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紫荊》載文稱,大部分亞裔婦女與白人的異族通婚不僅僅是以浪漫的愛為基礎的,也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
華裔社會學家貝蒂·宋訪談了紐約地區50個華人異族通婚案例,她認為,被美國文化同化的華人女性更希望通過與白人的通婚來提高自己的地位。中國內地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醒目標誌之一,便是內地人的婚姻洶湧澎湃地邁向世界舞台。一九八三年,北京姑娘李爽經過特批,赴巴黎與前法國駐華外交官成婚。她成了新中國成立後,嫁給西方男子的第一女。此後內地女子與老外談情說愛,成為中國人婚姻觀念革命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華人女子的「美國夢」
文章說,華人女性對美國白人男性的印象,往往也是從對方文化的朦朧想像得來的,大致說來,華人女性對白人男性特點的理解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受遺傳影響體型較高大,又因為普遍喜歡體育運動,因此體格健壯。
第二,性格開朗率真,言談幽默風趣,舉止自然得體,待人禮貌周到。
第三,教育程度高,多有職業專長。
第四,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高,會演奏樂器者較普遍。
第五,自主、自信、自立,重視自己的權益。
第六,人文精神強,尊重別人的隱私和個人選擇,富於同情心。
第七,很注意女性的需要,會創造浪漫情調和運用性愛技巧。
第八,注重外觀形像,如服飾、髮型、面容保養等,注意清潔衛生,如每天沐浴、每天更換內衣等。
第九,沒有隨地吐痰、擤鼻涕、丟煙頭、大聲喧嘩等個人不良習慣。
第十,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如守時、守信用、不撒謊等。
第十一,注意生活質量和業餘愛好的多元化。
第十二,注意夫妻之間的相對獨立和個性發展空間。
華人女性對美國白人男性的種種「原型偏見」中,最重要的、也最可能誤導的有兩條:
第一是認為白人男性都很「富」,其實並非如此。雖然美國的多數人屬於中產階級,但大多數中產階級是靠貸款過日子的。大學教育、房子、汽車、甚至傢具和家庭電器等幾乎都用貸款支付,也就是把未來的購買力提前使用了,一旦丟了工作,一切都會被銀行沒收。
同時,雖然美國的收入不低,但稅收也不少。例如,一個公立大學的教授繳付各種稅收後,實際拿到的現金只有收入的一半多一點。此外,對一個美國男人來說,結得起婚離不起婚,離婚一次就可能賠掉房子和其它家產,甚至從今後收入中得留出一半作子女撫養費。對一個華人女性來說,嫁個白人男性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保障終生過上富裕生活。
第二種偏見是以為白人男性都很「酷」、很浪漫。其實,美國人注重實用主義和經驗,相信科技和效益這些能證明或能計算的事物,在大眾消費文化的熏陶下,美國人注重實用化、形式化、技巧化、效益化的外在包裝,在華人女性面前,白人男性可能很善於製造浪漫的氣氛、說著深情的字眼、舉止溫柔,但美國白人男性將「性」、「愛」和「婚姻」分得非常清楚,絕大多數人都有過婚前性行為,80%以上的人有婚外性行為。
一些比較成熟和清醒的華人女性,注意到了美國白人男性、尤其是某些當代青年男性的另外一些「特點」。
第一,由於注重實用主義,知識面較窄,只追逐職業市場的需求,不注意整體知識的結構,例如很多人只懂計算機,成了一種專業機器。
第二,有「美國第一」的強烈優越感,容易居高臨下地看待其它文化和民族,並不想瞭解美國以外的事物。
第三,人文精神雖較強,但人文知識卻很弱,對文史哲一類的領域涉獵不深。
第四,由於物質條件相對優越,制度完善穩定,缺少經受大災大難的歷煉,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較膚淺。
第五,生活目標上過於注重好車、好房子等物質享受。
第六,雖然注意在形式上尊重女性,但骨子裡是否如此則不一定。
第七,性關係上比較隨便,可以把性、愛和婚姻三者完全分開處理。
第八,過於注重外表儀容舉止,不太注意內心修養。
第九,過於強調個人權利,不強調對社會和團體的義務。
第十,過於誇大獨立性,親情關係鬆散。過於強調夫妻關係的相對獨立性,家庭觀念不強。
第十一,經濟收支分得過於清楚,結婚之前就在法律上預留分離的後路。
第十二,過於強調個性的標新立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