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相信所谓行善作恶在来世有不同的报应。在这一点上,斫婆迦派不仅否定
了婆罗门教的轮回说,而且也否定了一切宗教的基础。在认识论方面,他们
不承认推理的有效性。他们认为,除了直接被感知的事物以外,没有可以确
信的东西;因为间接知识必须经过中间环节,而一经过中间环节就会有不可
靠的因素混杂进来。他们甚至认为,即使某一推理成为事实,那也是偶然的
幸中,其中是没有确实性的。他们重视直接的感性知识,这是正确的;而否
定间接知识和推理,却又错误地走向了另一极端。他们的论敌谴责他们不信
宗教,说他们没有道德责任感,把他们贬称为“斫婆迦派”。(Carvaka 一
词来自carv,后一个词的意思是“吃”。意思说他们只讲现世享乐而不讲宗
教修养。)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在被称为斫婆迦派的人中,实际上还包括了
在具体问题上见解小有不同的派别。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斫婆迦派的一个
重要代表人物,在佛教典籍里,他被列为当时“六师”(六个学派的领袖)
之一。
二是阿什斐迦派(或译为“邪命外道”),它是一个主张彻底的宿命论
的学派。末伽黎·拘舍罗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佛教文献中所说的“六
师”之一。据说他曾经是耆那教实际创立人大雄的弟子,后来与师说不合,
自己别立学派。末伽黎·拘舍罗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既定的程序绝对地安
排好了的,在这个既定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单子(life-monad)都必须反
复再生84000 次,从以太、气、火、水、地的基本分子开始,逐步地经过地
质的、生物的、动物的诸存在阶段,然后又以人的形态出现;每个生命单子
在各个阶段再生的次数、时间与进度也都是既定的,各生命单子在反复再生
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被严密地规定了的。他认为,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
是善是恶都影响不了整个的既定过程,修行并不能加快解脱的进程,作恶也
不能起延缓的作用。人生历程不由自己定,也不由他人定,而是由宿命来定。
一个人肯刻苦修行,只能说明他在命运安排的全过程中已经走到了比较接近
解脱的地步。他认为,修行唯一能起的就是这种标志的作用。在他看来,修
行与否,本身也不是由一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命运前定的。这种彻底
的宿命论在一方面固然否定了各种宗教的善恶各有报应的说教,但在另一方
面也否定了人的一切能动作用,可以使人安于无所作为。
斫婆迦派和阿什斐迦派在列国时代曾经盛行一时。不过在当时反对婆罗
门教的各派中影响更大更久的还是佛教和耆那教。
耆那教 耆那教是公元前6 世纪时在印度兴起的一大宗教。据耆那教的
传说,此教渊源很古,到当时已先后传了24 祖。其实关于耆那教的古老传说
既不清楚,也难以凭信。直到传说中的第23 祖白史婆,才是历史上真有过的
人物。据传说,白史婆原是伽尸国的一个王子,30 岁时出家,苦修84 天后
成道,以后传教70 年,百岁而死。他不尚祭祀,不敬诸神,反对种姓制度,
认为各种姓人都可凭修行得道,对妇女也不歧视。他还初步组成传教团体,
提出一些教规和誓戒。白史婆的生卒年代不详,据传他比耆那教第24 祖大雄
早死246 年,大概是公元前8 世纪时候的人。
真正使耆那教得以确立并兴起的是筏驮摩那。他的父亲是一个部落首
领,有二子,他是次子。他的父母都是白史婆所传教义的信奉者,他自幼也
受了这种影响。他早年曾经结婚,并生有一女。30 岁时,父母去世,他在得
到兄长允许后出家修行。他苦修冥想了12 年,在42(或43)岁时自以为得
道,成为“耆那”(战胜情欲者)、“尼乾陀”(解脱束缚者)。他被称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