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德战争 1941-1945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7:59:13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赫特令鲁道夫·施密特的第39装甲军从维切布斯克东进,自北面包围斯摩棱斯克。由于第57军已调往维利基卢基,第39装甲军是赫特唯一可用的部队。7月15日赫特的先头部队到达斯摩棱斯克以东的亚尔策沃附近。次日,古德里安的第29摩托化步兵师从南面占领斯摩棱斯克。对奥尔沙与斯摩棱斯克之间的苏军差不多已完成合围。可是,在亚尔策沃与斯摩棱斯克之间,通往莫斯科的主要公路以南留有一个缺口。尽管赫特不断催促,古德里安还是不能封住缺口,因为他的主要兵力向南伸展过远,而且不断遭到反突击,在耶耳尼亚突出部,反击尤为猛烈。看来,克鲁格作为协调各方面作战行动的司令官,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卢金的第16集团军和库罗奇金的第20集团军的大部兵力(据德方估计约十到十五个师)同大量的小分队和掉队的士兵被围在斯摩棱斯克口袋内。在通往斯摩棱斯克的主要公路上,停着四列长长的车队,全部面朝东,指挥官和政委们焦急地召集和整顿队伍。从北面对赫特进行的反突击不够协调。随之,苏军最高统帅部即奋力援救被围的苏军和掩护莫斯科的接近地。7月14日,它又着手建立另一个预备方面军,守卫北起伊耳缅湖南至布良斯克的新战线。这个预备方面军由司令员波格丹诺夫指挥,编成内有新编第29、30、24、28和31集团军。在这些集团军后面,还有一个方面军保卫莫斯科。它是由第32、33和34集团军组建起来的,由莫斯科军区司令员阿尔捷米耶夫指挥。
   为了减轻铁木辛哥的重担,使他能集中力量解救被围的部队,西方方面军南翼的第13和21集团军被抽调出来,组成新的中央方面军,由原波罗的海西北方面军司令员F·I·库兹涅佐夫指挥。从波格丹诺夫的预备方面军调到前方十六个步兵师和四个坦克师,组成数个临时的战术兵团,称作集群,其中之一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这些集群从别累伊、亚尔策沃和罗斯拉夫耳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进行反突击,企图闯入包围圈。西方方面军部署在斯摩棱斯克以北和耶耳尼亚的第30、19和34集团军也发动攻击,转移德军的注意力。这些反突击持续了整整7、8两个月,成为苏联人称之为斯摩棱斯克战役的一部分。
   此时,德军战线已呈弧形。它南起贝霍夫,经罗斯拉夫耳到耶耳尼亚和别累伊向外突出,然后折向北面的维利基卢基附近地域。两个装甲集群和施特劳斯第9集团军的部分兵力既要顶住铁木辛哥西方方面军的进攻,同时还要防止被围之敌突围。尤其在斯摩棱斯克以东,有些地方苏军施加的压力甚大。但是一当德军步兵部队开始到达,战斗的结局就确定无疑了。卡恰洛夫的第28集团军从南部的重要交通中心罗斯拉夫耳发起突击,获得一些进展,后因古德里安指挥施韦彭堡的第24装甲军和法伦巴赫尔的第7步兵军进行反击而受阻。古德里安是想把前来解围的苏军包围起来。8月5日,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的苏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约三十万人被俘,损失坦克三千余辆。三天以后,古德里安又肃清了罗斯拉夫耳包围圈内的敌军,主要是第28集团军,又俘虏苏军三万八千人,缴获坦克二百辆。然后第24装甲军又挥戈南下,直奔哥美耳以北、以西,即F·I·库兹涅佐夫中央方面军的后方。第24装甲军从北部向克林齐进攻,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从博勃鲁伊斯克向东进攻,两路德军全歼了中央方面军。到8月24日,苏军又有七万八千人被俘。从7月8日明斯克战役结束到9月初西方方面军覆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共俘虏苏军约四十万人,击毁并缴获苏军坦克三千三百余辆。苏方的史料硬说,罗科索夫斯基的集群在8月4日和5日曾突入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使被围部队的主力得以逃脱,而事实并非如此。
   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分配给它的任务,消灭了白俄罗斯地区的苏军,俘虏敌人约六十万,摧毁并缴获坦克五千余辆。它向前推进了五百英里,直至斯摩棱斯克,远远超过德维纳-第聂伯河一线,离莫斯科约二百五十英里。7月3日,哈尔德兴高采烈地在日记中写道,对俄战斗胜利在即。可是,在9月份,从列宁格勒到黑海的整个前方地域,苏联部署的部队仍有二十七个集团军之多。
   后来,很多德军将领批评希特勒的战术指挥和干预。希特勒赞成向东进行大纵深突击,但不愿担风险。他要安全可靠,要在被围敌人的四周建立牢固的包围圈。另一方面,装甲集群的司令们主要关心的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大胆夺取纵深内的战术和战略目标,诸如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逻辑尤为突出,它是以“大胆总是合算”这样一种设想为根据的。可以认为,他的大胆挺进的主张代表了一种机动作战的思想。这种作战思想虽然收效快而显著,但这算不上一项高明的战略计划。古德里安指责陆军总部和希特勒选择明斯克作为第一次两翼包围的目标,而没有选斯摩棱斯克。他也指责他们在包围诺沃格鲁多克时阻止了他的行动。事实上,希特勒的小心谨慎很可能是使得德军能够大量俘获敌人的原因,这是因为从比亚威斯托克-诺沃格鲁多克逃出的敌人很少,而同时又把苏联另外五个新集团军向前吸引到维切布斯克-莫吉廖夫一线。这一部分苏军有很多在第二次两翼包围作战中被歼。古德里安思想较顽固,眼光较狭小。此时,他象其他很多指挥官一样,看不到战争的更广阔的方面,不了解德军最高统帅部幕后活动的动向。
   苏联企图把斯摩棱斯克战役吹嘘为一次胜利。克里姆林宫认为,德军的直接的和主要的目标是占领莫斯科,所以在看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攻占斯摩棱斯克后并不打算向前推进时感到惊讶。于是,克里姆林宫对事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没有客观事实的依据。在苏联国内,人们说,苏军在斯摩棱斯克的英勇抗击是迫使希特勒和德军改变原定计划,取消进攻莫斯科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苏军的反突击有时极为猛烈,从大体上看,苏军作战很有决心,但是,如果当时希特勒打算向莫斯科推进的话,苏军的兵力事实上不可能抵挡住德军。苏联声称,希特勒停止进攻莫斯科是由于害怕被苏军从北面和南面进行两翼夹击。这种说法也不符合事实。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巴巴罗萨指令和以后的各项作战计划是以下述前提为基础的,即一旦到达斯摩棱斯克,德军主要兵力将转向列宁格勒,可能还转向乌克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0:43 | 只看该作者
元首举棋不定


   陆军元帅伦斯德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左路军在波兰,由第1装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团军组成;其右路军在罗马尼亚,由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组成,两路军队之间隔着匈牙利的领土。在波兰的各集团军计划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南面东进攻入乌克兰,与此同时,右路的罗马尼亚军和德军将向东北推进,穿过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与左路会合。匈牙利要参加对苏战争,并打算投入几个旅,从而形成连结波兰和罗马尼亚两线的中间环节。伦斯德特总共约有十四个罗马尼亚师和四十一个德国师,其中仅有五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
   德军原先打算使用两翼包围的战术,一路装甲部队从波兰出击,另一路从罗马尼亚出击,两路将在第聂伯河畔的基辅地区会合。然而,战役开始前三个月,希特勒改变了主意,转而赞成从波兰进行一路迂回。他的理由是,从罗马尼亚进攻,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是横在进攻轴线上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只是一个托辞,而更重要的理由是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忐忑不安,他担心越过罗马尼亚边境发动猛烈的攻势可能激怒苏联,使它向罗马尼亚境内进行反击。
   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将由陆军元帅赖歇瑙指挥的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中将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担任主攻。赖歇瑙指挥的全部兵力为二十个师,其中有五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师。赖歇瑙将从卢布林东南地区奋力东进,第6集团军负有保障左翼侧,即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一侧的特殊责任,而第1装甲集群的目标是第聂伯河畔上基辅一带地区。装甲集群和紧随其后的第6集团军的步兵师然后转向东南沿第聂伯河向黑海方向进军,以夺取第聂伯河的渡口,并阻止敌人向东撤退。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指挥的第17集团军,共有十三个步兵师,将在赖歇瑙的右翼行动,穿过利沃夫和文尼察。在罗马尼亚的军队有冯·朔贝特的德国第11集团军,计七个德国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的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相当于十四个罗马尼亚师。德国第11集团军居于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中间,并将一个军配属给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还派出一个步兵师保卫普洛耶什蒂油田,另有一些小部队也配属到罗马尼亚的部队。德国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战争爆发后前七天的任务是在原地保卫罗马尼亚领土。七天之后,乌克兰的苏军不是已被包围,就是已开始撤退。届时,第11和第3集团军将取道卡缅涅次波多耳斯基和莫吉廖夫波多尔斯基攻入乌克兰,企图牵制那里的苏军,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将向奥德萨运动。南方集团军群有第4航空队,约六百架飞机的支援。
   虽然斯大林也象戈利科夫一样,认为德国很可能在征服英国或与英国讲和之后才会进攻苏联,但他自己还认为,一旦战争真的到来,德国人的主攻方向将是乌克兰,以夺取乌克兰的粮食、顿涅次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这一推断确实反映在1941年6月苏联的防御部署中: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其数量超过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库兹涅佐夫的西北方面军两个方面军兵力的总和。在加利西亚和比萨拉比亚保卫乌克兰的苏军部队组成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由基尔波诺斯指挥,编成内有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穆兹琴科的第6集团军、科斯坚科的第26集团军和波涅杰林的第12集团军,这些集团军由北向南配置,大约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一直延伸到苏联与罗马尼亚边界的北缘。战争开始一周后,在罗马尼亚边界当面的是秋列涅夫指挥的新组建的南方方面军。该方面军编成内有斯米尔诺夫的第18集团军和切列维琴科的第9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兵力有三十二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八个机械化军,大部分机械化军都集中在苏德边界上的第5、第6集团军地域。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步兵师较弱,但至少有两个机械化军部署在罗马尼亚边界当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0:57 | 只看该作者
   基尔波诺斯不仅比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各方面军司令员拥有更多的部队和坦克,而且战前准备也较充分。据朱可夫说,6月21日午夜,当基尔波诺斯打电话给莫斯科报告第二个德国逃兵来归,并带来战争即将爆发的情报时,他就已经在帖尔诺波耳他的指挥所了。这次德国兵叛逃事件也许属实,虽然在德国陆军序列表上找不到朱可夫所说的逃兵所属的那个师和团的番号。不管这一事件发生与否,基尔波诺斯是唯一的一位能从德国入侵的震惊中立即恢复镇静的方面军司令员,并极其巧妙地指挥了所属部队的防御作战。在这方面,普里皮亚特河南部的断断续续的沼泽地和加利西亚、西乌克兰的森林地的地形也帮了他的忙。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驻守在比萨拉比亚的摩尔达维亚台地上,直到6月底才投入战斗。它拥有强大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使那里的德国步兵和罗马尼亚骑兵处于不利的地位。然而,倘若右翼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从罗马尼亚出击,形成合围之势,而不是按兵不动,战局的发展或许就大不一样了。在乌克兰西北部,伦斯德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几乎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而且在苏军后方反苏维埃的异端分子也特别活跃,他们破坏电话线和铁路交通线,引起苏方边境地带一些混乱和失去控制的现象。因此,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在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与穆兹琴科的第6集团军之间的战斗分界线上,向罗夫诺方向打开了一个三十英里宽的突破口,并没有费难。这一条进攻轴线正通过苏军某些机械化军的集结地域。6月23日,苏军第22、第9和第19机械化军投入战斗,于是在卢次克和罗夫诺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的坦克战,直到6月28日,第1装甲集群一直是在一系列的局部战术性交战中缓慢地向前推进,没有能象原先希望的那样向纵深的战术或战略目标长驱直入。然而,苏军第5、第6集团军之间行动不够协调,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撤向东北方的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并在沼泽地里停留一天,打了一个很漂亮的胜仗,而穆兹琴科的第6集团军则向南撤。到7月1日为止,德军已进入罗夫诺、杜布诺和克烈缅涅次等地区。
   7月1日,德国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部队开始横渡普鲁特河,向德涅斯特河挺进,与战斗准备充分、坦克配备齐全的苏军部队作战。朔贝特的部队是由步兵和罗马尼亚骑兵组成的,几乎没有空中支援。他们艰难地向前推进,平均每天不超过八英里,因为苏军装甲部队的后卫行动积极、机动能力强,在这种十分适于坦克行动的开阔地上,一天之内就要迫使入侵的敌行军纵队展开数次。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不断进行袭扰。频降骤雨,将肥沃的黑土搅成了泥浆,使各种轮式车辆数小时之内不能开动。甚至用十二匹马牵引的野炮也寸步难行。
   空降步兵第16奥尔登堡团团长冯·肖尔蒂茨与派到德军部队担任联络官和观察员的意大利上尉阿尔卑斯山人马拉帕尔特对这一带战斗的描述是一致的。德军渡过德涅斯特河,越过苏联原边界上的所谓斯大林防线之后(该防线只有少数无人防守的孤立的土木工事),苏军的抵抗比过去顽强多了,其后卫部队巧妙后撤,没有丢下一个死伤人员。苏军装甲部队的反突击极为猛烈,德军发现尽管苏军重型坦克型号陈旧,但德军37毫米步兵反坦克炮却对它们无能为力。不久,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的森林和丘陵已被抛在背后,接着便是乌克兰的大平原,遍地是麦子和向日葵,大地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藏在槐树荫中的一排排农舍。牲畜和家禽仍在田野里,只是马匹和人员已经离去。广阔又单调的天际,更加重了大地的荒漠和空落落的气氛,给人以茫茫无际的感觉。德军第11集团军边打边走,用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向第聂伯河方向前进四百英里。德军是以团为单位单独行军,只有本团的小口径火炮分队和防空武器分队同行,正如肖尔蒂茨所说,它们象一叶叶扁舟一样漂泊在麦浪起伏的“汪洋大海”里。既无纵深侦察,也没有与侧翼的联络。一连数周,奥尔登堡团没有见到其他部队,只偶尔遇见苏军士兵,而且还常常一连数日与师部失去无线电联系。他们从未见过一辆德国坦克或是一架德国飞机。有一两次,他们遇到过罗马尼亚部队,还有一次,他们见到意大利的一支摩托化部队,这支部队看上去简直象出来度假一样。在很大程度上,这里的战争意味着炎热、尘土、天天下雨、不断行军和与敌交战。弹药必须节省,这就意味着少用迫击炮和火炮,而主要依靠轻机枪。德国兵都惴惴不安,担心负伤,因为重伤员坐上救护马车,就不知被拉向何方。与此同时,部队因为每天遭到伤亡,缓慢地但却是不断地减员,沿着行军的路线留下了一块块小小的墓地。
   德军第1装甲集群插入纵深使利沃夫突出部前沿的穆兹琴科的第6集团军、科斯坚科的第26集团军和波涅杰林的第12集团军处于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危险境地,而当朔贝特的德第11集团军于6月底越过普鲁特河开始向前推进时,他们的处境就更加险恶了。6月30日,即明斯克被围两天之后,莫斯科指示基尔波诺斯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将部队撤至科罗斯田、诺沃格勒沃伦斯基、普罗斯库罗夫一线,后撤将近一百五十英里,大体上到了1938年苏联疆界地区。苏军抛弃了重型装备,其逃离包围圈和撤退速度之快甚至使金策尔的情报部门完全错误地认为这个战线的情况和其他战线一样都是受到了英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通风报信的影响。然而,至7月8日,这条后方防线已被德军的挺进突破了;别尔迪切夫失陷,第二天,离基辅不到九十英里的日托米尔也被德军占领,虽然苏军第15、第4和第16机械化军的部队曾进行过有力的反突击。7月10日,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再一次显示了它的力量,它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南部边缘再次出现,并与第9、第19和第22机械化军的部分部队一起从科罗斯田方向对德第1装甲集群的侧后发起进攻,切断其主要供应线;这就需要赖歇淄的第6集团军加以干预,将波塔波夫赶回北方的沼泽地。此后,苏军第5集团军不断威胁着德军翼侧,使德军大为恼火,它还使德第6集团军无法执行其支援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和巩固其战果的双重任务。苏军穆兹琴科的第6集团军和波涅杰林的第12集团军向东退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1:08 | 只看该作者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加利西亚的战斗和乌克兰西北部地区的战斗都与德军和罗马尼亚在比萨拉比亚和乌克兰西南部地区所经历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一带地形更象白俄罗斯,有部分已开垦的土地,但大部分还是森林覆盖和灌木丛生的荒野。德国空军非常活跃,德苏双方的坦克和车辆到处可见。战斗既混乱,又艰苦,在德军先头部队后方一百英里的整个区域的许多被包围的孤立地区还有持续不断的战斗,因为有许多苏军部队未能及时撤退。道路上停放着苏军遗弃的各式车辆,麦田里满是敌军步兵,森林里不时传出苏军坦克隆隆行驶、履带轧轧的声音。夜间,苏军卡车有时竟然自投罗网,闯入德军运输队的行列。当苏军士兵有时间辩明情况并作好准备时,即使孤立无援,他们也常常以极大的决心进行苦战。当他们遭到突然袭击或受到装甲部队的威胁时,他们便大批投降,投降时常悲哀地叫喊着“乌克兰人”。
   苏军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在科罗斯田附近沼泽地作战的样式则更不同。波塔波夫原是一位坦克兵的将军,他利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做为隐蔽所,一直把部队拢在一起,在赖歇瑙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进攻面前进行了坚决的、团结有力的和密切协调的防御,卓有成效地使用了密集炮火。德军第98步兵师在到达普里皮亚特沼泽地边缘附近的马林镇时,见到遍地瓦砾的废墟和弹痕累累的道路所构成的可怕情景,都惊呆了。这种可怕的景象足以证明战斗之激烈。当他们向进攻出发地前进时,同样遭到了苏军炮火猛烈而准确的袭击,被迫离开大路进入沼泽地。到处是呼唤担架的喊叫声。终于发起了进攻,士兵们不得不穿过麦田和灌木丛进行冲击,步兵虽然有装甲履带强击火炮的支援,伤亡还是不轻。即使在攻下目标之后,隐藏在灌木丛中的苏军狙击手仍然继续袭扰,他们还发现敌人有计划地搜寻那些躺在茂密的麦田里的无人救护的德国伤兵,并用刺刀把他们捅死。此时,德军士兵,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已大为激怒。当重新发起进攻时,双方寸土不让,战斗极为激烈。战斗不到两天,第282步兵团第3营已死伤一百七十人,超过了其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科罗斯田以南日托米尔-别尔迪切夫突出部上的德军威胁着基辅,因此遭到了它北面的苏军第5集团军和它南面的第6集团军以及从喀尔巴阡山撤下来的第26集团军一部的猛烈反突击。只是在经过数日战斗之后,赖歇瑙的德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才得以进一步向东推进。看起来,第1装甲集群如果大胆进击,是可以打下基辅的,但希特勒于7月10日下令禁止任何装甲部队进入该城。于是,伦斯德特改变计划,仅令冯·马肯森的第3装甲军和第6集团军之一部向第聂伯河进发,而第1装甲集群的大部分,包括冯·维特尔斯海姆的第14和肯普夫的第48装甲军,从别尔迪切夫向东南方向运动,经过卡扎京和白教堂到五一城和波莫什纳亚,从翼侧包围苏军第6、第12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之一部。伦斯德特选择了大纵深包围的方法,而没有按希特勒规定的从别尔迪切夫到文尼察的路线用装甲部队进行截堵。因为苏军已在全线撤退,在浅近纵深包围,势必使苏军漏网。与此同时,施蒂尔普纳格尔的德军第17集团军将与数个匈牙利机动旅(由喀尔巴阡人组成)一起经过文尼察继续东进,将苏军第6和第12集团军赶向德军第1装甲集群,届时将到达阻击地点。朔贝特的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正向五一城疾进,追击斯米尔诺夫的第18集团军,以形成包围苏军的三角形的第三条边。
   在7月的第二周,布琼尼就任西南战区司令的新职务,指挥西南和南方两个方面军,赫鲁晓夫是该战区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从此,不知是由于判断错误还是命运不佳,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和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每况愈下。布琼尼在就任后约一周的时间里,便把基尔波诺斯指挥的两个主要的集团军,即部署在中央的穆兹琴科的第6集团军和波涅杰林的第12集团军,划归秋列涅夫指挥,两个方面军的分界线也北移了。这样做的理由并不完全清楚,但很可能是克莱斯特的攻势有分割西南方面军之势,因此,布琼尼要秋列涅夫负责第聂伯河右岸(以及第1装甲集群打进的楔子的南面)乌克兰的防御,而基尔波诺斯则集中力量防守基辅并负责对克莱斯特的左冀的作战。结果造成一些指挥上的混乱。莫斯科两次批准布琼尼向东撤退,但每次似乎批得都很勉强,因为撤退仅限于战术范围,并不能适应战争危局的需要。基尔波诺斯在判明德军的真正意图之后,立即令科斯坚科的整编第26集团军在基辅和切尔卡塞之间渡过第聂伯河向第1装甲集群的北翼发起强有力的进攻。这些进攻被德军第4军军长冯·施韦德勒指挥的数个步兵师所阻,未能制止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向五一城挺进。8月2日,五一城失陷,第6、第12集团军的大部及第18集团军之一部,相当于大约二十个师,被围困在乌曼附近一个大的包围圈中,失去了与东方的联系。苏军至8月8日停止抵抗,十万三千人被德军俘虏,其中包括两名集团军的司令和七个军部。德军缴获坦克三百余辆、火炮八百余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残部陷在一面靠黑海海岸、一面靠罗马尼亚边界的一个大突出部上,这时已有被来自北面的德军攻势完全切断的危险。于是南方方面军迅速东撤,留下一些部队守卫奥德萨;留下的部队被编成一个独立的滨海集团军,由索弗龙诺夫指挥。乌克兰的苏军已被彻底打垮,虽然德军也有一些伤亡,至8月末,苏军已失去了它在第聂伯河西岸赫尔松、别里斯拉夫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三个最后立足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1:19 | 只看该作者
   一些德军指挥官事后议论说,倘若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再向东南方向进击或者进而渡过第聂伯河并沿河的左岸包抄过去,而将肃清乌克兰南部苏军的任务留给步兵,德军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战果。这样大胆的运动固然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1装甲集群近逼苏军后方,乌曼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再者,德军步兵师能否在行军速度上胜过苏军,无论如何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苏军部队的行军耐力和机动性,即使在最困难的地形上,也是非常突出的。苏军丢弃了大部分重装备,没有重装备的拖累。再向东南进军,路途既遥远又迂回曲折,而北面的基尔波诺斯仍然是个劲敌。再者,克莱斯特也不大可能沿第聂伯河全线阻止大批苏军部队撤退。
   在此期间,苏军最高统帅部一直在不顾一切地拼凑新的部队。西南方面军获得了十个新编师,南方方面军获得了十二个新编师,第26、第37和第38等三个新编的或整编的集团军已从内地调到第聂伯河。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新编第6集团军已在保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北第聂伯河一线。
   到此时为止,东线德军尽管遭到一些挫折,已完成了其任务的第一部分。德军没有打下列宁格勒,也未能与芬兰部队会师,很多敌人逃出了波罗的海和乌克兰地区,但德军已占领了奥尔沙-斯摩棱斯克陆桥,渡过了德维纳河,并已到达或越过了第聂伯河。他们正等待着元首下一步的命令。
   希特勒一直打算先夺取列宁格勒,而后攻打莫斯科。他很早就认为应首先夺取整个乌克兰、顿涅次盆地乃至高加索,尔后再从斯摩棱斯克东进。6月30日,希特勒曾着重指出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一周之后,他提议赫特的第3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向东北运动,以掩护李勃的北方集团军群的翼侧;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应向东南运动,进入乌克兰。希特勒的注意力集中在克里木,他把克里木看成是苏联用以轰炸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一艘航空母舰。他认为,占领了克里木就可以使德军部队能越过刻赤海峡取捷径入侵高加索。7月19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3号指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只率步兵向莫斯科进军,因为它的装甲部队将分别派往北方和南方。四天之后,即7月23日,凯特尔遵照元首的命令,对第33号指令发布了一个非常乐观的补充命令,命令将赫特的第3装甲集群调到波罗的海,从翼侧包围列宁格勒,任务完成之后,再调回中央集团军群,做好东进至伏尔加河的准备,而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将与其他部队一起撤回德国。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将在乌克兰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会合。
   在7月23日和26日两次会议上,哈尔德强调必须在秋天对莫斯科发动决定性的突击,因为他本人认为希特勒所提的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两个目标在重要性上只是第二位的,并且认为元首的计划最终将使德军陷入阵地战。哈尔德自己已开始对战争的目的和方针产生了怀疑,但为时已晚。希特勒又有了新的主意:他允许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其装甲部队调走之后转入防御,不再使用步兵打向莫斯科,但仅限于此。与此同时,第2、第3装甲集群将暂时撤回进行休整。包克一直极力主张中央集团军群保留其装甲集群,并尽早向莫斯科进军,并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古德里安和赫特的大力支持。8月4日至6日,元首视察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听取集团军群和装甲集群司令官的意见,这些司令官都建议立即恢复对莫斯科的攻势。这一建议与希特勒的意见不符,他拒绝接受他们的建议,并给他的将军们大讲了一通战争的经济学。于是哈尔德试图要约德尔直截了当地回答元首的直接目标到底是军事征服还是经济开发,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元首认为两者皆是战争的目的,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先后。8月12日,凯特尔签署了一项对第34号指令的补充命令,进一步肯定了在歼灭中央集团军群两翼的敌重兵集团之后,将调用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向列宁格勒、克里木、哈尔科夫、顿涅次盆地及高加索发起进攻的意图。其中还特别指出要歼灭基辅以北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敌军集团(这一向是指苏军第5集团军,但事实上也包括苏联其他一些军团)。
   8月18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作了最后一次尝试,表示支持直接攻打莫斯科的意见。他们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备忘录,阐明了他们的论点。三天后,希特勒又以备忘录作答,拒绝了他们的意见,并责备勃劳希契,说他没有真正负起指挥德国陆军的职责,而是过多地为集团军群司令官们的意见所左右。哈尔德大为愤慨,于是向勃劳希契建议他们一同辞职,但这位总司令对此建议并不热心。
   在中央集团军群战线上,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所属的施韦彭堡的第24装甲军与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一起,已在南翼与位于斯摩棱斯克与基辅之间哥美耳地区的F·I·库兹涅佐夫的中央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进行歼灭战。古德里安由北向南运动,事实上已接近从普里皮亚特河威胁伦斯德特翼侧的基尔波诺斯西南方面军的后方,而希特勒的意图是让第2装甲集群继续南下进入乌克兰。8月23日,古德里安被召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与哈尔德磋商。古德里安对他的装备和人员情况是否能在乌克兰东部进行一次战役之后及时赶回斯摩棱斯克地区并在入冬之前向莫斯科进军表示怀疑,而这正是哈尔德想要听的调子。包克的观点也是如此。于是在这位集团军群司令官的建议下,古德里安与哈尔德乘飞机回腊斯登堡向元首面陈上述意见。根据古德里安的会议记录,他的意见遭到希特勒及其左右的共同反对(当时在场的有凯特尔,约德尔和施蒙特),他说他对第二天哈尔德在听他的报告时勃然大怒感到大为震惊和痛心。哈尔德8月24日星期天晚上写的日记,说法却有所不同,他写道,古德里安为希特勒的论点所完全说服,并且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他决心要做给元首看看,他(古德里安)是能为他人所不能为的英雄好汉。显然,正是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激怒了哈尔德。希特勒就这样以离间手段,用古德里安这杆“枪”,又一次斗败了哈尔德和陆军总部。于是德国的打击力量被转向南北两方,而不是向东攻打莫斯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1:31 | 只看该作者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斯大林也与他的一些主要将领发生了意见分歧。瓦杜丁已卸去第一副总参谋长的职务,就任西北方面军的参谋长,第一副总长的职务由华西列夫斯基所取代。7月29日,在总政治部主任麦赫利斯参加的一次会议上,据朱可夫自己说,他曾建议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从第聂伯河一线撤退,即使要放弃基辅也在所不惜。这使斯大林大为愤怒,与会者也大嚷“胡说!”朱可夫提出辞去总参谋长的职务,众人顿时抓住话柄驳斥说,斯大林没有他(朱可夫)也一样能行,这意味着要把病中的沙波什尼科夫再召回来躺在床上当总长。于是,朱可夫离开总参谋部到预备方面军任职,而沙波什尼科夫从西战区回来再一次就任总参谋长。不过朱可夫还是大本营的成员。
   施韦彭堡的第24装甲军向斯塔罗杜布和哥美耳地区的运动以及歼灭和击溃库兹涅佐夫的中央方面军的师团,都被克里姆林宫看成是从南翼包围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一种努力。这两个方面军一前一后掩护从西部接近莫斯科的道路。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希特勒放着近在眼前的莫斯科不打而把装甲部队派往南北两翼的这种不合逻辑的意图未能理解,这也是很难怪的。8月14日,用彼得罗夫的第50集团军和戈卢别夫的第13集团军匆促组成了一个新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是叶廖缅科。被歼灭的原中央方面军的残部也划归该方面军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任务是掩护莫斯科防区布良斯克暴露的翼侧。与此同时,由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当时由施韦彭堡的第24和莱梅尔森的第47装甲军组成)继续南下,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第43集团军于8月底奉命向罗斯拉夫尔和斯塔罗杜布方向出击,准备进攻古德里安的东翼侧。
   9月7、8两日,哈尔德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安排联合作战计划的各项细节。这项作战计划的目标是夺取基辅,歼灭基辅-第聂伯-迭斯纳河曲之敌。有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两个单位参加。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将从斯塔罗杜布继续向南挺进,插向罗姆内和朴里卢基,而中央集团军群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将从哥美耳向南运动,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南方集团军群施蒂尔普纳格尔的第17集团军将把苏军部队牵制在切尔卡塞以北第聂伯河的下游,并在河对岸克烈缅楚格附近占领一个桥头堡。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将从这个桥头堡向北推进,与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在罗姆内和洛赫维策地区会合。这些装甲攻势将把他们西面大约六个苏联集团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与此同时,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将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和迭斯纳河,进入基辅,并开始歼灭这一大批被包围之敌。
   8月19日,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在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的强大压力下已从科罗斯田退到第聂伯河。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不借一切代价守住基辅和第聂伯河一线。然而,南进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已从北面渡过迭斯纳河,在V·I·库兹涅佐夫的第21和波德拉斯的第40集团军之间已经出现了缺口,他们再也不能阻止德军的前进。德军第6集团军向东运动,先渡第聂伯河,接着又在奥斯捷尔渡过迭斯纳河,从西面牵制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和弗拉索夫的第37集团军。叶廖缅科曾满怀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证,说他能阻止古德里安的南下。可是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十个步兵师和若干坦克对德第2装甲集群翼侧进行的反突击未能奏效。参加这次进攻的戈卢别夫的第13集团军急速东撤;由于撤得太快,失去了与第40和第21集团军的联系。由原中央方面军残部重新组成的第21集团军调出布良斯克方面军归西南方面军指挥。
   至9月9日,德军按计划已取得很好的进展。克蒂尔普纳格尔的第17集团军已渡过第聂伯河,克莱斯特正准备北上在基辅以东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的苏军后方与古德里安会合。在苏军西南战区司令部,布琼尼和赫鲁晓夫此时察觉到他们处境的危险。据赫鲁晓夫说,西南战区曾于9月11日请求莫斯科批准他们从基辅河曲部向东撤退,但遭到斯大林的断然拒绝。这纯属赫鲁晓夫的说法。9月13日,布琼尼被解职,但赫鲁晓夫未动。这一点本身或许表明赫鲁晓夫并没有象他后来声称的那样大声呼吁或坚持要求撤退。铁木辛哥到处奔波解救危局。他卸了西方战区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双重职务,又到西南战区接替布琼尼司令员的工作。在莫斯科担任总参谋长的沙波什尼科夫显然对大祸临头的一切警告充耳不闻。赫鲁晓夫还说他(赫鲁晓夫)于9月16日自行决定派战区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到西南方面军去见基尔波诺斯,实际上是建议他自行撤退。基尔被诺斯拒绝了赫鲁晓夫的建议,并特此事直接报告莫斯科,但沙波什尼科夫——也就是说斯大林——直到9月17日才同意苏军部队与敌人脱离接触,向东运动,但已晚了不止二十四小时,因为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已于9月16日在洛赫维策会师,正好到了苏军后方。如果铁木辛哥此时确已到职,赫鲁晓夫的说法就未必全部可靠,虽然有证据表明基尔波诺斯曾命令全线撤退,但结果这一命令却被上级——不是西南战区就是最高统帅部——撤销了。
   9月16日至26日,困守在“基辅大包围圈”——最初它长宽各约一百三十英里——内的苏军被德军第2,6集团军的步兵所歼灭。9月20日基辅失陷。德军俘虏四十五万人;苏军第5、第21、第37和第26集团军的大部及第40和第38集团军的一部分被歼。基尔波诺斯及其司令部人员的命运不详。因为苏联当时的惯例是保全高级指挥官的安全,所以这些指挥官可能是奉命丢下他们那些倒霉的部队自己逃跑了。根据当时的报道,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及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布尔米斯坚科被打死了,可能是在试图逃跑时被打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1:43 | 只看该作者
   西南战区被撤销了,组成了一个新的西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任司令,赫鲁晓夫任政委。起先,这个方面军只指挥第40、第21和第38集团军的一部分以及从南方方面军调来的新编第6集团军。它的任务是堵住库尔斯克至哈尔科夫防线中出现的大缺口。苏军指挥部以投进残存部队的办法构成了一条绵亘的防线,这就使施蒂尔普纳格尔的德第17集团军在它再次向马利诺夫斯基的第6集团军挺进时(该集团军在不久前的败仗中损失较小),在波尔塔瓦和克腊斯诺格勒附近受阻。
   在黑海沿岸,德军第11集团军准备一方面拿下克里木,同时又把苏联南方方面军赶向东。第11集团军司令朔贝特由于他的轻型飞机降落在布雷区上遇难。接替他的曼施泰因只部署了汉森的第54军攻打克里木,而其余部队与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起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沿亚速海海岸追击正在撤退的苏联南方方面军。防守克里木的是苏第51独立集团军,由前波罗的海西北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司令员F·I·库兹涅佐夫指挥。彼烈科朴地峡只有五英里宽,是进入克里木的通道,苏军部队在此作了纵深防御的部署,他们利用四十英尺深的鞑靼壕,一道道旱谷以及许多鞑靼穆斯林的坟墓,作为障碍物或观察所。其他地方的地形不够隐蔽,地峡东面的锡瓦什湖是一个盐碱沼泽,既难于徒涉,使用强击舟水又太浅。在这一狭窄的战线上,德第54军于9月24日发起的进攻因兵力不足而告失败。曼施泰因也无力增援第54军,因为第11集团军余部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正在东面与苏联南方方面军作战,进展非常缓慢。该方面军于9月26日对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之一部发动了虽然有限但却是有力的反突击。罗军有溃散的危险,不得不由德军山地部队和党卫军的近卫师助一臂之力。
   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于10月6日把番号改为第1装甲集团军。它刚在基辅得胜,即受命南下,插入苏南方方面军的后方。南方方面军于10月5日换了一位新司令员切列维钦科,当时它的编成内有第12、第18和第9集团军。克莱斯特从他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集结地域渡过萨马拉河,向南运动到切列维钦科部队的后方,于10月6日在亚速海之滨的奥西片科附近与第11集团军会师。苏军第18和第9集团军一部被围,德军俘虏十万六千余人。第18集团军司令员斯米尔诺夫被击毙。第1装甲集团军然后挥戈向东,几乎是毫无阻挡地沿亚速海向高加索的门户罗斯托夫方向迅速推进。与此同时,德军第17和第6集团军运动到它的左侧斯大林诺和哈尔科夫之间。
   在乌克兰南部和东部的战斗与前面肖尔蒂茨和马拉帕尔特描述的乌克兰西部的战斗有所不同。在乌克兰东部,德军有一些摩托化部队,具有机动性强这一有利条件,而苏军士气低落,在开阔的平原上大批士兵不战而降。然而德军部队也因伤亡减员遭到削弱,不能持续作战。即使党卫军近卫师中忠诚坚定地拥护国家社会主义的人也开始考虑战争的战略目标,他们注意到他们常常行军数小时也见不到一个德国兵。这里大地茫茫无边,空空荡荡,即使最顽强的士兵也会因此感到沮丧和消沉。他们的头头们疲惫不堪,也因看不到战争的尽头而心情沉重。
   在取得奥西片科附近的胜利之后,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与一个罗马尼亚山地军一起,回到了通往克里木的彼烈科朴地峡,于10月底在这里发起进攻,企图摧毁F·I·库兹涅佐夫的第51独立集团军的顽强防御。第51集团军当时已得到从奥德萨调来的部队的有力增援。10月22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建立了克里木联合指挥部,由海军中将列夫琴科任司令,巴托夫中将任副司令,但这一最后一分钟的改组已为时过晚,没有能影响作战的进程,或许反而使指挥复杂化。然而第51集团军仍然打得不坏,因为这里的地形和作战样式是俄国人所适应的。
   守卫开阔平坦的彼烈科朴地峡的苏军战士占领了所有的高地,布下了大量地雷,架了许多铁丝网,他们的机枪和火炮严密封锁了所有平坦无掩蔽的接近路。他们使用了延期地雷,还使用了德军电子探雷器无法探测的木壳地雷,此外,为进一步加强防御,还架设了遥控火焰喷射器,构筑了炮塔式的火炮掩体和坦克掩体等。苏联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曼施泰因由于没有坦克,只得依赖装甲强击火炮来支援步兵。火力交锋非常激烈,所有德军火炮、马匹和车辆都不得不在湿漉漉的沼泽地上挖掘掩体。在这种不利条件下,汉森的第54军受命再一次发起进攻,冯·扎尔穆特的第30军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在突破后扩大战果。进攻是在连绵不断的十月阴雨中进行的,雨水使战场变成了一片泽国。有时候连续数日大雾蒙蒙。战争打得极其艰苦。苏军的土木工事多得不可胜数,很多工事是由民工构筑的,甚至连电起爆水雷也用于陆上防御。德军各部智穷力竭,至少有一位师长曾要求停止作战。然而在意志坚定的曼施泰因的鼓动与催促下,经过十天的战斗,俘敌十余万,缴获火炮七百门。第11集团军于10月28日打通了进入克里木半岛的道路,不过又陷入了西有塞瓦斯托波尔、东有刻赤半岛左右夹击的困境。鉴于苏军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他们可能会无限期地坚持下去。
   曼施泰因惊愕地注意到德军战斗力衰减得非常之快。仍任奥尔登堡团团长的肖尔蒂茨说,他战争以来第一次对新补充的兵员感到头疼。这些新兵的训练素质与打仗的要求相去甚远。为此,他责备补充和前送系统也是完全有道理的。命令不再象操场上那样灵验,也不是递一个眼色或说一句话就会自动得到执行。在敌人火力下,要把他们当中某些人叫出掩体就更难了。
   在列宁格勒战线上,德军作战不如在乌克兰顺利。芬兰人已将列宁格勒北面卡累利阿地峡上的格拉西莫夫的第23集团军赶回1939年的旧苏芬边界。在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之间的卡累利阿-芬兰地区,先由戈列连柯,后由梅列茨科夫指挥的苏第7集团军,虽有拉多加湖区舰队的支援,仍被迫迟到斯维尔河一线;在这里战线稳定了下来,直至1944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1:54 | 只看该作者
   到秋天,德军仍然展开在卢加河一线:屈希勒尔的德军第18集团军从波罗的海附近的纳尔瓦地区一直延伸到伊耳缅湖,大体上是在赫普纳和曼施泰因7月份抵达的位置;而布施的德军第16集团军则守卫在伊耳缅湖正南沿洛瓦特河一线。对付德军第18集团军的是波波夫的北方方面军,负责防守波罗的海和伊耳缅湖之间通向列宁格勒的接近地,而苏军西北方面军则守卫在伊耳缅湖以南德军第16集团军当面的防区。8月23日,经常改组的苏军高级指挥机构又进行了一次改组,伏罗希洛夫的西北战区撤销,波波夫的北方方面军被分成列宁格勒方面军(波波夫留任司令员,日丹诺夫任政委)和卡累利阿方面军(由弗罗洛夫指挥)。库罗奇金接替索宾尼科夫指挥西北方面军。列宁格勒、卡累利阿和西北方面军直接对莫斯科最高统帅部负责。从9月11日至10月18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暂时由朱可夫指挥,这一点表明当时局势之危急。
   当时李勃试图切断列宁格勒与东方的联系,与芬兰部队在斯维尔河上会合。从8月中旬起,屈希勒尔的第18集团军,在鲁道夫·施密特的第39装甲军和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的支援下,将阿基莫夫的苏军第48集团军赶到伊耳缅湖以北。增援屈希勒尔的这两个军都是根据希特勒的命令从中央集团军群调过去的。德军拿下了诺夫哥罗德,然后于8月25日又拿下了楚多沃,从那里,第18集团军的右翼渡过了沃耳霍夫河,并开始穿越难以通行的森林沼泽地,克服不断加强的苏军抵抗,向提赫文打去。这时苏军除已部署在这一地区的雅科夫列夫的第4和阿基莫夫的第48集团军外,又增加了克雷科夫的第52和库利克元帅的第54集团军。在左翼端,到9月4日,德军最终肃清了爱沙尼亚境内的苏军第8集团军,于是芬兰湾南岸,除喀琅施塔得对面小小的奥腊尼恩巴乌姆桥头堡之外,已全部被德军占领。然而,李勃最有价值的胜利是在中部。这里,到9月中旬,德军几乎进到列宁格勒的郊区,并在什利塞耳堡附近抵达拉多加湖畔,从而切断了列宁格勒与苏联本土之间所有的公路和铁路交通。
   与此同时,布施的第16集团军,在赫特第3装甲集群的第57装甲军的支援下,向集结在伊耳缅湖以南,旧鲁萨和霍尔姆之间的苏军第2、第34和第27集团军发起进攻,向瓦尔代丘陵方向挺进,到达迭米扬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之间的湖滨地区。9月18日,迭米扬斯克失陷。
   7月17日,德军已拿下了直通莫斯科道路上的斯摩棱斯克,至8月6日,肃清了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的苏军。直到8月23日,德军才断然发布了下一阶段的作战命令。9月5日,即作出决定刚刚十三天,根据这一决定,疲惫不堪的装甲部队业已开赴南北两方,行程超过四百英里——希特勒断定列宁格勒战线的目的已经达到,他说,此后列宁格勒只能是一个次要的战区。元首的理由是,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直取莫斯科,在坏天气到来之前歼灭苏联西方方面军。进攻部队要在“今后八至十天内”集结完毕并作好准备。北方集团军群奉命调出装甲部队,也就是说赫特的第3装甲集群和赫普纳第4装甲集群之一部,还要调出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古德里安的第3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要从乌克兰调回,与上述部队共同歼灭保卫莫斯科的苏联西方方面军。
   希特勒在此以前曾决定,将他的部队分散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长达一千英里的广大地区,那时他讲的理由是,夺取列宁格勒、克里木、乌克兰、顿涅次盆地和高加索的石油都比夺取莫斯科并歼灭保卫这一首都的苏军部队重要。然而,到9月5日,当他又一次改变主意时,那些已然调动的德军部队几乎还没有来得及开始为远在南北两方的目标作战。9月5日,基辅及乌克兰东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仍在苏军手中,而古德里安、克莱斯特对基辅河曲部的包围尚未开始。克里木和高加索甚至还未感到德军的威胁。在北方,德军向迭米扬斯克和提赫文运动的势头刚起,决定从北方集团军群调出空军和装甲部队的结果是,作战刚要开始就被迫停了下来。
   人们无法分析希特勒头脑中的思维过程。他不听哈尔德和包克的意见,执意分散德军力量,这是人所共知的。围困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会合,在战略上的好处是值得怀疑的,而把装甲部队用于伊耳缅湖森林沼泽地也不能指望会取得任何重大战果。在开阔的乌克兰大平原上,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歼灭基辅河曲部的苏军部队中会发挥重大作用,但深入南方太远,到时无法及时召回使它在向莫斯科进军中充当合适的角色。希特勒曾表明他反对用装甲部队莽撞地向敌纵深进行战术或战略突击,宁愿越过俄国欧洲部分南北一线齐头跃进,既无突出部,也没有暴露的侧翼,以夺取较近的目标。事实上,他过分夸大了中央集团军群两侧苏军部队的重要性,这些苏军部队不管怎么说也算不上机动部队。正如哈尔德所说,希特勒改变战略只是为了对付敌人的战术。克里木、顿涅次盆地和高加索在战略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对于赞成或反对进军莫斯科的争论毫不相干,因为当德军返回到斯摩棱斯克-莫斯科道路上时,这些地区仍在苏军手中。希特勒在7月份相信战争几乎已经胜利,但即使这一虚妄的设想是事实,也不能成为7、8月间不向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发动进攻的理由。不管元首的思维逻辑中的动机是什么,其效果是从8月初到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中央集团军群在离莫斯科不到二百英里的地方,实际上是在消极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2:42 | 只看该作者
芬兰



   苏德战争开始时,福肯霍斯特的司令部(自6月15日起)设在芬兰中部的罗瓦涅米。两周前,德国师即已进入阵地。苏联无视芬兰的中立宣言,空袭了赫尔辛基、土耳库等南方城市。于是,芬兰政府向苏联宣战。
   在北方,迪特尔的山地军占领了佩萨莫地区,并向六十英里以外的摩尔曼斯克发起攻势。保卫该城的只有苏军弗罗洛夫的第14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迪特尔的攻势并未奏效。苏北方舰队十分活跃,把苏军部队运到了德军后方。德军照相侦察不能满足需要,德军地图则是一张废纸,上面标示的主要运动、补给路线在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原野极难通行,即使最有经验的山地部队一小时也前进不了半英里,火炮、弹药只得由骡马驮载。部队得不到空中支援。经过几次交战,迪特尔的部队清醒了,因为苏军拥有一切有利条件:他们有强大的炮兵、充足的弹药供应、优势的空中力量、很好的公路和海上交通线。对于在坚固设防的阵地上打防御战,苏军部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而且在当时他们也最适合于这种打法。由于缺少火力,迪特尔无法将苏军赶出阵地。很快地,出现了一个由水兵和当地居民拼凑起来的苏军第三个师,他们使只前进了十五英里的迪特尔部队终于停顿下来。
   7月1日,菲格的德军第36军以一个芬兰师、两个德军师的兵力,还有少量坦克,从萨拉附近经坎坷不平的森林地向坎达拉克沙发起攻势。森林燃起了漫天大火,部队无法前进,党卫军北方旅缺乏经验,动摇不定。芬军第6师尽管只有极少的炮兵,但对苏军第42步兵军两个师的顽强抵抗并不畏惧。7月16日,福肯霍斯特来到第36军司令部,了解德军进展缓慢的原因。负责汇报的参谋解释说,比起不习惯森林作战的德军来,芬兰部队与苏联部队处于优势地位。据说听了这话,福肯霍斯特反问是否要他向元首报告:第36军由于懦弱无能,无法出击。两天后,布申哈根视察了第36军以南的西拉斯沃指挥的芬兰第3军地段,对他们的迅速进展表示惊讶。芬兰军队以团为单位,突破到苏军后方,接着前进了四十英里,并在他们的后方筑起了一条公路。芬兰军队尽管打得十分顽强,但仍然无法抵达摩尔曼斯克铁路,主要因为弗洛罗夫的第14集团军充分利用了横向铁路和海上交通线,把增援部队运到了坎达拉克沙。8月25日,西拉斯沃告诉福肯霍斯特,他无法达到他的目标,他要求增援,特别说明要一个习惯于森林作战的芬兰新锐师。最后,党卫军北方旅被全部调给西拉斯沃。西拉斯沃不想把它做为一支完整的部队使用,而是把它分成若干小部队,受芬兰上校团长们的指挥;西拉斯沃认为,党卫军部队没有受过充分训练,不能独立作战。于是,他与福肯霍斯特发生了第一次分歧,因为福肯霍斯特坚持认为,不应拆散德国部队。西拉斯沃发现,当时,离开了芬兰部队的支援,党卫军抵挡不住苏联的进攻。德军尽管遇到这些困难,但到8月27日,他们在凯拉拉附近仍然击溃了两个苏联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3:58 | 只看该作者


图5 在芬兰的作战行动
   整个夏天,福肯霍斯特与曼纳海姆、西拉斯沃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福肯霍斯特再三要求芬兰部队承担德军难以承担的任务。他10月份提出的要求被断然拒绝了。在芬兰人看来,德国人的要求太多,贡献太少,特别是德国空军不能始终如一地履行他们的诺言。11月初,芬兰军队在第3军地段上取得了进一步的胜利。但芬兰第3师在凯斯提基附近执行德军筹划的进攻任务时,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军官。在这之后,西拉斯沃便拒绝采取进一步行动。整个战争期间,在芬兰的作战正是采取了这种形式,芬兰军队只承担他们认为适合他们的作战任务。
   德国在芬兰北部的战略,与它在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的战略一样,缺乏目的性。希特勒对佩萨莫矿区的防御表示关切是有情可原的。但是考虑到德军的人力、物力有限,关于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的决定正确与否,是令人怀疑的,因为战争物资还可以通过阿尔汉格尔斯克输入。阿尔汉格尔斯克本是个夏季港。但只要有破冰船开航,整个冬季都能使用。实际上,希特勒是想保住佩萨莫和萨拉周围的芬兰中部狭窄地区,同时分兵三路向东发动进攻,各路的间隔甚宽。三路攻势均告失败——如果三路汇为一路发动进攻的话,或许还可能成功。况且,芬兰北部的战役与整个战争有多少关系,是值得怀疑的。
   芬兰是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管辖的一个战场,具体由约德尔向元首负责。列宁格勒和斯维尔河以南的战事则由哈尔德、勃劳希契和陆军总部直接负责。福肯霍斯特指挥在挪威和芬兰的军队,但并不指挥支援他的第5航空队。而第5航空队由于执行戈林的空军总部下达的多如牛毛的任务(这些任务与对苏战争毫无关系),而把力量分散了。福肯霍斯特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控制配属给他的芬兰军、师,因为这些军、师指挥官与曼纳海姆有密切的联系,他们一遇到他们认为与芬兰利益相冲突的行动时,便裹足不前。而且他们从不向德国人做必要的解释,说明不能合作的真正理由。德国人发现,在芬兰的联合作战与乌克兰的联合作战大相径庭;在乌克兰,罗马尼亚军队能服从指挥,尽管有时需要压服,但总是能执行德国人的命令。在其他地方,德国军队都是用来为盟军撑腰的,而在芬兰北部和中部,芬兰军队却被用来为德军打气。这是一种惩罚,德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这一点。芬兰的军民本来希望德国能以闪击战征服苏联,因此他们对德军的这种表现感到失望。在东南部,曼纳海姆后来把勃兰登堡第163师归还德军指挥,而不肯交出芬兰部队,因为他认为勃兰登堡的部队未能达到芬兰战场的要求。但是,这支德国部队很可能在哪一方面都不比他们的同胞们差。他们的同胞因为横扫俄国而震惊了全世界;而他们却被战场上的特有条件战胜了:昼长夜短,睡眠困难,原野坎坷,湖沼遍布,蚊子成灾,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林海。任何人在这里逗留一段时间,都会感到恐惧、沮丧。然而,芬兰人并不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与德军对垒的、从俄罗斯北部和西伯利亚调来的苏军也是如此,只是比芬兰人稍逊一筹。坦克用不上,在能见度很差的森林地带,飞机火炮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运输工具、补给物资反成了拖累。德军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动作迅速、敢打敢冲的步兵。
   柏林提出要把芬兰的德军交给曼纳海姆统一指挥,但遭到曼纳海姆的拒绝。芬兰的这位总司令不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使自己实际上通过约德尔接受元首的命令。芬兰的立场总是反复无常,很难对付。它极力使自己独立于德国,它认为对苏战争是它自己的事情,因而不想跟德国结成任何形式的联盟。这样一来,芬兰可使自己免于被占领,并能在大战结束前单独与苏联进行和平谈判。但它硬说自已是德国的战友而不是盟友,却是故作姿态,因为这个不幸的小国,人口不超过四百万,只好依靠德国供给武器、装备,依靠德国进口粮食。
   前面已经讲过,在战争开始时,列宁格勒军区改成北方方面军,由波波夫中将指挥。波波夫只有三个野战集团军:弗洛罗夫指挥的第14集团军驻守北面的摩尔曼斯克与别洛莫尔斯克之间的科拉半岛;戈列连科指挥的第7集团军驻守大致处于拉多加湖与奥涅加湖之间的拉多加-卡累利阿;先由普申尼可夫、后由格拉西莫夫指挥的第23集团军驻守列宁格勒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7月10日,北方方面军被并入索宾尼科夫指挥的正从波罗的海国家向列宁格勒方向退却的西北方面军,作为伏洛希罗夫指挥下的西北战区的一部分。六个星期以后,也就是在8月23日,西北战区不复存在,尽管西北方面军还在列宁格勒东南部的沃耳霍夫河-伊耳缅湖地区继续活动。北方方面军被分成波波夫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弗洛罗夫的卡累利阿方面军。弗洛罗夫负责保卫摩尔曼斯克和奥涅加湖之间的地域。波波夫负责保卫列宁格勒以及芬兰湾与拉多加湖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其第23集团军面对北面的芬兰军队,另外三个集团军部署在南面对付德北方集团军群。此外,第7集团军(后成第7独立集团军)部署在拉多加湖以东。9月5日,波波夫把列宁格勒方面军移交给伏洛希罗夫。(自9月11日至10月8日,伏洛希罗夫临时由朱可夫接替。)
   芬兰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芬兰东南部,由曼纳海姆指挥。它分成两个主力集团军。前参谋长海因里希斯指挥的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由塔尔维拉的第6军和海格伦的第7军组成,约有六个师的兵力;另一个集团军有时被称作芬兰东南集团军,由拉蒂凯南的第2军和奥许的第4军组成,共有八个师。德第163步兵师的部分部队作为预备队。对付芬兰军队的苏军部队有第23集团军的六个步兵师和第7集团军的四个师,因此芬兰部队大约占有二比一的优势。7月10日,海因里希斯进攻拉多加湖东北部的戈列连科的第7集团军,迫使它向后退却,一周之内就前进了六十多英里。虽然有些地区打得很激烈,但戈列连科命令他的师交替撤退,他似乎事先就做好了后撤的准备。8月,海因里希斯在收复并越过了1939年芬兰边界线以后,便转入了防御。与此同时,苏军第7集团军得到了第23集团军的加强,其指挥权由梅列茨科夫接替。7月31日,格拉西莫夫的第23集团军在拉多加湖西面受到攻击。在8月的下半月,芬兰军队展开了全面攻势,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收复了芬兰在1939年占有的全部领土。因为芬兰军队离列宁格勒城郊不到三十英里,凯特尔奉希特勒之命,于8月22日写信给曼纳海姆,要求他向拉多加湖东、西两面的地峡继续前进,并要求芬兰军队渡过斯维尔河,与正在该河与提赫文之间的李勃会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2024 00:3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