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德战争 1941-1945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49:32 | 只看该作者
   战争爆发时,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虽然对苏军战斗力的评价比金策尔的东线外军处要高,但也认为德军能在战争开始后六个月内打到莫斯科。战争开始后第二十三天,包克就攻占了离莫斯科不到二百英里的斯摩棱斯克,那末,为什么中央集团军群不能在9月初攻下莫斯科呢,因为那时苏军阻挡不了德军的前进,这是肯定无疑的。另一方面,莫斯科失陷,即使在政治上和士气上会遭到很大损失,也不会使苏联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因为苏联的许多工业基地是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丢掉莫斯科的综合工业体系也不会使苏联丧失其主要军火来源。当然,莫斯科是俄罗斯中部铁路系统大部分铁路的汇合点,因此,丢失莫斯科的损失,对苏联来说将会是严重的,但即便如此,乌拉尔方面的几条铁路仍然可通到沃洛格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芬兰前线,以及西部前线、里海和顿涅次盆地。另外,苏联应急的能力也不可轻视。如果认为莫斯科失陷,斯大林就会与德国人媾和,那是毫无根据的。而希特勒与斯大林谈判的可能性则更小。对苏联来说,失败将意味着完全屈从于希特勒。而且很可能意味着斯大林及其共产党统治集团的垮台和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肯定,不管丧失多少领土,斯大林也会打下去,何况他已经得到美国援助的保证。
   希特勒曾经受到他自己的最高统帅部和参谋总部的责备,因为他放着莫斯科不打,把时间和部队都分别浪费在攻打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上。对列宁格勒-迭米扬斯克-提赫文地区的进攻,由于未能克服密林和沼泽的障碍而流产。进攻乌克兰,在基辅河曲部大获全胜,歼灭敌人数个集团军,并俘敌六十万人;但是,若从歼灭苏联集团军的数目来衡量德军的胜利,那么,采用勃劳希契的计划,于7-8月份攻打莫斯科以西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或许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和力量取得同样的战果。如果希特勒这样做了,他就会拿下莫斯科,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如果不是全部也将大部被歼灭。从另一方面来说,布琼尼的西南战区和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则有可能保存下来。因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的计划要说是比希特勒的好,也只是说它有可能取得稍大一点的胜利,但肯定不能在冬天到来之前打败苏联。
   希特勒指挥战争,追求目标过多,过于分散。对苏联来说,即使失去列宁格勒地区和顿涅次盆地,也不会对它的士气和经济产生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后来德国控制了顿涅次盆地,证明它的价值极其有限。既然如此,不如在战争开始时,令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径直向东朝加里宁挺进,作为对莫斯科总攻势的一部分,避开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北部地区。采取这样一种战略也许更为可取。同样,南方集团军群本来可以紧靠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行动,先不管克里木半岛和外高加索油田。如果在7月中旬能以奇袭攻占基辅,而且三个集团军群能收拢成一个整体,保持更紧密的队形,那么德军在中央的攻势有可能远远超过莫斯科达到伏尔加河,即沃洛格达、高尔基和萨拉托夫一线。虽然此时苏军缺乏进攻的机动能力,然而德军的翼侧在一定程度上是经受不起苏军从乌克兰东南部和列宁格勒发起的反突击的,德军是否能在冬季守住这样一个大的突出阵地还是个问题。或者,整个德军的力量可以象斯大林所预料的那样,指向较为易攻的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乃至可以远达高加索油田;但是占领这些地方不会马上得到好处,起码也得一年或更多一些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不管德国采取何种战略,它在东方开战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则是确凿的事实。五十个师和一千五百架飞机被留在后方。11月份,凯瑟林的第3航空队司令部和一个航空军被撤到地中海,因为隆美尔在那里遭到了英军在北非发动的有限的反攻而发生了一些困难。两线作战本来是危险的,这是第一次警告。德军根本没有预备队,秋天还没有到,他们就开始把部队从一个受到威胁的防区调到另一个防区,从一个战区调到另一个战区,最后,从1942年起,从东线调到西线,又从西线调到东线。战线很长,而且越往东进越长,德军深入敌后很远,加上希特勒坚持要各部队与其翼侧友军保持紧密联系,这就意味着入侵部队既不能保持纵深配置,也不能保留预备队,于是最终失去了进攻的锐势,出自同一原因,德国空军的掩护和战术支援,除了在选定的主要地段之外,非常薄弱。德国空军没有进行过战略轰炸,好象也不曾在纵深阻滞过敌人。苏联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德军的缺陷暴露得更为突出,能侵占象苏联这样广阔的领土并不一定意味着也能守住这块领土。
   德军空运的后备力量是有限的,而苏联的铁路系统又极不可靠。在战争初期,所有的物资都得在苏联边境从一条铁路转到另一条铁路上,因为铁路轨距不同。这一点,再加上缴获的苏联铁路车辆不多,使运输能力大为降低,因此按照标准的欧洲轨距重新铺轨便成了紧迫的任务。除了在乌克兰的一些地区,苏军有组织地将轨道和路基全部破坏了之外,在其他地方改轨的工作进展很快,即便如此,重新铺设的轨道的运输能力通常也不高。很多主要干线只改了一条线路,而侧线、转台和修理库若不同样改轨,复线的运输效率就难以发挥。在乌克兰,木材缺乏,妨碍了改轨工作的进展。所有的机车和车辆都得由德国国营铁路部门从德国或西欧调来,但德国的机车不适于在俄国使用,因为德国机车只能使用德国燃料或者德国煤和顿涅次煤混合燃料,这些机车的设计不能抵御俄国冬天的低温。在那年酷寒的冬天一度曾有百分之八十的德国机车无法开动。由于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被毁,全部货物都得卸下来,经公路桥,或用摆渡过河,然后在对岸重新装车。冬天带来的唯一有利条件是第聂伯河的冰面可以当做路基,在上面铺设临时轨道。到年底时,已有游击队活动的迹象,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破坏德国的铁路和补给列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49:46 | 只看该作者
   德国进攻俄国不仅没有足够的空运和铁路运输的支援,而且也缺乏足够数量的摩托车辆,而那些已有的车辆也极不适用。德国有三个月的燃料储备,其轮胎储备仅够两个月使用。甚至德国的马匹和一般军用马车也适应不了俄国的天气和那坎坷不平、坑坑洼洼的道路,马匹倒下了,车辆毁坏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德军战斗部队在俄国靠徒步行军。与苏军形成对照的是,苏军的冬装有毡靴、皮帽和棉外套,而德军士兵到12月份,昼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5度时,还没有得到冬装。元首是想打一个战役就结束战争,然后只留六十个师,其余部队全部撤回德国,所以他认为没有必要百分之百的发放冬装,据说他甚至禁止提起普遍发放冬装的问题,以防引起部队不安。早在7月哈尔德就提出了冬衣和冬天的膳宿问题,8-9月间作了计划并开始供应。一些物资终于经铁路发往部队,但是在俄国西部地区停了下来,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因为铁路运输搞得一团糟。于是纳粹党便着手在德国老百姓当中募集冬衣,结果竟然无代价地捞到了一些喝采。德军士兵得到的是各式各样的衣服,其中包括妇女的皮大衣和皮手笼。
   德军的胜利可以归功于对坦克和飞机的巧妙运用,而德军未能在一次闪电式的攻击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则是由于没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地理和军事情报,以及根据这些情报制定的合乎逻辑的现实的政治和军事计划。德军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充分的准备来实现这一任务。
   苏军在1941年的战役中能够坚持下来,主要依靠其领土辽阔和冬季的严寒。斯大林曾经说过一句很浅薄的话,他说,除了苏联,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可以丧失这么多的领土而仍然能继续坚持战争。但是人们显然会反驳: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有这么多的领土可以丧失。后来,苏联常常轻蔑地将1940年法军的抵抗与1941年苏军的抵抗相比较。但事实仍然是,如果苏联象法国一样,其人口、工业和经济财富集中在一条纵深只有五百英里的狭窄地带上,而其背后就是大海,那么它也无法避免迅速而彻底的失败。它的人口优势,工业力量和经济财富,大量储备的火炮和轻武器,斯大林的蛮横决心,苏军的顽强精神,美国和英国的援助等,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法西斯德国彻底摧毁苏联这个共产主义国家。英国和苏联得以幸存主要是靠地理和气候条件,其次才是他们自己的努力。
   然而,斯大林的统治、共产党和共产党机关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对于斯大林及其同僚来说,为了保证胜利和共产主义的继续存在,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在这方面,他们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什么理想,因为失败意味着党的解体和自身的毁灭。在这段艰难时期,斯大林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各阶层人士并与他们打成一片。人民都成了他的兄弟姐妹。东正教会过去是一个受歧视的,几乎是共产党一个多余的小团体,现在却用来唤起中年和老年人残存的一点宗教情绪。同时,过去的俄罗斯英雄和好战的沙皇被抬出来奉为楷模,以赢得爱国人士和俄罗斯人的支持。集中营和监狱中的许多囚犯获释,他们希望今后日子能过得好些,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的共产党主子作战,而过去他们是有充分理由仇恨共产党的。共产党在维护武装部队团结方面也发挥了它的作用。虽然许多苏军官兵出于自豪感、爱国主义或是责任感而勇敢战斗,但归根结蒂,军队是靠共产主义制度的恐怖政策紧紧地维系在一起的。军官和政委打了败仗,可能付出的代价是降级、降职、囚禁或处决。对于政委来说,被俘有可能被德国人处死。他自己的生存和胜利紧紧相连,仅仅因为这一点,他就会保证使他的士兵坚持到底,而决不后退。被德军俘虏的苏军,不问其被俘的情由如何,是负了伤还是没有负伤,就不再被看作苏联公民,对于他来说,战争结束通常意味着被关进集中营,在那里赎罪。更糟的是,苏联对被俘士兵的家属也判处数年徒刑。这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们是战俘的亲属。既然如此,麻木不仁或是听天由命的苏联士兵,常常仗着几百克伏特加的酒劲,从死人堆上爬过去,以其无所谓的态度迈向死亡,对于这一点,人们也就没有理由觉得奇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苏军在1941年阻止敌人进攻方面所起的作用,被苏联的历史学家们夸大了。他们的胜利主要是靠地理和气候条件取得的,其次才是斯大林的决心。人力资源和储存的装备物资,以及较早地将工业搬迁到乌拉尔和西伯利亚,都在阻止德国的前进中起了作用。苏联武装部队的抵抗,大概只起到辅助的作用。那时候,对苏军士兵,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德国人,都不大看得起,虽然失败的真相对苏联人民都是秘而不宣的,但无法掩盖的是苏军不是敌人的对手,这一点在国内引起了迷惘和忧伤。然而,尽管士气不高,大批投降的事件多次发生,但是大部分苏联部队仍在继续战斗,常常打得不好,但有时却表现了极大的决心和顽强精神,这一点在不断增大的德军伤亡数字上已开始反映出来。
   共产党不惜人命,鄙视一切人情,不讲体面,这是它征集和控制游击运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战争初期,本地居民对德国人并无敌意,一些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和哥萨克人反而欢迎他们。在这个夏季,德军对占领区居民的态度使他们大失民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居民们十分向往重新回到共产党统治之下。然而,在秋季,小股游击队在德军后方区域稳固地建立起来了,他们用无线电与莫斯科联系,这些游击队恐吓当地居民,或者迫使德国人对当地居民实行恐怖统治,从而使游击队的队伍和影响不断扩大。居民若不与游击队合作就意味着死亡,有时是极其可怖的死亡,或者意味着住在苏联的亲属遭到报复。不久就看得十分清楚,德军无力保障其后方区域居民的安全,而在战争初期,他们又不愿意武装当地居民预防游击队。有时候,游击队对占领机构施行暴行,显然其目的不外乎是诱使德军对当地的无辜居民实行报复。在这一点上,游击队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德国占领当局历来就以强权即是真理为信条,非常乐于执行最高统帅部和保安部以恐怖来维持当地居民的纪律的命令。游击队袭击之后,德国人即大肆逮捕无辜居民,枪杀人质,因此,许多不幸的居民,在遭到两面威胁的情况下,觉得不如与暴乱分子一起逃入森林或者明为德国人工作实为游击队服务更为单纯和安全。1941年时,游击队的活动还无关紧要;但到1942年,形势已然明朗,苏联不但不会被迅速击败反而力量越来越强。这时,越来越多的人们纷纷加入游击运动,因为站到胜利者一方是异常重要的。
   在1941年,希特勒德国即使没有其盟国的援助,也很可能有足够的力量灭亡苏联,但是他们的力量差距并不大。要推翻苏联,就得动员德国的全部经济力量和后备力量,就不能在非洲、巴尔干、斯堪的纳维亚和西欧浪费兵力,也不能与英国进行激烈的空战和海战。德国把美国推到它的敌人一边是愚不可及的行动。不管怎样,要成功地进行对苏战争必需预有长期准备,而且那很可能是一场残酷的和代价高昂的战争。即使集中全力攻打苏联,德国凭它单枪匹马也不能在一次夏季和秋季战役中赢得战争,因为它缺乏机械化部队和预备队。当然,日本如果能在6月也参加对苏战争,而不是在年底去攻打美国和英国,德国或许能在年底赢得胜利;但是日本是否给予援助,还得看美国持什么态度。
   1941年德军的作战史,是一部屡犯错误和损失惨重的历史,这些错误主要应归咎于希特勒,但不是全部。然而,最严重的错误是德国没有遵守克劳塞维茨关于俄国的告诫,不懂得俄国只能从内部征服。要彻底推翻共产主义,最重要的是,德国应该给全体俄国人和苏联各族人民以自由,使他们摆脱共产党政权的罪恶压迫,并给他们以独立,而不依附德国。当然这后一条肯定不是希特勒所希望的。德国本该鼓励苏联各民族人民拿起武器反对他们的政府,并吸收苏军部队加入德军共同进行他们的解放圣战。战争开始时,东线外军处的金策尔主持过一个流亡国外的俄国人的会议,与会者当中还有一些前帝国沙皇军队的将级军官,会议的目的是讨论为德军部队提供俄语翻译问题。这些流亡分子越出了他们应该讨论的范围,极力主张德军占领军队对所有的苏联公民应该彬彬有礼,巧妙得体,并努力争取苏军战俘支持德国的事业。流亡分子认为,对待苏军的政委应特别谨慎,“因为他们并不是那么坏的人而且常常比军事指挥官精明得多”,所以是值得进行感化的。流亡分子相信,许多苏军政委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共产党,而是和所有其他人一样,仅仅是附和共产党政权。金策尔只是记录了他们的意见,没有作任何评论,因为他大概知道苏军政委将享受何种待遇。这些流亡分子的有见识的发言都被忽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50:17 | 只看该作者
从莫斯科撤退



   12月5日夜间,苏军开始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其唯一的目的是挽救莫斯科,因为克里姆林宫当时并不知道德军已精疲力竭,一时无力筹措更多的兵力。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发起攻势,它越过结冰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到处都遇到德军的猛烈抵抗,只有尤什克维奇的第31集团军的那个地段例外。使苏军意想不到的是,这支部队前进迅速,插进了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二十英里处的图尔吉诺沃。第二天,朱可夫西方方面军的右翼,在七百架飞机的支援下,接着发起攻击,其目的是阻止赖因哈特和赫普纳的第3、第4装甲集群在东北方向从翼侧包围莫斯科。德军抵挡不住,急忙向西退了大约十五英里,而V·I·库兹涅佐夫的第1突击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和列柳申科的第30集团军(最近得到来自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六个师的补充)开始越过莫斯科-加里宁铁路。在南部的土拉附近,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已开始向顿河上游撤退,后面跟踪追击的是戈利科夫的第10集团军,该集团军是奉命夺取斯大林诺哥尔斯克和耶皮范。再向南,在铁木辛哥西南战区的右翼,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13集团军已组成了坦克、骑兵和步兵的突击部队,准备深入到德军第2集团军的后方。从12月13日开始的这一些突击挡住了德军从耶列次到利夫内的主要退路,包围并击溃了德第45步兵师的一部分,并重创正在撤退的第95和第134步兵师。开战以来,苏军还是第一次缴获大批战利品,其中大部分是损坏了的或是陷在深雪之中的装备,还有许多火炮和摩托车辆。到12月12日,哈尔德忧心忡忡地注意到第2集团军的处境险恶,也发现土拉与库尔斯克之间的作战指挥已归于“破产”。估计他很可能指的是古德里安指挥无方,因为鲁道夫·施密特刚刚接替生病的魏克斯担任第9集团军的临时指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51:23 | 只看该作者


图8 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反攻
   一周前,曾向希特勒提出辞呈的勃劳希契12月13日在斯摩棱斯克会见了包克。包克确信他的部队已无力扼守阵地了,并且认为,如果还想坚守,就是自取灭亡。中央集团军群以六十七个筋疲力尽、兵员不足的师,竟占领宽达六百英里的战线,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暴露的突出阵地。与往常一样,德军没有留预备队,而交通线只有四个保安师保护。根据德军情报机构12月6日估计,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苏军兵力有十二个集团军,计八十八个步兵师、十五个骑兵师和二十四个坦克旅。中央集团军群已被步步紧逼,面临着如何摆脱敌人而又不致失去对部队控制的难题。勃劳希契认为撤退势在必行,他在地图上划了一道所谓冬季防线,认为德军应该撤到这道防线。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距前方大约九十英里。公路刚好在维亚兹马以东,穿过祖布佐夫、格扎茨克和尤赫诺夫。为了便于协调和控制这条延长了的战线,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改由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指挥,施密特的第2集团军由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指挥。
   当德军已被削弱到显而易见的程度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转入反攻。反攻采用的样式是从两翼进行钳形包围,而不是由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进行正面进攻。苏军这一次新的反攻,正面宽达六百英里,参战部队不下十六个集团军。苏军将在德军突出阵地的两端发动进攻以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从加里宁和托尔若克地区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起突击;而朱可夫西方方面军的左翼与已紧逼古德里安的由切列维钦科指挥的新改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一起从南面走一条弧线向北推进,即从斯大林诺哥尔斯克到苏希尼契,然后再向维亚兹马和斯摩棱斯克推进。库罗奇金的西北方面军奉命在科涅夫的西面实施辅助性的但更为深远的突击。这一突击是从迭米扬斯克-奥斯塔什科夫地区发起,概略地沿着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分界线向前发展。整个反攻的意图是用左右两路大军(右路为两支军队)将德军包围在几乎是从莫斯科到斯摩棱斯克纵深大约为二百英里的口袋之中。与此同时,在莫斯科地区的西方方面军的右翼将继续向西进逼,尽量牵制德军,防止德军撤退。莫斯科十分乐观,政治局也确信首都已转危为安,故于12月15日命令中央委员会和主要政府机关从古比雪夫迁回。
   同一天,德军正处于危险的时刻,希特勒又推翻了勃劳希契的决定。他禁止任何撤退,并于12月16日命令德军必须在自己的阵地上进行殊死抵抗,即使在两翼或后方出现敌人也不准后退。忍气吞声、疲劳不堪的勃劳希契,这时竟被元首贬为草包。他已濒临精神崩溃,于是被一脚踢开,打发退休。他的退休对希特勒和纳粹党来说正合时宜,因为这意味着罗斯托夫和莫斯科城下的失败完全是勃劳希契的责任。然而,对德国的盟国来说,勃劳希契退休的消息却不是一个愉快的意外。
   谁也无法肯定希特勒坚持在莫斯科以西死守阵地是否正确。在敌人强大压力下撤退,特别是在冬季那种可怕的条件下撤退,很容易转化为溃逃,最后以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告终。但是可以肯定,元首考虑的主要不是这一军事因素,而是威望和局势的稳定。很多德军指挥官,很可能是大多数,都认为希特勒命令原地不动是正确的,可以使德国避免一次重大失败。但另一方面,也有充分理由认为,应该在最有利的时刻与苏军脱离接触,并尽快撤退,丢弃不能行动的火炮和车辆,即使一直退到维亚兹马和斯摩棱斯克也未尝不可。守不住防线或是不能成功地与敌脱离接触和撤退势必演变成溃退战,那是一种代价高昂而危险的作战行动,后来果然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中央集团军群尽管拼死防守,也坚持不了几天,在其后的五个星期里被迫到处后退,其后退的幅度在一百至二百英里之间。大批火炮和车辆丢失了。冬天的严寒,而不是战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亡。对于德军来说,此时人员的损失比装备的损失更难以承受。
   包克的战线呈弧形,这无形之中加长了战线。既然德国陆军总部和中央集团军群都没有任何预备队迎击苏军的反攻,只有迟守一条较短的防线才可能抽出一些预备队。另外还有一条更为有力的论据说明德军必须尽快地进行战略撤退。德军未能打下莫斯科,其主要原因是不能解决空间和运动的问题。德军运输线长,又不可靠,供应不足。部队精疲力竭,既无营房,又无冬衣,而它的对手苏军穿得暖,吃得饱,物资和军火供应充足,其基地仅离前线二十英里左右。此外,苏军部队还贮备有充足的弹药和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德军一旦发现他们不可能攻克莫斯科,还不退到维亚兹马或斯摩棱斯克,就显得不明智了。苏军战士虽说确实能吃苦耐劳并习惯于寒冷的气候条件,但在追击二百英里之后,就差不多会象德军一样无力成功地进行一次重大战役。苏军同样缺少运输工具,他们主要依靠骑兵和雪橇进行机动。深雪和泥泞给苏军造成的困难与德军没有什么两样,而苏军战士一旦离开基地和弹药贮备所,便和德军一样迅速丧失其效能。苏联御用历史学家大肆嘲笑德军把中央集团军群未能攻克莫斯科主要归咎于气候条件、泥泞、积雪以及由于运输线长而不安全所造成的供应困难;莫斯科在否定这种说法时强调德军失败是由于苏联军人和共产主义制度比他们优越。当苏军冬季反攻最终在维切布斯克、斯摩棱斯克和维亚兹马停滞不前时,同一位御用历史学家真实而符合逻辑地但却不知羞耻地解释说,苏军停止前进并不是因德军所阻,而是由于疲劳、缺乏运输工具、气候条件恶劣、泥泞和积雪,以及因运输线长,又不可靠所造成的补给困难等方面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51:35 | 只看该作者
   不管希特勒坚持死守是否正确,纳粹党的宣传工具和宣传机构必须尽快使德军和德国公众坚信元首是德军的救星。这种作法本身就给德军的战争指挥造成了巨大的和带根本性的破坏。希特勒越发相信自己的军事天才,越发相信依靠意志力和倔强可以渡过任何危机。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时常拿出他所谓的莫斯科城下的胜利为他对德军撤退所持的顽固的甚至往往是愚蠢的态度作辩护。这就是后来导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乌克兰、克里木和波罗的海以及在非洲和法国遭到惨重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莫斯科战役还对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产生了另一个有害的影响。希特勒出于傲慢和自负,在全国一片欢呼声中亲自接过了德国陆军的指挥权。从前,他是真正的指挥,但居于幕后,这样,就可以以元首的身份把德军胜利的功劳归于自己,而勃劳希契,特别是到了秋天,就成了希特勒的替身,为他的错误承当各种辱骂和非难。正如曼施泰因后来所解释的那样,德国的国家首脑自然不能与他的部属德国陆军总司令混为一谈。要撤换一个高级将领是相当容易的,而一位国家元首在履行一个次要的技术性职务中的失败,就使他处于一种招人怨恨和近乎荒唐可笑的地位。从此,希特勒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军人,军队的任何失败,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都会被看成对他个人的侮辱。他对军官团怀有戒心而且不喜欢他们,特别是那些被他称之为参谋总部的绅士们。所以,当伦斯德特、勃劳希契、包克、李勃、古德里安、赫普纳和施特劳斯未能或不想服从他的命令或请求解除职务时,他决心对他的下级军事指挥官施以严格的约束。从1941年12月起,元首对作战的控制权是至高无上的,他开始干预最无关紧要的细节,他对自己的军事参谋人员极不信任,以至于最终他把自己的一套作战情况图锁在自己的抽屉里,并坚持要速记员用速记和打字记录他的全部谈话。参谋总长哈尔德决定留任,但希特勒也容不得他多久,因为他竟敢不时地不同意元首的意见。这个曾经为冯·毛奇所占据的职位将变成一个无足轻重、俯首听命的职务,与凯特尔或约德尔一样,充当元首的传声筒。继哈尔德之后的各任参谋总长都是野心勃勃的军官,往往是地位不高、资历不深、缺少经验的人,希特勒选中他们,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人可以任他随心所欲地摆布。
   12月间,苏军进行钳形攻势的两路大军,已开始合围莫斯科以西的德军。12月10日,第4集团军地段内纳腊河一线的第98弗朗哥苏台德步兵师的士兵仍然在不停地作战,莫斯科上空探照灯的光束和高射炮弹的炸点历历在目,这时传来了转入防御的命令。12月13日,勃劳希契起草的一道密令已下达到指挥官,指示他们与敌脱离接触,向西撤退九十英里,占领另一条防线。第二天,元首的命令到达,撤销了前一天的命令。当时,接到一份情报,说第4集团军有被敌人迂回包围的危险,于是该师的一部被派往普罗特瓦河对岸构筑新的阵地。12月17日,这些部队又返回原地。这些反复无常的命令引起了部队的严重的不安,对高级指挥机构的信心第一次发生了动摇。工兵在一天之内三次接到命令要他们放好炸药准备炸桥,而又三次接到命令要他们撤出现场。直到12月19日晚,才接到最后一道坚守阵地,不准撤退的命令。全体官兵才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有了明确而坚决的命令。事后,师长在他的著述中说,深雪使任何大规模运动成为不可能,而在敌人的直接观察和炮火之下撤退也是不可思议的。陆军元帅勃劳希契已经离职,希特勒已亲自接过德国陆军的指挥;部队对元首无限信仰,一片新的乐观气氛遍及全军。虽然不断遭到敌空军的袭扰,并在其后两天中于翼侧发生激烈战斗,该师还是以新的干劲继续筑壕防守。在该师北面,苏军坦克的进攻已发展到纵深达六英里,已越过莫斯科的公路干线,与此同时,敌军有二至三个师突入右邻部队的阵地。坏消息在前线到处流传。12月23日,即在发出坚守阵地的命令后仅仅四天,第98师也和其友邻部队一样,被迫开始长距离撤退。12月24日,该师到达了已经结冰的伊斯特拉河畔的博罗季诺地区,但这里既没有障碍物,也无防守阵地,于是在当晚七点,圣诞节前夜,该师又一次后撤。这时候,有些人开始谈起1812年以及俄国在塔鲁季诺的纪念碑,至于这样想的人就更多了。
   当时也在纳腊河一线的第292步兵师,在听到原地坚守的命令时倒是感到欣慰,因为它认为自己已无力进行远距离撤退。尽管如此,它也不得不后撤。在除夕夜,它凭着人不满三十的那些步兵连守着一个大约八英里宽的防御地带,不撤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这些步兵连比左右邻的连还要强一些。那天夜里,一位俄国军官在该师后方地区被打死,这位俄国军官一直是在忙着用窃听装置窃听德军电话,但给这些没有刮脸、满身污秽、长满虱子的德国兵印象最深的是这位军官的清洁的衣服和雪白的内衣。
   在莫斯科以北,赫普纳第4装甲集群鲁奥夫的第5军正从莫斯科后撤,忍受着摄氏零下三十度的酷寒,一天走七到十五英里。整整三个星期,部队没有睡过觉,从来不知道夜里有没有住处,也不知道俄国军队是不是已在前面一个村子里等候他们。这个军的人员一天天迅速减少,又不能指望友邻或上级司令部给予任何援助。每个部队都说它自己受到威胁,正在为生存而战斗。在圣诞节至新年期间,军长和参谋人员只能用几个人再加一门火炮去堵塞缺口,敷衍了事;对军官们则使用哄骗、威胁和军法审判等手段使他们服从。一个营的兵力已减至五十人,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只有少数几门榴弹炮可以抵挡一下苏T34型坦克的进攻。那些只有一门野炮的营,为了给整个军多赢得几天时间,只能眼睁睁被敌人吃掉。士兵们,包括军官在内,疲劳已极,如失魂魄,根本不敢让他们露营,因为入睡后往往被冻死。第35步兵师在6月就已经参加战斗,它在希特勒下达原地坚守的命令之后六个星期内,共损失二千五百余人,超过它在整个战争中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全师只剩下两门50毫米反坦克炮和六门野战榴弹炮。第23波茨坦师已无师长,因为师长的健康经不起严寒的天气和作战的辛劳。这个师因为损失太大,已将原来的九个营改编成三个营,还不到一千人。全师只剩下一门50毫米反坦克炮和三门榴弹炮。第106威斯特伐利亚-莱茵师,一度是第一流的师,现在原来的指挥官已所剩无几,步兵只剩五百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51:47 | 只看该作者
   尽管有许多困难,处境危险,但在第5军的所属人员中没有违抗命令的情况,自然更没有兵变的征兆。然而此时,德军士兵极度害怕坦克,对于上级司令部下达的那些强调苏军不堪一击的命令和情况报告已表示出不信任和轻蔑的态度。第5军当时的军长,鲁奥夫的朋友和以前的同事鲁道夫·施密特,于1月27日提到,即使人们已开始听到批评的声音,但部队仍然信任最高统帅部。至于他本人,他禁止失败主义的言谈,也不准猜测是谁如此轻率地命令向莫斯科进军,而使部队陷入这样的困境。
   第6莱茵兰-威斯特伐利亚师,原配置在加里宁附近的北缘斯塔里察地区的季马河一线,它是从那里向西南撤退的。它首先失去的装备是重榴弹炮,因为没有马匹牵引这些火炮。第18步兵团第3营的每个连只剩下五挺机枪、一门迫击炮和七支步枪。森林灌木丛地带是难于防守的,苏军的每一次进攻又都有火炮和迫击炮强大火力的支援,而德军所剩的火炮却因缺少弹药而无法还击。圣诞节也未能庆祝,只是在瓦西里耶夫斯科耶附近紧靠师部的地方击退了敌人的一次进攻。敌人显然是喝醉了,他们挽着臂欢呼跳跃地向前进。元旦那天,师部设在一个叫科列季诺的小村子里,在这里,五十名官兵占了两幢各只有一个房间的屋子,都钻了进去。他们在那里口授命令、发电报、打电话、写东西、打字、吃饭、除虱子、睡觉。斑疹伤寒已成了问题,但药品只够给五十岁以上的人员作预防注射。在室外,俄国妇女在清除道路上的积雪,给的报酬是茶叶和食品。元首命令,所有房屋及其他可栖身之所均需在撤退前烧光,但这一命令无人执行,一个原因是,德军指挥官相信苏军在露天宿营也不会影响人员健康,另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因是,俄国部队一旦发现烟火,马上就会向他们扑来。
   在这些战斗中,德国空军发挥的作用很小,能见度过低严重地妨碍了空军的活动。凯塞林的第9航空队和一个航空军已从这一战区调走,只剩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一个军留下来支援中央集团军群。这个军提供的支援是德军指挥官所能得到的唯一的机动支援。从西欧和德国调来一些部队,但来得太迟,陆陆续续地投入战斗,对战局无大影响。克鲁格基本上是靠已经展开的部队作战,补充兵员只能从司令部和后勤部队抽调,或者把工兵、空军的地勤人员和警卫部队组成应急部队。
   苏军从右翼进行合围的是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担任主攻的是马斯连尼科夫的第39预备集团军,编成内有六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第39集团军的左侧有什韦佐夫的第29集团军、右侧有沃斯特卢霍夫的第22集团军进行的支援。这路军队从加里宁和托尔若克地区向尔热夫方向运动,尔热夫位于莫斯科正西大约一百二十英里。苏军在这个方向上稳步前进,但进展甚慢,因为德军第9集团军一面撤一面拼死战斗,并在沿途布下了地雷。
   在南面土拉附近,古德里安对他后方的第2集团军是否稳固有些不安,在那里,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13集团军的一些支队已设法在利夫内附近站稳脚跟。古德里安与哈尔德和包克的关系不好,他想避开他们,把书面报告交给年轻的凯特尔和施蒙特转呈元首,反映他的困境和意见。勃劳希契在他被解职的前三天,曾在罗斯拉夫尔会见了古德里安并允许他撤到祖沙河和奥卡河,即顿河上游以西约八十英里。当撤退已经开始时,希特勒取消了撤退的命令,答应空运五百名增援部队,阻止实际上是六个集团军和一个骑兵军的进攻。古德里安飞到腊斯登堡,以为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与元首的从善如流,定会迅速解除这一误会。但他错打了算盘,因为希特勒执拗地要部队坚守原来的阵地。圣诞节前夜,形势已很危急,新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克鲁格还在指责古德里安不服从他和元首的命令,继续撤退。克鲁格硬说古德里安自作主张,撤出了切尔尼,在第43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主力之间造成了一个缺口。不管出自什么原因,在德军的队形中已出现一个二十五英里的缺口,苏军已由此涌向德军后方,并迅速向斯摩棱斯克和维亚兹马方向前进。为此,古德里安在圣诞节的第二天被列入退休名单,由鲁道夫·施密特接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施密特是第2集团军的代理司令,原第39装甲军的军长。
   从12月6日夜起,古德里安的第29摩托化师一直在退却。德军攻势的失利和部队的撤退,对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未产生多大影响。然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酷寒会使他们寸步难行,那时,他们将面对数量占优势而且兵力越来越强的苏军部队。到12月12日,该师顺利地撤到姆岑斯克并在那里集结,但损失了大量的装备。德国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一事对士兵的影响甚微,因为他们关心的都是自己的生存问题。
   在土拉地区,第2装甲集团军的阵地已被突破,苏军进展神速,其空军也非常活跃。第1近卫骑兵军为先头部队,博尔金的第50集团军和戈利科夫的第10集团军随后跟进,后来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扎哈尔金的第49集团军和叶夫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也加入了他们西进的行列。苏军在圣诞节拿下了佩列梅什利,12月30日又收复了卡卢加,第1近卫骑兵军继续向尤赫诺夫猛插(尤赫诺夫距维亚兹马不到七十英里),沿路将德军伤员和掉队士兵杀个精光。然而到新年时,苏军部队开始抱怨严寒对作战的影响以及补给上的巨大困难。德军的据点,特别是沿主要铁路线的据点,也使苏军大伤脑筋。然而,总的来说,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从土拉地区出发的左路军的进展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于是它命令库罗奇金的西北方面军开始在右翼从奥斯塔什科夫向维切布斯克进行大纵深的迂回包围,这是右路军外侧部队向德军纵深二百余英里的后方穿插。此举既是为了支援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也是为了支援朱可夫西方方面军的右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51:58 | 只看该作者
   1月9日,普尔卡耶夫的第3突击集团军和叶廖缅科的第4突击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均属西北方面军),开始从奥斯塔什科夫湖区发起攻势,但在打下皮诺之前,一直无大进展。攻克皮诺之后,第3突击集团军向霍耳姆和维利基卢基方向运动,而叶廖缅科则向西南维切布斯克进军。这一带森林茂密,道路稀少,由于各集团军分路而行,他们与左面的沃斯特卢霍夫的第22集团军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缺口。指挥和补给变得困难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1月15日到达了安德列波耳,到1月底时,苏军部队已接近维利基卢基、维切布斯克和迭米多夫,完成了将近二百英里的进军任务,沿途大都未遇到抵抗,只是地形难以通行。北方集团军群作战地域内的霍耳姆,由于德第281保安师拼死防守,没有被攻克。当时苏军右路军外侧的部队已运动到指定地点,但左右两路军在迭米多夫与斯帕斯-杰缅斯克之间还有一百多英里宽的缺口。
   与此同时,德军战地高级指挥官又有一些削弱。指挥第9集团军的施特劳斯生了病,1月中旬,第41装甲军军长莫德尔接替他指挥。新任命的第4集团军司令屈布勒感到他不胜任此职并向希特勒作了报告,结果于1月20日第43军军长海因里希接替了他的职务。1月8日,苏军似乎要在苏希尼契附近突破,克鲁格向哈尔德请求取消原地坚守的命令,并请求给他作为集团军群司令应有的行动自由,由他根据情况调动部队。哈尔德只能将此事呈报元首处理,但其后得知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赫普纳未经请示元首,已自作主张开始撤退,企图避开敌人的包围。结果赫普纳被立即撤职,起初希特勒想把他削为平民,但更为明智的意见占了上风,赫普纳继续享受全薪和退休金。赫普纳由第5军军长鲁奥夫接替。
   与此同时,在苏军钳形包围地区的中心,由弗拉索夫指挥的特别加强的第20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的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2近卫骑兵军配合下,于1月13日在沃洛科拉姆斯克附近突破,向东运动。马斯连尼科夫第39集团军和什韦佐夫的第29集团军,在第22集团军配合下——所有这些集团军都是右路军内侧科涅夫的部队——终于到达尔热夫地区。到1月底,德军处境危急。德军远远没有守住希特勒原先指定的防线,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撤向西南,被敌人赶出一百至一百五十英里。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和鲁奥夫的第4装甲集团军深陷在几乎已经被封闭的包围圈内。海因里希指挥的第4集团军正守着包围圈的缺口,不让苏军封闭,试图迟滞敌左路军从南面慢慢封闭包围圈的行动。由鲁道夫·施密特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及第2集团军已逃出合围到了南面的奥廖尔地区。苏军最高统帅部试图以空降兵和游击队来封闭包围圈的缺口。苏军第8和第201空降旅以及第4空降军的一些部队,共计大约四千人空降到维亚兹马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其任务是切断维亚兹马-斯摩棱斯克铁路,扎上袋口。在包围圈缺口南面的苏希尼契,大约有四千名德军奉元首之命留在那里,由于在1月3日已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不得不靠空运进行补给。附近,在尤赫诺夫的一些师有被包围的危险。尤赫诺夫-罗斯拉夫尔公路已被切断,斯摩棱斯克-维亚兹马公路和铁路受到威胁,而这些道路是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3、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要补给线。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和波波夫的第61集团军正在进一步向南挺进,逼向布良斯克和奥廖尔之间的第2装甲集团军,威胁罗斯拉夫尔-布良斯克-奥廖尔铁路。这条铁路是沟通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
   在1月的第一周,叶夫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已开始在美登地区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赫普纳因下令撤退避开敌人的包围而被撤职。他的继任人鲁奥夫也未能守住防线,1月13日,希特勒被迫承认既成事实。与此同时,苏第1近卫骑兵军和叶夫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的一些部队已成功地将北面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南面的第4集团军分割开来,并在维亚兹马以南插进了袋口,而游击队与空降部队即将在那里与他们会合。对德军的另一个威胁来自“口袋”的北部,这里,什韦佐夫的第29和马斯连尼科夫的第39集团军,在第11骑兵军配合下,已从尔热夫出击,径直通过第9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后方向南和西南方的维亚兹马和亚尔策沃迅速推进。看来德军已危如一发千钧,因为这个口袋的嘴已近于封闭,被包围的部队正在遭到苏军的围歼。
   然而在2月中旬,整个局势突然又起了很大变化。1月31日,苏军最高统帅部过早地将V·I·库兹涅佐夫的第1突击集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从莫斯科以西地区撤走去增援南北两翼,致使正试图从东往西挤压口袋的苏军的弗拉索夫的第20集团军的攻势逐渐失去了锐势。这就减轻了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东面的压力,这两个集团军都在口袋之中。正在与空降部队和游击队一起试图封闭尤赫诺夫和维亚兹马之间缺口的叶夫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和第1近卫骑兵军突然遭到了鲁奥夫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猛烈反击。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4集团军于2月3日在包围圈外恢复了联系,并切断了苏军部队与后方的联系。2月5日,莫德尔的德军第9集团军与奥列尼诺和尔热夫附近被围的德军一起从东西两面向什韦佐夫指挥的正在包围他们的苏军第29集团军发起进攻,切断了它与友邻部队的联系,反过来又包围了它,并将它歼灭。据说第29集团军只有五千名幸存者逃向南方,并入苏军第11骑兵军和第39集团军,当时这两支部队也险些被包围。希特勒此刻出于无奈,只好同意全线撤退到冬季防线,将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之一部从包围圈中撤到维切布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在纵深充当预备队。第3装甲集团军不久就顶住了敌人对维切布斯克和迭米多夫的进攻,而且没有费多大气力,因为叶廖缅科的第4突击集团军当时在补给上发生很大困难,运动极为缓慢,意图极不明确。德军从斯摩棱斯克向东北猛插的一个师到达了别累伊并将苏第39和第22两集团军分割开来。在苏希尼契被围的德守军与戈斯拉尔军乐队已于1月25日被解救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52:09 | 只看该作者
   然而,战役的关键是在袋口上,即维亚兹马地区。2月1日,朱可夫担任了西战区司令员兼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该新战区包括西方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此时,苏军已十分虚弱,既无力封闭包围圈,也无力歼灭部分已被围之敌。苏军第11骑兵军和第39集团军之一部已被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当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4集团军恢复联系时,苏军第33集团军之一部与第1近卫骑兵军、第4空降军之一部以及一些游击部队被包围在袋口上,苏军这些部队是靠空运进行补给的。苏军竭力解救,均未成功,其余的那些集团军根本谈不上给予支援,集团军有的已失去行动能力,因为他们是在一条一百五十英里长的交通线的末端,恶劣的天气和运输工具不足使正常的补给已成为不可能。再者,他们已超出了支援战斗机的航程。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的唯一补救办法是加强政治教育,提高萎靡不振的补给和运输部队的觉悟,但这一措施未能使补给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政治教育本身也变不成军火和给养。与此同时,被围苏军部队逐渐被歼灭了。3月初,战斗开始平息下去,德军则筑壕固守,到维亚兹马和奥廖尔的交通线已畅通无阻。3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又向前调动部队发动另一次攻势,加里宁方面军再次受命将奥列尼诺与尔热夫的被孤立的德军分割开来,而西方方面军则以四个集团军沿莫斯科-维亚兹马铁路向东发起攻击。这一攻势于3月底开始,但几天之后,即4月初,就停了下来,因为部队筋疲力尽,加之春天道路泥泞,补给和运输困难。苏军在莫斯科以西的冬季反攻已经有气无力了。
   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冬季攻势得到了列宁格勒及伊尔缅湖地区、乌克兰和克里木地区的其他重要攻势的支援。但只有在迭米扬斯克和伊久姆取得了持续的胜利。
   德军没有做好充分的后勤准备,就攻打莫斯科,而且开始的时间又那么晚,是太自不量力了。他们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天气不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兵员和物力不足。苏军反攻,在开始时气势较猛,但是,一向西进,也就迅速衰落下来。
   苏军最高统帅部过高估计了自己冬季防御的胜利,贬低了德国人的力量、恢复能力和耐力。苏军最高统帅部由于成功地保卫了莫斯科而得意洋洋,又联想到拿破仑1812年的失败,它以为在一次冬季战役中即可将敌人歼灭。于是,到处发起攻势,为此,斯大林后来遭到谴责。苏军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这些攻势,因而导致了力量的分散。冬季战役开始时,预备队中的九个集团军,给西北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备配属一个集团军,给沃耳霍夫方面军配属两个集团军,给西方方面军配属三个集团军。苏军的这第一个攻势没有密切协调的战略指导,是从零散的、仓卒的防御态势突然转入全面进攻的自然结果。苏军几乎没有进行计划和准备这次攻势的时间。如果全部精力和全部预备队都集中用来粉碎中央集团军群,也许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尽管如此,各个方面军的计划,即使显得胃口过大,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准备在纵深进行两翼合围的。计划失败,是因为天气不好,也是因为苏军缺少大的坦克兵团来执行这些计划。苏军在包围德军时使用的部队大部分是步兵或骑兵,有大量坦克进行支援,他们所走的距离之远是令人注目的。然而,苏军的作战能力和训练水平不高,不能完成所赋予的战略任务和较高级的战术任务。苏军战术上的缺陷通常与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训练素质低有关。部队没有准备就零零星星地投入了战斗,指挥员被上级催逼着仓促上阵。侦察很差,炮火支援与其他兵种不协调。坦克是以分队为单位使用而不是整旅整旅地投入战斗,在维亚兹马和迭米扬斯克两地,空降部队的使用都是失败的,因为过于深入敌纵深,其能力与任务不适应。即使苏军最高统帅部分给西战区九个而不是五个预备集团军,很可能朱可夫还是缺少必要的兵力打垮中央集团军群。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被苏军打得惨败。但这一挫折并非十分严重。那年冬季,德军在东线的战斗伤亡共三十七万六千人,这个数字并不很大,然而由于严冬天气和斑疹伤寒所造成的减员使伤亡总数增加到大约九十万人,超过了德军部队所能承受的限度。
   德国人的报道和文章常常过于强调苏军的体质和精神素质,也过分强调了苏军缺少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的情况。苏军士兵能吃苦并有极大的忍耐力,他们习惯于本地的天气条件,但是值得怀疑的是这种吃苦耐劳的素质是否优于德军士兵。苏军士兵如果没有吃的,他们也会饿死,如果没有穿的,他们也会冻死。他们的步枪和火炮也需要弹药,他们的马匹也需要饲料。苏军士兵与德国士兵一样怕冷,部队运动的困难也不单是德军才有。事实是苏军部队的穿着和装备比德军更适于冬季作战,而后方勤务准备虽然无疑是粗糙的,但却是与苏军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密切配合的。这与德军依靠在战争中凭侥幸碰运气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23:06 | 只看该作者
苏军攻势的两翼


   1941年,苏军向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冬季攻势的同时,在列宁格勒地区、乌克兰与克里木也发动了攻势,进行配合。
   在波罗的海与拉多加湖地区,李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有一个西班牙师和三十个疲惫不堪的德国师)部署在从波罗的海的奥腊尼恩巴乌姆至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在奥斯塔什科夫附近的接合部这条漫长的战线上。屈希勒尔指挥的第18集团军位于左翼,其第26军围困着奥腊尼恩巴乌姆这个桥头堡内的守军。与此同时,第28军与第50军则控制了通往列宁格勒南部的通道和涅瓦河一线。列宁格勒至拉多加湖南岸的什利塞尔堡要塞之间是一条宽仅十英里的狭长地带,由于德国人占领了该地,致使列宁格勒的陆路交通断绝至今。不过,拉多加湖的冰上通道倒是畅通无阻,有将近五十万名列宁格勒市民就是由此撤出的。在东面,李勃于12月9日被迫放弃提赫文,将第1和第38军撤至基里施与诺夫哥罗德之间的沃耳霍夫河一线固守。在伊耳缅湖以南,布施指挥的第16集团军占领了旧鲁萨与奥斯塔什科夫之间的地域,并将第10军、第2军与第39装甲军配置在右翼,没有留预备队。
   在苏军方面,奥腊尼恩巴乌姆这个桥头堡由一个集群司令部(亦称岸防部队)控制。配置在列宁格勒地峡的第23集团军与北部的芬军相对峙;而第22、第55集团军和涅瓦集群则与南部的德军第18集团军相对峙。所有这些集团军均隶属于列宁格勒方面军。归它指挥的还有第54独立集团军。它位于拉多加湖以南,据守沃耳霍夫河畔的基里施与什利塞尔堡之间的地域。在基里施至诺夫哥罗德的沃耳霍夫防线配置的苏军第4、第52、第59集团军与第2突击集团军经改编后,于12月17日组成由梅列茨科夫指挥的沃耳霍夫方面军。在伊耳缅湖以南,库罗奇金指挥的西北方面军的第11、第34、第3集团军与第4突击集团军配置在旧鲁萨至奥斯塔什科夫一线,与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相接。
   梅列茨科夫指挥的沃耳霍夫方面军为了切断德军第18集团军的补给地幅,北上增援列宁格勒,于1月7日越过冰河,向诺夫哥罗德的正北方发动进攻。索科罗夫指挥的第2突击集团军(编成内有六个步兵师、六个旅)担任主攻,克雷科夫指挥的第52集团军与加拉宁指挥的第59集团军担任助攻。从1月7日起发动试探性进攻,六天后,向位于格鲁季诺与诺夫哥罗德之间的冯·沙普伊的德军第38军实施主要突击。战斗是在沼泽地和积雪齐腰的森林中进行的,条件十分艰苦。去列宁格勒的前一半路程,第2突击集团军进展缓慢,整个2月份仅向纵深推进四十英里。费久宁斯基指挥的苏军第54集团军为了与新任司令员弗拉索夫指挥的第2突击集团军会合,于3月的第二周从基里施以西地域发起突击,实际上推进还不到十五英里,已使布拉斯科维茨的德军第1军处于被切断后路的极大危险之中。德军第18集团军的处境也很险恶,其司令被迫采取许多临时补救措施。德军仓促把休假归队人员、党卫队员以及拉脱维亚与佛兰芒的志愿兵编成连、营,负责堵塞突破口。结果大兵团与小部队混成一团,几乎无法辨别了。然而,德军第18集团军扭转了这一逆境。第1党卫军警察师从北面;第38军的第58、第126德国师和第250西班牙师从南面,与第18集团军配合,向苏军突破口的两侧实施反击。3月19日两军会合,把弗拉索夫的部队装在沃耳霍夫这个口袋内。据估计,被围兵力达十三万人。3月末,梅列茨科夫突入德军的包围圈,成功地打开一条狭窄通道。但是,由于通道太窄,打开的时间太短,根本无法解救弗拉索夫。弗拉索夫指挥的第2突击集团军在密林中一直坚持到六月,才被击溃,德军俘获弗拉索夫等共三万三千人,火炮六百门及坦克一百七十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2024 13:1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