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由亲密盟友到渐行渐远--欧洲眼中的疯狂美国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0.2.2003 19:48:04 | 只看该作者
由亲密盟友到渐行渐远--欧洲眼中的疯狂美国 <br> <br>送交者:CHRISTOPHER CALD <br> <br>  就在“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欧洲与美国一样悲伤、愤怒,他们一同悼念死难者,一同发誓要惩罚恐怖分子,并全面配合参与美国的反恐战争。 <br><br>  那时的欧洲是美国最坚定和亲密盟友。 <br><br>  但如今,很多事情在悄悄改变: <br><br>  在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问题上,欧洲最主要的两个国家法国和德国的态度截然相反,法德反对美国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要求美国在联合国决议框架内行事; <br><br>  在其他国际问题上,欧洲大陆更强调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不再盲目听任美国支配; <br><br>  以法德为首的强调欧洲本土利益的声音日益强劲,他们从文化、经济和政治上抵制美国的“入侵”,他们希望美国知道,欧洲人有自己的道路要走,美国无权再对欧洲的每件事情发号施令。 <br><br>  价值观分歧,欧美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 <br><br>  欧洲和美国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爱恨交加。欧洲说,美国太狂妄,美国信奉的霍布斯的弱肉强食哲学与我们格格不入;美国说,欧洲太懦弱,欧洲康德哲学的道德能让世界真正和平吗?这样的价值观分歧让这对曾经的盟友之间裂痕越来越无法弥补。 <br><br>  “忽视危险或者原谅侵略只能暂时地逃避冲突,但是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br><br>  ——乔治·W·布什 <br><br>  这是一个舒适的私人聚会,聚集了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城中顶级精英,聚会主人是布鲁塞尔的首席建筑师。美国金融服务公司董事长、比利时美国商会会长利奥纳德·斯克兰克参加了这次私人聚会,他身边坐着的端庄女士奥纳德被认为是比利时最富有的人之一。悠扬的音乐在房中回荡,人们轻声地聊天等待开餐。坐在奥纳德身边的那位女士突然冒出一句:“9·11事件对美国人的打击也许是一件好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教训。”奥纳德马上大声说:“该死的,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死了3000多人!”对于奥纳德来说这个小插曲的寓意十分明显。奥纳德说:“她只是在重复她听来的说法,真正的问题在于她每天接触的人中有90%同意这种说法。” <br><br>  布鲁塞尔宴会上的那位女士可能属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但这些天来欧洲的每一个阶层都害怕发生战争,他们厌恶美国数十万军队开赴海湾备战攻打伊拉克,厌恶美国崇拜乔治·W·布什,厌恶美国又在做自以为应该做的事。对美国欲攻打伊拉克的反对呼声只是欧洲人反美情绪的最新催化剂;随便问问一个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将会得到令人吃惊的回答,欧洲人讨厌美国文化、讨厌美国在经济领域上的统治地位,讨厌美国的骄傲自大,美国人思想的偏狭和僵化、美国人对全球暖化、世界贫困和巴以纠纷等问题的愚昧和盲目认识。 <br><br>  一年前,欧洲人说: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 <br><br>  9·11事件发生后,出于同情欧洲人曾说:“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欧洲人对美国遭受的悲剧是一片同情。 <br><br>  不要说与美国一直保持特殊关系的英国,就连时常同美国闹点摩擦的法国也是如此,希拉克总统第一个给布什打电话表示慰问,随后又第一个去访问美国。法国《世界报》总编科罗巴尼当天表示: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当时欧洲民众确实表达出一种与美国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欧洲民众毫无保留地拥护政府支持美国进行反恐战争。 <br><br>  但是随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变本加厉,特别是提出“邪恶轴心论”,使得美国在欧洲得到的同情丧失殆尽,欧洲人开始觉得,美国完全是一种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形象,而不是受害者。 <br><br>  一年后,欧洲人说:我们与美国有价值观分歧 <br><br>  一位在欧洲的资深美国外交官指出这一次欧美之间不是贸易分歧,而是价值观分歧。正是这个分歧让这对曾经非常亲密的盟友成为历史。 <br><br>  “9·11”事件后,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日益突出,如美国单方面终止1972年美俄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和强行推进NMD;单方面退出京都协议;退出全面禁止核试验协定;不接受国际刑事法庭对美国的制约;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巴以冲突中布什政府放弃了克林顿政府的立场,转为更明目张胆地偏袒以色列。 <br><br>  美国保守派认为,这种分歧让两者关系已经到了不能回头的地步:美国信奉的是霍布斯的弱肉强食哲学,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强者才能生存;而欧洲信奉的是康德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深深地打上道德的烙印,讲究公平和理性。美国认为实行多边主义是软弱的表现,能挑头搞单边主义才是强人的表现。这种分歧在美国看来是“欧洲懦弱”。 <br><br>  这种感觉并不是单方的,美国和欧洲都认识到了嫌隙。曾比布什最亲密的朋友布莱尔更加亲美的英国保守党前内阁大臣,最近在一次午餐聚会上形容布什为“令人恐怖的”、“无知的”、“一个坚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的人”、“像一个手拿已被拉开引信的手榴弹却到处跑的孩子”。 <br><br>  布什有多正义拉丹有多邪恶 <br><br>  “我们现在生活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新一代的争战中,布什是新基督教的极端主义代表,本·拉丹是新伊斯兰教极端主义的代表。” <br><br>  ——皮艾尔·哈森纳 <br><br>  随便听听欧洲人对美国的抱怨,经常会听到用那个“有毒的德克萨斯人”来称呼布什,这个称呼是一个美国外交官给布什的外号。布什总统处理美国内部事务的原则让许多欧洲人不是非常厌恶就是感到奇怪,例如:美国的枪支文化、过分崇尚基督教、反对堕胎、狂热爱国。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份世界性调查显示,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明显比欧洲人传统,这种价值观与印第安人和土耳其人的比较接近。 <br><br>  欧洲人最讨厌的是布什的骄傲自大、强硬的语气、在演讲中经常借用上帝,这些是布什在美国遭遇9·11事件后逐渐养成的习惯。巴黎的政府官员德科瑟伊说:“我们这从来没有人用布什那样的口吻说话。” <br><br>  位于巴黎的国际关系研究和调查所研究大西洋两岸关系的专家皮艾尔·哈森纳说,“‘我们是正义的化身’,这样说简直是废话。毕竟,谦卑是人类的传统道德,给敌人戴上邪恶的帽子并赋予自己正义的使命是不道德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教授恩哈德·西德巴德特说,如果将战争放到道德的领域讨论,“欧洲认为这种说法是美国有意将强权掩盖在邪恶和正义的区分之下。”德国外交部德美关系研究员简单地说:“美国的自信显然比我们要强很多。” <br><br>  攻打伊拉克,激化欧洲反美情绪 <br><br>  随着攻打伊拉克这一场并不受欢迎的战争的逼近,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埋怨和愤恨明显增长。这对同盟之间目前保持着的仿佛是山雨欲来之前的平静。其实,真正让欧洲感到担心的是日益甚嚣尘上的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倾向。英国一位议员公开宣称,“布什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让世界感到担忧,日益被视为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不是别人,而是布什”。 <br><br>  “我们是华尔街、议员和跨国公司的奴隶。” <br><br>  ——本杰明神甫 <br><br>  在欧洲,对美国的厌恶一天比一天强烈,法国最畅销的书是《极度可恶的骗子》,而在英国最畅销的书是《为什么人们讨厌美国》。反美运动的队伍里甚至出现美国人自己的身影,美国批评家迈克尔·莫尔就是其中一员,2001年他写了一本书《愚蠢的白人》,结果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到现在正进行第31次印刷。然后他盯上了美国枪械文化,按他自己所说他的纪录片新作《科伦拜恩的保龄球》,是对美国畸形的灵魂所作的一次研究。 <br><br>  一位年长的美国外交官说:“欧洲的反美情绪正在急速上涨。”一名英国官员说,美国除了武器核查以外再没有更好的理由向伊拉克开战,而美军向海湾地区军事集结的还在一步步进行,“人们变得特别躁动不安。” <br><br>  生于法国的吉恩·本杰明神甫,也是意大利知名音乐家,用音乐来反抗布什政府。本杰明神甫的小说《瞄准伊拉克》第一次印刷出版在3个月内就卖出了1万本,现在又在赶印第二版。本杰明还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总统先生》,意大利的电台经常播放这首歌,“嘿!总统先生/我们都已经知道/我们是华尔街、议员和跨共公司的奴隶/英国人的税收到了美国人的荷包/为了消灭一整个民族/去统治伊拉克和库尔德人”。 <br><br>  上星期,美国和英国继续讨论对海湾的调兵遣将,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贾维尔·索拉纳警告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萨达姆研制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欧洲“很难”支持这场战争。欧洲三大国的领导人也被夹在两股强大的势力之间左右为难:一边是自己国家的公众反站;一边是坚决要颠覆伊拉克政权的美国。 <br><br>  德国:反对攻伊我不想再跟着美国跑 <br><br>  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德国人比例一直在70%到80%之间,德国总理施罗德竞选连任时就向公众保证德国不会出兵帮助美国“倒萨”。德国是美国在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盟友,施罗德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态度让布什非常失望,这导致了美国和德国关系恶化。而柏林的观察家认为施罗德此举简直不可思议,一直想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德国竟然会对美国投出反对票。 <br><br>  有分析人士因此指出,大选之前德国政府作出反对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决定,其内政方面的考虑比外交方面更多一些。施罗德在社民党动员大会上就说了,德国是个有自信的国家,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德国都将走“德意志道路”,不会效仿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施罗德的这些话显然是说给选民听的。 <br><br>  法国:模棱两可我必须给自己留一手 <br><br>  法国总统希拉克虽然公然宣称反对美国越过联合国对伊动武,但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手。希拉克曾说过这么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法国一定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避免异常中东地区所“不需要的战争”。此话一出,引起多种猜测。有说法国将对美国提案行使否决权;有说弃权;还有说是暗示法国将参与对伊动武。但不管怎么解释,这话就是说给美国人听的,也是说给阿拉伯人听的,法国给自己今后的行动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活口。 <br><br>  上星期,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即使联合国安理会同意美国攻打伊拉克,也仅有15%的法国人同意法国参战。到现在为止,希拉克的动听言论还暂时可以安抚法国民众,但是这是不能长久的。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分析,“希拉克和他的同伙深信如果法国以后要在中东地区扮演一个角色,那么我们就必须和美国在同一边。”而如果希拉克真的因为种种原因站到了布什的身后,那么他的选民和支持者将会有被背叛的感觉,而且还会责备美国“欺软怕硬”,同样也会这样责备他们的领导希拉克。 <br><br>  英国:支持布什我只能不遗余力相助 <br><br>  而布莱尔在自己的工党内部仍不遗余力地支持布什攻伊,上星期布莱尔警告联合国核查小组应该竭尽全能地完成他们的任务,他还在一次演讲上长篇大论地讲述反对美国的坏处,布莱尔称之为“愚蠢地放任”。但是布莱尔也装模作样地对华盛顿提出建议,“人们倾听美国的声音,并且同意美国,但是人们也希望美国能够听听他们的声音。” <br><br>  在攻伊问题上,布莱尔对布什亦步亦趋。但在中东问题上,布莱尔有自己的打算。布莱尔已经发现布什对中东问题的冷漠观望态度,因此布莱尔曾在对英国外交官发表讲话时,呼吁美国“对除反恐和伊拉克之外的其它事务予以同样的关注”,言下之意就是美国也应真正致力于推进中东和平进程。 <br><br>  但美国仍然在这一问题上保持暧昧态度。英国倡导召开的中东问题多边会议,也因以色列不允许巴勒斯坦代表参加而未能如期召开。在布莱尔的一直坚持下,会议14日终于在伦敦召开,可是巴勒斯坦代表只能通过电话会议参与讨论。 <br><br>  像其他欧洲领导人一样,布莱尔深信未能成功解决巴以问题,导致伊斯兰国家认为,不论是反恐战争还是对伊开战都是为了向伊斯兰世界挑战。 <br><br>  布莱尔上周发表演讲含蓄地谴责布什对巴以问题的漠不关心,他说:“如果不能出现真正的力量来带领世界持续和平,那么无辜人们的未来还会被恐怖主义侵扰。恐怖分子在我们消灭老成员的同时会以最快的速度吸收新成员,除非我们去主动争取那些倾向中立、容忍和理性的人。” <br><br>  欧洲不买布什的账 <br><br>  在欧洲国家眼中布什的另一大难以容忍的外交政策就是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归入“邪恶轴心”。不论这种说法是基于什么理由,“邪恶轴心”这个词将几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混为一谈在欧洲看来是不妥当的。 <br><br>  布什要攻打伊拉克的最根本说法是,萨达姆实在是坏得无可救药,因为他使用化学武器、进攻邻国,并且长期以来致力研究核武器。朝鲜没有使用化学武器,但是朝鲜长期就和日本就“朝鲜绑架日本人”案纠缠不清,10日朝鲜发表声明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且称短期内要重新启动核反应堆。布什说谈判才是解决朝鲜问题的恰当途径,许多欧洲国家要问,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伊拉克,而非要用战争解决呢? <br><br>  欧洲认为答案就是:石油。根据调查,76%的俄罗斯人,75%的法国人,54%得的德国人和44%的俄罗斯人认为,掩藏在布什好战主义后的就是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欲望。而美国人,包括那些反对战争的美国人,则更加愿意相信布什是为了给世界带来和平。但是欧洲人不是那么容易欺骗的,欧洲不买美国的账。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关系调和组织领导克莱门斯·罗纳菲德说:“伊拉克从上次海湾战争攻打科威特后,就再也没有侵略别的国家。伊拉克这次对联合国核查小组非常合作。真正驱使这场战争的是经济利益——石油利益。”克莱门斯和他的伙伴们策划在德国组织一次全民游行抗议攻打伊拉克,还策划在欧洲各个国家首都组织联合游行示威活动。 <br><br>  欧美的未来,斗而不破和而不从 <br><br>  欧美未来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的斗争将继续下去,使双方的共同价值观和利益一再受损,但不会动摇其根基,同时,欧美“冷战”期间那种“夫唱妇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欧洲在与美国合作的同时绝对不再“盲从”美国,而是勇于与美据理力争。可谓欧美“斗而不破、合而不从”8个字概括大西洋两岸关系未来之走向。 <br><br>  “如果美国单独行动,那他就是单边主义者;但如果美国要拉上些盟友,人们还是会在后面亦步亦趋。”——布莱尔 <br><br>  欧洲和美国其实也很相似 <br><br>  那些经历过一些岁月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可能会说:不要再互相抱怨了,我们以前也曾这样。 <br><br>  过去欧洲和美国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对方,而且双方经常发生纠葛。从英、法、以联合对埃及的发动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到里根总统上台后决定在西欧部署新一代核导弹,欧美一直纠纷不断。 <br><br>  其实就某些方面来说,目前的欧洲和美国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程度前所未有。双方之间商业渗透的程度、年轻人横跨大西洋到对岸去学习和工作的人数、迪尼斯大众文化的传播等等,都比以前更加频繁和广阔。这种文化的交换十分微妙:尽管双方都在互相影响,但是美国的观点影响的力度和范围更大更广,欧洲人在享受美国好莱坞带来的乐趣同时又在愤恨它的存在(不管美国流行文化多棒,它造成的过于广泛的影响都为它带来反面效应)。总的来说,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美国既受欢迎又被谩骂,这种充满矛盾的色彩非常鲜明。 <br><br>  从历史的角度看,法国曾经是受美国强权压迫最严重的欧洲国家。但法国和美国尤其相像:都相信自己的国家被赋予独特的使命;都有非常强烈的爱国情绪;都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法国一家调查机构负责人史蒂芬·罗兹斯称,“法国其实也希望将自己的价值观带给全世界的国家,就像美国现在所做的一样。但是法国也看到了美国利用自己的超级强权,并没有为全世界的利益造福,而是只给自己国家带来利益。”当然,也由国家认为法国其实也是一样。A? <br><br>  强权是难以抑制的诱惑 <br><br>  一个和平委员会的负责人日纳托·马蒂诺,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美国的独断专横,“权力是一种诱惑。房内有一瓶酒,而只有你一个人,你就忍不住会不时地去喝一口酒,而到最后你必定会酩酊大醉。同时你完全忽视了那些可能只想要喝一小口的人。” <br><br>  对欧洲而言,当美国开始用“你必须做出选择,服从我或反对我”的方式对待欧洲后,双方的盟友关系就开始渐渐结束。法国广告协会常务董事,58岁的杰克斯·比利认为:“不论双方在外交和国家战略方面有多大的争议,底线是我们还应该共同分享利益和目标,”基本上来说,欧洲仍然认为美国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的领袖。 <br><br>  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个,比利认为,“美国看起来根本无法接受别的想法存在,即使其他人的想法合理也合法。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互惠互利了,我们做许多事情在美国看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只因为我们没有按照美国的模式去做而已。”一名地位较高的英国官员说:“欧洲不满美国的强大力量,在文化、经济方面的美国的成功。”但一名捷克外交官认为布什的嚣张只是反映了事实,“当你非常强大了,你很难约束自己不使用强权。” <br><br>  上周,布莱尔发表讲话试图再次“劝阻”布什政府“老子天下第一”的观念,这些东西已经使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布莱尔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放开眼界更多关注世界的贫困问题,关注穆斯林世界的反应,让美国和英国所持有的价值观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以使世界接受他们所主张的自由、人权、法制理念以及民主观点”。布莱尔还指出要实现这些目标,只有“通过公正、平等和合作……否则,世界上其他国家将认为我们(美英)所追求的世界秩序是‘他们(强加)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布莱尔这番话的潜台词很明显:乔治,这些话本来是该你说的。 <br><br>  除了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造成的这些紧张之外,欧美关系其实一直以来都处于徘徊状态。欧洲人喜欢美国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但是这一比例依然很高:德国达到了61%、法国达到63%、意大利达到70%,在英国更是高达75%,而俄罗斯则升高了24点,达到61%。即使那些在大街上高呼反对美国未经联合国批准就打击伊拉克口号的群众(比如去年11月意大利佛罗伦萨50万人反美游行)中,喜欢和推崇美国的人也不少。乌比诺大学现年33岁的讲师/研究员卡特琳娜·多纳蒂抱着自己1岁半大的孩子参加了佛罗伦萨的游行,但她承认她“热爱美国”,而且“美国人能够用自己的逻辑推翻欧洲人坚持了几个世纪的教条和恶习,而欧洲人自己不具备分析和批评的能力。”但面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多纳蒂还是忍不住愤怒想表达一些不满。 <br><br>  唯有讨论才能消除分歧 <br><br>  大西洋两岸的首脑人物都意识到双方之间的分歧可能带来的危险,并且努力消除这种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双方希望能够有一个讨论的环境,以便消除分歧,并把危害欧美关系的影响降到最小。 <br><br>  英国保守党的幕后领袖迈克尔·哈沃德已经把“大西洋合作关系小组”的规模扩大,这个小组专门招募欧美的资深人物,为欧美关系出谋划策,哈沃德说:“我们希望双方能够有这么一个讨论的环境,以便消除分歧,并把危害欧美关系的影响降到最小,这样做的重要性很大,不仅关乎到欧美关系,也关乎到世界的各方的关系。” <br><br>  同时华盛顿方面似乎注意到欧洲的不满情绪,也很配合,尽量不弄出什么事端来。不管怎么被妖魔化和讽刺,布什在去年11月北约峰会上的演讲还让各国的首脑认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跟各方的沟通也很到位。 <br><br>  首先,布什要处理好伊拉克问题,他要走哪条路,在欧洲人眼中意味着美国是要选择领导这个世界还是选择与国际社会合作,从长远来看,由于非欧洲裔移民只会越来越多、而美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向西南地区,美国对欧洲的关注度只会越来越低,而欧洲自身也越来越“向东看”,加快了欧盟东扩的步伐,不断吸收新成员,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张。 <br><br>  其实,盟友关系就像家庭关系,随着成员的越来越“大”,争吵是不可避免同时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也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造成了威胁和仇恨,有时候古老的决斗方式要比平心静气的说理受欢迎得多,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智者都会告诉你,要保持家庭和睦,各成员就要经常谈谈。 <br><br>  一个欧洲人的看法 <br><br>  对欧洲人来说,美国是一个躲在傲慢自大和无知的堡垒里的国度,美国需要向世界敞开心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4:0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