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8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大林格勒: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战役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8.6.2005 20:32:10 | 只看该作者
“二战”军事题材作家安托尼·毕佛尔,军人出身,曾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br /><br />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残酷的战争,但很少有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牵动整个人类历史的,也很少有战役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戏剧性的。斯大林格勒之战前夕,希特勒德国已经荡平整个欧洲大陆。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誓死不降,但英国基本上也只有招架之功,龟缩在英伦三岛上,等待美国表弟援手。德国的同盟国日本在亚洲连连得手,中、英、美三国全是守势。苏联仍在抵抗,但一直是在节节败退。如果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一战中获胜,便可以获得苏联乌克兰的粮仓,并进而占领苏联的高加索油田。果真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面更是急转直下,盟军再想反败为胜也难。即便希特勒不可能有他的千年帝国,第三帝国维持十几年应该不成问题。<br /><br />德军来时气势汹汹,横扫千军如卷席。德国将军保罗斯麾下的第六集团军是德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但战役结束时,保罗斯率领剩下的9万多人投降,30万大军不复存在。斯大林格勒一败,德军元气大伤,而苏军士气大振,尽管苏军也是伤亡惨重,伤亡人数达40多万人。苏德战场有两次关键战役: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苏军从败退和单纯防御转入反攻。库尔斯克之战后德军就完全是招架,再也没有力量发起反攻。不过,斯大林格勒之战在前,比库尔斯克之战更为重要。<br /><br />一、斯大林格勒<br /><br />写斯大林格勒之战的书是很多,但最权威的当数英国作家安托尼·毕佛尔(Antony Beevor)所著《斯大林格勒》。该书英文原名就是“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就是一个地名,没有任何其他修饰。斯大林格勒原名“Tsaritsm”,鞑靼语中是黄色河流的意思。该城坐落在伏尔加河东岸,城市紧贴陡峭的河岸。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这座原名“Tsaritsm”的城市以斯大林本人名字命名。<br /><br />安托尼·毕佛尔军人出身,曾经在英军的Winchester和Sandhurst.11thHussars部队中服役五年,先后在德国和英国驻扎。安托尼·毕佛尔原先写过小说,后来改写战争记实。大概他发现,现实生活的戏剧性总是超出人的想象力。不错,即便你是个很悲观的人,对人和事都不抱太多的幻想,但现实中遇到的坏人更无耻,更丧心病狂。<br /><br />《斯大林格勒》一书很长,连注解近500页。作者安托尼·毕佛尔借鉴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引用了俄国政府最新解密的成果,史料十分详实,十年之内斯大林格勒之战的题材很难再写,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安托尼·毕佛尔。《斯大林格勒》1998年由Viking出版社出版,被译为10种文字。很遗憾,《斯大林格勒》还没有中文译本,如果此书译成中文,销路应该不错。安托尼·毕佛尔是位“二战”军事题材作家,其力作还包括:《柏林的陷落》、《西班牙内战》、《克莱特:战斗和抵抗》以及《光复之后的巴黎》一书。安托尼·毕佛尔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想来他把法国人写得不错。<br /><br />二、斯大林的两面性<br /><br />《斯大林格勒》一书重复了许多西方史学家已经讲述过的故事,就是战争之初斯大林本人惊惶失措,甚至准备与敌人媾和。但《斯大林格勒》增添了新的史料和故事。战争之初,德国借助闪电战连连得手,但苏联幅员辽阔,因补给线所限,德军闪击的前锋不可能指得太远,这就埋下德军必败的伏笔。但斯大林看不到这点,在敌人的进攻下闻风丧胆,全无斗志,曾考虑与德国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便与德国签订了和约,割让大片土地。这次斯大林想请保加利亚驻苏大使出面斡旋,并先由苏联外长出面探探口风。保加利亚大使一口回绝,因为他相信苏联必胜。他告诉苏联外长,即便苏联退到乌拉尔山脉,最后胜利仍然是属于苏联。可见,外国人也觉得苏联地大,苏军可以不断退却,以空间换取时间。<br /><br />作者重墨描写斯大林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自己犹豫动摇,考虑过与德国媾和;但另一方面他却严令苏联军民死守,不得后退一步,甚至命令不允许斯大林格勒的平民撤退。待斯大林同意平民撤退时已经为时太晚,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许多平民惨死在德军的炮火之下。作者还讲了这样一个残酷的故事:斯大林严令不许后退一步,城防当局征召60名17岁的高中生,其中31人半途逃走,校长因此而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拒绝从军者一律被称为叛徒。二战期间,有422700人被送到惩罚营服役,其中有军人,还有劳改营里来的平民。<br /><br />三、前敌总指挥<br /><br />安托尼·毕佛尔是西方人,其观点难免打上西方意识形态的烙印。但作者对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前敌总指挥是非常肯定的。苏军前敌总指挥崔可夫将军是临危受命,当时身为战区政治委员的赫鲁晓夫已经撤到了伏尔加河的另一岸,却把崔可夫送到火线指挥当时的守军第62军。崔可夫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是挺了下来,以后崔可夫率领由62军改编的第8近卫军,一路打到柏林。战后他担任过驻东德苏军总司令,军衔升至苏联元帅。崔可夫的老长官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崔可夫也得到提携,成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 <br /><br />按《斯大林格勒》一书的介绍,崔可夫是农民的儿子,长得粗壮结实,而且有朴实的优良品格,一笑露出几颗大金牙。崔可夫运气真的是很好,首先是他升得很快,1918年内战开始时才加入红军当个战士,一年后便当到团指挥官。再就是他命大,逃过好几劫。苏德战争开始之初对苏联来说是最残酷的阶段,但开战后的前半年崔可夫一直在中国的大后方重庆,当他的驻华武官。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曾掉进冰窟窿,侥幸又被部下救了出来。崔可夫是保卫自己祖国的英雄,但他本人参加过两次侵略战争,先后参加过苏军入侵波兰和苏军入侵芬兰的战争。<br /><br />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指挥出色,其一大贡献就是创造性地使用了火炮。自从中国人民发明火药以来,大炮一直就是重要的火器。拿破仑就是靠使用大炮起家,曾经在巴黎市中心指挥大炮抵近射击,猛轰游行示威群众。即便在有了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和巡航导弹的今天,火炮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号称全天候作战,但即便一切顺利,从地面部队要求增援到直升飞机赶到,也需要不短的时间。巡航导弹则需要事先将目标的图像输入导弹,无法根据战场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br /><br />“二战”中希特勒主要是倚重坦克和飞机,但在斯大林格勒,两军近距离交战,飞机、坦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冲锋枪、狙击枪、反坦克枪和手榴弹。工兵锹也大受欢迎,苏军士兵不但用它挖掘,有时肉搏中也直接用锹来砍杀对方。战斗中崔可夫的火炮再次发挥神威。崔可夫有一个事后证明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就是事先将苏军的火炮撤退到伏尔加河的对岸。如果火炮留在市内,即便不被德军步兵攻陷,因为离敌人太近也很难发挥作用。火炮靠炮筒仰角来调整射程,因为角度越大炮弹落点越近。两军实在靠得太近,不调整仰角,炮弹就会落在德军阵地后面。为了拉近喀秋莎炮弹的落点,有时装载火箭炮的卡车的两个后车轮在河岸上悬空,以便卡车仰高角度。喀秋莎最辉煌的战果是一阵速射,全歼德军集结的一个营。隐蔽在暗处的观察员只要向己方的炮兵报出敌人所在位置的坐标,炮兵几分钟内就可以炮击。这些观察员也是德国狙击手猎杀的重点目标。<br /><br />德军的前线总指挥是保罗斯将军,希特勒为了要保罗斯尽忠又将其晋升为元帅。保罗斯最大的问题是过于服从希特勒的命令。按《斯大林格勒》一书的说法,在苏军合围形成之前,保罗斯就应该果断下令突围,这样部队尚有一线生机。但保罗斯盲目执行希特勒的命令死守,枉送了许多士兵的生命。保罗斯投降后自己又忙着转弯,发表反战讲话。但保罗斯还是被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来写的。战后,保罗斯回到东德,一再为其在战争中的行为辩解。保罗斯在东德了其残生,死后才得以与其妻子团聚,两人合葬在西德。<br /><br />四、写了小人物<br /><br />帕瓦尔奥尔(Pavlor)是第42近卫团的一个上士,他所在的一个排占领了一幢四层楼房。此楼是个战略要点,离伏尔加河岸只有300码。排长负重伤后,帕瓦尔奥尔率领其部下扼守据点58天,寸步不退。守军最高指挥官崔可夫将军骄傲地说,帕瓦尔奥尔他们十几个人消灭的德国人比德军占领巴黎中损失的总人数还要多(这也是在恶心法国人。德军逼近巴黎的时候,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没有能够做到不自由、毋宁死,但却为世界人民保全了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市。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设在巴黎,每年从这里册封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帕瓦尔奥尔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后来进了修道院。<br /><br />五、还是要官兵有别<br /><br />打起仗来让士兵卖命的一个方法就是发勋章。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前,希特勒授予保罗斯十字勋章的橡树叶,同时向被围军队中178名官兵授予各式勋章。<br /><br />苏军这边是正义之战,但正义之战也要论功行赏。首先是斯大林本人成了苏联大元帅。再就是正式恢复了军训制,取消了“指挥员”的称呼。苏联还在英国订做了有金穗的肩章,以用作高级将领的服饰。历史上俄军很会想办法提高士气。据说,军乐队就是沙皇为了提高部队士气而发明的。勋章中有红旗勋章、苏奥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任何官兵,击毁一辆德国坦克就可以得一枚红旗勋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后还推出了苏奥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专门为颁发给苏军高级将领,勉励他们为国杀敌。苏奥洛夫和库图佐夫都是俄国历史上的名将,分别击败过土耳其人和拿破仑。斯大林本人的办公室内也挂起了这两位俄罗斯军事将领的肖像。<br /><br />六、最主要是讲了人性<br /><br />战争浓缩生命,战争中几个月、几周,甚至是一场战斗,一个男孩便成长为一个男子———太多的死亡,太多的抉择。人性方面《斯大林格勒》一书写得很多。首先是人的顽强生存本能。苏军收复斯大林格勒之后,约有一万居民从地底下冒了出来,其中还有大约一千个儿童。那样的狂轰滥炸,这座城市经历了半年多的恶战(1942年夏到1943年2月),这些居民居然还活了下来,可见人的生命力之顽强。<br /><br />再就是兄弟之间的相互残杀,没有比兄弟反目和兄弟之间残杀更残酷的,无论是被迫的还是故意的。安德烈·弗拉索奥(Andrey Vlasor)曾经是苏联红军的一位将领,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位英雄。但他被俘后表示愿意为德军效劳,找到5万战俘,组建成一支军队。“二战”后期这支部队曾经一度乘乱占领了捷克首都布拉格,居然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但很快就被苏联红军击败。安德烈·弗拉索奥被苏军抓获后处死。除安德烈·弗拉索奥的军队之外,斯大林格勒之战中德军每个师中都有苏军战俘从事后勤工作。这些人最惨,虽然是被迫服劳役,但再被自己的同胞抓住之后也是死。德军降将中也有表示愿意反戈一击的。库尔兹巴克(Walther von Seydlitz-Kurzback)是位德国将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被俘后这位德国将军表示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效劳,将德国战俘组织起来到前线为苏军作战。<br /><br />战争是残酷的,但人在战争环境中也会表现其高尚、高贵的一面,也有许多体现人性一面的真实故事。14装甲军的情报官有幸脱离危地,不是因为他战功卓著或是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上峰和同僚之所以要此人去逃生,因为他是八个孩子的父亲。还有保罗斯的妻子,一个罗马尼亚人,坚持不肯诋毁其丈夫,结果被投入集中营。<br /><br />读了《斯大林格勒》一书之后我有一个很强的感觉,即便一个民族有很悲伤的歌谣,即便一个民族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今世界非经英文作品的宣传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流传。苏联有关卫国战争的作品不少,但除了译成英文之外,西方很少有人知道。以前不是这样,《战争与和平》以及《日瓦格医生》都是俄文小说,但都广为流传。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语言,因为英语是国际语言,所以世界上许多故事由英语国家的作者来讲述和诠释。历史由英、美人来讲述和诠释,他们就不能不提到英、美人的贡献。“二战”期间英国对苏联谈不上有什么帮助,不捣乱就不错了。所以作者就谈美国的对苏联的军事援助。美国援助过一些美制坦克,但不受欢迎,美式坦克的装甲太薄,炮弹很容易穿透。1942年,苏联平均每月生产2200辆坦克车,而德国只能生产500辆。1942年夏,苏联就组建了五个坦克军。但美国的汽车和食品罐头倒是很受欢迎,也算是对苏联的卫国战争做出贡献了。<br /><br />不过《斯大林格勒》仍然不失为一部很好的历史故事(在我们这里大概是算记实文学),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人性应该有帮助。可读性也很强,作者以很流畅的文笔讲述了许多历史故事,又将这些故事编织为斯大林格勒之战的全景油画。<br /><br /><br />(南方周末)?<br />
2#
发表于 15.6.2005 17:55:39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8.6.2005 20:18:50 | 只看该作者
已经在德国了,还看Anthony Beevor的垃圾,真是浪费时间,建议去找本Manfred Kehrig的斯大林格勒读读,那才是像样的军事作品。
4#
发表于 29.6.2005 01:17:44 | 只看该作者
斯大林格勒之战比的就是哪方面的领导人没有人性,更残暴&#33;结果当然是斯大林更胜一筹&#33;<br />不许一个平民离开斯大林格勒,那怕是妇女孩子,秘密警察打死任何一个企图出城的平民和士兵&#33;士兵只有一种选择,死在战壕里&#33;投降和被俘的话,全家统统被牵连&#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1.2024 12:1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