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消息来源:体坛周报 ) 2004-05-21 作者:傅亚雨
记者傅亚雨香河报道 一边是对“糙哥”足球的深刻批判,一边却是粗糙血缘的延续。雅典让中国见证了“糙白金”一代,而他们的后辈却仍然在继续着“粗糙为本”的道路。近日,记者走近即将出征亚少赛的中国U17国家队。足协淡漠,后勤短缺……他们的生存状态之恶劣令人发指。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糙哥”的烙印正在慢慢爬上中国足球下一代的背脊。
5月的香河风景美丽得可以入画,但是对于国少这群不满17岁的孩子来说,香河就是古代被放逐文人笔下的天涯海角,甚至连这里的风都带着遗忘的味道。
出线足球的牺牲品
16岁,该是一个花季的年龄,但是他们却无福享受。在淡漠中组建,在遗忘中成长,这就是国少目前处境的真实写照。
“他们昂着头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但是却得不到大人的任何回应,哪怕是一颗糖。”有一位香河的工作人员这样形容小队员的心境。
按照中国足协的青少年培养思路,中国各俱乐部、足球学校的梯队建设以每两年为一个年龄段,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奥运会四年一次的节奏。而在“一切为了出线”的纲领指导下,中国的青少年培养机制也就成了一个畸形的儿童——在非奥运适龄球员年份出现大断层。例如,1985、86年龄段是08奥运会的适龄球员,因此全国这个年龄段小球员的数量就相对较多,而赶不上2008和2012年两届奥运会的1988年龄段球员则普遍不受各地的重视。
上一届国少主帅刘春明在兵败芬兰后就曾说过,“我不敢夸口自己的执教能力,但能把这支球队带到这个程度,我已经很满意了。”刘春明说这话时有些悲愤,因为当初他组队时全国只有100多名适龄球员,各俱乐部把绝大多数关爱给了08奥运适龄的1985年龄段球员。
“糙哥”风蔓延国少
本届国少队自从去年7月组队以来,主帅张宁经过多番挑选才选拔出了目前这28名球员。谈到其中的过程,他感慨地表示:“目前国内1988年龄段的小球员总共只有200人出头,而他们在俱乐部都是板凳队员,只有极个别人能打上主力。别说国际比赛的经验是零,他们就连国内比赛也很少有上场机会。”
同时,由于足协强行将1988、89两个年龄段的球员合并成一支球队,国少也被迫走了一条“粗糙足球”歧路。在带队参加完意大利邀请赛之后,张宁深有感触地说,“在足球发达国家,青少年培养都是循序渐进的。但我们却人为合并不同年龄的球员,这样导致年纪偏小的球员根本无法在队中站住脚,因为他们小一岁,身体差距大。而正是这种分割,助长了重身体不重技术的‘糙哥’足球,为了能在队伍中打上球,小一岁的球员往往苦练力量,以期能在同年长队员的对抗中不落下风。”
福特宝的弃儿
由于这支国少队正好夹在两届奥运会之间,因而他们也成了足协眼中的鸡肋,其扶植和培养力度与那些奥运适龄球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这种漠视最直接反应在福特宝公司的运作上。
今年9月,国少将开赴日本参加亚少赛,同组对手有泰国、朝鲜和日本。根据张宁的安排,球队在7月最好能参加一项比赛,以检验集训成果。不过福特宝对此却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已的态度,结果足协青少部主任冯剑明不得不亲自去张罗这个比赛。其实组织一场青少年比赛的总耗费只有20万人民币左右,对于一年有一亿运作资金的中国之队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但尽管如此,福特宝公司却仍然吝于施以援手。
苦孩子“缺衣少食”
而国少队后勤补给的匮乏,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上一届国少队在芬兰散伙时,足协曾要求把所有比赛服装回收,随后这批旧衣服就传承到了新国少队员的手上。此次在香河集训的小队员虽然身上穿着国字号的训练服,背后写的却都是“前辈”的名字,即使是这样,衣服的数量也不够。本次集训,国少队新增加了一名来自上海国际的球员,由于没有多余的服装,他只能穿着俱乐部的衣服参加训练,十足一个“编外人员”。
更让人感到惊异的是国少队员脚上的“风景”,真是什么牌子的鞋都有。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居然是因为足协没能提供足够的球鞋。年初国少集训时,不少队员的球鞋踢破了而得不到更新,教练组只好统一收起来拿出去补,结果一下子收上来30多只,一次集训先后补了两次鞋。
随后,队伍参加格拉纳钦邀请赛,足协依然没有给球队提供足够的比赛用鞋。比赛中鞋踢破了,教练组亲自动手补,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因为不少球员的鞋面都开了,根本不能再穿着参加比赛。结果教练们只好提前把每天5美元的出国补助发给队员,让他们到莫斯科的商店里买鞋,这才坚持完成了剩下的比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