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88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在的德国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7.6.2010 16:4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deweg 于 7.6.2010 17:43 编辑 3 Y" |3 Z3 r0 X
7 i$ d9 h2 ]8 s2 h3 q5 i5 \
file:///C:/DOCUME%7E1/ZHANGB%7E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1.png  w( f# }9 g" z& N
file:///C:/DOCUME%7E1/ZHANGB%7E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png5 t/ c% M9 _! E; ^3 M+ j
' u! N( q  m2 V. W

. r* U# Q9 y% r作者:杜文杰
; r3 E) j$ G' m0 F6 a+ ]+ ~: I/ [' |% V, T; f
+ c- b0 i3 F  ?, G3 A
) Y3 m( B* {: [$ t; I8 W
      德国人以严谨实在著称于世,而严谨实在的事物,往往很难在一时体现。凡是实在的东西,或实在的品格,在当初都有些平平淡淡,不足为奇,缺少让人振奋的东西,只有在经过了岁月和时间的承载后,才会露出全貌,让人欣慰。" o: |, j6 h8 }  O9 \& r. n
. Z; A8 `0 M% n3 P
  南非的德塞公园是在国际上招标建设的,中标的是一家德国设计院。当时就有非议。建成后,市民们更不满意,找出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7 Y/ [$ I3 _' l% x  \6 j2 N0 X
/ S' A( P; X( G' A& d# f  M2 l3 {% |  后来南非人再建公园,就不用外国人了。20世纪70年代,南非人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公园——克克娜公园。克克娜公园建好后,南非人一片叫好。它漂亮,气派,美丽。但两年后,南非人的看法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6 I; S9 n9 e% s' M
5 t1 Q4 \0 z+ N
  在雨季到来时,克克娜公园被大水所淹,德塞公园却没有一点儿雨水的痕迹。德国人不但给整个公园建了下水设施,还垫高了两尺。这是当初人们不能理解的地方,直到大水到来,人们才为此感到惊奇。 . b+ B. E* z) n( t8 {

1 }8 f1 [$ T' R( F1 }6 r4 x, R  克克娜公园在举行集会时,秀丽的公园大门因为过小,而让人感到十分拥挤,甚至造成了安全事故。这时人们才想到德塞公园大门的宽敞方便。而当初人们对德塞公园大门的过大给予了批评,认为它有点傻。 3 G/ h+ a; C  h& H; e1 w% I
( e. R( H8 k2 w! }( y
  炎热的夏季,到克克娜公园的人们更为愤怒,因为它遮阳的地方太少,所谓的凉亭只是花架子,容纳不了多少人。而德塞公园纳凉的亭子,棚檐宽大,能容纳许多人。 : x0 ]" ]' {( w8 F7 L# E: b
# F$ F7 P5 k# }0 U
  几年后,克克娜公园的石板地磨损严重,不得不翻修。而德塞公园的石板地却坚如磐石,雨后如新。而当初因为德塞公园的石板路投资过高,南非人差点叫德塞公司停工。当时的德国人非常固执,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当地人曾一度认为,德国人太死板、太愚笨。现在看来,德国人是对的。 9 s0 [: m  _# n- z5 t+ ~/ [
( M. d9 s% V: Z( N3 J$ s
  还有草坪,南非人认为德塞公园的草坪过大,有点浪费,对此也隐隐不满。现在德塞公园的草坪面积却让人觉得正好,克克娜公园的草坪就显得小多了。
1 C. o. m2 O* ]- }- Q, y9 x6 U' t) T3 _
  德国人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南非的方方面面,包括天气与季节,地理与环境。南非人自己却没有顾及这些,他们竟然没有德国人熟悉他们生活的环境与状况。
3 l* R/ c. S( m! p1 W+ X" U) j' B
0 U) M! F! @, l- K- v6 \) _* v  德塞公园建完后,多少年没有变样,而克克娜公园总要修修补补,已经花掉了建德塞公园两倍的钱。为此,南非同行感触颇多。有人曾经问德国同行,你们怎么会这么精明。德国人回答,我们只是实在,并非精明,精明的倒是你们南非人。 ; c- Q; {% J) Z9 _% I+ L0 Q
: g9 k7 m( \0 C! O; G# r
  纵观历史,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实在的品格在最初往往都无法被证明,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有时还很容易被人错怪。只有时间过去,经过风雨的磨砺,实在的东西才能发挥出它固有的光彩和价值,才能被完全地证实。
2#
发表于 7.6.2010 20:31:55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竟然想哭' e8 E  B4 m2 p7 H+ K7 V) c  E. \# n2 g
想到我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7.6.2010 21:5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8.6.2010 10: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8.6.2010 16:31: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8.6.2010 18:47:30 | 只看该作者
一则发生在中国的同样的故事
, S( r5 W- k# y
6 {3 }8 f) o. x# {* E" n0 }有一次,与从德国回来的一位朋友聊天时,我自然问起了他留德的感受,并问他对德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就是德人的严谨,德国人对任何工作细节的关注。他说了令我吃惊的一件事: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有的还是希特勒时代修筑的。
! N4 [% B2 G) _7 J$ `' U8 I( C* C) h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工程问题。京深高速公路刚修了几年,看看有多少路段在修修补补,是我们的设备不够先进吗?不是。据我所知,我们的许多建筑施工单位用的都是一流的进口设备,我们的差距其实就在我们的思想里。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故事。
% k, l" v; L4 E
5 d( R6 `' l1 j) E# c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节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 C- S+ S0 P" h
1 `4 O* q* [$ a- Q5 I
○三级台阶的作用
1 @$ a3 z' `! A% h" K* r# ?) L8 m- a  L! t. n% h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y, H" o9 R, k) B* i- w
, B5 C! x9 ^; `9 G1 S( o' B. V
○对出口转弯的作用没有理解
+ h9 j. n5 i: E- s
/ {0 M, M$ h2 z' k! C% O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v$ O# V6 J+ n) b" M1 U) w8 b$ ]4 F; r- \1 k

" Q% C* }7 F3 C" w/ u9 B○一条装饰线让顾客更安全; ?  ?9 U# a. V8 A

3 R  z* [3 |6 D* }" C# M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广州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意识到离站台边的远近,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磁砖,乘客一不注意就靠近轨道,危险!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R0 n0 _  H( V# x

. F. f7 _2 `$ G+ ~2 c4 v7 q5 E% r○不同的站台宽度给人的舒适度不同
, W0 e! q# @; g# f9 y' q' D% \' `; k: Z$ X, T: P, L& i4 Q
每次我到上海的时候,都体会到两条地铁舒适度的巨大差异。一号线的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当你转入二号线后,就感到窄窄的让人难受,尤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在上海这种大都市,二号线站台显得非常拥挤。9 h# O( |+ r2 g" q3 l

" D" v3 T- ~! E1 |+ Z: T' ]# g○为什么省掉站台门?
/ I$ d) ~/ A+ @3 M1 R6 A1 @# ~6 ~, `% P) `. ?2 `1 x5 p, k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一号线时,一是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二是为了节省站台的热量,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中方的施工单位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没安站台门,当然,更不可能理解德国设计师的用心了。
% ]6 {" ]: ]8 p" z; Z2 t+ e8 @3 o: l- U" y
说中国的设计者没有德国人聪明?我想未必。关键在于长期养成的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比起意大利、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甚至刻板,可就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使德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号强国。
' L& {/ N! x5 E' S- B% J! S+ `1 }
2 h* J# H6 X9 k8 O4 O: _8 C5 y中国人决不乏聪明才智,缺的就是对 “精细”的执着。想想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工程留下了多少遗憾。请问:我们城市的道路有多少条没有被“开膛破肚”过?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有谁想到了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现在好像仍然没有)?我们城市中的立交桥有多少刚刚“胜利完工”就成为新的拥堵点,从而不得不进行一遍遍的改造?我们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真正有创意的有多少?火柴盒楼、四方塔楼,一片片地被克隆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9.6.2010 16:1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571diu 于 9.6.2010 17:13 编辑 : A& e; p+ k% A$ c# N  N

, A2 _; l# e7 p/ ]) f; f2 w回复 3# jadeweg
/ D# H1 {' n! Y  K) @" r0 v9 B" Q1 L$ A; M

4 z8 a9 G' a3 l8 [' \# m1 `  D& z    呵呵 不是因为出门没依靠   是因为她也是很实在的人 是这样联想到一起了 我是被感动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9.6.2010 23:3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0.6.2010 23:31:2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族5千年来其实也累积了许许多多优秀传统,只不过目前缺少发扬优秀传统的渠道罢了。或者说,我们所关注的媒体更多的是报道一些更能吸引眼球的新闻,而不是报道我们民族有哪些优秀传统。这就从一个至关重要的侧面,误导了和扭曲了社会价值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0.2024 06: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