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63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码相机iso是否真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10.2012 11: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没有准则的准则

摄影师一般会认为ISO感光度(无论是数码的还是胶片的)是用来表征传感器或胶片“光子捕捉效率”的物理量。其实不是。准确来说,感光度实际上是和在特定照明环境中,特定对象以何种程度曝光能获得最好看的照片(根据大众审美)有关的。这其实是一个有很大灵活性的准则。

即使在胶片时代,这也是一个很随意的东西。拥有长期摄影经验的读者不妨回忆一些上世纪50年代,负片的感光度(当时还是ASA)突然间成倍增加。胶片没有改变,但使用上变了。

在提高曝光时,黑白负片会变得颗粒更多,锐度下降。在大画幅为王的时代这并不十分重要,而ASA更利于产生较宽的阴影细节范围。当小尺寸胶片成为主流之后,颗粒和锐度的问题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照片视觉效果的平衡点开始从阴影细节优先变成获得更少的颗粒和更好的锐度。

这实际上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而不是对物理事实的客观选择。有些摄影师仍然坚持在拍摄时过曝一挡,来获得更好的阴影细节,而且他们乐于接受更多的噪点和更低的锐度。一如既往地,个人的曝光指数(E.I.)比制造商的额定值更重要。

甚至胶片“阴影速度”(shadow speed)都是很随意的。它在曝光上的密度比按照某种标准冲洗方法产生的基础雾化度高出0.1个密度单位。为什么是这种冲洗方法?为什么是0.1个密度单位而不是0.2或0.05个?因为这不是什么不可改变的物理学,而是摄影师的个人爱好。

5种方法

数码影像更加灵活。在业界,对ISO感光度的测量有两种方式,而其中一种是基于客观物理量的。

1. 传感器感光度是基于使传感器达到饱和(纯白)所感受的光线而测定的。这也是DxOMark所测量和公布的数值。有时这些值是违反直觉认知的。将传感器感光效率提高一倍,所以只需要原来光线的一半就可以让传感器饱和,这就相当于你提高了一挡ISO。就是这个道理。

假设你使用了更大尺寸的元像素,它可以收集更多光电子。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传感器现在要收集更多光线才会达到饱和,所以传感器感光度下降了——尽管此时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度并没有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尺寸数码后背,拥有更高的像素数和动态范围,而在DxOMark的ISO测试结果都很低。它们的传感器像素不是对光线不敏感,只是需要吸收更多的光线才能达到饱和。

这种测量ISO的方法,是传感器评测网站来说是有用的,但是对摄影师来说却没那么重要。它无法告诉你在什么样的曝光下能得到最好的照片画质。所以我们继续……

2. 相机感光度。真要命,我们有5种不同的工业标准方法来确定相机感光度。幸运的是,过去5年中生产的相机只用了其中一种方法。而且它对JPEG和RAW文件都适用。这就是多数摄影师直观上理解的那一种,同时也是最偏离物理学的:

进行一组曝光。将RAW文件转成可视的RGB图像,然后确定哪一组曝光成产生最佳的视觉效果。一旦确定了在特定照明下对特定物体能得到最佳视觉效果的曝光,你就确定了感光度。

注意,这种方法和传感器饱和(传感器感光度)没有直接联系。它只是一个参数。例如,较少的感光(高感光度)能得到更多的高光范围,但是画面噪点也会更多。相反,较多感光(低感光度)能产生更干净的画面,但是高光区也很危险了。

不同的相机厂商对同一块传感器也会设定不同的感光度序列,根据是他们对画质平衡的理解和取舍。不过大同小异的是,他们都会选择比传感器感光度更高的数值,因为高光过曝不受欢迎。(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DxOMark测试的ISO值都比相机标称ISO值低。)

我们要关心的事

相机的设计也会影响相机感光度。照片中的噪点是整个电路设计的综合结果。使用相同的传感器,相同的曝光,不同的电路设计会产生不同的噪点。因此要在可接受的噪点与可接受的高光范围之间取得平衡。记住,无论如何,传感器感光度并没有改变。

此外,别忘了不同的相机厂商(和相机)还使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来转换RAW数据(其中包括了降噪处理)。和胶片不同的是,数码文件的转换没有“标准程序”。每一家相机厂商都会自行决定哪种“程序”是最好的。

底线

这就是为什么DxOMark会给出相机感光度和传感器感光度对应关系。这不是说相机制造商在“说谎”或“欺骗”。这只是告诉你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这不是什么“揭秘”,只是一些技术资料而已。在真正的拍摄活动中,我们更关心相机感光度。
2#
发表于 14.10.2012 18:48:3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论述”是转载的还是你写的? 搞懂ASA与ISO的起源是了解摄影感光度的关键,恕我直言,论述作者从基础上没有搞懂“IS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2 18:55:23 | 只看该作者
慕城吴老师 发表于 14.10.2012 18:48
这篇“论述”是转载的还是你写的? 搞懂ASA与ISO的起源是了解摄影感光度的关键,恕我直言,论述作者从基础 ...

不是我写的,我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2 18:57:51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是在大众摄影什么什么网站上我看到,记不住了就是今天上午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4.10.2012 19:21:46 | 只看该作者
gao_liang 发表于 14.10.2012 18:55
不是我写的,我转的:)

不同卤化银、不同感光度、不同成分和温度的显影才是影响胶片颗粒大小的根本,当年的美国制式“ASA”和德国制式“DIN”是两个国家工业生产的标准单位,就像公里与英里、半斤对八两,对等“量”值的不同标识,而ISO则是国际统一标准的感光度单位~ 你反正马上就过来了,我可以给你看实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2 19:23:22 | 只看该作者
OK 太好了!  那这篇我转的东西不能删,作为一个反面题材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4.10.2012 19:5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慕城吴老师 于 14.10.2012 20:31 编辑
gao_liang 发表于 14.10.2012 19:23
OK 太好了!  那这篇我转的东西不能删,作为一个反面题材例子!


国内有些摄影家对摄影理论的掌握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非常不精确。我曾在近千人的礼堂讲课中
问过在场所有摄影专家一个在摄影理论上最基本的问题:谁告诉我“为什么测光灰板是18度灰”?无人回答~

点评

吴老师你好, 这个我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上看到过解释,因为测光表会给出18%灰的推荐曝光,这样18度灰板,它正好反射18%的灰,这样在照片上会真实的呈现18%的灰,那么所有其它色调也会真实的呈现。譬如白雪就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5.10.2012 1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5.10.2012 14:0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蓝色 于 15.10.2012 14:08 编辑
慕城吴老师 发表于 14.10.2012 19:50
国内有些摄影家对摄影理论的掌握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非常不精确。我曾在近千人的礼堂讲课中
问 ...


吴老师你好,

这个我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上看到过解释,因为测光表会给出18%灰的推荐曝光,而18度灰板正好反射18%的灰,这样在照片上会真实的呈现18%的灰,那么所有其它色调也会真实的呈现。譬如白雪就是纯白的,黑炭也会纯黑,不会“灰”一点。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还有个问题,这本教材主要是针对胶片机,现在的数码相机能正确的拍出白雪和黑炭了,还需要18度灰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5.10.2012 19:45:59 | 只看该作者
水蓝色 发表于 15.10.2012 14:07
吴老师你好,

这个我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上看到过解释,因为测光表会给出18%灰的推荐曝光,而18度灰 ...


蓝兄你好,

欢迎加入摄影专业讨论。你介绍的“纽约教材”中对18度灰的“解释”,可谓“点水”一下灰板的作用,
这让没有接触过胶片的影友们更会“一头雾水”~何况我的问题不是灰板的作用,而是“为什么测光灰板
是18度灰”?为什么不是17度或19度?如果搞懂了这个“标准”,你的“数码测光”问题便迎刃而解。

















点评

这个还真不了解,只知道测光表会给出18%灰的推荐曝光,但为什么是18%就不知道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6.10.2012 1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2 20:57:0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里面提到 别忘了不同的相机厂商(和相机)还使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来转换RAW数据(其中包括了降噪处理)。和胶片不同的是,数码文件的转换没有“标准程序”。每一家相机厂商都会自行决定哪种“程序”是最好的。  这个我还是深有体会的, ,用Nikon Capture, Adobe Camera Raw , Phase One ,Optics Pro,打同一个RAW的时候锐度 噪点 颜色 动态范围 ... 差别还是蛮大的。 ACR4 和ACR5打开raw的时候明显用4的噪点多, 5,6版本的acr差不多基本上没看出来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18:2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