后11 王(8 代)共273 年间
未再迁都。因此,历史书上有时又把商称为殷。迁殷以后最重要的王是武丁
(第23 王,第11 代)。武丁早年曾在民间,比较知道下层的疾苦,即位以
后重用贤臣傅说等,关心农牧业的生产情况,因此国力强盛起来。据文献和
甲骨卜辞材料可知,武丁曾对边远地区的方国进行过多次战争。武丁因此被
后世殷王尊为高宗。武丁在位59 年,显示了商朝的强盛,也在长期战争中消
耗了国力,为商的由盛转衰准备了条件。
商代末王纣曾大规模地对东夷用兵,虽然取得胜利,但也消耗了国力。
纣还纵酒享乐,虐待臣民。因此,最后当周武王率领一些诸侯联军打来的时
候,纣的军队在阵前倒戈。纣自焚死,商朝遂为周所取代。商代共传31 王,
17 代。历时约500 年①。
直到上世纪末,学者只能凭传统文献了解商代历史,所知甚为有限。自
1899 年甲骨文被发现以后,甲骨文的研究与随之而起的考古发现,为了解商
代历史提供了大量切实的资料。例如,在河南郑州发现了约筑于公元前1620
年的商城,城周长6960 米,城内东北区约6 万多平方米范围内还有几处大面
积的建筑基址。这显然是商代早期的一个重要都邑,有的学者还认为就是商
汤的都邑亳。在郑州二里岗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
其中有两件形制很大的鼎,一件高1 米,一件高0.87 米,大概为商王室的重
器。这些不仅说明商朝初期已是文明时代,而且说明当时的青铜文化已经有
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其最初阶段了。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多次考古发掘
中,已经出土了甲骨卜辞十余万片,这为我们了解当时多方面的情况提供了
丰富而可靠的材料;在殷墟还发现了宫殿遗址、王室与贵族的墓葬,出土了
许多精美而壮观的青铜彝器,发现了一些作坊与种种工具;同时也发现了当
时大规模以人殉葬的情况。关于商代社会的情况与文明的特点,考古资料已
经并将继续提供出具体而切实的证据。
西周的盛衰 相传周的始祖是弃,约与大禹同时,曾任后稷(司农业)。
以后子孙世代为夏之后稷,夏衰,逃入戎狄之间,世系失考。后来弃的裔孙
公刘到豳(在今陕西旬邑县)定居,又传十余世,古公亶父(后世尊他为太
王)迁至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周邦的名称也由此而起。古公及其子季
① 又《孟子·尽心下》云:商代历时五百余年。《古本竹书纪年》云:商代历时四百九十六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2:50 | 只看该作者
历(后世尊之为王季)的时候,周逐渐兴起,不过对商则保持从属的关系。
据传,季历最后即为商王文丁所杀。季历之子昌(始称王,即周文王)继位,
周日益强盛。商王封昌为西方的方伯,史称之为西伯昌。西伯昌联合友邦征
服了许多敌对的方国,并且灭了商在西方的重要与国——崇国,又迁都至丰
(今陕西西安西南),以图向东发展;不过他考虑到力量仍然不足,表面上
继续对商保持臣属关系。他死后,子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十一年,率领
诸盟邦联军灭商,建立了周王朝,都于镐(在丰之东,亦在西安西南),时
间约为公元前11 世纪中叶。
武王灭商,只是推翻了商王朝,却仍封纣子武庚于殷。同时封弟管叔、
蔡叔于殷附近,以监督武庚。不久武王死,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
周公要篡权,勾结武庚叛乱。周公率兵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三年
中平定叛乱。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地位,周公建立了东都洛邑(今
河南洛阳),把“殷顽民”迁到这里,派重兵驻守。改封商朝另一贵族微子
于宋,同时封建了许多同姓和异姓的诸侯,作为周王朝的屏障。周公还为周
王朝制订了一系列的礼制。
周公摄政七年以后,把政权移交给了武王的儿子成王。成王及其子康王
先后统治40 余年,是周代最繁盛的时期。以后的昭王和穆王曾多次对许多方
国用兵,虽然显示出周王朝还有相当强大的国力,但是并没有收到什么有益
的效果。以后经过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周王朝日益衰落。到厉王时,
又重用“好专利”的大臣,损害国人的利益,引起国人不满,还严禁国人有
怨言。结果厉王为国人所放逐,周公、召公二人共同摄政,史称“共和”行
政①。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 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年起开始逐年
记事,因此这一年也是迄今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的连续纪年的开端。
共和十四年,厉王在流亡中死去。周、召二公立厉王子为王,是为宣王。
宣王时曾北逐■狁,南征荆蛮,在《诗经》里就有一些歌颂他的武功的篇章。
不过宣王的中兴并不久长,他在位的后期已经在与西戎的战争中失利。当宣
王之子幽王在位时,又任用“好利”的大臣,社会矛盾激化,“国人皆怨”,
加之地震、山崩、川竭等自然灾害,形势已十分严重。幽王又废王后和太子
宜臼,而立爱妾褒姒为后并以其子伯服为太子。这样就触怒了原王后的娘家
申国。公元前771 年,申侯勾结犬戎部族攻周,杀幽王。申侯与其他诸侯一
道立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平王。平王为了避免戎的威胁,东迁到洛邑,时
为公元前770 年。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在东周时期,周王朝日益衰弱,在
历史上已经没有多大实际作用了。
西周的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王朝,有
作为诸侯领袖的王或天子;同时所谓诸侯又都是实际独立或半独立的方国首
领,三代都不是真正的统一的国家。不过,三代的情况是有发展的。相传夏
禹时有万国,那不过是很多部族或小邦,他们以夏王为联盟的领袖。相传商
汤时还有3000 余国。商王朝的力量看来大于夏王朝,已经有一些侯伯方国对
商王朝有定期纳贡的关系,成为商的外服。相传周初还有1800 国,而周代对
于诸侯的控制又比商代加强了。
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的活
动,而且以后还陆续有所封建。周代的封国,不仅包括了对原先已经存在的
① 一说“共和”指共伯和摄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3:03 | 只看该作者
邦国的册封(即周作为王朝与该国作为诸侯的相互关系的确认),而且包括
了新封建的不少诸侯国。例如,周文王的儿子或其后裔受封的有:管、蔡、
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等国;武王之
子受封的有:邘、晋、应、韩等国;周公之子受封的有:凡、蒋、邢、茅、
胙、祭等国。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 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
有53 国。这些诸侯国都是周王朝派人去建立的新政权,最初具有明显的移民
驻防的作用。例如,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今河南淇县一带,建立卫国,镇抚
殷遗民;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今山东曲阜一带,建立鲁国,周代开国元勋之
一太公望(吕尚)受封于今山东临淄一带,建立齐国,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
的重镇;成王之弟唐叔受封于今山西翼城一带,建立晋国,以与当时居于附
近的戎狄部落周旋;与周王同姓的召公奭的儿子受封于今北京房山一带,建
立燕国,作为在东北方向上的重镇;在江汉平原还建立了一些姬姓国家,以
为南方的屏藩。后来在南方强大起来的楚国,虽然不是周王朝新封建的邦国,
可是在周灭商的过程中也曾支持过周,因而得到了周王朝的确认(形式上也
是受封)。周代实行分封制度,所建立的当然还不是秦汉以后那样的中央集
权的统一国家,不过周王朝在诸侯中的权威比夏商两代加强了,中国逐渐走
向统一的趋势也比夏商两代更为明显了。
周代的分封制度又是与宗法制度互相关联的。商代有无宗法制度?学者
见解不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商代没有象周代那样的系统完整的宗法制度。
在周朝,王位在原则上应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则封为诸侯。王室世
代都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由周王庶子封成的诸侯,相对于王室来说就
是小宗。在诸侯国内,国君又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公子则封为卿大夫。国君
世代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由其他公子封成的卿、大夫相对于国君来说
就是小宗。卿、大夫之家又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则成为士。卿、大夫
之家世代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士相对于所自出的卿、大夫之家来说就
是小宗。在士以下,仍有嫡长支和庶支的分别,一般总以嫡长支为大宗,庶
支为小宗。宗法制度既是一种血缘关系的体系,又是一种政治关系的体系。
在这种体系之下,忠于君和孝于亲是一致的。小宗敬顺大宗,既是对于祖先
的孝,又是对于上一级封君的忠。这样逐级上推,以至于周王。周王既是天
下姬姓之大宗,又是各国诸侯的共主。周王对于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关系
建立起另一种血缘的联系,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之间也通过婚姻建立姻亲的
血缘关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
这正是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两相结合的反映。
由于有了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周王朝的王权显然超出了夏商两代的水
平。不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存在的本身,又说明周代的王权仍然处于王
权发展的早期阶段。
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 商代的统治者一般都很迷信。他们相信
天,相信鬼神,对各种各样的鬼神频繁地进行着多种方式的祭祀,而且祭礼
一般都很隆重。他们祭祀时用许多牺牲,甚至杀人以为牺牲。据甲骨文专家
研究,一次献祭用上百人以至500 人的现象,在卜辞中是屡见不鲜的;商朝
极盛时期武丁在位时就曾大量用人作牺牲,当时的100 多条卜辞中就记载了
上万人被用作牺牲的事实。当商代统治者的暴政引起人民不满而周又乘机兴
起时,曾有大臣提醒纣,说明形势危险,可是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
他宁可相信天命而不重视人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17:43:15 | 只看该作者
后来商被周所取代。这件事连周人自己都不免感到惊奇。因为原来商是
“天邑商”、“大邑商”,而周是“小邦周”,二者的地位和力量相差很远。
所以周人反复思考商所以被取代的原因,也就是在想自己怎样才能不被取
代。周人的这些思考主要反映在《尚书·周书》的一些篇章中,而总结这些
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周公旦。
周人经过反省,还没有达到不信天、不信神的程度,尤其在对“殷顽民”
发表文告时更特别强调周之代商完全是由于天命。可是周人在自己的统治者
内部却明确表示,天是靠不住的,天命是变化无常的。怎样才能知道天意呢?
那就要考察民情。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对康叔说:“天畏
(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你
的)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治)民。”①这就是说,天命或天威是不可靠
的,人民也是不易使其安定的,一定要了解民情,不图安乐,尽心治理人民,
人民安定了,天命也就保住了。保(安)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相
对于商朝统治者重神轻人的情况来看,周人的敬天保民思想当然是进了一大
步。他们能从人事的角度来考虑所谓天意或天命,这在古代世界也不失为一
种出色的思想。
商周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商和西周历时共约700 年。在这个时
期里,世界诸文明古国的情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与商代大体相当的时期
(公元前17—11 世纪)里,在南亚,印度河文明已经消亡,正处于雅利安人
氏族部落解体时期的早期吠陀时代;在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解体,两河
南部未再出现强大国家,北部则有米坦尼和亚述(中期)的先后代兴;在埃
及,则经历了新王国的兴起和衰落;在小亚和地中海东岸,有赫梯的兴起,
以及赫梯与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争霸;在爱琴海区域,克里特文明经
过盛世而衰亡,迈锡尼文明在南希腊兴起;公元前13 至12 世纪间(约与武
丁同时),多利亚人在希腊的南下与东地中海地区的“海上诸族”活动的浪
潮,摧毁了迈锡尼文明,瓦解了赫梯帝国,埃及在入侵者打击下勉强得以保
存,亚述受到了这种来自北面的抑制,随后又受到来自南面的阿拉美亚人的
打击,而一度分崩离析。总之,约与商代末叶同时的其他文明地区,普遍地
呈现了一种危机的现象;危机直接发生的原因是民族的迁徙,而其深层实质
则是那些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的没落。
在与西周大体相当的时期(公元前11 世纪中至8 世纪早期)里,在北印
度是雅利安人部落逐渐解体时期;在埃及,正是衰落时期;在地中海东岸,
腓尼基诸小邦曾一度繁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开始建立国家;在两河流域再
次崛起的亚述,在周围遇不到强有力的敌手,逐渐形成一个收拾上古近东诸
文明的帝国。在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基本是处于文明中断阶段的“黑暗时代”,
这个时代至公元前8 世纪才开始结束。在印度、西亚和希腊的广大地区中,
这一时期开始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亚述帝国是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中国商周之间的交替,与当时世界其他古文明地区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点。相似之处是,原来在经济、文化上先进的大国为较落后的对
手所取代;而不同之点是,周取代商并非以早期铁器文化代替青铜文化,而
是在商代基础上的青铜文化的继续发展。周取代商,对商代文化有所变革,
也有所继承,在其间没有发生在他处曾出现的文明中断的现象。
① 见《尚书·康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13.3.2010 14:45:2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上古西亚帝国
第一节 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的强盛 公元前1000 年代前期,对亚述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好
时机。在国际上,它四周无强敌:强大的埃及帝国已成过去,后王朝时代的
埃及不仅无力对外进行征服,而且自己也常常处于外族入侵的威胁之下;小
亚的赫梯王国已为“海上民族”摧垮;南方的巴比伦尼亚更是软弱无力;东
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兴起;只有北方的乌拉尔图稍微强大一些,成为亚述的
劲敌,但也阻止不住亚述对外扩张的势头。在亚述国内,铁器的使用,不仅
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促进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其对外扩张提供
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首先是提供了更为锐利的武器,增强了战争的威力。
从公元前10 世纪末叶起,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
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
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亚述在对每个地区进行征服之前,都进行过认真的准备,其中包括对被
征服地区情况的了解。亚述在征服一个地区前很久就派间谍去刺探情报。有
不少这类情报资料留存下来。例如,从萨尔贡二世时期保存下来的亚述间谍
在乌拉尔图以及亚、乌两国交界地区活动的情报资料。由于这些间谍的努力,
亚述在公元前714 年成功地战胜了乌拉尔图。又如从亚述巴尼拔时代的信件
中,可以知道亚述的间谍在埃兰等地积极活动的情况。
亚述帝国时期的对外征服开始于亚述那西尔帕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
883—859 年),他征服了北部叙利亚。继他之后的沙尔马纳塞三世(公元前
839—824 年),同阿拉伯人,埃及人支持的南叙利亚同盟(包括以大马士革
为首的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西里西亚等十多个国家)进行了三次战争,
终于确立了对整个叙利亚的领导权,并获得了对巴比伦尼亚地区的宗主权。
长期的战争,给亚述国内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曾引起国内人民的强
烈不满,据亚述《里模表〈名年官表〉》,在公元前8 世纪里,亚述曾多次
发生过人民起义,而且往往发生在京畿。因此,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
元前745—727 年)上台之前的几十年里,亚述由于国内政局不稳而不得不暂
时停止了对外扩张。
公元前745 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执政,他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军
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
辎重兵、工兵等等,大大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为进一步进行对外征服战
争创造了条件。在他统治时期,亚述恢复了征服战争。他打败了亚述的劲敌
乌拉尔图、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插手巴比伦的王位继承,进而使巴比伦
同亚述合并,自己成了巴比伦之王。这一切的结果是确立了亚述在西亚的霸
主地位。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是亚述帝国的真正创建者。
在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722—705 年),亚述又打败了以色列,
镇压了得到埃及支持的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起义。他还再次打败了乌拉尔
图,并同米底王国进行战争,从而在东北方取得了巨大成功。
继他之后的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681 年),镇压了由埃及人鼓动起
来的腓尼基人和犹太人的起义,以及由埃兰人支持的巴比伦尼亚的起义,为
此他毁灭了古都巴比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025 05:5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