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赏析] 为人处事之智慧!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2:36 | 只看该作者
不承认失败

1933年春天,我感到非常疲劳。可是就在那年春天,《斯克里布纳杂志》从我新出版的作品中又选定了三个长篇在那年的春天和夏天发表。这三篇作品的发表也增强了我的信心,为我挣来一点我当时十分需要的现款,也许还让我的名字没有被公众完全忘掉。可是,我想那一年是我经历的最可怕的一年。在那年结束之前,我由于过分劳累而感到精力不支,几乎完全丧失了信心,几乎准备承认失败,承认我的作家生涯已经完结。

我已无能完成我已开始的工作了。这是一段黑暗时期。有时我在写作时,自己便感到毫无希望,不相信我能完成它,心中除了黑色的失望之外,空无一物,可是我仍然写着、写着,我没有办法放弃写作。而且我还觉得,那绝望情绪本身正是一种驱使我前进的动力,使我甚至在没有信心能把它写完的时候,还一个劲儿地写下去。我还感觉到我在布鲁克林的生活,虽然我在那里实际只待了两年半的时间,却仿佛已是好几百年以前的事,其间经过了黑暗的海洋深渊,经过了一般的小时、昼夜、星期和月份的尺度无法衡量的、无比长远的经历。人们有时问我在那几年中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问我,当时我的生活既然完全沉浸在那个写作和创造的世界中,我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去观察、去搜集新的经验,或者去了解我周围的人所生活的世界呢。是啊,这可能显得有些矛盾和异乎寻常。但真实的情况是,尽管那几年我正为自己的创作问题奋斗不已因而终日十分劳苦,但在我的整个一生中,再没有任何一段时间像那几年中一样,对一般人的生活有着那样强烈的体会,那样热情、生动、充实地参与,那样丰富,那样带着真诚的同情和理解去分享。

我想其中的道理倒并不显得那么矛盾,它比我们最初想到的要简单得多。首先,那时候我的整个感知系统和创作才智,我的感觉和思索能力、观察能力,甚至我的听觉,还有更重要的我的记忆能力都已达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敏锐和警觉。每当我不辞劳苦地拼命工作一天之后,我的头脑却长时间难以平静,诗歌、音乐、饮酒、读书或其他任何令人开心的事都无法安抚它,使它安静下来。我无法入睡,也没有办法减缓或控制住由这种热情产生的激动翻滚的情绪。由于为这种情况所苦,有整整三年的时间我在街上游荡,探索这有着几百万只脚的市镇形成的巨大的丛林和万头攒动的蛛网,慢慢来熟悉我过去从不熟悉的千百个方面的情况。在那三年中,我对这个城市以及对美国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一般人的生活也更为接近了,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他们在千百万种生活中所抱的,没有把握、平庸、错误和多少显出几分英勇的目标和抱负,我都比过去知道得更清楚了。这是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也是我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中的一段黑暗时期,因而我想,我头脑中的那个时期的形象,我对那段时间的记忆竟是那么阴森和痛苦,这却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那几年中,在我周围的任何地方,我只看到无法估量的衰败和苦难的迹象。我的亲友,我自己家的人全都败落下去。在那个所谓的“大萧条”时期,他们丢掉了一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而那个普遍性的灾难几乎落到了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人的身上。不仅如此,当我深夜无休止地在那个城市的巨大的蛛网和莽林中进行搜寻和探索时,我亲眼看到、感觉到,并经历到了那个可怕的人类惨祸的巨大淫威。

我看到一个人,他的生活已完全变成了一堆脏破不堪的破布,几乎已被满身的虱子吞吃掉。悲惨的人群在滴水成冰的寒冷中彼此挤在一起取暖,蹲在一个公共厕所的又脏又臭也没有门板的蹲坑上,而那厕所恰好正处在作为巨大财富象征的宫殿式的建筑的阴影之下。我看到了令人恶心的暴力和残酷的行为,看到了恶毒的特权所形成的威胁,看到了一个残酷腐败的政府当局残酷无情地把一些生活在大地上的穷苦、弱小、可怜、无力自卫的人踩在自己的脚下。

这种数量众多、震撼人心、表现出人对自己的同类如此缺乏人性的阴暗景象,这些苦难、暴力、压迫、饥饿、寒冷、肮脏和贫困一直存在却冷漠地、残酷无情地无人理会。而这个世界上的富有和具有特权的人却仍然活在他们的巨大欲望与财富中。这一天天烂下去的情景对我所产生的可怕的无尽的冲击,在我的生活上留下了一个伤疤,在我的灵魂深处留下了一个我永远也不会忘掉的信念。这是一个黑暗的、痛苦的和残暴的时期,这个范围广阔,充满不公正、丑恶和痛苦的历史时期,由于我自己精神上的苦恼和颓伤而更显得阴森可怕,惨痛无比;但是同时也可以肯定,在其他任何时候,也没有像在那三年中那样,我能生活得那样坚强、那样丰富,对人的一般生活具有如此热情的和充满同情的理解。那个盲目的、万花筒似的黑夜,那个受尽人生折磨的一百年,我却一直在和自己的神灵进行斗争,一直在为了一本书工作着。

而从这一切之中,却无比离奇地出现了它们的最后结果,整个那段充满失败、苦恼和黑色的痛苦的时期的灵魂和精华:一段光辉灿烂的记忆、一种人的坚强毅力的明证——人具有巨大的忍耐和忍受痛苦的能力,不抱怨而是竭力设法生存下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想到我应该永远带着在当时我绝不相信有此可能的某种快乐、某种骄傲和信念以及真挚的情感,记住这一段黑暗时期。正是在这段时间中,我坚强地从失败中站起来,使我的生活有了它的第一次的成就,通过我自己的生活斗争、生活中的苦难和劳累,终于分享到我周围生活中的那种种特点。这是写作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收获,它使我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扩张和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2:56 | 只看该作者
痛苦的高贵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

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共同的是“一切”。

在一个谎言的世界上,谎言不会被其对立面赶出这个世界,而只有通过一个真理的世界才会被赶走。

受难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因素,它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惟一联系。

受难在这里只是受难。这并不是说,在这儿受难的人在其他地方地位会提高,而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叫做受难的,在另一个世界上情况不变,只是没有了它的对立面:极乐。

在同学中我是蠢笨的,但不是最笨的。有些老师经常对我父母和我说的却是后一点,但他们这么说仅仅是出自许多人的狂想,这些人认为要是敢于做出如此极端的判断,他们便占有了半个世界。

但人们普遍都固执地认为我是蠢笨的,他们拿得出有力的证据。假如有一个陌生人一开始对我印象不坏,并把这种印象告诉别人的话,那么他就会从人家向他提供的各种证据中得到教训。

为此我经常生气,有时也哭泣。这是我当时在时代的潮流中感到不安和对未来的潮流感到失望的惟一时刻。当然不安和失望那时只是理论上的,只要投入一项工作,我的心就安稳了,失望就消失了,简直像一个从幕后奔上舞台的演员,在离舞台中心很远的地方停顿了片刻,双手放在额前,而这时激情在他心中不断高涨起来,尽管他眯着眼睛咬破嘴唇,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激情。一种潜在的不安感推起了正在上升的激情,激情又增加着不安感。一种新的不安不可遏制地形成了,包围了二者,也包围了我们。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有义务发挥其独特性,但是他必须喜欢他的独特性。就我所知,人们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在努力消除人的独特性。这样会减轻教育工作的负担,但也会减轻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分量。当然在这之前,孩子们还得被迫经历痛苦。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晚上正在读一篇扣人心弦的小说时,一种单单针对他的训诫不可能使他明白他必须中断读书去睡觉的道理。假如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对我说:时间太晚了,眼睛会看坏的,明天早晨会睡过头,很晚也起不来的,这个蠢故事是不值得这么读的,这样我不会明确表示反对。但我之所以不表示反对,也仅仅是因为这一切训诫连值得考虑的边儿都没有达到。因为一切都是无限的,或者是不确定的,所以归根结底也是无限的。时间是无限的,因此不存在太晚的问题;我的视力是无限的,因此不会看坏;甚至夜也是无限的,因此不必担心早上起床的问题;而我对书不是根据愚蠢或者聪明来区分的,而是根据它是不是吸引我,而这一本是吸引我的。当然我那时不会这么说,结果是我讨厌去请求允许我继续读下去,而决定在不允许的情况下我行我素。这是我的独特性。人们用关掉煤气灯让我待在黑暗中的举动压制了我的独特性。人们解释说:大家都睡了,所以你也必须睡觉去。看到这情况,我不得不相信他们,尽管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可理解的。谁都不像孩子们有那么多改革的愿望。尽管这种压制从某些方面看并不算错,但这事像其他任何类似的情况一样,化成了激励的力量,强调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并不能磨钝这力量。从而我相信,正是在那个晚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读书了。

当时,对我来说用所谓普遍现象的说法并不能驳倒这一点。当我看到人们不相信我对读书具有不可克服的欲望时,我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只是渐渐地,在很久以后,也许已经在这欲望减弱了的时候,我才认为,许多人也曾有过同样的读书欲,但都被自己克服了。不过当时我只感到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悲伤地去睡觉,憎恨开始滋长起来。这憎恨决定了我在家庭中的生活,从某一方面讲,它从此成了我一生的基调。

禁止读书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它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因为其影响是深远的。人们不承认我的独特性;但由于我感觉到它的存在,所以我在这方面总是十分敏感和警惕,于是在他们对我的这种态度中看到了一种最后的判决。既然人们对我这种外露的独特性都作了判决,那么我那些掩藏着的独特性的命运就更糟糕了,我掩藏着它们,是因为我自己认识到其中有些微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我有时没有准备第二天的功课,晚上就读起书来了。这作为对义务的耽误来看恐怕是很不好的,但不应就此对我作出绝对的批评,而应作有分析的批评。作有分析的批评时应该看到,这种忽视义务并不比长时间的阅读糟糕,特别是由于我对学校和对权威的畏惧使这种忽视义务的行动本身大受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3:19 | 只看该作者
痛苦的高贵(2)

如果说,即便在那时我还没有这么厉害地惩罚过自己,那么无论如何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我从我的独特性中从来没有引出那种真实的好处,最后能具备持续的自信心。显示独特性的后果反而是要么我恨压制者,要么我把这独特性视为乌有,这两种后果从自欺欺人的角度看也联系得起来。但是我如果那时只掩藏着一种独特性,那么后果是:我恨我自己或者恨我的命运,把我自己看成坏种或者可诅咒的人。这两类独特性的关系多年来表面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越走近为我敞开的生活之门,那些外露的独特性就越增加。但这并没有使我得到解脱,那些掩藏着的独特性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人们是永远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日那些看上去似乎彻底坦白出来的事情,后来也显示出还有隐情留在内心深处。即使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在我几乎不间断地进行着的松懈整个心灵结构的行动中,只要出现一种暗藏的独特性就足以深深地震撼我,使我到处都抓不住可以靠一靠的东西,使一切适应环境的努力付诸东流。即使我什么秘密也不保留,把一切都抛得远远的,从而得以干净清爽地立于世间,过去的混乱也马上会重新回到我的胸中,塞满我的心胸,因为照我的看法,那些秘密必不能完全被认识清楚,被正确地评价,因而通过普遍化的方式又回到我的身上来,重新占据我的心灵。

这不是错觉,而只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至少活着的人谁也摆脱不了它。比如说,有一个人向他的朋友承认说,他是吝啬的,那么他在此刻,在这个他寄托了评判权的朋友面前,似乎就从吝啬中解脱了出来。此刻这朋友将采取什么态度也是无所谓的,不管他否认这种吝啬的存在也好,或者建议怎么摆脱吝啬也好,或者甚至为吝啬辩护也好。即使这朋友由于他的坦白而宣布结束与他的友谊,也没有什么要紧,要紧的倒是,这人也许并不是作为悔过者,而是作为诚实的罪人向公众说出了他的秘密,并希望通过此举能重新夺回那美好的和最重要的——自由的时光。但他夺得的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放松和以后长期的痛苦。因为在这种悭吝人和朋友之间,在桌子上的某个地方放着钱,这悭吝人必须把钱搂过来,而且伸出手去的动作越来越快,在半道上那坦白的作用固然越来越弱,但还不失为一种解脱。在半道后就不然了,情况就反过来,那坦白就仅仅照亮着那只向前伸动着的手。坦白的作用只有在行动前或行动后才可能有效。行动本身不允许任何东西与它并存,对于那只正在搂钱的手是没有言语或悔过可以解脱的。要么必须把那只手消灭掉,要么必须处在吝啬之中……

我从不知道常规是什么样的。我在斗争,没人知道这一点。有些人有所感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履行着我每天的义务,可以看到我精神有些不集中,但不是很严重。当然每个人都在斗争,可是我甚于他人。大多数人都像在睡眠状态中斗争,他们好像在梦中挥动着手,想要赶走一种现象似的。我却是挺身而出,深思熟虑地使用我的一切力量来斗争。

为什么我要从这些平日里吵吵嚷嚷,然而在这方面却是战战兢兢的寂静的人群中挺身而出呢?为什么我要把注意力都吸引到我身上来呢?为什么我的名字上了敌人的第一份名单呢?我不知道。另一种生活对我来说似乎没有生活的价值。战争史书上把这样的人称为具有士兵天性的人。但事情并非如此,我并不希望胜利,我在斗争中感到快乐,并非因为它是斗争,使我快乐的惟一理由是有事可干。作为这样的斗争,它所带给我的快乐显然比我实际上所能享受到的要多,比我所能赠予的要多,也许将来我不是毁灭于这种斗争,而是毁灭于这种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3:48 | 只看该作者
言谈举止 关乎人格

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说、怎么做是一门大学问。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资源被称为人脉,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没有四通八达的人脉是不可能办到的,即使能够办到,也肯定历尽曲折艰辛,因此,人脉很重要。在职场东拼西杀的人更注重打造自己的人脉,拥有了完备的人脉,简直就拥有了一切。想要打造坚实长远的人脉体系,言行之律不可不遵循。

一言一行,都蕴含着智慧。先贤先哲们智慧的言行在时间的隧道里化做熠熠的星辰,至今还在深邃的夜空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抬头仰望,心里升腾着一股油然的敬意。

中国是最讲人脉的国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阐释得淋漓尽致。儒家讲仁者爱仁,主张人际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互助、友爱的关系。墨家更是主张“兼爱非攻”,人与人之间的爱护是没有差别的。无论是和谐,还是博爱,都为良好的人脉夯实了基础。

提高个人修养,注重遵从言谈举止的规律,这样才可能培植可供英雄用武的天地。天地是广阔的,言行之律如神来之笔,描绘出建立在黄金人脉上的宏伟蓝图。

辑此一集,聆听先哲们的教导。

行动的创造

生存何足道!要生活,就必须行动。你在何处呼吁,箭手!生命之弓在你脚下横着。俯下身来吧!把箭搭在我的弓弦上,射吧!

我的箭如飘忽的羽翼,嗖地飞出去,那箭手把手挪回来,搁在肩头,注视着向远方消失的飞矢。

神秘的发泄!谁能解释呢?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万物都期待着在这刺激的状态中生活。我常观察我们那些小同胞,那些兽类与植物奇异的睡眠——那些禁锢在茎衣中的树木、做梦的反刍动物、梦游的马、终身懵懵懂懂的生物。我在它们身上感到一种不自觉的智慧,其中不无一些郁悒的微光,显出思想快形成了:

“究竟什么时候才行动呢?”

微光隐没。它们又入睡了,疲倦而听天由命。

“还没到时候呢。”

我们必须等待。

可是对于某些人,创造的使者只站在门口。对于另一些人,他却进去了。他用脚碰碰他们:

“醒来!前进!”

我们一跃而起。咱们走!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一个新生的男孩子刚从母亲子宫里生出来,一切都是种子,身体和心灵均如此。每一种思想都是一颗植物种子的包壳,传播着输送生命的花粉。造物主是一个劳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休憩的工人。安息日就是主日,那伟大的创造日。造物主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日子。如果他停止创造,即使是一刹那,他也会死去。因为“空虚”会张开两颚等着他……巨大的播种者散布着种子,仿佛流泻的阳光,而每一颗撒下来的渺小种子就像另一个太阳。倾泻吧!未来的收获,无论肉体或精神的!精神或肉体,都是同样的生命源泉。“我的不朽的女儿,曼蒂尼亚……”我产生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获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脚踩出的一样。

因此,我一直创造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4:55 | 只看该作者
正直、善良、仁爱和果敢

在美国新奥尔良的一个大广场上,伫立着一座漂亮的大理石雕像,雕像上写着这样几个字:“玛格丽特雕像,新奥尔良”。

在黄热病疯狂蔓延时,玛格丽特活了下来,成了一个孤儿。她在年纪不大时就嫁人了,但不久她的丈夫死去了,她惟一的孩子也死去了。她非常贫穷,没有文化,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几乎什么也不会写。于是她就到女子孤儿收容所去谋生。她从早到晚地忙碌不停,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为了这些孤儿的工作中去了。当一家新的漂亮的收容所建造起来以后,玛格丽特和这些修女从原先的艰苦条件下摆脱了出来。后来,玛格丽特还在这个城市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乳品面包店。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认识她,他们还资助她去购买运奶的小车和烤面包炉。玛格丽特非常努力地工作着,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用来帮助那些孤儿,因为她已经把这些孤儿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了。而她自己从来就没有一件丝绸衣服,也没有戴过一双羊皮手套。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她离开人世后,这座城市就为这位孤儿的朋友和保护者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纪念雕像,以表达对一个美丽的、无私的人的感激之情。

将自己彻底地放弃,把自己奉献给所有更完美、更纯洁与更真实的事物,这是造就伟大个性的秘密。借助于对所有高尚完美的事物的强烈感情,我们对自己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也会变得更为柔和与清晰。常常将完美作为我们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清除自身所有的糟粕与缺陷,并让那些无法作为我们永恒生命的东西随风飘散。这才是一种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高尚生活。

弗朗西斯·克利斯利先生曾讲述过一个有关格莱斯顿的故事,显示了这位了不起的英国政治家的仁慈和胸襟。据克利斯利先生说,这个故事是他从圣马丁牧师那儿听来的。

牧师曾经到他的教区去探望过一个清扫人行道的清洁工,当时那个人生病了。

“有没有人来看过你?”

“有的,格莱斯顿先生来过。”

“他怎么会来看望你呢?”牧师不由自主地问道。因为格莱斯顿时任英国财政大臣,尽管他也住在这个教区内,但牧师还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来探望一个生病的道路清洁工。“哦,”这个清洁工回答道,“这不奇怪,其实当他路过我打扫的那条人行道时,他总和我打招呼。这样,当我不在时他当然会记得我。他曾经向替我工作的同伴打听过我住在哪儿,当他听说我生病了,就问清了我的住址,将它记在了纸上。后来,他就来看我了。”

“那么,他来这里后都做了些什么?”牧师问道。

“他给我念圣经上的话,并且为我祈祷。”清洁工回答道。

格莱斯顿的这种品格是多么伟大呀!对每个人保持高度的热忱,并且始终这样去做,这是一种接近耶稣基督的行为啊!

让我们再来看看,有没有一个基督徒会比约翰这个重罪犯更有自我奉献的精神?

他原先是一个品格极其恶劣的人,一头剪得极短的头发,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后来,在孟菲斯发生黄热病灾难时,他向有关机构提出,要求担任护理人员的职务,但医生最初拒绝了他的请求。

“我想成为护理人员,”这个人坚持着,“先试用一个星期吧!如果你不满意,再把我辞掉,如果你觉得满意,再给我付酬。”

“好吧,”医生说,“我就试着录用你,尽管我认为这样做不合适。”那医生这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会时刻盯着他的。”

但是,不久这个人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人监督。几个星期后,他就成为这个勇敢团体中最出色的护理人员。在这场瘟疫疯狂蔓延的地方,总有他努力工作的身影。患病的人因此非常爱戴他。对那些被命运遗弃的人来说,他那张粗糙的脸简直就像一张天使的脸。

然而,在发工资的那天,他却表现得非常不同凡响。他经过后面的街道走到一个隐蔽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为黄热病患者所设的救济箱。有人看见他把自己整星期的工资都放进了那个救济箱。遗憾的是,不久以后,他也在这场瘟疫中感染上黄热病死去了。由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所以他的尸体只得被安葬在一个无名者的坟地中去了。然而,就在这时人们才发现他身上有一块青灰色的烙印,原来这个护理人员曾经是一个被定了罪的重罪犯。

“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科尔顿说,“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美德的追求。”爱默生说:“美德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力量,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在斯特拉特福子爵为克里米亚战争举办的晚宴上,曾发生过一件事情。时至今日,提起这件事,仍让我们感觉颇为亲切。

在这个晚宴上,他们做了一个游戏,让老军官们在各自的纸片上秘密地写下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要与那场战争有关,并且要他认为此人是这场战争中最有可能流芳百世的人。结果每一张纸上都写着同一个名字:“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带来光明的天使——南丁格尔”。她是那场战争中赢得最高声誉的妇女。

下面是一段关于南丁格尔的报告:

在几个小时内,只有她自己和她的护士小分队来到了这里,而成百上千的伤员从巴拉克战役中被运了回来,不一会儿又有更多的伤员从印克曼战场中被运了回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准备好,一切都需要从头安排,而南丁格尔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个痛苦嘈杂的环境中把事情弄得井井有条。在她负责的第一个星期,有时她要连续站上二十多个小时来分派任务。而当各种事务都在有序地进行着时,她自己就又会去处理其他最危险、最严重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5:19 | 只看该作者
直 善良 仁爱和果敢(2)

一位和她一起工作过的外科医生说:“南丁格尔的感觉系统非常敏锐。我曾经和她一起做过很多非常严重的手术,她可以在做事过程中做到非常准确。那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恶心的特殊任务,特别是当与一个即将死亡的人打交道时,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她穿着薄薄的制服出现在那个伤员的身边,俯下身凝视着他,用尽她全部的力量、使用各种方法来减轻他的疼痛,南丁格尔几乎从不离开伤员的身边,直到死亡夺走那个人的生命为止。”

“她和一个又一个的伤员说话,向更多的伤员点头微笑,”一个士兵说,“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着她落在地面上亲切的影子,然后满意地将自己的脑袋放回到枕头上安睡。”

另外一个士兵说:“在她到来之前,那里总是乱糟糟的,但当她来过之后,那儿圣洁得如同一座教堂!”

这些涉及到人类最高贵品质的小故事是多么相似呀!这些小故事所折射出来的圣洁人格又是显得多么伟大啊!这种品质,使得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并且使我们能很自然地记下这些人的名字。这些人始终保持着对上帝和对人类的忠诚,他们理所当然应受到世人的尊敬。

如果一个人的信仰是正确的,那么,这种信仰必然能发展他的能力,增强他的精力,提高他的自尊,使他的品格变得更为坚固,并且会增进他的利益,帮助他拓展成功的前景!在一个心灵最为崇高的旅程中,正直的品质永远不会被超越,而且心灵也永远不会干枯。

任何一个青年,都应有血气拿出一点胆量,对于任何艰险危难的事情,拿出坚强的自信心来,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信心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必须信得过自己,人家才会放心将事情托付给你。可是那些害羞而怯懦的青年,偏偏没有自信力和判断力,永远打不定主意,他们处理任何事都得听凭人言,不敢自作主张,断然去做。

一个意志坚定、敢作敢为的人,永远信任自己。他遇到天大难事,都沉着应付,不张皇失措。不但他们信得过自己,而且别人也没有不信任他们的。人家都能识别他们勇往直前的性格,永远不需要求救于人。

大凡古今世界的成功者,无不有着极大的勇气,敢冒大险,敢与一切艰难困苦作斗争,坚强的自信力使他们有胆量去做领袖、去做开路先锋。

在这种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那些三心二意、没有勇气、没有决断力的青年,到处都将受到排斥。

希望成功的青年,不但要意志坚定,还应随时抓住机会,鼓起勇气去做。一个不能相信自己、无时不在放过机会的人,再也不会有出头的一天。

如果一个青年生性怯懦,没有一点自信力,遇事迟疑不决,裹足不前,毫无判断力,毫无冒险之心,那他的一生就将毫无生气,毫无成功的希望。

爱默生说:“上天赋给任何人的能力,都可以使他成就功业,决无偏差。”

但是在当今人才济济的时代,不知有多少才能卓越的人,在一般的公司行业里,逐渐失去了他们做大事、成大业的能力。实际上,任何人都应该有一个灿烂美好的前途,尽一份极重要的职责,绝不应在“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中埋没自己的个性,他必须自谋发展之路,必须从教育、职业、环境的种种羁绊中奋力挣扎出来,凭着自己的天赋禀性,走向光明的前途!

有些人常常知难而退,专门跟在别人后面,人家走到哪里,他也走到哪里。其实上天赋予人的才能是不分上下的,别人能做大事,你也能;人家能建立大功,你同样也能。

如果上天赋予你一种卓越的能力,而你自己却不知去开发,硬要学别人的样子,挤进别人的模子里,那对你不但毫无益处,反而说不定还有极大的危险。

即使你生来只有做鞋匠的天赋,你也应努力去做一个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鞋大王。不要再去胡思乱想,你应该发展自己的能力、智力、创造力,使它们集中于最与自己相合的一点,千万不要专去做别人的尾巴。

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做任何工作都满怀希望和自信心,非弄出一个优异的结果来不可。他的目光完全放在“成功”两个字上,绝不跟着人家随声附和。只要他作出决定了,就不再畏首畏尾。一切计划、一切做法,无不由他自己来决定;一切困苦、一切艰难,无不由他自己来承担;一切阻挠、一切障碍,无不由他自己来排除。他从不自怨自艾,不向人诉苦,任何责任义务也从不推辞,永远勇敢承担,像这样的人,岂有不成功之理。

有些人存有这样的想法:任何人都逃不出命运的魔掌。所以他们不再振作,专等命运来作弄。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念头,它对人的一切天才、智能、人格都将贻害无穷。

一个做事有计划、肯于负责、充满满腔热血、准备不惜任何代价去完成的人,普天之下处处都有他的发展之地,无人无物不可供他驱使。

鼓起勇气来,使出浑身力量。你说“我要完成它”,这样去做任何事,一定轻而易举。

要培养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个性,最要紧的是立刻去做你所愿意去做的事情,并决定改正自己的错误。也许你没有胆量,不能坚持,没有魄力,不能决断,你非竭力磨练修养不可,你应该确信上天赋予你一种权能,必有完全改正这些错误的力量,而且深信这是必要的。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你的错误也就会在无形中消失,你会发现自己经过这样一番改进之后,已经浑身是力,无事不可成功了。

一个人到了紧急关头,便退缩不前,意志消沉,一定会闯下大祸,失败无疑。相反地,如果你的意志永远坚定,信念始终不发生动摇,结果一定成功。因为意志偶尔动摇,无异替敌人造成一个征服你的机会。

如果你是怯懦无能、优柔寡断的人,你的自信力一定也将跟着受损,同时你的根基如果发生动摇,就再无成功的希望了。快些振作吧,快些拿出勇气和决断力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5:35 | 只看该作者
大海远方的那片灯光

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前途未可预见。人生变数很多,会有幸福的日子来临,还是会陷进不幸的深渊,总归难以定论。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必须敢于迎来难以预料的阴霾。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也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没有人能掐算出,何时“大限”将至。

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你也许不知道,命运将在哪个急转弯处踉跄、跌倒,但我们确知,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需要努力地爬起。

一条船在大海中遇上了突如其来的风暴,沉没了,全船人员死伤无数。船上有一个人侥幸获得一个小小的救生艇,从而幸免于难。他的救生艇在风浪中颠簸起伏,如同树叶一般,被吹来吹去。他迷失了方向,救援的人也没有找到他。天渐渐黑下来,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袭上心头。然而,他除了这个救生艇之外,一无所有,他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他无助地望着天边。忽然,他看到一片模糊的灯光,他高兴得几乎叫了出来。他奋力划着小船,向那片灯光前进。然而,那片灯光似乎很远,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他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船,他想,那里,既然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那里闪现,像是对他招手。三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着他,有好多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许多力量。第四天,他依然在向那片灯光划去,最后,他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但他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片神奇的灯光。

晚上,他终于被一艘经过的船只救了上来。当他醒过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四天四夜!当有人问他是怎样坚持下来时,他指着远方的那片灯光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大家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灯光,那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而已!

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一定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这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渡过难关。在困境中,如果你认为自己真的失败了,那么你就会一蹶不振,如果你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那么,你就会走过险途,获得胜利。

信念是精神上一种特殊的能力。动物没有信念,野蛮人和没有开化的人,也无所谓信念可言。他们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思想开通、具有相当理性的人,才可能拥有崇高的信念。

真正意义上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在它的面前,一切障碍都得低头。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他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就像烧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于是,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化为灰烬了。

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卡莱尔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保留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又一次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不错,当我们一切顺遂时,也应当对可能的不测加以预防。当挫折到来时,应当像风平浪静时那样保持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好还是坏是胜利还是失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5:50 | 只看该作者
善的生活

当今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甚至从浪漫时代就开始了),它贬低满足和美德,赞成自律、可靠、义务、创造、决定、自由、自我表现、奋斗、反抗等等。我认为这种观点按其本义或其极端形式来看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包含了一个重要真理,即一个人所能有的最好生活必须具有形式,不仅是在模式的意义上,而且是在由某种态度、姿态或“生活风格”所引起的意义上。怀特海称之为“主观形式”,他认为应该尊重成为我们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风格,尽管他也提到了其他风格。在我看来,自律和上述其他形式在这里也起了作用。但是,我还想补充理性以及和客观、理智的责任感等有关的品质。也许还应提到爱。至少可以说,如果弗洛姆等心理学家是正确的,那么要使一个人的生活成为善的,就不仅应该在道德意义上,还应该在非道德意义上是善的。人们不能过于关心自我生活的善,还应该考虑自我之外的原因和客体。

仅就善的生活所具有的内容、模式和主观形式而言,它们对不同的人无疑是完全不同的。要想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自身的体验和借助他人体验与智慧所进行的反省。我怀疑是否能建立起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固定秩序或模式(柏拉图和罗斯是这样认为的),我相信,人类本性的任何方面都可能很接近,否则心理学就将成为不可能的了。然而对于有关人性的任何固定概念来说,它又显得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不能详细地加以说明。即使我们提到过的所有观点都被发现是善的,至少在某种程序上得到了所有人的承认,它们的次序和排列也必然具有某种相对性,这是可能的,而且事实上也是这样,对某些人来说,善的生活似乎包括和平与安全,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冒险和猎奇。尽管所有的善的生活都应该而且确实也包括上述每一方面的成分。一个人必须为这种多样性留出较大的余地,如果不是在善的表现中,至少是在他关于善的生活的概念中。

我们还必须记住在讨论公正时所涉及的一个论点:即人的需要和能力不仅有所不同,而且是这样的一种不同——一个人的善的生活可以像另一个人的生活那样善,甚至那样的内在的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6:02 | 只看该作者
智慧

智慧的殿堂立在磐石之上,它高出一切争端的怒火,隔绝所有世俗的怨气,雷声滚滚,在它脚下轰鸣,对于那些狠毒残暴的人间凶器,它高不可及。贤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怀着欣慰而怜悯的心情,俯视着芸芸众生。这些充满谬见的人们正盲目地探寻着人生的真正道路,为了真正的幸福而追求着财富、地位、名誉或权力。贤哲看到,大多数人在他们盲目推崇的愿望面前陷入了失望;有些人悲叹于曾经一度占有了的他们意欲的对象被多忌的命运夺走;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即使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或是他们骚乱的心灵的愿望得到安慰,它们也终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然而,这是不是说贤哲就总是保持着这种哲学的冷漠,满足于悲悼人类的苦难而从不使自己致力于解除他们的不幸呢?这是不是说他就永远滥用这种严肃的智慧,以清高自命,自以为超脱于人类的灾祸,事实上却冷酷麻木而对人类与社会的利益漠不关心呢?不,他懂得,在这种阴郁的冷漠中,既没有真正的智慧,也没有真正的幸福。对社会深沉的爱强烈地吸引着他,他无法压下这种那么美好、那么自然、那么善良的倾向。甚至当他沉浸于泪水之中,悲叹于他的同胞、友人和国家的苦难,无力挽救而只能用同情给予慰藉之时,他仍然豁达大度,胸襟宽广,超乎这种纵情悲苦而镇定如常。这种人道的情感是那么动人,它们照亮了每一张愁苦的脸庞,就像那照射在阴云与密雨之上的红日给它们染上了自然界中最辉煌的色彩一样。

但是,并非只有在这里,社会美德才显示它们的精神。无论你把它们与什么相混合,它们都能占据上风。正像悲哀困苦压制不住,同样,肉体的欢乐也掩盖不了。无论恋爱的快乐是何等销魂,它也不能消除同情与仁爱的宽厚情感。它们最重要的感染力正是源于这种仁慈的感情。而当那些享乐单独出现,只能使那不幸的心灵深感困倦无聊。请看这位快活的浪荡子弟,他宣称除了美酒佳肴,瞧不起其他一切享受。如果我们将他与同伴分开,就像趁一颗火星尚未投向大火之前将它与火焰分开,那么,他的快活会顿时消失。虽然各种山珍海味环绕四周,但是他会讨厌这种华美的筵席,而宁愿去从事最抽象的研读与思辨,并感到更为顺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3.3.2010 19:56:17 | 只看该作者
错语者

只有两种人是我所讨厌的,他们是发表谬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少量的谬论倒没有什么,它们会引起小小的争论,起到刺激谈话的作用。但一大堆谬论就会令人讨厌了,它们变成一种包围心灵的篱笆,人们会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谈话的魅力一半来自隐隐约约地窥探对方的思想,如果谈话的人老是在信口胡言,不断地说一些出乎意料的令人吃惊的话,这就让人讨厌了。在精彩的谈话当中,会突然出现一条林间小道,就像人们把木材从阿尔卑斯山的森林运送到山谷去的林间小道,在那里,你可以看见一片狭长的绿色地带,上面洒满了阳光,还有一个乌黑的山头。在最精彩的谈话中,人们可以突然发现一些高贵、可爱、庄严、朴素的东西。

另外一种十分令人讨厌的谈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发表的谈话,他从不考虑他的听众,只是把心里想的全盘托出。这样的谈话,有时也可以从中听到一些有趣的故事。但像我所说的那样,精彩的谈话应该引起别人窥探对方心灵的兴趣,而不是被迫呆呆地看着它。我有一位朋友,更确切地说是一位老朋友,他说话时就像在心上打开一扇活动的天窗,你朝里边一看,只见黑黝黝地有些什么东西在流动着,它有时干净流畅,有时又像是堆满了垃圾和瓦砾,然而你却无从逃避,你得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它,呼吸它发出的臭气,一直到他愿意把天窗关上为止。

许多诚挚、固执的人在谈话时都会犯错误,他们以为只要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就能引人入胜。谈话也和许多别的东西一样,半成品比成品好。喜欢谈话的人应该注意避免冗长。和一个决心要把一切都说得有头有尾、一清二楚、点滴不漏的人谈话,会让你多么失望!在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涌现出许多问题、许多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它们统统被一连串的谈话的激流冲掉了。这样谈话的人都有自满情绪,认为他们的消息准确完整,他们的结论完全正确。不过一个人在形成和坚持一种强有力的看法时,也应该认识到它毕竟只是看法之一,对方大概也会有不少的话要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2.2024 05: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