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4612|回复: 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够淫荡”的电梯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5.2.2005 23:21:06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很久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目文章<br>很有同感<br>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br><br><br><br>今天上午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英语的笑话,很逗。话说有一个小伙子,去一家外企应聘,面试结束后,乘电梯下楼。电梯在中途某一层停下了,门打开后,小伙子看见一个衣着性感的女郎,身体斜靠着电梯门,用挑逗的语气问:够淫荡吧?小伙子很幽默,回答说:淫荡是淫荡了点,但我喜欢。没想到那个女郎冲进电梯,猛打小伙子,嘴里还骂到:你这个臭流氓!直到晚上睡觉之前,小伙子才醒悟过来,原来那个女郎当时说的是:going down吧?(电梯是往下去的吧?)   不过这个虚构的笑话,却让我想起了去年发生的一件真事。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一个意大利朋友,是罗马一所意大利语言学校的校长。去年年底他给我打电话,说北京一所大学的外语系,有意跟他们学校合作办学,这样一来,中国学生就可以在北京学习意大利语,而不必花很多钱,去意大利学意大利语了(另外去意大利仅仅是为了学语言,意大利大使馆一般不发签证)。校长希望我代表他,与外语系的主任亲自谈谈,看看中方有什么具体要求,所以我第二天就去了这所大学。   两人见了面,系主任很热情,握着我的手说:是Michael吧?!我是Patrick,很高兴见到你啊,请坐请坐,喝coffee还是喝茶,我这里有正宗的Lipton,是从London带来的,哦,忘了介绍了,我是在University of Edinburgh读研的,拿的master学位。在随后的谈话中,系主任也是这样,汉语夹英语,英语夹汉语,土不土,洋不洋。其实这位系主任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喜欢他,但他这种说话方式,我实在有点受不了。有些单词,比如Lipton(一种英国红茶),没有汉语译文,你可以说英语,这我理解,而类似coffee、London、master这些单词,明明有汉语译文,为什么还要说英语呢?   据我观察,类似这种情况,在国内一些外企中是很常见的。我公司以前就有这样一个职员,说话时,经常从嘴里蹦出一、两个英语单词,比如:这个case很简单啊,干marketing太辛苦啦,把文件forward到我的邮箱吧,等等。坦率地讲,我极不赞赏这种说话方式,它给人一种很肤浅、很炫耀的感觉。我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民族自卑、母语自卑的表现,是一种新型的买办文化。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本人堪称表率(笑),我日、葡、英三种语言都能说,但我不论到什么地方,跟什么人,只要对方听得懂汉语,我都只说北京话,绝不夹杂任何洋文。   作者:张宏(info@italian.org.cn)  

U637P55T4D30100F50DT2004110816385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U637P55T4D30100F50DT20041108163850.jpg
2#
发表于 25.2.2005 23:48:27 | 只看该作者
对对,提倡说中文。。。<br><br><br>我说雅诗兰黛,有人居然不懂,然后她跟我推荐Estee Lauder不错。。。。 <!--emo&:rolleyes:--><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rolleyes.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rolleyes.gif' /><!--endemo-->  
3#
发表于 26.2.2005 00:26:55 | 只看该作者
Lipton立顿红茶,不知道呀?在中国时我就知道!<br>有的人化装品是在国外开始用的,不知道中国翻译很正常。
4#
发表于 26.2.2005 02:33:31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一次中学考历史,偶59分,所以讲评的时候拿到卷子时想着,死活我也要找回一分,先及格了再说,没多久找到一个。是填空题,题目是,资本论的作者是谁,偶写了马克斯,正确答案应该是马克思。偶想这发音不都一样么,凭什么不给分,便去找老师,可老师说这个人名就是这么翻译的,你写了这个“斯”,别人就不懂了。所以不能给我分。<br><br>现在想想,中国人翻译的国外的东西,除了咱中国人自己能明白,老外谁都不明白。什么东西都要先翻译成中文,可见思维的保守和局限性有多大,当然作者是必须要说中文了,身在中国,他会的那几门外语水平也很有限,不是什么都能表达清楚的。外企员工上班时候说说外语有好处,而且整天接触的英文环境,当然比那些在学校搞语言研究的人要流利的多。作者多办是出于嫉妒吧。德国人不也经常说英文么。自卑还是自信和说什么语言无关吧。现在大家不都流行酷么,哪来的,还不是国外来的。<br>
5#
 楼主| 发表于 26.2.2005 12:19: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的也有一些道理<br>但我在国内的时候的确见过英文只会蹦单词<br>不会说整句的人<br>就是只会而且喜欢在中文中夹杂着英文单词(而且在座的都是中国人)<br>如果让他(她)说整句的英文就不行了<br>我感觉有部分人认为这种说话方式是一种时髦<br><br>我认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纯粹<br>特别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大语系<br>比如汉语<br><br>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评论<br>法国政府每年都会清理掉法语中的外来词<br>以净化本国的语言<br><br>和法语比起来,汉语也算是一种能使国人引以为傲的底蕴丰厚的语言<br>我认为国内还是做的比较好的<br>很多新事物都可以用汉语自己的有意义的字来表达<br>比如: 互联网,激光,机器猫等等<br>我觉得这样的翻译就比什么英特网,镭射,多拉A梦要有意义的多<br>后者只是音译而已,类似于咖啡,幽默这类词(就是单纯的靠音译的外来词,不知道其源处的人单看字面毫无意义,不能马上理解是什么东西)<br>这类词中体现不出任何本国的文化特征及语言的表达能力<br>这是不好的<br><br>日文和韩文中有许多外来词<br>都是靠音译词素组成的<br>比如在日文中表达&quot;学生工作,兼职,业余工作&quot;一词,就是德文的ARBEIT用片假名音译过去的<br>我觉得这种造词水平比中文中的&quot;兼职&quot;可差远了<br>韩文也是如此<br><br>关于人名的翻译<br>理应规范统一化(那位老师是有些较真儿,但他的要求是对的)<br>外国人翻译中国名字也是同样的<br>错一个字母就是错<br>作为中国人<br>对自己的汉语言能力应该是有高要求的<br><br>不好意思<br><br>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cool.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gif' /><!--endemo--> <br><br><br>

U637P55T4D26107F50DT2004090810534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U637P55T4D26107F50DT20040908105340.jpg
6#
发表于 26.2.2005 14:02:54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了,如果说为了国人自己能明白,用这种翻译方法,比如兼职当然要好,简洁,概括能力强,可供联想。但是另一方面中文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么多的Zeichen的基础上,小时候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去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现在才能任意组合。拉丁语相反就不需要这么多了。这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外国人,那些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带来的巨大的难度。这样潜移默化的构筑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壁垒。从而容易产生误解。外国人无法亲自去看中国的历史书籍,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加上某些居心不良的人的误导,使外国人看我们都透过一层有色眼镜。<br><br>如果我们一直在自己人之间交流,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比如我们要去国外,就拿学德语来说吧,德语的词汇量相对来说已经算少了,但是一旦涉及到欧洲的文化,政治,任何一个领域,我们的翻译就等于没有翻译,什么都要从头学一遍,文艺复兴不叫Kultur und Kunst Revolution,十字军东征不叫der Kampf nach ost,这些我们原本已经用中文学过并且知道的概念,在与外国人的交流时和没学一样。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和国人交流或者应付考试。而且国内的有些关于欧洲历史和宗教的书籍非常的误导学生,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学习历史的教授本身不会latin,他们研究学习的资料几乎都是中文的,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所以越到后来偏差越大。orthodoxer本身就有好几种,在罗马尼亚的,在俄罗斯的和在以色列的都不一样,而中文统统翻译成东正教。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br><br>另外,科技出版物上面的翻译就更不要说了,有些专业文献的翻译真是不堪入目。相对来说如果在这个概念的旁边有英文的原词的话,还会好一些,这样如果我对这个词的翻译有意见的话,我还可以在Google上面查一下。(在这里我就不知道这个词中文该怎么翻了,够够,oder?)<br><br>法国人净化他们的语言是因为他们太骄傲而且不实用,所以不到半年就被Praktisch的德国人占领,然后只能在非洲的小国的某个小酒馆里唱唱马赛曲。虽说在法国计算机不叫Computer,但是用的还是Windows。<br><br>追求时髦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不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买香奈尔的衣服,用Gucci的香水了。时尚是一种流行趋势,如果能带动广大老百姓学习英语的热情的话,未必是件坏事,李阳的疯狂英语不就是针对学生是看不说的毛病么,他的英语其实也不咋地。现在上班族终于开始开口说了,就不要打击别人的积极性。<br><br>记得马克思(斯)曾经说过要想学好外语,就不能把外语都翻译成母语。每种语言都有优缺点,这个世界上有古德语,还有希腊语,古埃及文字。在我们没有对这些语言都充分了解的时候就妄下推断,就好像为什么我们国家管自己叫自己中国(认为我们自己位于天下之中间),而外国人管我们叫China(瓷器)一样。不用外国的语言去学习和分析外国,你怎么能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中文原有的概念可以保留,新的外国的概念,我看就不用再翻译了吧,这正好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好契机,省得开什么APEC会议,还要上海的交巡警突击学英语,呵呵。<br><br>
7#
 楼主| 发表于 26.2.2005 15:27:18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就应该像香港一样,从小就双语授课,从香港电视连续剧里就能看出来,香港人讲话经常是&quot;我今天中午到CLUB去吃LUNCH.&quot;,但我认为这是有他们的殖民文化作背景的,英文从前是官方语言嘛,这也没什么大的不好,但至少是失去本民族语言的纯粹性,渐渐的被西化了,融合了(从大的方向看,世界文化大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谁融合谁,被动的一方总会有些......,我还是主张保护保持本国的文化特色).<br><br>英文中也不断的在创造新词,比如GOOGLE,这个词在词典里是查不到的,没办法意译成中文的,如果必要的话,只能是音译.这也有类似的其它例子,比如新浪,雅虎,我个人认为"新浪"翻译的较好,既是音译,又有些意义在里面.<br><br>也不是所有外国人都懂拉丁文的,有很多专业词汇,历史词汇也不都是拉丁文啊,我想你说的拉丁文是泛指欧洲语言吧.你的意思是应该把中文书中的从西方传入的概念,如专业词汇,历史词汇等类似的字眼用其词源出处时的语言方式来写,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在科技出版物的翻译旁边注有英文原词的话,这倒是可行,现在也有类似的书出版.<br><br>我所要讲的是不应使经典的,优美的,有着与拉丁语(已经死亡的语言,只能说它是欧洲语言的祖先)不相上下悠久历史的汉语渐渐像日文或韩文一样被西化,掺杂进那么多毫无意义的音译词,所有的概念,如果可能,都应该尽量用意译,而不是音译(这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我说的是尽量),不能让汉语随波逐流,毫无规范可言.而且即便是日文和韩文中的音译词,说出来外国人照样是不懂的,它们有着太重的日语和韩语口音,中文中的音译词也是一样.<br><br>那段&quot;法国人净化语言是因为他们太骄傲不实用,不到半年被德国人占领,然后只能在非洲小国某个小酒馆里唱马赛曲.虽说在法国计算机不叫COMPUTER,但用的还是WINDOWS.&quot;-------这段话我不懂是什么意思,想说明什么. 你是说法国在二战时被德国很快占领了吗? 可是后来德国还战败了呢,这怎么说? 这和我们现在讨论的语言文化有什么关系? 而且这世界上是说法语的多还是说德语的多? 这段话讨论起来没意思,再说,COMPUTER一词在各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说法,可能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但我还是主张意译,比如计算机,电脑.  像日文中的音译,说出来也只是日本人懂,外国人照样不懂. <br>至于最后一句,法国计算机不叫COMPUTER,但用的还是WINDOWS-----不知道你想说明什么. 这和语言文化有什么关系?<br><br>追求时髦和学习英文是两码事,不要掺在一起讲.出于一种虚荣在讲话时蹦单词的人未必是真心想学习英文的人. 而英文真正好的人也未必会在说话时总是蹦单词,有些中文无法表达清楚的概念可以讲英文(在对方可以领会的情况下),中文可以表达的时候,或是你的谈话对象是不会英文的人,何必拐那个弯呢?<br><br>学习外文是必要的(这怎么又扯到学习外文了呢),我的意思也不是不提倡学习外文,但在学好外语的同时,也要保持好汉语言的精纯度,不要弄成邯郸学步.<br><br>另外----&quot;每种语言都有优缺点,这个世界上有古德语,还有希腊语,古埃及文字。在我们没有对这些语言都充分了解的时候就妄下推断,就好像为什么我们国家管自己叫自己中国(认为我们自己位于天下之中间),而外国人管我们叫China(瓷器)一样。&quot;------我不明白这又和我们讨论的语言文化有什么关系.我只是说日文和韩文中那种所有外来词统统用音译的现象不好,会渐渐流失掉自己本国的语言,这又和什么古德语,希腊语等等有什么关系.<br><br>汉语的确是一门精深的语言,而且经过历史的考验,它并没有流失掉,它流传生存下来了,我希望它能更精纯更具有生命力,能越来越坚强(这也是要以经济强盛作为前提条件之一的).<br><br>就另再扯些其它的了.<br><br>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cool.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gif' /><!--endemo--> <br>

________.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________.jpg
8#
 楼主| 发表于 26.2.2005 15:28:38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最后一句打错了<br>应该是-----<br><br>就别再扯些其它的了<br><br>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de/forum/html/emoticons/cool.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gif' /><!--endemo-->  
9#
发表于 26.2.2005 15:44:35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工作的时候,遇到过一些美籍华人,他们本来能说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在中国的时候,却总是会碰上有些词中文半天想不起来,英文却一下子就蹦出来了,对他们这类人很普遍也很正常,这不能怪他们。<br><br>其实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比如说“跟别人约了个Termin”怎么也比“跟别人有个约会”蹦得快。如果说的是英文,蹦出来的词可能大家都知道,人们也就无所谓了,如果我们很多年之后回国,很多词首先蹦出来的肯定是德文,我们怎么办?只能想办法去想中文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6.2.2005 16:04:31 | 只看该作者
我批评的是出于虚荣而蹦单词的人<br><br>如果圈子里的人都是如此,那就如此喽,比如在国外<br><br>但如果回了国,肯定是要想中文,不能蹦德文的,除非对方懂德文<br>这也是礼貌问题<br><br><b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6.2024 12:0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