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46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通史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3.6.2007 13:16:55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span style='color:red'>世界通史</span></span><br /><br /><br />弁言<br /><br />本书系在国立复旦大学文法学院讲授世界通史之讲稿。讲授之时,常由学生笔录。后来也曾分发油印讲义。但以人数太多,极感不便,乃扩大成书。编著之时,著者自己曾有几个意见,兹写出于后,或可作为读者了解本书之一助。<br />一、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这一点治史的人未必不晓得;但史学家仍有以国别史之总和为世界通史者。例如斯密兹(William Smith)氏的《史家世界史》(The Historians History of the World)一书,虽规模宏大,共二十五卷;然内容却是几十种国别史之总和。本人不认国别史之总和为世界通史,故叙述时,力避分国叙述的倾向,而特别着重世界各地相互之关联。<br />二、欧洲通史并非世界通史之中心所在。欧洲学者著世界通史,偏重欧洲,情有可原;且十五世纪以后,欧洲人在世界各地本也非常活跃。但十五世纪以前,所谓世界活动,几乎只限于亚、欧、非三洲之间,因此我们断不能忽视亚洲及欧亚之间的活动。故书中叙述,力求平衡,期毋大偏重于某一方面或区域。<br />三、进化阶段,不能因难明而予以否认。世界各地历史的演进,无不有阶段可寻。典型的阶段为由氏族社会时代到奴隶经济时代,再到封建时代,再到前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时代,然后到社会主义时代。例如本书第一篇第三、第四两章所述六个古文化区,都有城市工商,都有阶级对立,都有奴隶劳动,都有城市国家,都有金属器物,都有文字记录;就这种种看,都与奴隶经济阶段相当。著者虽力避机械的公式主义之嫌,然进化阶段,却不能抹煞。故凡可以指明之处,必予指明。<br />四、概括的叙述不能转为抽象的空谈。黑格尔分史书为三类:一曰本原的历史(original history),重具体的描写;二曰反观的历史(reflective history),重一般的趋势;三曰哲理的历史(philosophical history),重抽象的“理念”。由描写到概括,由具体到抽象,这是合乎科学上之经济的原则的。但黑格尔把抽象的“理念”作为具体的事情之所由生,先具体的事情而存在,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了。我们很重概括的叙述,但不能离开具体的事实而作抽象的空谈。本书的篇、章、节、目,都是从具体事情申概括出来的,但并不是抽象的观念。<br />全书写成,请朋友校阅一遍都不可能:一则朋友都忙于生计,无暇及此;二则邮寄往返,也困难万分。只好就此付印。书中文字,仿拙著中国通史之办法,分为两种:高一格者,偏重较为抽象、较为概括的叙述;低一格者,偏重较为具体、较为详细的说明。所有特别名词,译成中文,无论如何,都不能正确,只好随时把原文注出,期使读者能因原文而得多少印象。至于书后附录中英名词对照表的办法,未予采用,盖恐读者遇到译名,未必有工夫到书后看对照表也。为替读者省麻烦,尽可能把原名在文中注出。参考书籍,著者自己所藏原来不多,几本常用的书,也在战争中损失完了。编著之时,最感困难的,便是书籍的缺乏。迫不得已,只好将可能借到的书籍作为参考,其不完备,实无可如何。每章所用过的书,都指出篇章或页数,附列在章末,藉便读者参考。书中纰缪之处,尚望读者不吝赐教。<br />一九四九年四月  谷城<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19: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篇  远古文化之发展<br /><br />第一章  人类之起源<br /><br />一         宇宙之大略<br /><br /><br />太阳系  世界通史之所谓世界,系以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为范围;这范围似乎是大极了。但地球自己只是构成太阳系的一个行星,比起太阳系来,却又小极了。<br />所谓太阳系者系以太阳为中心,及环绕这个中心的许多行星所构成的一个体系。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冥王星等是也。太阳自身的直径凡八六六四○○哩。各行星的直径大小不等:如靠近太阳的水星的直径为三○三○哩,而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姑且将冥王星略而不谈)的直径则有三四八○○哩。至于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若以百万哩为单位,则可列成下表:<br />        直径(单位哩)        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哩)<br />太      阳        八六六四○○        ——<br />水      星        三○三○        三六<br />金      星        七七○○        六七<br />地      球        七九一八        九三<br />火      星        四二三○        一四一<br />木      星        八六五○○        四八三<br />土      星        七三○○○        八八六<br />天  王  星        三一九○○        一七八二<br />海  王  星        三四八○○        二七九二<br /><br />海王星距离太阳有二十七万万九干二百万哩,其轨道所构成之圆圈自然是很大了。据天文学者估计,这个圆圈的半径,亦即太阳与海王星之距离,差不多三○○○○○○○○○哩!其所包括之面积不下三○“梯立连”(trillion照英国计算法,系一数附十八个零者)方哩,可谓大矣。<br />银河系  地球与太阳系比较,地球固然很小。但太阳系若与银河系(galactic system)比较,太阳系却又是很小的。<br />当清夜无云的时候,我们仰视天空,能看出一条横亘天空的白带,系由光芒微弱的众星所构成的,那便是银河。构成银河系的众星,其数不下一○○○○○○○○○○○。肉眼所能看见的至多三○○○个;即用高度的望远镜,也只能看出一二○○○○个来。太阳在太阳系中是主脑、是中心。然在银河系中却只是众星之一。在银河系的众星之中,每一个星有七○○○○“色梯连”(sextillion照英国计算法,系一数附三十六个零者)立方哩以为活动的空间。构成银河系的众星总数有那么多,而每一个星的活动空间又这样大,则银河系之伟大可以想见。<br />超银河系的全宇宙  太阳系与银河系比,太阳系固然很小。但银河系若与超银河系(extra–galactic system)比,则银河系又是很小的。 <br />据爱丁敦(Sir Arthur Eddington)的估计,一○○○○○○○○○○○星体构成一个银河系;一○○○○○○○○○○○银河系构成一个全宇宙。是全宇宙所包含太阳一样大的星体凡一万“梯立连”这样大的数目,实人力所不易想像的。然而这个数目却代表全宇宙星体之数,且每一个星体之大又是可与太阳相伯仲的。果如是者,则宇宙之大更非人力所能随便想像。   <br />宇宙的原始与前途  一九三一年一月,爱丁敦氏在数学会上演说称:“大约每一五○○○○○○○○年,宇宙的半径必大一倍;其全体之大亦必依此循几何级数永远扩大下去。”照爱丁敦氏这个说法,我们从现在上溯到宇宙起源之时,其半径只有十万万零六千八百万光年(光行速度,每秒钟行十八万六干哩),即六○○○“梯立连”哩。当时宇宙的情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爱丁敦以为最初的宇宙情形俨然为质子与电子平衡分布之状;所有质子与电子无限分布,充满一切空间;有一很长的时期,几乎维持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质子电子分布的密度,大约每一立方公寸的空间之内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其稀薄几乎不能想像。当时寂静非常,一无所有。但到后来,渐渐有小小的不规则的倾向,于是乎进化开始。这些不规则的倾向使第一个质子或电子跳跃起来,其事好像去今并不甚远。<br />宇宙的原始,照爱丁敦的讲法,略如上述的样子。至于宇宙的前途,将是怎样呢?这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完全悲观的看法,以为宇宙各星体正在放射能力,一旦把所有的能力放射完了,宇宙便完全归于熄灭。纯斯(Sir James Jeans)氏持这个看法。<br />纯斯氏警告我们,谓太阳每日要减少重量三千六百亿吨。这减去之重量恰恰为二十四小时内放射出去的热力之重量。放射出去的热力正荡漾于空间,且很显然的要继续荡漾下去,终至归于乌有。在一切星体上,物质重量之转变而为放射热力,情形正同。这种浪费的放射是否可以弥补?宇宙全体是否为循环的?热力学上第一个原则告示我们:能力是不灭的。能力可由某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它的总量,无论如何变化,终无增减;所以宇宙能力的总量应该是不变的。不错,能力继续不断的变,只在形式方面。但变化的方向常有向上与向下之分,且向下的变化总要比向上的变化为普遍。举例说吧,光与热两者都是能力的形式;要变一百万“欧格”(erg计算工作的一种极小的单位)的光能为一百万“欧格”的热力,非常容易;但是反过来的变化却是不可能的。按照热力学上第二个原则讲,热自己不能由某一体渡到另一更热的体上。果如是者,则渐渐冷却下去是不能免的。然而能力的走下坡路又不是全无止境。一旦走到尽头,能力也许仍在,但变化的本领却全然消失。一旦走到这个地步,宇宙便入了最后的境界;届时,任何可以化为乌有的原子,必已化为乌有,其能力则转变为热力而永远荡漾于其周围的空间。至是宇宙便趋于毁灭。<br />另一种看法,与此既相同,又相反。相同之点是认〔为〕宇宙正逐渐放射能力,终必停止其自身之活动。相反之点则在不悲观,且信宇宙终必有所成就,然后再归于寂静。持这样一个看法的是爱丁敦。<br />依爱丁敦的估计,宇宙在原始的时候,其半径为十万万零六千八百万光年;且按纯斯氏的计算,物质之创始,大约系两百“必连”(billion照英国计算法,系一数附十二个零者)年以前的事。究竟宇宙如何同手表上的发条一样渐渐转紧,后又复返于松弛,固不易言。但松弛的趋势确实开始了。且宇宙涨大的速率,爱丁敦也已完全告示了我们。不过爱丁敦对于万有的终局,很抱乐观;时间与空间是否终将化为乌有,他虽没有明白说出,但他却不是抱悲观的。他说:“我宁愿认定宇宙终必成就某种伟大的进化计划,迨可以成就的东西都成就了,然后再跳入寂然不动的境界;我却不愿认定宇宙为陈陈相因的。我宁愿做一个进化论者,不信宇宙之陈陈相因。”<br />第三种看法则与上述两种看法都不同。认为宇宙决不至归于熄灭,相信原子的转变过程有一种创造过程与之相随。米立根(Dr. Robert Andrew Millikan of Pasadena)氏持这样一种看法。这完全是一种乐观的看法。<br />爱丁敦氏与纯斯氏都不相信宇宙走下坡路的这个趋势终久有扭转来之可能;换句话说,即不相信宇宙有再建或重造之可能。米立根氏的见解则与此完全相反。他是“宇宙光”(cosmic rays)的发见者,是美国一位最能干的物理学家。他以为在各星体上的简单原子创造为复合原子之创造过程中,就是宇宙光的根源之所在。关于宇宙光,已经有三事是可以确知的:一、宇宙光的密度,昼夜完全一样,所以是独立于各星体之外的,且好像来自星体与星体之间。二、宇宙光不受地球上磁力场的影响。三、宇宙光穿透的能力极大,且非常坚强;不过在十五又二分之一公里的高处,所有的宇宙光并不是都具有同样的穿透能力;在彼处,柔弱的宇宙光不能穿透大气的全部。米立根氏举出许多很好的理由来证明他的信仰,他确信:要转变原子,使发挥应有的能力,非有“原子创造过程”(atom–building process)不为功。宇宙光实是这种创造过程的信号。这种过程在星体与星体之间,至少能自较轻的原素中创造出若干较重的原素来。实验的证据自然是有的。如许多原素成自氢与氦,氦原子便是四个氢原子所构成。<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26:57 | 只看该作者
二  地球与生物<br />地球的生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其生成过程就在太阳系的生成过程内。关于太阳系的生成,初有康德(Immanuel Kant)氏所创始,拉普拉(P. S. Laplace)氏所修正之星云说(nebular hypothesis)。其大意以为太阳、行星以及环绕行星的卫星等,最初只是一团俨如云雾的稀薄液体。这液体就叫星云,所占区域很广,温度很高,沿着一个中心,如现在太阳所在的地方而旋转。后来星云渐渐凝结,因着离心力的作用,赤道上形成许多轮圈。更后轮圈分离,变成许多小团;每团自行凝结,就成许多行星,地球即其中之一。<br />星云说之外,又有摩尔登(F. R. Moulton)氏及辰伯林(T. C. Chamberlin)氏之两星突遇说(encounter hypothesis)或微小星子说(planetesimal hypothesis)。两星突遇说以为太阳与另一恒星有一次突然接近,太阳因这恒星的引力作用发生激烈的潮汐作用,同时潮汐作用又产生太阳的爆发作用,将气体物质爆发出来。从太阳爆发出来的气体物质,被这突然接近的恒星之吸力扯到太阳的旁边。据秦斯(J. H. Jeans)氏说,这时凝结作用开始进行,气体物质乃分裂为许多独立的体积,遂成行星。行星表面之溶质渐渐冷却,变为硬壳,遂成今日的状态。不过辰伯林氏觉得气体凝结成星体的事实,颇与一切有关气体之律则相违,断不容易出现。为要克服此一困难,又假定凝结而成者为许多形状不同,且极微小的星子;微小之若干较大的核心吸引着其他星子,各在自己的道路上运行。但因微小星子运行的道路彼此并非完全平行,于是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较小的星子并入较大之核心,于是核心增大,成今日之行星。据说地球便是这样成功的。<br />直到最近,两星相遇说,或微小星子说,颇得广泛的承认,大家以为是说明太阳系及地球之起源的最完备的学说。然而在最近几年中(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号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这学说又遇新困难。其困难之根本为:自太阳爆发出来的气体物质热度太高,其中各个分子运行的速度太大,无法因冷却而凝结成行星。虽然冷却凝结之速度固然也是很大的,但终赶不上爆发物运行之速度。据最可靠的计算所表示:就是在最适当的条件之下,爆发物凝结的过程所需之时间,较爆发的过程所需之时间,要大一百多倍!换句话说,气体爆发如此之快,不待因冷而凝结成体,便已完全发散。果如是者,不独一切行星及地球无法因冷却而凝结成体,即所谓微小星子的自身亦无法因冷却而凝结成体。于是地球之生成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十分圆满之解决。不过我们现在无妨一面接受着较为可以接受的学说,一面期待新说的发明。<br />生物的环境  地球成就以后,即为生物发荣滋长的绝好场所。原来生物的发荣滋长,并不是任何处所都可能的。太热的地方固不可能,太冷的地方也不可能。例如太阳及其他一般的星球上面,便不能有生物的发展;因为在这些星球上面,热度太高,所有物质均呈气体状态,因之复杂而完整的生物便不能形成。其次在星球与星球之间也不能有生物出现。因为生物的生成不能离开新陈代谢作用;而新陈代谢作用又离不开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然物理化学的变化,在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空处,因温度太低之故,不能发生。于是生物的发生,生物的形成,必然限于不太冷也不太热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在整个太阳系中,几乎只有地球上才寻得出。地球的外壳薄层内,地球的海洋中,地球的空气中,都是生物发荣滋长的地方。地球之所以能供生物以优良环境,就纯粹物理的条件言,约有下之数者。<br />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不太远也不太近,因之能保持一种不太冷也不太热的温度,便于生物的生存。<br />二、地球轨道的外离,以及地球轴心的内倾,使环境的条件上发生季节的变迁。<br />三、地球上水陆的分量,其分配恰到好处。<br />四、又地球本身的大小,以及自转公转等条件。使它能够维持一种适于生物生存的气氛。    <br />岩石的纪录  地球上自有生物以后,其遗迹常成为化石,被保存于地壳上的各岩石层中。于是地壳的各岩石层,俨然一页一页的书,为生物进化的具体纪录。最初成就的岩石层,照岩层成就的先后次第说,当然在后来陆续成就的诸岩石层之底下。但因火山的爆发作用,或其他地壳变动的影响,常转变位置,现于地球表面,可供学者研究。例如北美坎拿大地方,露出此等岩层很不少;其中生物存在之遗迹,尚一无所见,因此学者就称此等岩层曰无生岩(Azoic rocks)。不过无生岩的某些部分常含有铅状矿物之石墨及赤黑色之氧化铁。地质学者以为此等物质能够变化成功之时,亦必生物能够发生滋长之日,因此有时又称无生岩曰始生岩(Archaeozoic rocks)。无生岩或始生岩之上的岩石曰元生岩(Proterozoic rocks)。元生岩中,确有生物之遗迹。此等最初出现的生物遗迹,有藻类之下等植物,或印于海底泥上之虫类的足迹,以及栖息海中之微小动物的骨骼等。<br />位于元生岩之上的,为较新的古生岩(Palaeozoic rocks)。在古生岩的时代或古生代,生物已很发达,其种类也颇众多。始则有下等海产物如贝、蟹或海藻类等,后则渐有高等之鱼类,更后便有生活于陆地上之动植物。古生岩初期所占时间特长,海中下等生物,如自由匍匐水底者,生根于泥沙中者,或游泳于水中者,在初期均已出现。当时海中,有著名之动物,叫三叶虫,为古生代保留下来之仅有的完整动物化石。此外有长至九呎之海蝎,为很大的无脊椎动物;有海豆芽,一名女冠,又名三味线贝,为具贝壳二枚之动物;有笔石,为附生于海底之草状动物;有混生于草状动物间,叶随波动之海草等。不过这一时期,生物虽很发达,然步行陆上,或飞翔空中.乃至在水中善于游泳之动物等均没有出现。陆上全为不毛之地,无动物亦无植物;一切有生命者都潜伏于水中。直到古生代的后期,鱼类、两栖类及沼泽中的植物等,便繁殖起来。<br />位于古生岩之上者为中生岩(Mesozoic rocks)。这一层岩石中所藏动植物化石都很多。在中生岩的时代或中生代,生物之种类非常多,生物分布之范围也非常广。这一时代初期的植物,如苏铁、如松柏等已完全离开水区而生于陆上。陆地的低处,有羊齿类及形状矮小的树木到处丛生。唯青苍杂草及美花植物尚不多见。至于动物,以爬虫类为最繁殖;故这一时代直可称为爬虫时代。爬虫类与两栖类不同。两栖类为产卵及初期发育方便计,不得不出入水中;爬虫类则不然,除生活上必需水分之蝌蚪时代以外,完全与水脱离。爬虫类之最大者为恐龙(Dinosauria),故这一时代又称恐龙时代。恐龙形状怪异,种类繁多。有体长百呎之巨龙(Jigantosaurus),有体长八十余呎之梁龙(Diplodocus),有与上两者相似之雷龙(Brontosaurus),体长亦六十余呎。有肉食性之恐龙,专食温和之草食动物,其名曰暴龙(Tyrannosaurus),体长四十余呎。此外与此相类之恐龙还很多。至于飞翔空中的,已有真正之鸟类。鸟类之最古的化石,有德国巴威利亚(Bavaria)地方所发见之始祖鸟(Archaeopteryx)。海陆空三界的动物,在中生代都已有了。至于生物分布之区域,在中生代,亦愈扩愈大。古生代陆上生物之传播,大抵限于低湿的沼泽,或河海的附近;至中生代,则已扩大至原野,更由此进至丘陵或山腹。<br />位于中生岩之上者为新生岩(Cainozoic rocks),此为最新成就之地层。在新生岩的较新之地层中,有关于人类最古之遗迹发见。新生岩的时代或新生代,实哺乳动物、人类、禾本科植物及陆上森林繁殖之时代,离现在已很近了。<br />地球生物进化表  地球的各岩层,以及各岩层所保存的生物化石,正显示着地球及生物进化的秩序。至于地球及生物进化至现在,究竟经过了多少年?关于这一层,有些学者只把各层的先后秩序列出来,而不标以实在年数。例如葛拉普(A. W. Grabau)就是这样做。他说:   <br />有人计算地球的年纪有几百兆,有人或两倍之,有人或三倍之。各人的数目虽然互有出入,但是对于大体而言,如同种树的,多数几杪,少数几杪,没有大妨碍。我们计算地质时代采用的单位就是纪(period)。一纪有多少年,我们尽可以不必管他。因为平常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一一年一一在我们脑筋中,虽然有很大的价值;但是按到地质学里边“纪”的中间,就算不了什么了。  <br />也有些学者把实在的年数举出,但只认定各时代相互间年数之比较关系不变,而各时代之总年数是可以自由增减的。例如石井重美就这样做,他在《世界之成因》一书中把各时代之比较年数列表如下:<br />无生代或始生代,约在八千万年(乃至八亿年)前至六千万年(乃至六亿年)前;为生物未详之时代。<br />元生代,约在六千万年(乃至六亿年)前至三千六百万年(乃至三亿六千万年)前;为小形下等动物、水母及下等植物之时代。<br />初期古生代,约在三千六百万年(乃至三亿六千万年)前至二千六百万年(乃至二亿六千万年)前;为海蝎及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之时代。<br />后期古生代,约在二千六百万年(乃至二亿六千万年)前至一千四百万年(乃至一亿四千万年)前;为鱼类、两栖类及沼泽植物之时代。<br />中生代,约在一千四百万年(乃至一亿四千万年)前至四百万年(乃至四千万年)前;为爬虫之时代。<br />新生代,约在四百万年(乃至四千万年)前至现在;为哺乳动物、人类、禾本科植物及陆上森林之时代。<br />其说明云:地球之年龄,自寿命短促之人类视之,为时至长,且仅能以数千万年、数亿万年之大数字计算之。故前表所示之数,读者可自由十分之或二倍之;即数之增减,无或抗辩者。至于各时代相互间年数之比较关系,大都一定。若将前表中之八亿年二分之为四亿年,则新生代初期之四千万年亦不得不二分之为二千万年(中间各时代皆同)。故无论其全体之总年数如何,当生物界进化至后期古生代的状态时,地球已经过年龄之半或一半以上。关于此点。关于此点,多数地质学家之意见,大都一致。<br />实在说来,除了各时代相互间年数之比较关系相当确定以外,至若关于地球之总年龄,各家意见是极不一致的。例如对于地球上最古岩石年龄之推测,地质学家与天文学家之间有十<br />六亿年与二千五百万年之大差异。物理学者克尔文(lord Kelvin)氏谓地球之年龄在二千万年至四千万年之间。物理学者达尔文(Sir George Darwin)氏谓自月球离开地球时以至于今,其间所经年载,约为五千六百万年。地质学者基启(James Geikie)氏渭沉淀岩长至现今之状态,其沉淀堆积所历时间,须一亿年至四亿年。这可见关于地球年龄,各家推测之不一致。一九四○年,韦迈斯特(W. H. Werkmeister)氏发表《科学之哲学》(A Philosophy of Science)一书,其中有一进化时代表,似尚完全,兹录2于后,以供参考(此表年数与石井重美氏所列者不同)。<br />        <br />从前古生代称第一纪,中生代称第二纪,近生代之第三纪称第三纪,近生代之冰河纪称第四纪。

生物时代.bmp (364.9 KB, 下载次数: 7)

生物时代.bmp

生物时代2.bmp (905.4 KB, 下载次数: 7)

生物时代2.bm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37:34 | 只看该作者
三  人类之起源<br />人类出现之时代  就上节之表看来,人类出现之时代,正在近生代第三纪的最新期,其时代在二百万年以前。不过关于这一时代的人类遗迹,已经考古学者断定无何题的,并不多见。只有冰河时代人类的遗迹才是确无问题的。因之冰河时代,毫无疑问是人类出现的时代。<br />    当新生代初期,地球轨道,因天体之摄引,渐次变成椭圆的,地轴在轨道面倾斜。其倾斜之度,年年增加,夏至点与近日点渐次离远;冬季渐次比以前为寒冷,且所占之时间逐年增长。气候既变为寒冷,冰雪交加,不易溶解;年复一年,遂成冰河,由北方向南方侵袭。近生代第三纪最新期过去之后,南侵的冰河便首次把欧洲、亚洲、美洲许多地方都淹没了,是曰第一次冰期(first glacial stage)。后以气候转暖,冰河退却,是曰第一次间冰期(first interglacial stage)。此后接着便是第二次冰期;第二次冰期之后,便是第二次间冰期;第二次间冰期之后,便是第三次冰期;第三次冰期之后,便是第三<br />次间冰期;第三次间冰期之后,便是第四次冰期;第四次冰期之后,直到现在称曰后冰期(postglacial time)。自第一次冰期至后冰期,一共八个段落。后冰期这一段落,即自第四冰期之退却到公元之开端,据奥斯本(H. F. Osborn)氏估计,约历二万五千年。以此为一单位,衡量各冰期,恰巧各冰期各占一单位,即各历二万五千年。至于间冰期,有的占三个单位,有的占四个单位,有的占八个单位。自第一次冰河发生,直到公元开端,约有五十万年。   <br />上举八个段落在这五十万年当中所占年数,以及出现的人类,奥斯本氏折衷各家的估计,列成下表:    <br />        一、第一冰期,——占一单位,——历二万五千年,——开始于公元前五十万年之顷。<br />二、第一间冰期,——占三单位,——历七万五千年,——开始于公元前四十七万五千年。 <br />这一期为直立猿人时代。<br />        三、第二冰期,——占一单位,——历二万五千年,——开始于公元前四十万年。<br />四、第二间冰期,——占八单位,——历二十万年,——开始于公元前三十七万五千年。<br />        这一期为海德堡人时代。<br />五、第三冰期,——占一单位,——历二万五千年,——开始于公元前十七万五千年。   <br />六、第三间冰期,——占四单位,——历十万年,——开始于公元前十五万年。<br />这一期为皮尔特当人及前尼安德特人时代。<br />七、第四冰期,——占一单位,——历二万五千年,——开始于公元前五万年。<br />这一期为旧石器前期的结束时代,亦即尼安德特人时代。<br />八、后冰期,——占一单位,——历二万五千年,——开始于公元前二万五千年。  <br />这一期为旧石器后期的结束时代,亦即克罗麦农人时代。<br />人类遗迹之发见  一八九一年,荷兰一军医官杜波伊(Eugen Dubois)氏在南洋爪哇突尼尔(Trinil)地方的凝灰岩中,发见人类的头盖骨、大腿骨、上齿骨等;后经详细研究,定名为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这个名字中erectus系特指腿骨,杜氏根据这骨头的作用,断定这种人类之能直立,实与今人无异。一九○七年,德国南部海德堡(Heidelbergensis)地方发见人类的下颚骨,这颚骨所代表的人类,舒东沙(Schoetensack)氏名之曰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彭纳里(Bonarrelli)氏名之曰海德堡古人(Palaeanthropus Heidelbergensis)。因这颚骨上的齿不同于猿人(Ape-man),而与真正人类无异,因之这种人便为“真正人类”(Homo sapiens)。又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三年英国南部<br />海岸皮尔特当(Piltdown)地方之砂砾中亦发见人类头骨;发见者为道孙(Dawson)氏,因名为道孙曙人(Eoan-thropus Dawsoni)。一八五六年,莱茵河畔尼安德特(Neanderthal)洞<br />中曾发见人类头骨。此类头骨,奥大利、比利时、法兰西各国境内都有发见。其所代表之人类曰原始人(Homo-primigenious)或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自一八五六年到一九一一年间,各地发见极多。一八六八年,拉特(Iartet)氏在法国克罗麦农(Cr&ocirc;-Magnon)地方的洞穴中发见人类头骨,其代表的人类即名曰克罗麦农人。这种人出现的时代在后冰期,离现在不远,故其遗迹特多,自一八六八到一九十四年间在各地发见的极为可观。<br />上述人类遗迹,以直立猿人的遗迹所代表的人类为出现最早者。但比此更早的人类遗迹,近来也有发见,震惊全世界的北京人头骨,即是一例。一九一八年三月北京政府矿政顾问瑞典人安徒生(J. G. Andersson)氏在北京周口店调查确定该处有人类遗迹可以发见;一九二一年开始发掘,其所得结果,发表在安氏“中华远古之文化”(An Farly Chinese Culture)一文中(一九二三年中国地质调查所专刊第五号)。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年所获更多,计有牙齿、牙骨、头盖骨及许多石器。其所代表之人类,葛拉普(A. W. Grabou)氏径称之为北京人(Peking man);后以所得证据多了,又由步达生(Dr. Davidson Black)氏确定其名称曰北京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步氏认此为真正人类与人猿(Manape)之间的人类,出现于旧冰期(old pleistocene),且值旧石器时代最早的一阶段。据安徒生氏推断,北京人出现的时代,似比直立猿人出现的时代还要早。不过,最近又有人说,北京人并不比爪哇直立猿人为早,而系与之同属的。较北京人及爪哇直立猿人更早的,实为荷兰生物学家王林(Koernigswald)氏在香港所获得的巨人遗迹。杨钟健氏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人类化石研究之近况》一文,其中有云:荷兰古生物学家王林氏在爪哇工作,他曾在香港药肆中购得若干化石牙齿;其中之一,认为极有兴趣,与人类大有关系,他定名为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blacki)。一九四五年,魏登瑞(Weidenreich)氏出了一本书,叫《爪哇及中国南部之巨人》,即为关于香港牙齿及爪哇最后找见的猿人的初步报告。魏氏以为中国的北京人,爪哇的直立猿人是同属的。爪哇猿人发见在先,中国北京人发见在后,应该废除旧有的名词,名北京人为北京爪哇人,爪哇人则仍称直立爪哇人。至于在香港发见的巨猿,以前以为是真正的猿,后来研究的结果,也认为是人而非猿。符合实意的名称应该叫作巨人(Giganthropus)。这巨人的性质,比北京人、爪哇人均为原始,魏氏并认为是中国的祖先。到现在为止,这巨人的遗迹实代表最早而最原始的人类化石。<br />人类起源之地方  关于人类起源之地方,有好几种学说:有西欧起源说,有北亚起源说,有中亚起源说等等。奥斯本(H. F. Osborn)氏对于这些学说,都有详细的介绍;他自己则主张人类起源中亚者。西欧起源说所持理由,不外两点:一曰西欧所出现的人类遗迹特别多。自一八二三年到一九二五年的九十八年中,西欧所发见属于旧石器时代及曙石器时代的人类遗骨,不下一百一十六件。计属于皮尔特当人者两件,属于尼安德特人者四十件,属于克罗麦农人及其他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者七十四件。又属于旧石器时代以后,新石器时代以前的人类遗骨,亦发见二百三十六件。两下合计,西欧所发见者凡三百五十二件。二曰其他各地所发见的人类遗迹特别少。在上述的同一时期之内(一八二三到一九二五年),亚洲方面,只有一八九一年在爪哇发见的直立猿人遗迹。至于北京人的遗迹,一九二一年才开始发掘,当时所得并不甚多。至于非洲、美洲、澳洲各处,更无所发见。因此两点理由,哈德里卡(Hardlicka)氏等所倡之西欧起源说一时很为兴盛。其次北亚起源说,国利伐(Quatrefages)氏等主之。氏于二八八九年发表《人种通史》一书,一方面批驳人类祖先并起各地之理论,另一方面则注意探求人类出现之中心地点。氏对洛登斯裘(Nordenskіőld)氏之理论亦表示赞成,以为爱斯基摩人(Eskimos)在人类中实为北方最早出现之人种;并发为原始民族南迁之理论,以为原始民族实被北方冰河所迫,而由北亚的中心地点南移,驻足于各地者。<br />    又其次为中亚起源说,倡始亦很早。一八五七年,莱底(Joseph Leidy)氏研究人类之原始种族时,即持人类起源中亚说。一九一一年二月,马爵(Dr. William D. Mathew)氏在纽约科学院讲演“气候与进化”时,力言中亚高原为人类起源的地方。这地方现在虽较为荒僻,人口亦较为稀少;但其四周,有文化发展极早的区域。例如西边,有迦尔提(Chaldea)、小亚细亚、埃及等古文化区;南边,有印度古文化区;东边,有中国古文化区。在史前时代、古典时代以及中世纪,有许多民族陆续从这地方涌出,侵入其邻近各地:南入印度,东入中国,西北则经过阿拉斯加入北美及中南美,东南则经马来亚入澳洲。故中亚起源说,并非没有理论的根据。因此奥斯本氏自己亦主此说,不过证据尚待发掘搜求。<br />蒙古或为人类起源地  奧斯本氏颇认蒙古可能为人类起源的地方。氏以为人类之发展,最初都在野外,后乃进到洞穴;野外住居之民远较洞穴住居之民为早出现;洞穴居民实由野外居民进化而来。人类初在野外,因受气候的煅练,因受种族竞争的影响,因受迁徙自由的引诱,遂走上进化之途,培植出各种能力,尤其是体力与道德。这种民族一旦遇着气候突然转冷,不得不寻找洞穴生活。生活既由野外转入洞穴,体力与道德的发展乃随着转而为智力与精神的发展。已发见的人类,如爪哇猿人,如皮尔特当人,如海德堡人等。其所处的环境,都不是旷野,他们都是由野外居民演进而来的洞穴居民,因此他们必定有一个更远的“祖族”,是经营野外生活者。何处是这“祖族”所栖息的原野呢?其地或者就在蒙古。再者人类最初的发展,以高原为适宜。高原生活艰难,颇能培植生存能力。至于肥沃而易于生存之处,反足以使人类退化或不进步。南美印第安人处于肥沃的森林之中,比起旷野或高原的人来,反为落后,便是明证。蒙古恰恰是一高原,有旷野,也有树林;土中有潮气,但又半带沙漠性。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都不很多。在这地方的生存竞争相当激烈,因此剌激人类使发展许多本能,使他们练习运用木制及石制武器,以经营游猎生活。所谓曙人或曙石器时代的人类,在<br />图片缺失(25页)<br />主要人种自中亚向各地分布的趋势<br />蒙古利亚人(Mongols)<br />高加索人(Caucasians)<br />内格罗人(Negroes)<br />亚美利加人(Americans)<br />奧斯达利亚人(Austrians)<br />这里便发展为善走善猎的民族。其野外生活,因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复促成最初建造住所的技能,以及用火取暖的习惯。<br />总而言之,人类起源于蒙古高原的主张,颇与几项已经确定的原则相合。这几项原则即是:第一,凡天然现成的食物很丰富的地方,或不费气力可以取得食物的地方,如热带或半热带等处,人类的发展常常停滞不进,或且有倒退的情形。第二,人类最初的智慧以及最早的文明,都是在旷野养成的;这些地方,天然现成的食物不十分多,人类不费气力便不容易得食,甚至不能生存。第三,当近生代第三纪的时候,亚洲所有多雨量、多丛林的卑湿之地,换言之,即容易觅食之地,都只便于“人猿”虽能生存于欧亚各种卑湿肥沃之地,而曙石器时代的人类,则只能出现于中亚气候相当干燥的高原。奥斯本这种见解,自从一九二三年德日进(Père Teilhard de Chardin)、李桑(Père Licent)二氏在华北鄂尔多斯发见三处人类遗址之后,颇得了有力的证据。将来这等地方可能发见尼安德特人种。 <br />人类的祖先  人类为生物进化的最高一级。凡没有达到这一级的一切生物,都可以视为人类的祖先。赫克尔(Ernst Haeckel)氏著《自然创造史》(History of Creation),便持这个见解。他分人类的祖先为三十级,其前半祖先有十一级,概为无脊椎动物。其名称如下:<br />第一祖先级,为无构造的原始生物;<br />        第二祖先级,为单细胞藻类;<br />        第三祖先级,为变形虫类;<br />第四祖先级,为鞭毛动物类;<br />第五祖先级,为空球动物类;<br />        第六祖先级,为原肠动物类;<br />        第七及第八祖先级,为扁体动物类;<br />        第九祖先级,为蠕形动物类;<br />        第十祖先级,为鳃肠动物类;<br />        第十一祖先级,为原始脊椎动物类。<br />其后半祖先有十九级,概为脊椎动物,其名称如下:<br />        第十二及第十三祖先级,为无头类;<br />第十四及第十五祖先级,为圆口类;<br />        第十六祖先级,为原始鱼类,即软骨鱼类;<br />        第十七祖先级,为硬鳞鱼类;<br />        第十八祖先级,为肺鱼类;<br />第十九祖先级,为原始两栖类;<br />第二十祖先级,为鳞蝾螈类;<br />第二十一祖先级,为原始爬行类;    <br />        第二十二祖先级,为哺乳的爬行类;<br />        第二十三祖先级,为原始哺乳类;<br />        第二十四祖先级,为有袋类;<br />        第二十五祖先级,为半猿类;<br />第二十六祖先级,为西方猿类;<br />        第二十七祖先级,为犬猿类;<br />第二十八祖先级,为人猿类(Man-like Apes, Anthropoides)<br />赫克尔于此云:现今尚生存诸猿类与人类最近者,为颇大无尾的狭鼻猿类,如亚洲之猩猩及长臂猿,及非洲之大猩猩及黑猩猩。此等人猿,大概于近生代第三纪之中新期起源。惟人类之直接祖先,不能于现在诸人猿中直接求得,当于既灭绝的诸人猿中求之。<br />第二十九祖先级,为猿人类(Ape-like Man, Pitecanthropi)。<br />赫克尔于此云:此等猿人大概起源于近生代第三纪之最新期,出自人猿,能直立行走。爪哇所发现之直立猿人,似属此类。然彼等尚缺乏人类之主要特征,缺乏具有音节之语言及高等意识。此等猿人,即无语言的人类。<br />第三十祖先级,为人类。<br />赫克尔于此云:真正人类,系由猿人类,亦即无语言猿类进化而来。<br />上举三十级,就是赫克尔自己,也不认为是完全正确无误的。如果要作这一类的列举,最近的研究当然可以提供若干修正意见。不过关于人类祖先之问题,亦并不甚简单,尚须进一步稍稍讨论一下。<br />关于人类祖先之问题  这可分成几项讨论:(一)我们若否定进化的原理,则根本没有问题。既没有进化,则一切生物各有各的祖先:动物的祖先是动物,植物的祖先是植物,猿类的祖先是猿类,人类的祖先是人类。所谓祖先问题,便无由发生。(二)不过于今我们都是相信进化原理的,因此问题的重心似在人类与其祖先的差异点上。这差异点如果太小了,则不能显示进化,人类的祖先会依然是人类;这差异点如果太大了,则又不能贸贸然称之为人类的祖先;例如猿类不能被称为人类的祖先,就只因为猿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三)流行的见解以为人类虽不能直接由猿类变来,但间接是可以的;不过由猿类到人类,中间失去了一环,至今未能发见而已。倘把这失去的一环发见了,人类祖先问题也可以说解决了。(四)但这种流行的见解是错误的。于今人类与猿类都生存着,我们不能说这两者有祖孙关系,中间缺少了一环。我们应该说,失去的一环并不在猿与人之间,而实为人类与猿类的共同祖先。珂罗伯(A. L. Kroeber)氏在其《人类学》(Anthropology)一书中,便持这个见解。(五)其实人与猿同祖的见解也是很流行的。例如奥斯本在《旧石器时代之人类》(Man of the Old Stone Age)一书中,便列有一个人与猿同祖的详表。照他这个表说,早在中生代的渐新期以前,旧大陆方面有一种情形不明的主体兽祖,到渐新期的时候,分为两大枝,一曰埃及出现的小猿类,一曰埃及出现的祖先人猿类,祖先人猿类这一枝,又分四小枝发展:到中新期的时候,有一枝成了欧洲最早的长臂猿,有两枝成了欧亚的原始人猿类,另一枝到最新期始出现为至今情形不明的人类祖先。是情形不明的人类祖先,与原始人类猿及最早长臂猿,都以埃及出现的祖先人猿类为祖。果如所云,则完全是一种人与猿同祖之说。<br />本章参考书<br />一  石井重美著,林寿康译:《世界之成因》第一篇第四章及第二篇。<br />二  山本一清原著,陈遵妫编译:《宇宙壮观》第四篇第六章。<br />三  F. W. Westaway:The Endless Quest第四十章及第四十六章。<br />四  W. H. Werkmeister:A Philosophy of Science第十三章。<br />五  H. F. Osborn:Man of the Old Stone Age导论及第三章。<br />六  H. F. Osborn:Man Rises to Parnassus第六讲。<br />七  Ernst Haeckel:The Riddle of the Universe 第十三章。<br />八  Ernst Haeckel 著,马君武译述:《自然创造史》第二十七讲。<br />九  H. G. Wells:The Outline of History第一篇及第二篇。<br />十  A. L. Kroeber:Anthropology第二章。<br />十一  J. G. Anderson:The Children of Yellow Earth页九四到一二六。<br />十二  杨钟健:《人类化石之近况》(见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四日上海大公报)。<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40: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生活之演进<br />一  生活之内容  <br />内容之分殊  人类自出现之日起,即开始经营各种生活。生活的内容,就是在最原始的时候,也并不是完全单纯的,而是远较其他动物为复杂而分殊的。就谋生的方法讲,或采摘果实,或掘取某些植物之根,或捕鱼,或游猎禽兽。迨知识技能的程度稍高了,便进而以畜牧耕种等方法谋生。其次人类最初的生活,是在团体内经营的,所以自始就是一种团体生活或社会生活。再者最初的人类,除了谋食以维持生存外,还创造艺术品以表现感情。考古学者发见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艺术品很多,其题材有巨象,有犀牛,有驯鹿,有麝牛等,最足以表示寒带生活。有羚羊,有野驴,有草原特产之马等,最足以表示草原生活。有野牛,有北美特产之水牛,最足以表示平原生活。有红鹿,有森林特产之马,有熊,有狼,有狐,有野猪,有大鹿等,最足以表示森林生活。迨生活进步了,建筑术发达了,有大厦,有神庙,有坟墓等巨大建筑物出现。建筑物的本身,固然是艺术品,而建筑物墙壁上的雕刻图画等,更足以表现古人的艺术精神。以上不过随意举例,以证明人类生活内容之不单纯而已。学者常将人类在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成绩,一一列举出来,那更可以表示生活内容之分殊。卫士勒(Clark Wissler)氏曾列举九项如次:<br />一、语言:包括文字及书写方法等。<br />二、物质方面的成就,包括:  <br />(1)制作食物的特殊习惯,<br />(2)住所的建筑,<br />(3)交通运输及旅行等方法,<br />(4)衣服的式样,<br />(5)用品及工具等,<br />(6)职业及生产事业等。<br />三、艺术:包括雕刻、图画、音乐等。<br />四、神话及科学知识等。<br />五、宗教方面的活动,包括:<br />(1)宗教仪式,<br />(2)对于病人的处置方法,<br />(3)对于死人的处置方法。<br />六、家庭及社会制度,包括:<br />(1)结婚的形式,<br />(2)对于亲属的称呼方法,<br />(3)遗产制度,<br />(4)社会制约方法,<br />(5)游戏竞技等方法。<br />七、财产制度,包括:<br />(1)动产及不动产,<br />(2)价值标准及交换方法等,<br />(3)贸易制度。<br />八、政府,包括:<br />(1)政治形式,<br />(2)司法及执行法律之手续等。<br />九、战争。<br />上所列举,并没有标明属于那一个时代。各时代人类生活的内容并不是一样的。且所列各项彼此的关系如何,也没有指出。不过能使我们知道一点,既人类生活之内容分殊是也。我们凭此,可以知道生活内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br />内容之等级  各种不同的内容,可隶属于各种不同的活动。构成人类生活的各种主要活动,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氏曾依其重要性之大小,而分为下列五个部门:<br />一、直接保持自我的各种活动;<br />二、以取得生活必须之物为手段,间接保持自我的各种活动;<br />三、以养育后辈及训练后辈为目的的各种活动;<br />四、维持社会及政治的适当关系的各种活动;<br />五、其他各种活动,凡利用生活余暇,以满足兴趣及情感的诸活动属之。<br />这里第一、第二两项,可视为经济的;卫士勒氏所列举物质方面的成就及财产制度等,可隶属于这两项。第三项可视为教育的,卫士所举语言、神话、科学知识及宗教仪式等,可隶属于这一项。第四项为社会及政治的,卫士所列举社会制度、政治形式等,可隶属于这一项。第五项为艺术的,卫士所举雕刻、图画、音乐等,可隶属于这一项。虽然,像这样把生活内容分别纳于各种活动之下,未必恰当;且斯宾赛氏所分的五类活动,亦未必是完全而不可批评的;但较之任意列举是好多了。且由经济活动而教育活动,而社会政治活动,而艺术活动,其排列次序,系以重要性为标准。各种生活内容,分别隶属于各种活动之下,也很可以表示各种生活内容彼此间的关系,使人知道:生活内容固然有多方面,而各方面彼此却又是有隶属关系的。何者为主要活动,何者为附属活动,在任何时代都有分别。<br />下层与上层  米勒利尔(F. Müller-Lyer)氏把生活内容分为下层基础与上层结构。下层基础包括社会经济、种族生殖、社会组织等三项。上层结构包括论理的、伦理的、审美的三种精神生活;而以言语为精神生活的根本。米氏讨论的大意如下:<br />我们所要讨论的第一类现象,就是维持个人生命,保护个人生命所必须的物质的东西。这一类,按最广义说,可以用社会经济一语包括。<br />在维持个人生命之次,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种族生命之延续的程序。这一类即支配生命延续的风俗制度,如生殖,如性别的关系,如婚姻家族等。<br />以上两类,都是关于物质生命一般要素。第三类则是属于社会关系之现象的,即社会中各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与世界全体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等是也。这一类中仍包括社会构造,社会的社会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总而言之,可称为社会组织,或与社会组织有直接关系的现象。社会经济,种族生殖,社会组织,这三类为所有高等精神生活的基础。<br />精神生活又直接以言语为本根。 <br />精神生活可分为三种:即论理的、伦理的与审美的三种,亦即科学、道德与美术三项。    <br />一、论理的范围可以再分为二种:一为狭义的科学,一为信仰,两者都是从同一的根源发生,都是缘于物质的或精神的经验。从经验上推论的确实可靠的结论,则称为知识。这些知识相结合,即称为实验的科学。从经验上推论的暂时的或常误谬的结论,即为信仰。就中最要的,就是宗教与哲学。 <br />二、伦理,按最广义解释,包括风俗、习惯、礼仪,以及最狭义的法律。<br />三、美术,是闲暇与富裕的产物,与生命上纯粹功利的现象相去甚远,是在上层结构的最高级。<br />以上所述可分列如次表:<br />(一)经济(或物质的职能),    }<br />(二)生殖,                   }下层的基础。<br />(三)社会组织(或政治的职能),}<br />(四)言语,              }<br />(五)科学,              }<br />(六)宗教的与哲理的信仰,}上层的结构。<br />(七)道德,              }<br />(八)法律,              }<br />(九)美术,              }<br />有机的结构  下层基础与上层结构之分,本是马克斯(Karl Marx)氏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氏的固有分法。布列哈洛夫(G. Plekhanov)氏把马恩二氏的见解综合列为五项:一曰生产诸力量,二曰经济诸关系,三曰社会政治的结构,四曰社会意识,五曰意识诸形态。布氏之言曰:<br />假如我们打算把马克斯氏与恩格斯氏对于有名的下层基础与同样有名的上层结构之关系的意见概括起来,则可得到如下的各项:<br />一、生产诸力量之情状;<br />二、受此诸力量决定的经济诸关系;<br />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的结构;<br />四、一方面直接受经济诸条件决定,另一方面间接受经济基础上整个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社会心理;<br />五、反映这种心理的诸种意识形态。所有意识形态,在其所属时代的社会心理中,有其共通的根源,这是很容易了解的。就是把事实作极浅薄的研究,也能使人明白这一点。随便举例来讲,我们可以拿法国的浪漫主义作一个很好的例子。休峨(Victor Hugo)、狄拉古(Eugène Delacroix)及伯利欧(Hector Berlioz)三人,在艺术工作方面,各有各故天地;且在某些方面,彼此完全不同。休峨不欢喜音乐,狄拉古更轻识浪漫的音乐家。然而这三个有名的人物依然很公道的被人称为浪漫派的三大家;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显出同一种社会心理也。我们可以说:狄拉古画“但丁与韦吉”(Dante and Virgil)时所表现之心理,就是使休峨写“汉纳尼”(Hernani)及伯利欧编“和音幻想曲”的同一种心理。他们的同辈中,凡极爱好文学与艺术的,都感觉到这一点。  <br />人类在生活过程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绩,不分本末重轻,一一列举出来,是一种处理的办法。把构成人生的活动,依其重要性之大小,分为五类,像斯宾塞氏之所为;再将各种成绩分别纳于各类之下,这也是一种处理的办法。把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成绩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为下层基础,一类为上层结构;在下层基础一类中又分别列举若干特殊部门,在上层结构中也分别列举若干特殊部门,这也是一种处理的办法。把上层与下层所摄各部门综合列举,一方面显示出本末重轻的次序,另一方面说明彼此相互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处理的办法。这许多办法之中,自最初的一种到最后的一种,显然有进步可言,显然有粗疏与精密的不同。不过最初的一种,我们不能说是绝对幼稚;最后的一种,也不能说是绝对完全。像这样把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成绩,用各种方式排列出来,表示其在空间里并存的关系;其结果为逻辑学的秩序(logical order)。倘把各种成绩,用各种方式排列出来,表示其在时间上相续的关系,其结果便是年代学的秩序(chronological order)。本节偏重生活内容各方面的相互并存,颇重逻辑学的秩序;下节偏重生活内容某几方面的独立演进,颇重年代学的秩序。<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41:57 | 只看该作者
二  演进之阶段<br /><br />工具演进之阶段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之主要特征,就在善用工具。因此人类出现之日,也就是工具发明之时。人类发明之工具,若就其材料而言,可大别为两类:一曰石制工具,二曰金属工具。人类所用工具之演进时代,约有四大段落:最初为曙石器时代(eolithic age);其次为旧石器时代(pal&aelig;o-lithic age),这一段又分下旧石器时代(lower pal&aelig;o-lithic age)及上旧石器时代(upper pal&aelig;o-lithic age);又其次为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 age),中石器时代这一段亦有不独立划出者;又其次为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又其次为青铜器时代(bronze age),又其次为铁器时代(iron age)。各时代之起讫及所历年数,可简列如下:<br />曙石器时代一一公元前十万年以前;<br />下旧石器时代一一公元前十万年至二万五千年,历七万五千年;<br />上旧石器时代一一公元前二万五千年至八千年,历一万七千年;<br />新石器时代一一公元前八千年至三千年,历五千年;<br />青铜器时代一一公元前三千年至一千年,历二千年;<br />铁器时代一一公元前一千年至现在。<br />上面的年数是从珂罗伯氏(A. L. Kroeber)之《人类学》中摘出。原文下旧石器时代中尚有三个小段落,其名称系依器物发见之地点而定的,比起奥斯本(H. F. Osborn)氏《旧石器时代之人类》一书上所列少去前息尔期(Pre-Chellean)一段;上旧石器时代中尚有四个小段落,也是以器物发见之地点为名的,比奥氏书上所列少去泰尔期。旧石器时代的器物之发见,以欧洲为最多,奥氏书中所列举,皆系欧洲方面的。只有青铜器与铁器,奥氏亦举出了在东方发见之年代。兹为比较起见,且将奥氏之表列下:<br />曙石器时代:<br />一、旧石器时代,——所有器物,都是由敲击而成,都很粗糙。<br />下旧石器时代:<br />(1)前息尔期(Pre-Chellean),<br />(2)息尔期(Chellean),公元前十万年,<br />(3)亚雪期(Scheulean)(为进入有住所之时代),<br />(4)茂士期(Mousterian)(正第四冰期之时代),公元前四万年。<br />上旧石器时代……欧洲:   <br />(5)奥利期(Aurignacian)(后冰期开始),<br />(6)素鲁期(Solutrean),<br />(7)马达期(Magdalenian )(后冰期结束),公元前一万六千年,<br />(8)亚寂泰尔期(Azilian-Tardenoisian),公元前一万二千年。  <br />二、新石器时代,——所有器物,都是由琢磨而成,都很精致:<br />(1)初期新石器时代,…………欧洲,<br />(2)盛期新石器时代,…………欧洲,公元前七千年,<br />(3)后期新石器及铜器时代,…欧洲,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br />三、青铜器时代,………………欧洲,公元前二千年至一千年,<br />东方,公元前四千年至一千八百年。<br />四、初期铁器时代,……………欧洲,公元前一千年至五百年,<br />东方,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二千年。1<br />五、后期铁器时代,……………欧洲,公元前五百年至罗马时代。<br />旧石器时代之器物,当然以石制的为主。例如:<br />一、战争游猎用的武器,有<br />(1)箭头等  (2)尖头器  (3)小刀  (4)小刀尖  (5)手斧等  (6)抛掷石<br />(7)小刀<br />二、家庭日常用的工具,有<br />(8)灯盏    (9)摩擦器   (10)石臼  (11)小斫器  (12)手斧等  (13)削平器  (14)刮光器  (15)钻孔器  (16)小刀  (17)砧石  (18)石锤<br />三、雕刻艺术用的工具,有<br />(19)凿孔器刻画器  (20)凿子  (21)刻画器  (22)雕琢器<br />除石制的以外,骨制的器物工具等,在下旧石器时代之末叶及上旧石器时代之中期,最为进步。如:<br />一、战争游猎用的武器,有<br />(1)刀叶  (2)短刀  (3)渔钩  (4)长枪  (5)鱼叉  (6)标枪尖  (7)长枪尖<br />二、家庭日常用的工具,有<br />(8)调药小刀  (9)织布用梭子  (10)扣针  (11)缝衣针  (12)刀叶  (13)砧  (14)平滑器   (15)尖劈   (16)凿子  (17)锥子  <br />三、社会仪式用的器物,有<br />(18)表示权力的杖  (19)术士用之棒<br />发明划分之阶段  工具之演进是很具体的,很足以表明生活的演进。但各时代之发明,更足以表明生活的演进。谟尔根(L. H. Morgan)氏有云: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名词,自从丹麦考古学者引用以来,在某些方面,非常有用;而且对于分划古代技术之种类时,依然是很有用的。不过知识的进步使另一种与此不同的划分法成了必需的。盖自铁器被使用以后,石器固然不是完全弃而不用,即青铜器物,也不是一概置于一边。冶铁术的发明,诚然替人类划了一个新时代,然而我们却很难把青铜器之出现,也作为一个新时代之开端。而且石器时代既与青铜及铁器时代相错综,青铜器时代又与铁器时代相含接,要把彼此的界限划分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穆氏的意见如此,因之他便以人类的各种发明为标准,另行划分人类生活演进之阶段。氏分人类生活之演进为三大阶段:一曰野蛮的阶段(savagery),二曰半开化的阶段(barbarism),三曰文明的阶段(civilization)。一二两阶段又各分为初、中、后三期;与初、中、后三期相适应的文化为低、中、高三级。各期各级以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发明为特征;于人类生活的演进,表示得非常明朗。至于文明的阶段,以非研究的重心之所在,仅有古代与近代之分。我们现在且把各期各级的发明,约略写在下面: <br />一、野蛮阶段的低级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人类之初出现,大概终于以捕鱼为生及知道用火之时。人类当时生活于其原来的有限区域,以果实为食。清晰的语言之开始,正在这一时期。这时人类“部族”(tribes)生活之例证,直到历史时代,早已无存了。<br />二、野蛮阶段的中级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以捕鱼为生及知道用火,终于弓与箭之发明。当时的情形虽然如此,人类却能自其原来的栖息之所向地面的各处大大展开。<br />三、野蛮阶段的高级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弓与箭之发明,终于陶器制作术之发明。<br />四、半开化阶段之低级时期  陶器制作术之发明与应用,经过详细研究之后,似可断定为一最有效且最完备之标志,可选来作划分野蛮阶段与半开化阶段之不免武断的分界线。野蛮与半开化的两种情境之不同,老早就已被人认清了;但是由野蛮进入半开化的进步标准,却至今没有提供出来。因此这里把凡没有达到使用陶器阶段的诸部族划入野蛮人一类;把具有制陶技术,而没有达到使用拼音符号及书写方法的诸部族,划入半开化人一类。 <br />半开化阶段的低级时期,实始于陶器之制作,此制作术或出于自创,或出于因袭,都是划时代的。至于这一时期之结束,以及中级时期之开端,因着东西两半球天然条件之差异,颇不易决定;这种差异,自野蛮阶段过去以后,便开始影响着人文的变迁。不过决定的标志,依然可以找到。在东半球,有饲养家畜的方法;在西半球,有以灌溉培植玉蜀黍及其他植物的方法与夫以砖石建筑房屋的技术;凡此都可以选来作为进步的充分证据,证明野蛮阶段由低级转入中级的转变过程。<br />五、半开化阶段之中级时期  这一时期,在东半球,始于家畜的饲养;在西半球,始于灌溉的种植,以及砖石建筑等,略如上述。至于这一时期的结束,可以确定在冶铁方法发明的时候。<br />六、半开化阶段之高级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铁器之制作,终于拼音符号之发明及文章组织中书写方法之应用。在这时期,文明开始。例如荷马以前的希腊诸部族,罗马建立以前不久的意大利诸部族,以及凯撒时代日耳曼诸部族,都属半开化阶段的高级时期。<br />七、文明阶段  如上所述,始于拼音符号的应用,及文字纪录的产生;文明阶段可分为古代与近代。可以作为文明阶段之标志的,有刻在石上的象形文字。<br />食物增产之阶段  上述野蛮阶段,与旧石器时代相当;半开化阶段,与新石器时代相当;文明阶段,与金属器物时代相当。至于食物增产的各阶段,是否也与上述野蛮、半开化、文明三大阶段相当?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先,最好先把增产食物的诸种方法,自最幼稚的起至最进步的止,一一加以简单叙述:(1)最幼稚的取得食物之方法为采掘;凡采摘树木之果,发掘植物之根,都可以维持生活。(2)其次为捕鱼。(3)又其次为游猎;凡飞禽走兽之可以充食料的,都可用游猎方法获得,以维持生活。(4)又其次为畜牧。采掘、捕鱼、游猎等方法,都只能获得天然现成食物。若畜牧与耕种,则以人工培植食物,不完全依靠天然现成的东西了。(5)耕种方法之最幼稚者为耙耕;耙耕不用犁,不用牛马,不用肥料,仅以耙施工于地面,其所获当然不多。因此原始民族有(6)以耙耕为主而兼游猎的,有(7)以耙耕为主而兼捕鱼的,有(8)以耙耕为主而兼畜牧的。不过专靠耙耕一项以为生的当然也有。(9)耙耕演进为犁耕;其方法用牛马拉犁,翻动土壤,预备散布种子。(10)园艺,较以上诸种耕作方法都为进步。但与利用机器的大规模耕作方法尚落后一段。耕作者住在村里,各家彼此散开,过大家庭生活。(11)商耕,这是最近代的耕作方法,是与机器工业相伴随的:凡选择种子,制造肥料,都可以运用科学;翻转土壤,散播种子,运输产品,都可用机器以代人工,这即是工业化了的农业。<br />以上十一项中,(1)至(3)三项,即采掘、捕鱼、游猎等谋食方法,可归入野蛮的阶段,亦即归入旧石器时代。(4)至(8)五项,即畜牧、耙耕、耙耕兼游猎、耙耕兼捕鱼、耙耕兼畜牧等谋食方法,可归入半开化的阶段,亦即归入新石器时代。(9)至(11)三项,即犁耕、园艺、商耕等谋食方法,可以归入文明的阶段,亦即归入金属器物时代。大略如此。若严格说某阶段只能有某某等方法,不多也不少,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若上面这样的配合,大概不甚勉强,而是与事实很相近的。米勒利尔(F. Müller-Lyer)有云:<br />所谓野蛮阶段,包括游猎与捕鱼两种;半开化阶段包括畜牧与耙耕;而文明阶段则包括犁耕、园艺与商耕三种。<br />一、最低级野蛮的人,与一般动物一样,靠着自然的食物;对于将来的生产与生长,没有想到。<br />二、半开化的人,才知道用人工生产食物。人工谋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藉看牧畜,生产动物性食品;一种是从事耕种、耙耕,生产植物性食品。 <br />三、文明进步是缓慢的,渐进的,不能确切的定出。有新的食物发见,演绎的推论,总以为是由农业与畜牧的联合得到的。但事实上不是如此。例如古代墨西哥人、秘鲁人、中国人、日本人的文明,都是农业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必须有一种有用的植物出产极多。例如古代美洲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玉蜀黍;中国、日本、印度文明的物质基础就是米;埃及及其他东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就是豆类。文明与不文明的差别,不是靠着食物来源的增加,而是靠着利用锄耕、园艺、商耕密厚的耕种土地。  <br />总之,食物的生产,可分为三大时期,所表示的文化阶段如下:<br />一、野蛮阶段  人类直接从自然得到食物;用游猎、捕鱼、采取野生植物的方法以自养。 <br />二、半开化阶段  人类初驯养动物,耕种植物。于自然的出产之外,更用牧畜、耕种,以获得人工生产的食物。<br />三、文明阶段  人工生产的食物加多,因此于生产之外,更有余力从事其他事业。高级文化的基础就是分工。<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46:10 | 只看该作者
三  社会之进化<br /><br />新石器时代之变革  柴尔德(V. G. Childe)氏标举史前两大革命:一曰由上旧石器时代之采掘经济转入新石器时代之生产经济的革命,名曰neo-1ithic revolution。二曰由新石器时代之农村生活转入金属器物时代初期之城市生活的革命,称曰urban revolution。前一种革命,即我们这里所要讲的新石器时代之变革。这一种变革,概括说来,就是由旧石器时代进到新石器时代的变革;就是由采掘经济进到生产经济的变革;就是由野蛮阶段进到半开化阶段的变革。在这以前,人类所用石器,多是由敲击而成的粗器;在这以后,则多是由琢磨而成的精器。在这以前,人类靠天然现成食物以为生;在这以后,则靠人工培植食物以为生。在这以前,人类没有发明陶器,正属谟尔根(L. H. Morgan)氏所谓野蛮人类;在这以后,则陶器制作术大进,人类已进入半开化阶段。<br />这一种变革发生的时代,与气候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当公元前一万六千年左右,后冰期(postglacial time)结束之时,气候转暖,人类饲养动物,栽种麦子等都有可能了,于是变革渐渐发生。其在生产方面变革的情形,柴尔德氏的描写约略如下:<br />自从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生活起了澈底的变化,产生了革命的结果。这种革命把人类的经济完全改变,使人类能控制他自己所需的食粮。他们选择可以供食用的植物,加以栽培,加以改进。他们选择可以供食用的动物,加以饲养,加以保护。于是可食的东西大量增加。栽种植物、饲养动物的两种方法,是彼此相依的。有许多学者以为栽种植物,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较饲养动物为早。另有些学者,尤其德国的历史派学者则以为若干人群开始栽种植物之时,其他的人群正在饲养动物。更有些学者则以为牧畜的阶段,在任何处,都居于种植阶段之先。我们则采第一说,相信人类是先栽种植物的。植物经过栽种之后,可供食粮用的,种类颇不少。但是在历史上对于文化遗产的建设大有贡献的,厥为小麦与大麦。这两种植物的优点特别多:养分极多,一也;容易储藏,二也;收获最丰,三也;所需劳力不十分多,四也。虽然布置农场,撒布种子,预备收获,均须许多人同时工作;但其工作是有季节性的。忙碌的时候过去,闲暇的时候便很长。小麦出产的地方极广,古代埃及、小亚细亚、西欧,到处都有;而美索布达米亚(Mesopotamia)、突厥斯坦、波斯、印度各地也非常多。至于大麦,据说出自北非、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外高加索、波斯、阿富汗、突厥斯坦等地。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古文化区尼罗河流域,便已布满了很繁盛的农民村落。栽种植物的观念之传播,是很快的。考古学者在北部叙里亚、伊拉克(Iraq)、波斯高原,发见许多农村遗址,其时代之早,不亚于埃及的古农村。至于欧洲的栽种植物方法,大概是从北非及西亚方面传去的。就欧、亚、非三洲所发见的最古的农村遗址看来,当时的生产事业,并不是单纯的农业;除栽种谷物外,也饲养动物以为食料之补充。这种农业兼畜牧的生活,是新石器时代经济之特征。 <br />饲养动物,最初只认为是供给动物性食品的一个最方便的来源。其附带的功用,是后来才发见的。后来发见:凡做过牧场的地方,如栽种谷物,收获特别丰富;动物之粪可充肥料,便是从这里知道的。至于取动物之乳以充食料,那是人类习见牛羊等类动物以乳哺子之后,多方研究,才慢慢懂得的。不过一旦懂了这一点,动物之乳便成了第二个食物之大源。更后,牛皮羊毛等等的用途也都发见了。不过羊毛用途的发见为时很晚。埃及人甚至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后,还不知道羊毛的用途。但是在美索布达米亚方面,在这个时代以前,便知保护羊类以取羊毛。至于利用动物负重、拉犁、拖车等,那更是后来的事情。<br />动物之肉、骨、皮毛,甚至骨角,都有用了,于是动物的价值突然提高,饲养的人便设法使其加速的繁殖。迨动物数目多了,饲养及保护的方法也不得不复杂起来。有时须伐去林木,以作牧场,有时则利用水土肥沃的地方,培植草地,专作畜牧之用;有时须把牛羊赶到远处去觅食。地中海沿岸、波斯、小亚细亚等地的山区,冬季虽然积雪,下季则为良好牧场。因此有牛羊者常于春季即把牛羊等牲口赶到山区牧场上去。至是农村居民中,必须经常有一部分人照顾着牛羊等牲口,并从事取乳等工作。这一部分人因工作任务的不同又必须把食粮、用具等随时带到身旁。这样的人,只有夏季因寻找牧地而离开农村,其数目或不很多。但是在气候酷热而干燥的地方,如波斯,如苏丹东部诸地,如喜马拉雅西北部诸地,照顾牛羊的人,常成群结队,离开农村,随着牛羊等牲口生活于较凉爽的山区。只留少数人在农村照顾耕地与住所。这样的生活方式,离所谓纯畜牧经济便不甚远了。经营纯畜牧经济的民族,在旧大陆方面也颇多:如阿剌伯的游牧民族,如中亚的蒙古部族,都是显例。<br />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的方法,主要的为农耕,附属的为畜牧。据考古学者的发见看起来,早在去今七千年的时候,尼罗河流域、北部叙里亚以及伊朗高原的坡地的人民便是以人工生产食物为生的,而不是靠天然现成食物为生的。稍后,这样的生产方法又在克莱特(Crete)岛上、小亚细亚高原及希腊半岛上建立;更后又在西班牙及乌克兰与比沙拉比亚(Bessarabia)的黑土带,与夫多瑙河下游,匈牙利平原,乃至中欧各地建立起来。由中欧传至西欧,更发展至丹麦、瑞典及德国北部;其时代大概不至早于公元前二千年以前。这样的生产方法,最近在中国西部所发见的,当然也不致更早。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经济,虽然是自给自足的,但每一单位,或每一村落,并不是完全与其四周的人隔绝。据考古学者的发见,看起来,新石器时代,已有贸易的痕迹,即用以作交换之媒介的贝壳是也。不过当时的贸易,并不是村落居民经济生活上之重要部分;交换的物品,当然不是生活上所不可或缺的物品。贸易之外,工艺制作方面,倒有很多显著的特征,如木器的制作、陶器的制作、纺织技术的发明等,其最著者。尤其陶器的制作与纺织的发明,为由野蛮进入半开化的最大标志。<br />制作陶器的技术,是极其复杂的。选择富有黏性的泥土,&lt;潺&gt;[搀]杂多少砂质,都要考究:全无砂质,黏性太强,不能制作;砂质太多,黏性太弱,不易成形。日晒火烤,都必渐进;热度太大,易使已成之器破裂;热度太小,出品需时太多。每种器物之制作,常用模型;但模型本身,便须制作精巧。用火烤干已成之器,须有一种设备;但这种设备的本身也是很复杂的。陶器之制作,最便于运用心思。例如制作一个锅子,制作者拿着黏土在手,便可以为所欲为;式样的种类,可以变化无穷。以石制器,以骨制器,便不同了:制作者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材料的限制。不过制作陶器的自由,最初也并不能充分发展。所制作的东西,多是出于摹仿;绝无摹仿的创作,是极少有的。例如锅子,多由妇人制作,妇人就最怕创新。所以最早时候的锅子,多是摹仿其他习见之物而成。但无论如何,陶器之制作,因着技术之复杂,式样之众多,最足以表示人类由野蛮进入半开化的特点。<br />至于纺织,更是表示人类由野蛮进入半开化之特点的。在埃及和亚洲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之遗物中,考古学者常发见纺织物品的遗迹。例如麻织品的衣物、毛织品的衣物、棉织品的衣物等,很早就陆续出现,以代替现成的动物皮。因着麻与棉的特别用途,新石器时代的农民必须选择麻种、棉种等。棉的栽培,在印度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后不久,就已实行。至于美索布达米亚方面之利用毛织物品,大概与印度河流域之利用棉织物品同时。因着羊毛有特殊用途,新石器时代的农民于饲养动物时,又必须选择羊种;大概最初就以绵羊及山羊供给羊毛,因这两种羊的毛都可加以纺织也。纺与织的技术,又是随着麻、棉、毛等物的使用,而渐渐养成的。纺织技术,最初自然幼稚笨拙;但都必使用简单的机器,如纺机、织机等。因这原故,当时人类的知识必已很高。 <br />城市生活之兴起  这就是柴尔德氏所谓urban revolution,亦即史前第二次大革命。就工具而言,这是由石制及骨制工具进到金属工具的变革;就经济言,这是由偏重农耕畜牧进到农工商并重的变革;就阶级言,这是由阶级不分进到阶级对立的变革;就政治言,这是由民族组织进到政治组织的变革;就文化言,这是由半开化进到文明的变革;就整个社会言,这是由农村进到都市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基本原因,为生产技术及知识经验的增长自史前第一次革命,亦即新石器时代的革命发生以后,生产技术及知识经验等日累日多;到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其功用足够产生一种新革命了。自这时代以后,西起地中海东部沿岸,东至印度河流域,许多地方的人民,因着生活上的需要,常向外发展或经商,于是又把这种生产技术及知识经验等向各处传播。商业传播技术知识,技术知识促进工业生产。迨工商各业都发达了,城市生活便随工商业而兴起。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斯河及底格里斯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已出现了很多城市。工商发达,城市兴起,社会阶级乃日益分殊。于是保护阶级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的政治组织也随着日趋完备。这变革的过程,柴尔德氏的叙述,约略如下:<br />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西起地中海东部,东抵印度河流域,这一带广大半干燥的地区,居有许多人民。他们的生活方式,或经济状态,因着各地环境不同,差异也极大:有的从事渔猎,有的经营锄耕,有的为纯粹游牧民族,有的为完全定居的农民。他们曾把新石器时代第一次大革命以来所有的发明和发见,以及知识和技能,一一累积起来,作为一种文化的资本。他们把耕作方法、制造方法、冶金术、建筑术,乃至魔术迷信等,一一纳入科学真理之中。当他们向外发展或经商的时候,又把这一切文化资本或知识技术,向所至之处传播。因此之故,他们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固不能不有所变更,他们历来所累积的知识技能,也随着在各地发展。尤其在河流附近的肥沃之区,如尼罗河流域,如幼发拉底斯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流域之间的肥区,如印度河沿岸,发展更快。这些地方,因土地肥沃,生活容易,人口特别众多。他们虽富有食粮,然而文明生活所需的物质原料,却非常缺少。例如尼罗河流域便缺少建筑用的木料;苏末(Sumer)地方缺少制器用的石头;印度新德(Sindh)及旁遮普也一样缺少物质原料。因此这些地方的居民不得不建立一种贸易制度,以便向外获得物资。同时他们自己的出产丰富,也很容易偿付进口货价,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经济不得不牺牲;崭新的新经济结构,不得不建立。自己所有的剩余物品,不但必须要用以换取外来物资;同时且必须要用以维持若干商人,使从事贩运;维持若干技工,使从事制作。至是保护运输,需要武力;管理工商贸易,又需要官员,于是国家出现。<br />当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美索布达米亚以及印度河流域各地人民最引起考古学者注意的已不复是村落中单纯的农民了,而是在政府管理之下,各种职业不同的居民或阶级。就这些人的地位讲起来,首为祭师、国王、官吏,其次为专门技工,又其次为专门打仗的兵士,以及其他的劳动者。考古学者所发见的这一时代的遗物,不复是农耕用的工具及游猎用的武器了,而是神庙、宫殿、坟墓等等建筑。这些建筑的本身,及其中的设备,与夫日常用品,很足以证明:当时的经济实已起了变革。与经济变革相因而至的,就是新的社会阶级。如祭师,如官吏,如商人,如技工,如兵士,都是新兴的阶级;这些阶级,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情形之下,是不能生存的;在采掘经济时代,当然更不能出现。惟有工商发达,生产进步,城市兴起,他们始有出现的可能。新兴城市可容纳许多职业不同的人,比起农民的村落来,便复杂多了。<br />由农村自给自足的生产经济,进而为城市工商发达的交换经济,其结果在埃及、美索布达米亚、印度三个主要区域,大体相同。不过仔细研究起来,差异却也很大。不独经济的结构有差别,就是与经济相因而至的政治宗教等制度也大有差别。随举一例而言,在这三大区的任何一区中,金属工人之制作工具武器,以应人类的共同需要,固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如斧子,如刀子,如剑,如枪等等的式样,在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斯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却极不一样。陶器亦然:陶器之用途,在这三大区域,固无不同;然其式样,则三处的出品,彼此都有差别。进一步言,人类任何方面的活动,在这三区,都不完全一样。<br />新经济在这三个主要区域一旦建立起来了,又不断的向其他区域传播,正如现代西洋资本主义向各殖民地传播一样。首先在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附近——如克莱特,如希腊半岛,如叙里亚,如亚述,如伊朗,如巴鲁吉斯坦(Baluchistan)——发展;然后远向希腊以北的大陆,小亚细亚的安纳多高原(The Anatolian Plateau),以及南俄等地展开。在这些地方,许多农村都转变为城市了;许多自给自足的生产经济,都转变为工商发达的交换经济了。这传播发展,几无止境。在公元前三千年到二千五百年之间,青铜文化,亦即城市工商发达时的古代文化,已扩充到了下列各地:如希腊半岛北部的大陆,达旦尼尔海峡上面的托罗伊(Troy),高加索北部的库班盆地(Kuban Basin),小亚细亚高原、巴勒斯坦与叙里亚、伊朗及巴鲁吉斯坦等处。这些地方的文化,固然各有其独立的特征,但无不显出与埃及、苏末及印度河流域的渊源关系。<br />社会进化之阶段  社会之进化,若偏重经济方面讲,可分为六个阶段:一曰原始氏族共产时代;二曰奴隶经济时代;三曰封建经济时代;四曰前资本主义时代;五曰资本主义时代;六曰社会主义时代。人类初出现,就出现在氏族(gens)团体中。氏族组织,在野蛮时代的最后期及半开化时代的最初期,已发展到了最高的程度。当时生产工具,最主要的为石器,其次为骨器;生产效用不大,收获不多。每年所获得的出品,没有剩余,不够维持一个不劳而食的虚闲阶级;因此全体氏族成员都须参加生产,没有生产与不生产的阶级之分。因为没有阶级之分,社会冲突不大,像后来所有的保护阶级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的政治组织,还没有出现。当时所有与政治相当的组织,叫做氏族民主制;其机构为氏族会议。每遇族内有非常的大事发生,曲族众会议决定,交由年老的人去执行。年老的人只是经验知识较多的氏族成员,并不是高居氏族之上的另一阶级。他们的主要任务为主持祭祀,保管氏族共有财产,决定对外关系等。如对外作战,仍须氏族成员开全体会,商量决定,因此有所谓“军事民主制”(military democracy)之称。<br />到半开化的后期,金属器工具已经发明,生产大进。这时畜牧固然早巳发达;牛羊肉、牛羊乳、牛羊皮,乃至羊毛等物,可供食用者固已很多;而农耕方法,亦因耕具的逐渐改善,渐由耙耕进至犁耕;农产物也非常丰富而有剩余。更因陶器的发明,铁器的发明,纺织的发明,直接或间接使工业一天一天分殊进化,工业出品也因之多起来。农工各业突飞猛进,食用物品都有剩余;然因在地理的分布上尚有差异:有些地方出产最多的东西,别的地方或者没有。因着有无相通的必要,专营运输交换的商人阶级也渐渐兴起。至是社会分业大进:有农业与畜牧之分,有农业与工业之分,有工业与商业之分。这与仅有男女分工的时代大不同了。农工各业的原料及制造品的交换买卖,必须有集中的地方,于是城市兴起,城市生活发达。当时生产既有剩余,可以维持虚闲阶级,使专过观念生活或创造文化。至于直接从事生产的,除农工各业的劳动者以外,尚有大批奴隶。在半开化的后期,氏族多已扩大为部族(tribes)或民族(people or nation);这些部族或民族,为着种种经济的原因,常发生冲突,甚至常有大规模的战争。战败的部族或民族,多沦为奴隶。古代奴隶众多,以俘虏为一大来源。多数奴隶从事实际生产,遂形成所谓奴隶经济时代。柴尔德(V. G. Childe)氏所谓第二次革命,亦即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发生于埃及、巴比伦、印度各处,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的革命(urban revolution),正是氏族共产制转变为奴隶经济制的过程。<br />奴隶生产是最不经济的。因为奴隶即是主人的财产,完全没有独立自主的身分;其从事生产,出于被动,出于鞭挞,不是负责任的生产。当时的生产量固然很大,而劳动力的浪费也很大。积时既久,奴隶制乃又渐渐转变为农奴制。这转变,一方面由于奴隶自己起来革命,另一方面由于主人自动的解放。全无自主的奴隶,转变为半自主的农奴,经济制度也随着由古代的奴隶经济转变为中世的封建经济。在封建经济时代;农奴附居于封建领主的城堡之周围,从事农业生产。其生产品,一部分留着自用,一部分则报效领主。当时的剥削关系,即领主向农奴征取农品的关系,正如古代奴隶所有者之剥削奴隶,近代资本家之剥削劳工一样。封建领主所有土地,构成中世纪的庄园(manor)。庄园之中心,即领主的城堡之所在,可称之为宅田(demesne),这是领主留着自用的,由农奴无条件为之耕种。宅田之外围,为农奴所耕之地,极不整齐,名曰旷野(open field);农民半自主地耕作栖息于其中。此外为牧地,是领主与农奴共同使用的地方。牧地之外为荒区,为丛林,常废而不用。在中世纪常为罪恶之逋逃薮。封建时代之庄园制,虽出于历史发展之必然,然有很多缺点:(一)人力不能发挥。领主为纯寄生阶级,武士亦然,均不能从事实际生产工作;同时农奴则以收获有限,生活贫苦,劳力亦不能充分发挥。(二)地利未能使用。牧地、荒区、丛林,多弃而不用。(三)农场极不整齐,管理不易,耕种费时。(四)耕种技术不易改进;领主富有,不从事实际生产,不谋改进;农奴需要改进,但限于贫困,力有所不能。凡此种种,自十五世纪以后,益以商业之剌激,庄园经济乃逐渐就衰。  <br />十五世纪左右,欧洲方面,城市工商业,自中世纪的废墟上复兴起来。工商阶级感到庄园制度的极大不便:如庄园与庄园之间交通运输的不便,度量衡等制度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一致,货币制度的相出入,乃至各领主统治下,封建的税收制度的繁苛等等;极愿有统一的民族国家,极愿有健全的中央政府。于是他们帮助封建时代有名无实的国王,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促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统一的民族国家在集权的中央政府之下,税收制度较简单了,货币制度也统一了,度量衡等制度,各地也无大差池了;这都是最便于新兴之工商阶级的。十六、十七、十八三世纪,工商阶级势力大张。整个经济,呈一种过渡之状:一方面脱离中世封建经济的拘束;另一方面形成近世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源,构成所谓前资本主义时代,或过渡时代。 <br />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过渡时代的工商业者都成了资本家。他们占有一切生产手段,雇用产业工人,替他们生产。这时候社会上相互对峙的为劳动者与资本家。资本家掌握着政权,造成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或过渡时代,工商业者为着要打击不利于自己的封建势力,曾帮助国王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亦即专制政治。但工商业者转变为近代的资本家以后,他们又觉原来的专制政治,拘束太大,不利于他们在产业方面的自由竞争;于是他们策动革命,建立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br />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发达到极端,内部又生出矛盾来,即生产与消耗的不协调是也。资本家为欲无限的赚钱,不得不扩大生产。他们把每次生产之后所赚的,不予消耗,而以之加入成本里。成本加多了,生产便扩大;生产扩大了,产品便加多。产品无限加多,而社会上一般没有掌握资本的人购买力却很有限。生产品加多,购买力有限,即生产与消耗的不协调。到这时候,供过于求的现象发生,物价开始跌落,形成所谓经济恐慌。欲救此弊,只须把生产手段移交社会掌管。社会掌握着生产手段,生产不以赚钱为目的,而以满足全社会人口的需要为目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便永不会发生。果如是者,则整个社会便进入了社会主义的阶段。到了社会主义的阶段,生产又成了全社会的事情;阶级对立的局面,便渐渐消灭下去。<br />本章参考书<br />一  Clark Wissler:Man and Culture第五章。<br />二  Herbert Spencer:Education第一章。<br />三  F. Müller-Lyer著,陶孟和等译:《社会进化史》第一卷第三章,第二卷第一章。<br />四  G. Plekhanov: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arxism页七二至七三。<br />五  A. L. Kroeber:Anthropology第六章。 <br />六  H. F. Osborn:Man of the Old Stone Age页一八、二七○、二七一。 <br />七  L. H. Morgan:Ancient Society第一章。<br />八  V. G. Childe:What Happened in History第三章,第五章。<br />九  V. G. Childe:Man Makes Himself第五章,第七章。<br />十  F. Engels:Origin of the Family,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第九章。<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49: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远古文化区(上)<br /><br />一  尼罗河流域 <br />自然环境与远古人民  尼罗河流域,即最古文化区埃及所在地。尼罗河长五千七百余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流,其长仅次于密士失必河及亚马孙河。有白尼罗与青尼罗两源,会于苏丹,曲折北向,贯通埃及,成大三角洲,注入地中海。下游水流浩大,有定期泛滥,因之土地肥沃,便于农耕。泛滥期间,非常固定:每年夏季开始泛滥,冬季低落。靠近孟斐斯(Memphis)的地方,泛滥开始期在六月底;到八月十号左右,达最高度;这时应将与大河相接的运河水闸打开,以便放水入内地灌溉田园。平均说起来,泛滥的最高时期,总在九月底。自初泛至开始退却,历时约九十二天至一百天;与希罗多特(Herodotus)在其名著《历史》(History)一书中所述相符。泛滥的原因为阿比西尼亚(Abyssinia)积雪的融解;但公元前五世纪亲历其境的希罗多特并不知道。他说:<br />关于尼罗河的性质,不易从祭司方面或其他方面,得到任何说明。我所急要知道的,为:何故每当夏季初临,尼罗河即开始泛滥?何故泛滥期间继续至一百天?何故一百天过后,又开始退却,直到次年夏季再泛。凡此等等,我从居民方面,得不到任何说明。虽然我曾想尽方法,想知道众人所说的种种;但他们既不能告示我:尼罗河之所以异于其他河流,有什么特征;又不能告示我:为什么这条河独与其他河流不同,表面没有漂流的杂物(大意见History,Book Ⅱ 19)。<br />泛滥的原因,他虽不知,然事实却指出了。至于尼罗河对于当地最早的居民有什么好处,他也说得很清楚。他说:<br />现在我们应该承认:埃及人从这流域得到收获,其所费气力,比世界任何人民所费气力为少。他们无须用犁或用锄以启土;别地方的人,为着要有所收获,必须要用的任何工夫,他们都不必用。凡种地的人,在这里,只须等候河水泛滥:泛滥过后,各人播种于各自的地方。自此以后,就只等收获了(大意见同上书Book Ⅱ 15)。<br />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全是由河水冲积起来的肥上。自三角洲至第一瀑布,其间一长片土地,约万余方哩,全是可耕的肥区。在这肥区,最近的过去,考古学者曾发见新石器时代最后期的人类遗迹;他们是棕色人,是尼罗河流域最早的农民。在他们那葬埋之地的周围,有石器、有陶瓶。他们是去今约六千年的古人了;他们所用的石器正显示着他们正属新石器时代的人,尚没有使用金属器物。至于陶瓶之內,偶尔可以发见麦壳之类,这是葬埋他们的人,替死人预备粮食的遗迹,可以表示他们当时所过的是农耕生活。<br />由半开化到文明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最后一期,严格说来,仍属半开化的阶段。自此以后,埃及人便进入了文明阶段:他们使用金属器物,他们有象形文字,他们发明了分划时间的历法。这三件东西的发明,大概都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 <br />(1)金属器物的发明,据布勒斯特(G. H. Breasted)的估计,至迟也在公元前四〇〇〇年的时代。当时有埃及人远征至新奈半岛(Peninsula of Sinai),亦即苏伊士湾以东之半岛,建立营寨,以火煮食或取暖。他们以泥土沙石之类为火炉,其中偶或杂有铜矿苗。他们以木柴充燃料,铜矿苗遂于不知不觉间,熔化于灰烬之中。迨火息之后,或经过若干时日,他们偶于灰烬中发见有光亮之物,亦即铜矿苗经过融化后之铜块。这种铜块,他们觉得可爱;不久之后,经验多了,他们又觉可以用来制工具或器物。至是他们便进入了金属器时代之门。积时既久,他们的生活便由半开化的新石器时代完全转入文明的金属器时代。<br />(2)历法的发明,据说在公元前四二四一年的时代。埃及人为着要耕田,要播种,要获得丰富的农产物,对于时令的变化,季节的变化,不能不有一种认识。于是他们凭着悠久的经验,以月之圆缺为标准,分划一年之日数。一年之长,即地球绕太阳进行的一周;一年的日数,即地球在这一周中自转的次数,计共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次,亦即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月之圆缺,需时只二十九日有余,不到三十曰。埃及人凭当时的知识经验,  当然只好以三十日为一月。以三千日分划一年的日数,恰得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曰。余下的整数五日,埃及人便以之置于一年的末了,作为暇日。至于四分之一日的尾数,埃及人在当时自然不知道,所以他们没有设闰的办法。否则每四年必多出一日来,非设闰不可了。埃及人之创作历法,力求与农事的变化适合,将一年分为三季,称为洪水季、播种季与收获季。每年之第一日,定为七月十九日;因为这一日有一个特别事情,即日出之时,狗星与太阳同时出现于天空是也。狗星与太阳同时出现的事实,天文学者称为狗星循环之一种天文年代之起点。这样的事实,每隔一千四百六十太阳年,或一千四百六十一太阳年(因太阳年与历年相差四分之一日,故积一千四百六十年后,必多一年),只有一次出现。就埃及史言,公元一四〇年有一次;向上推去,则公元前一三二一年有一次,二七八一年有一次,四二四一年有一次。学者以此,遂断定埃及历法创始于公元前四二四一年。<br />(3)象形文字的发明,当亦在公元前四〇〇〇年左右。其字体的演进,可简括为四阶段。第一为最初的图画记号(pictorial records)时代。埃及人为着记录牲畜之数,记录田亩之数,记录农产物品之数,乃至记录交换或买卖物品之数,早就发明一种像图画的记号。把这等记号写在陶器上,或骨器上或木器上,就等于文书;其时当在去今六千年的时代。第二为象形文字时代。图画记号,渐渐附有两种特性:一、即每一个图画代表一个固定的事物,如眼作█,口作█,水波作█,芦叶作█,鹅作█,兔作█等是。二、每个图画,代表一个固定的声音,因以成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后来具有固定声音的某些图画符号,即成拼音字母,为拼音字母之远源。第三为行书曲线文时代。后来农工商各业都已盛行,社会生活日益复杂,文字的用途日益扩大;书写的人为求迅速起见,把象形文竟写成行书曲线文(hieratic)。行书曲线文虽都是由象形文直接演变而成;但与象形文相较,便完全不像了。巴比伦文字与中国文字,都曾由象形文演成与原形不像之字,埃及文字亦然。当行书曲线文盛行于日常生活中之时,原来的象形文大概尚用以写宗教文书,或政府告令等。第四为简化的速写文时代。行书曲线文,再加以简化,写的时候再加速,则成简化的速写文(demotic)。简化的速写文,大概盛行于公元前八、九世纪的时代。<br />埃及人的文书,最初大概是写在陶器上,或刻在骨器上;木器上当然也可以雕刻文字。后来书写用的工具材料等逐渐发明,遂有独立的专作记录用的文书。书写的工具,与今人之笔相当的有一种芦尖,长约十余吋,径有七八分。与今人用的墨汁相当的,也有一种从植物中提出来的液汁,有颜色,好作书。至于与今人用的纸相当的东西,埃及人早就发明了一种由巴比拉(papyrus)植物皮压制而成的东西,俨然纸一样,宽可以有十七八吋,长可以有一百余呎,可以卷成大卷,若中国古代所谓书卷一样。这样的大卷在最近的过去,考古学者已有所发见。<br />金字塔时代人民之生活  公元前四〇〇〇年左右,埃及人进入文明阶段。历时约一千年之久,到公元前三〇〇〇年左右,文化已发展到了极高的程度。公元前三〇〇〇到二五〇〇年的时代,亦即第一朝之初到第六朝之末的时代,为时五百年,考古学者称为金字塔时代。所谓金字塔(pyramid),就是埃及人所建造的一种像“金”字的塔墓,用来葬埋国王的。这种墓,在这个时代以前,虽然已经有了,但规模极小:仅于地面上以若干碎石堆成小堆。公元前三〇〇〇年以后,建筑术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为国王而建之大墓,陆续出现。有的高达二百余呎,有的高达三百余呎,有的高达四百余呎!例如孟斐斯附近地方可哈甫王(King Khufu)的大金字塔墓,始建于公元前二九〇〇年的时候,便有四百八十一呎之高!考古学者发见这一类的塔墓之时,从墓的本身式样以及墓壁上的雕刻图画,与夫墓中葬埋的人体与器物等,可以考见古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各方面,如同读古人自己所写的史书一样。金字塔时代,埃及人的生活,可从农耕、畜牧及工商各方面讲。<br />农牧方面的情形,可从塔墓墙壁上雕刻的图案看出来,也可从墓旁飨堂(chapel,贵族墓旁,常有专为祭祀用的建筑,可译为飨堂)墙壁上雕刻的图案看出来。这些图案中,有的是贵族监督其僚属点验牲畜之图;有的是农民驱牛拉犁耕种之图;有的是农民或牧者榨取牛乳之图;有的是骡子负运农产物品之图。凡此等等,可见当时农耕及畜牧之盛。<br />工业制造方面的情形,也可从飨堂墙壁工或塔墓墙壁上种种雕刻的图案看出来。 当时的工业制造,种类极多:有木业,能造交通运输工具,如舟车等;能造家庭日常用具,如桌椅等。有陶业,这是新石器时代初期发展下来的工业,到这时已大见进步。制品的种类已很多了,制作的方法也很精了。有建筑业,如建筑塔墓,建筑飨堂,建筑供神用的神庙,建筑贵族住的宫殿,都属建筑业的范围。有金属工业,如铜工业、铁工业、金工业、&lt;手&gt;[首]饰工业等等,其制品都很多,其方法也都很精。此外纺织业,到这时也很精进。织品的遗物,裹在死人身体上,埋在坟墓中的,考古学者常有所发见。其纺织之精细,与近代机器纺织的东西,几乎没有分别。凡此等等,可见当时工业制造之发达。<br />至于商业,在金字塔时代,更见盛行。农业生产品,工业制造品都有剩余了;但因地理的分布不平均:有些地方出产很多,有些地方出产不足,非有大批商人出来调济盈虚不可,于是商业发达。再者贵族因征得民间农工物品很多,不能完全消耗;为着满足奢侈的宫廷生活起见,须向国外采办珍奇物品。这时在国内经商的商人更须到国外活动:或以国内出品换取国外出品,或以金钱购买国外出品。早在公元前二千七百余年的时候,埃及人的国外贸易便很盛行。据当时神庙墙壁上的雕刻图案所示,有极大的海上运输用的船舶;这些船舶,北至地中海东部沿岸,腓尼基商人所到的许多地方,南至红海南端朋特(Punt)。每到一处,便将当地的珍奇物品载运回国。至于陆路的远道通商,则有大规模的商队(caravans),他们沿尼罗河岸,行至苏丹地方,与南非的黑人通商,购取乌木、象牙、驼鸟、香油等贵重物品,用骡子运回。凡此等等,可见当时商业的发达。<br />社会阶级与政府  有农耕畜牧的生产事业,便有农民与牧者;有各种制造工业,便有各种业主或工人;有专营交换运输的商业,便有独立的商人。这些人的职业虽各不相同,然彼此都属同一阶级,可以算做(一)自由民阶级。所谓自由民仅别于奴隶而已;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地位,因为埃及并不是行的民主政治,自由民并没有选举或参政之权。就经济关系言,自由民也许是被剥削者:他们的收获须直接或间接分缴若干于统治阶级;其分缴的形式或为贡,或为赋,或为税,并不止一端。同时他们也可能剥削别人。他们的生产事业,有时规模很大,也许使用奴隶。农工商各业的人,如使用奴隶,当然是剥削别人。<br />自由民阶级可以算做中等阶级。他们下面的一级便是(二)奴隶。奴隶这一阶级,除了自身的劳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们没有土地:埃及的土地,除极少数的自由农民可以分有若干外,其余概归贵族、祭司、武士等所占领。他们没有自主的职业或生产事业,这也是与自由民不同的地方:自由民中,除极少数农民可以分有若干土地外,其余各业的自由民虽然也是没有土地的,但他们各有各的专门职业或生产事业。奴隶却没有自己的职业或事业,他们的生存,专靠拿出劳力来替贵族、祭司、武士等耕田;或为其他的奴隶所有者或主人服务,或为王室专服劳役。为王室服劳役,大概以修造或建筑方面的时间为最多。例如金字塔的建筑,往往有用人至十余万,历时至数十年的。<br />考古学者于最近的过去,在尼罗河下游,靠近孟斐斯的地方,考察两座大墓,亦即王室的金字塔墓。这两座大墓,系属于金字塔时代之初期的,一为国王可哈甫(King Khufu)的墓,一为国王卡甫惹(King Khafre)的墓。每一墓之高,差不多五百呎,系用青石构成。青石的重量,平均每块约两吨半;全墓所用这样大的石头,达二百三十万块。墓为四方尖体,其基础处,每一方面之长,达七百五十五呎。据最古的故事传述,每一墓之建筑,需十万人连续工作至二十年之久,始能造成。就考古学者在吉色(Gizeh)地方所见这些大墓的遗址言,可以深信不疑。<br />自由民上面的一级,便是(三)统治阶级;这包括国王、祭司、武士等。国王在最初或半开化的新石器时代,不过是一部族首长而已。到了金字塔时代,部族的范围大了,俨然成了民族,于是部族首长也随着成了国王,名曰发老(Pharaoh原意为大厦,因系国王所居,遂以之直称国王,有如中国君主时代称皇帝为陛下或殿下一样。一说这个字系从埃及文的Phra一字变来,Phra为太阳的意思;埃及国王原是代表太阳神的,故有此称)。国王为最高的统治者,直接帮助他的人就是祭司。<br />祭司在埃及,是最有势力,最有学问的人;所包括的分子也非常的多:不独专司神事的官吏,就是相当于今日的数学家、科学家、律师、医生等人物,都属祭司范围。凡知识道德高出寻常的祭司,可以与王室贵族共享特权。祭司也分许多等级,最高一级的首脑,不独处理关于祭祀的事情,而且与国王一样,可以主祭。祭祀办理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人生幸福,因此祭司成了最有势力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不同,他们吃素,着长袍,早夜沐浴各两次。他们的享用,占去国内大部分的收入:国内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归他们占有。由奴隶耕种,不必纳税,他们坐享现成。<br />与祭司同样重要的就是武士或士兵。据希罗多特(Herodotus)氏的描写看起来,埃及的武士或士兵,凡分两部:出自布西里(Busiris)等省的,称哈尔模兵(Hermotybians),人数最多时,有十六万人;出自特比士(Thebes)等省的,称卡拉西兵(calasirians),人数最多时,有二十五万人。所有士兵,都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终身从事征战。无战事时,可以耕田,但不许经营任何商业。全国土地,也有三分之一归士兵占有,也是不纳税的;他们自己不耕时,当然是由奴隶代耕。士兵也有许多特权,除祭司外,非其他任何埃及人所能享有;例如土地之不必纳税,就是一端。哈尔模兵与卡拉西兵,每年轮流选一千名,充国王的卫士。一经选上,他们的生活便特别优良;每人每天有五磅面包,两磅牛肉及四桮葡萄酒。不过这是希罗多特时之情形。金字塔时代之士兵生活,究不易知。<br />政府的文职,由祭司担当,武职由武士担当。此外尚有专任公职的官吏。这种官吏,自有公务之时起,便已有了;到金字塔时代,人数加多,竟形成很大的官僚势力。埃及的政治权力,就是由国王、贵族、祭司、官吏、武士等所构成;奴隶阶级,自然不能参加;就是自由民,也没有参加的机会。就其性质言,充满神意,可称之为神权政治(theocracy):握最高统治权的国王是代表神意的,帮助国王施政的,就是处理神事的祭司。每天举行例祭之时,高级的祭司常警告国王以应作之事,并以祖先的善政相规劝。国王之举动,也从不敢与祭司所提示者相违,政府的管辖范围,在金字塔时代,已经统治了全埃。当时国王统治南埃或上部埃及,常假手于各省的首长。这些首长在各自的省内,是最高级的祭司,是最高级的法官,也是最高级的统治者。国王及其臣僚,居在孟斐斯的王城内。王城内的主要区域就是王宫所在的地方;周围有花园,有官舍,有祭祀神灵的庙宇。王城在金字塔旁,是砖头所砌成,早已消毁不见;而巨石所砌成的金字塔,则至今犹存。 <br />宗教信仰与文化  由上所述看来,埃及人的施政,事实上虽为解决人生幸福问题,而理论上则为奉行神灵的意旨。奉行神意就是埃及人的宗教生活;我们最宜在此顺便一谈。埃及人信仰的对象最主要的为神灵、为灵魂。神灵种类极多,最主要者为太阳神,即创造者,亦即行善者,更是对死人之最后审判者。这神有妻有子,合成父母子三位一体之神,其名称则各地不一。赛洛伯(Charles Seignobos)氏在其《古代文化史》(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一书中,有一种极明白之解释,兹述其大意如次:<br />主要之埃及神为太阳神,为创造者,为行善者,为洞悉万事万物者,为对死人作最后之审判者。这神有妻有子;凡埃及人皆崇拜这父母子三位一体之神,但不予以同一之名称而已;每一地方有其特别名称。例如孟斐斯,父神被称为布哈塔(Phtah),母神为塞克赫(Sekhet),子神为印茂士(Imouthes);在阿比陀(Abydos),父神为奥西里(Osiris),母神为爱西士(Isis),子神为和拉士(Horus);而在特比士(Thebes),则父神为阿蒙(Amen),母神为茂士(Mouth),子神为康斯(Chons)。又一省人民有奉他省之神者。且埃及人以为其他神灵皆出于此三位一体之神。此三位一体之中的主神奥西里为太阳神,亦有其历史。由埃及人看来,由古代伟大之民族看来,太阳乃最有力之物,故得为神。太阳神奥西里被夜神塞特(Set)所杀,其妻太阴神爱西士深为哀悼,收其尸而葬之,其子新兴之太阳神和拉氏遂杀其剌客,以报父仇。<br />奥西里的含义极多,福来采(J. G. Frazer)氏在其《金枝》(The Golden Bough)一书中归纳为四个意义:一曰谷神,二曰树木的精灵,三曰生产物品之神,四曰裁判死人生前善恶之神。氏之解释大意如次:<br />一、奥西里为谷神,这可就举行祭祀的节日看出。祭这一神的节日总在播种之时。祭祀之日,埃及人以泥土塑一偶像,举行一种葬埋之礼,以之埋于地中,以便迨新收获时,复活起来。这种礼节实即以幻术求丰收的仪式;在祭司们把这个神隆重供奉于庙宇以前,埃及农民在各自的田土上料早已实行过。<br />二、奥西里不独为谷神,而且为树木的精灵。这一个意义,恐怕是奥西里诸含义中最原始的一义;因为对树木的崇拜,在宗教史上,远较对谷物的崇拜为早也。<br />三、奥西里被视为生产物品之神,亦即具有一般的生产能力之神。祭祀的仪节,似出于一种以幻术求种植繁荣之习俗。<br />四、奥西里为裁判死人生前善恶之神。埃及人不独相信人死了会在另一世界再活,而且不惜以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去设法使其赶快再活。因此他们在置死尸于坟墓之时,就无异于把死者交给奥西里,由奥西里使其从泥土中复活,转入永生之途。<br />上述四种意义,几乎都归结到一个“生”字,很可看出埃及人对于“生”之强烈的欲求。其次埃及人相信人死了,其灵魂仍活着。灵魂既活着,终必有栖息的地方,于是设法保存尸体,使不腐朽,以为灵魂栖息之所。要使尸体不朽,埃及人便发明了一种防腐术(mummification),以防腐的香油涂在尸体上,更扎以布,使成干尸。干尸置于柩内,埋于墓中,便可保存长久。神灵的信仰与灵魂的信仰,几乎是埃及发展文化的两大动因。金字塔时代的埃及文化,其遗迹保存到现在的,有建筑、有雕刻、有图画、有文学等。这几项文化的遗迹,几乎项项都与上述两种信仰有关。建筑包括供奉神灵的庙宇,包括葬埋尸体的坟墓,包括坟墓旁边祭祀死人的飨堂。而雕刻、图画等又几乎全在庙宇、坟墓、飨堂的墙壁上表现。至于文学的残篇,见于坟墓中者,亦多歌诵神灵的诗文。建筑、雕刻、图画、文学为狭义的高级文化,都直接随宗教信仰而产生;至于广义的普通文化,直接或间接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者,更不知凡几。斯密兹(G. E. Smith)氏与帕尔利(W. J. Perry)氏等见到埃及人对灵魂信仰之深,直接支配了文化,竟认防止尸体腐朽之努力为埃及一切文化之渊源。    <br />帕尔利氏于其《神与人》(Gods and Men)一书中提到近来文化史的研究,以为文化进步的动因,与埃及人对尸体的防腐术有直接关系。斯密兹氏于此,表示钦佩而惊奇。他以为这种说法虽似奇特,然有一点可以断言:即埃及、印度,以及其他地方,最初所有神的观念,都系于一个复活的国王。国王死了,尸体被保存着,后因某种适当的仪式,乃复活而成神。死人复活的观念似由对尸体的防腐术而流行。凡加冕礼、结婚礼、医生开业礼、寺院祭祀礼,以及神仙观念、永生观念等,都是实行尸体防腐术的扩充。这种防腐术又必然与图画、雕刻、木工、石工等等技术的进步联在一起。因此之故,就说防止尸体腐朽之诸种努力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动因,亦无不可。埃及人以为尸体的不朽,就是生命的延长。要化有限之生为无限之生,必须用种种方法。凡宗教的仪式、戏剧的表演、音乐的演奏、加冕的典礼、结婚的典礼,以及其他一切欲求的表现,在埃及几乎无一不是缘着防止尸体腐朽之一念而形成。防止尸体的腐朽,埃及人以为是达到永生的最要法门。因此凡用于防止尸体腐朽的材料,都成了神圣不可侵犯。<br />“古封建”时之文学  金字塔时代的遗物,考古学者所发见的,为塔墓及墓中所藏的东西。“封建”时代的遗物,考古学者所发见的,为崖墓(cliff-tomb)及墓中所藏的东西。塔<br />墓多在尼罗河下游平坦之地,系由中上游运到青灰大石块,在平地上累砌而成;崖墓多在中游,系就当地天然崖石之旁凿洞而成。崖墓遗物所代表之封建时代,历时也有好几世纪,然以公元前二〇〇〇年左右为最隆盛。金字塔时代的政治是神统政治,国王是代表神的。封建时代的政治仍是神统政治,国王仍是代表神的。不过封建时代,各地方首长,亦即贵族,能在某些条件之下,获得国王赐与的土地,自己权力很大,俨然为封建领主。封建领主所藏种种文书,亦即埃及最古之文书,考古学者从崖墓中发掘出来的很不少。这些文书都是巴比拉(Papyrus)纸制长卷,都是固封在瓶中,陈列在贵族图书室中之书架上者。其中有世界最古之故事书:如亚洲旅行探险的故事,如红海以外无名洋中水手遇险的故事,如古巫士所演种种奇迹的故事等等是也。这些故事中,有的叙述贫人的苦痛,有的叙述人类前途的黑暗,有的叙述光明时代的到来,有的希望统治者以慈悲为怀,有的预言贤明的国王即将出现。红海以外无名洋中水手遇险的故事,俨然若《天方夜谈》(Arabian Nights)中“辛巴水手”(Sindbad the Sailor)之故事,为四千年以前埃及男女小孩所熟读之书。其中水手自述有云:<br />在船上的,扩都遇了险,没有一个逃脱了的。只有我,则被海浪冲到岸上。我一个人独自睡在林中,昼夜不起,凡经过三日;与我为邻的,仅有我自己的一颗孤心。是后,我爬出树林,觅取食物,所见有无花果,有葡萄,有一切美丽的蔬菜。<br />水手继又述及他自己被一个雄伟凶猛留有长须的人所获;其人后经证明为红海中孤岛上的国王,其地正在到印度洋的入口处。国王留他住居三月,待他极优,后又以宝物很多,遣他赶回埃及。就形式言,这故事书只是一小小的纸卷而已:其宽不过六吋到十二吋,长亦不过三十呎到四十呎。不用的时候,卷成一卷。我们由此可知埃及古书都是一卷一卷的。<br />封建时代崖墓的前面,也有飨堂,系祭祀死者的场所。飨堂的墙壁上也有雕刻,也有铭文。考古学者所见铭文中有一处系贵族自述其仁民而爱物之美德者。其言有曰:<br />人民的女儿没有受过我的侮辱,寡妇没有受过我的欺凌,农民没有受过我的虐待,牧者没有受过我的驱逐。在我的辖境以内,没有人遭过灾难;在我执政之时,没有人挨过饥饿。每当天灾降临,我便开放我最优的庄田,任人耕种,保全人民的生命,供给他们的食粮,使无一人遭受饥饿。我对寡妇有所赐与,如同他有丈夫时一样,毫不加以非礼;我对贫人有所赐与,从不任执行者依势欺凌他们。<br />上面这段,是贵族自述如何爱护人民的。但也恰恰暗示当时的贵族对人民如何残酷。仁民而爱物的美德之值得夸耀,恰恰证明当时的贵族多是残暴不仁的人。<br />帝国时代的武力  封建时代的遗物,考古学者所发见的为崖墓及墓中所藏的东西;帝国时代的遗物,考古学者所发见的为神庙及庙中所藏的东西。墓,无论是塔墓或崖墓,都是埋人的;庙则作供神之用。庙的建筑之精致,规模之宏大,正表示当时国力雄厚,财物丰富。崖墓遗物所代表之封建时代,以公元前二〇〇〇年左右为最隆盛;后遭海克沙人(Hyksos)之侵入,到一八〇〇年以后便衰微了。神庙遗物所代表之帝国时代,据布勒斯特(J. H. Breasted)氏估计,约在公元前二五八〇到一一五〇年之间。封建时代的政治是神统政治,而以各地贵族首长,分占封建领地,为其特征。帝国时代的政治仍是神统政治,而以国王创造武力,扩大版图为其特征。帝国时代的武力之构成,首为马之输入。特比士(Thebes),亦即帝国时代之首都,有卡纳克大庙(Temple of Karnak);庙的墙壁上有各种雕刻图案;图案中有国王站在战车上的雄姿;战车之前就是拉车的马。金字塔时代的遗物中,没有马的遗迹。封建时代的遗物中,也没有马的遗迹。马之出现于埃及,大概是封建时代结束以后,从亚洲方面输入的。马既输入,战车乃随着出现;至是埃及入学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术,埃及国亦渐成伟大的军事帝国。<br />在帝国时代,国王自己,就是战将,统率着组织完备的大军;军人多是弓箭的射手,有大批战车随之。凭着这等武力,国王乃四出征战,扩大版图:亚洲方面,武力直达幼发拉底斯河(Eupharates)流域;非洲方面,则沿尼罗河直上,达第四瀑布的地方;欧洲方面,则占领爱琴海(&AElig;gean Sea)中许多岛屿。因此造成空前伟大的军事帝国。所谓帝国,就是许多民族直隶于一个强有力的民族之下的组织;照谟尔根(L. H. Morgan)的讲法,有时又叫民族联盟(confederacy of nations)。埃及帝国,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到十二世纪告终,历时凡四百余年。这种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的性质颇相像,与中国秦汉帝国的性质也颇相像,都是由极小的氏族(gens)单位逐渐演化而成的最大结果。人类的团体,在新石器时代或半开化时代,就只有规模极小的氏族。后因生活上的需要,如抵抗外侮而互相联合,或向外侵略而互相征战,氏族乃合并成规模较大的部族(tribes)。部族依同样的道理,又合并成规模较大的民族(nation or people)。民族又依同样的道理,又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帝国或民族联盟(empire or confederacy of nations)。由氏族到部族,由部族到民族,由民族到帝国,所经历的,是一个极长的历史过程。在这长期历史过程之中,人类的团体,固然愈扩愈大;社会的阶级,也愈分愈明。由氏族到部族的转化期间,正是由共有经济到奴隶经济的转化期间;这期间社会阶级开始分殊。由部族到民族,更到帝国的演进时代,正是奴隶经济的全盛时代,这时代社会阶级完全对立。<br />至于前述的埃及的封建时代,正值由部族到民族的时代,布勒斯特(J. H. Breasted)氏称之为“古封建”(ancient feudalism),与中世纪的封建不同。中世纪的封建,是地主阶级支配农奴阶级的方式;古封建则是强大部族支配弱小部族的方式。埃及的古封建与中国殷周之际的封建颇相像。中国殷周之际的封建,也是强大部族支配弱小部族的方式,与中世封建或门阀支配庶民的方式不同。<br />埃及帝国之开创人物,当首推哈特休女主(Queen Hatshepsut)。公元前十五世纪后期,女主执政;时值国运隆盛,乃大兴土木,于特比士(Thebes)城,重修卡纳克庙(Temple<br />of Karnak)。庙长约四分之一哩,其材料皆自远方运来。运材料之大船,及运输的景况,雕在庙之墙壁上;船之上方,刻有铭文,考古学者尚可识别。<br />铭文有云:王船所载,丰富非常。有红海南端彭特(Punt)地方之种种奇物;有东方圣地所出各种香木;有松香末蕊,有松香树枝;有乌木,有象牙;有青金,有肉桂;有化妆用之种种香料;有猿猴猛犬之类;有南方虎豹之皮;甚至各地土人及小孩等,亦一并载归。自古以来,未见王室之载运有若是之丰富者。<br />奴隶经济发展到极端,王室所取于民间的物品太多,不能直接消耗,必须转变形式,始能享用。凡大兴土木,采办远方珍奇物品,是古代帝国盛时,王室之常事。哈特休女主之所为,只是一个例证而已;中国秦皇汉武之所为,有许多也是这一类的例证。<br />继哈特休女主之后而执政的为索谟第三(Thutmose Ⅲ),史家称他为古埃及之拿破仑,因他有极伟大之武功也。索谟第三于公元前一一五〇〇年执政,历时约五十余年,其中有二十余年之大战。大战情形,均可于卡纳克庙墙壁上之铭文见之。在这二十余年中,他曾摧毁西亚方面许多国家,并入自己帝国的版图之内。爱琴海中许多岛屿,也设有总督管理。最近的过去,考古学者在克来特(Grete)岛上发见金碟一个,就是索谟第三敕命其功臣为爱琴海总督的纪念物。碟上有铭文曰“海中诸岛之总督”云云。这总督所辖之地方为爱琴海中诸岛及小亚细亚沿海诸地。<br />埃及势力之消长  前面各节所述,都是埃及内部的情形。至于埃及与外界的关系,从没有提及。埃及自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开始由半开化走向文明阶段;后创独立国家,发荣滋长,历时二千余年。到公元前二〇五〇年左右,有阿剌伯游牧蛮族海克沙人(Hykros)开始进犯,占领尼罗河流域,统治埃及近五百年。自公元前一七〇〇年以后,埃及人不堪外族压迫,开始反抗,卒于公元前一六〇〇年一战获胜,驱走海克沙人,恢复独立。此后不久为埃及帝国全盛时代,为时亦近五百年。后来帝国盛极转衰,到公元前六七四年以后,又被亚述帝国所征服,自亚述统治之下再度恢复独立之后不久,又于公元前五二五年时被波斯人所征服。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亚力山大征服波斯人,埃及亦随着沦为马其顿帝国的一省。自此以后,亚力山大的一名大將托勒米(Ptolemy)自立为埃及国王,予埃及人以一种有名无实之独立。直到公元前三〇年的时候,埃及又成了罗马的一省。<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3:56:36 | 只看该作者
二  西亚文化区<br /><br />弧形肥区之大势  所谓西亚,系指亚洲极西部之一大片土地而言;其北有里海、黑海;西有地中海、红海;东南有波斯湾、印度洋。古代文化中心所在,为一弧形肥区。肥区之左端或西端为地中海东岸之巴勒斯坦;肥区之右端或东端为波斯湾北面之巴比伦。两端向南包围,若军队之左右两翼;中部向北凸出,因成新月样之弧形。肥区之北,为山岭地方,多山居民族;肥区之南,为沙漠边沿,多游牧民族。幼发拉底斯(Eupharates)与底格里斯(Tigris)两河,均自北方山岭地带发源向波斯湾注入,为构成弧形肥区之主要源泉。肥区之南,阿剌伯半岛之北为一大沙漠湾;沙漠湾边沿的人民,为游牧的塞族人(Semites)。古代西亚的文化,几乎全是塞族人占驻着肥区而创造的。例如东端巴比伦地方,最初原住有苏末人(Sumerians),后来游牧的塞族阿卡提人(Akkadians)及阿母利人(Amorites)相继侵入,创造文化。更如中部,著名的亚述帝国,即是由游牧的塞族亚述人(Assyrians)所创造的。再如西端巴勒斯坦地方,最初原住有甘纳尼人(Canaanites),后来游牧的塞族犹太人侵入,占领其地,创造文化。因为这个区域土地肥沃,便于农耕,凡占领其地,经营定居生活的,都能创造文化,或传播文化。<br />肥区东端苏末人之生活  肥区东端,即幼发拉底斯与底格里斯两河的下游。两河平行,流至离波斯湾约一百六七十哩的地方,彼此非常接近,把中上游的肥土,带到这里,构成一个平原,称为施纳平原,或巴比伦平原(Plain of Shinar or Babylonia)。不过巴比伦最初只是一个很小的村落,直到公元前二一〇〇年以后,才渐渐著名,故我们仍应称之为施纳平原。这平原之宽,不过四十余哩;其长自波斯湾沿岸起计算,也不过一百六七十哩;可耕之地大概不出八千方哩。其地与地中海为同纬度的地带:冬季多雨,夏季干燥;不过雨量也非常少,【有插图,缺失,78页图】耕种田园,均须人工灌溉。灌溉得宜,出产最富;主要的财富,都出自农耕。这个地方自古即为种族斗争之所在:例如山岭的苏末人、游牧的塞族人在这里争斗,几乎有一千年历史,到公元前二一〇〇年左右,方告结束。<br />苏末人为一种山居民族(mountaineers),与肥区以南,阿剌伯沙漠边缘游牧的塞族,没有血统关系;与肥区以北,早发迹于里海东北的印欧民族(Indo—European peoples)也不相<br />干。就考古学者所发见的石刻遗物看,其中有雕刻的苏末人图形;他们留着短发,围羊毛裙。当新石器时代,他们就已从东部山岭中冲入施纳平原肥沃之地。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他们就休养生息于其地,发展农工商各业,因之其地也叫做苏末(Sumer)地方。<br />他们栖息的地方,就考古学者所发见的泥砖小型房屋遗址看,多沿着幼发拉底斯河岸北上;底格里斯河沿岸,这类遗址却很少,这大概由于该河两岸高&lt;纵&gt;[耸],不易利用河水以灌溉田园也。幼发拉底斯河春季水涨,苏末人便将沿河水闸打开,让水流入内地之小溪,以便随时作灌溉之用,这与尼罗河沿岸居民之所作为是一样的。苏末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就已经营农耕而兼畜牧的生活。农耕方法,已知用犁,且知以牛拉犁。种植之物,有大麦小麦等;麦种沿用埃及方面的称呼,恐怕是从埃及输入的。畜牧方面,他们已知饲养牛羊;牛羊的皮毛可充衣物之用;牛羊的乳与肉,又可以充食粮。至于器用方面,就考古学者从古墓中发见的遗物看,有陶器,有金属器物。陶器除供日用之外,尚用作埋人之器,俨然棺材一样;人死了即盛入一个陶缸,更以一个陶缸盖好,埋入地下。金属器物,则有金器、银器、铜器等。当时已由半开化的新石器时代,进入文明的金属器时代了。因之工业制作已很发达:有木工业,如播种器等之制作;有石工业,如石印等之制作;有陶工业,如陶瓶等之制作;有金属工业,如武器及一切金属工具等之制作。至于建筑,虽用泥砖,然其技术已经很精:有普通房屋的建筑,有城市的建筑,有庙宇宫殿的建筑等等。农耕畜牧制作等等都发达了,商业自然也随着兴起来。他们运输货物,用舟用车用骡;计算货物,则有以六十为基,依十而进的数目;今日计时,尚用六十分、六十秒等制,便是从苏末人中传下来的。苏末人衡量货物,其主要之重量单位为米纳(mina),一米纳分为六十协克(shekel);一米纳之重,约与英国的四磅相当。至于记载货物之买卖,则有二种楔形文字。商业进行的地方,就在各城市里,当时的城市生活,就发掘的遗址看,已经是很发达的了。<br />以上是苏末人之经济生活。至于政治生活,也可从许多方面推知。当公元前三〇五〇到二七五〇年的时候,苏末人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社会阶级也随着农、工、商各业之发达而分殊。当时的社会,凡可分为上、中、下三阶级。上述农耕、畜牧、工商各业的人民,多是自由人民,可以算作中层阶级。中层阶级以下的为奴隶,他们替奴隶主耕田,自己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中层阶级以上的为大地主、为贵族、为国王、为官吏、为祭司、为武士等。他们占有大部分土地,构成政治重心,造成城市王国;公元前三〇五〇年以后的三百年,可以说是苏末人的城市王国的全盛时代。城市王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为对外作战、为监督农耕、为发展灌溉工程、为维持工商秩序等。其政权的基础,也如埃及一样,不是民意,而是神意。每一城市王国,有其保护之神;国王主持祭祀,自己便是主要的祭司;执行神意,也便是神的代表。自国王以下,凡祭司、官吏、武士等,都依附国王,都属统治阶级。施乃德(Hermann Schneider)氏于《世界文化史》(The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书中述此最详,其大意如下:<br />神的宠臣,神的忠仆,就是国王;国王也属人类,但他是主宰,高出众人之上很远。例如国王乌力纳(Ur Nina),出现于神前,原为一家之主,为父为夫,与常人无异;然同时却为其人民之绝对无上的统治者。苏末人的城市国王,自己就是祭司;王与神之间,没有另外的祭司阶级。他们是英勇的武士,也是能干的商人。大城市国的国王,或全国的共主,是依循神意由小城市国王的地位升上来的,似乎可以放弃俗务:他有官吏、有祭司、有武士、有商人等为他服务,但这些都只是他的仆人。<br />官吏阶级,亦即专记事的阶级之出现,大概出现于文字已经通用的时候。当时对内的统治,对外的交涉,全凭文字以为助,故官吏阶级一时重要起来。但后来时代渐渐前进了,文字之用虽仍稀奇,官吏却不重要了。文字虽仍是一种很高的技术,能写的人却很多了。<br />祭司阶级是很发达的,这由国王的许多祭司头衔可以想见。但国王自己支配着整个祭司阶级,他自己就是高级的祭司。诚然,在技巧一方面,国王须请教于专门的祭司;但供神的学问尚在幼稚时期,尚未专精到事事要向祭司请教。<br />武士阶级,也是有的。巴比伦古史诗中之吉加米(Gilgamesh)便完全是一个武士。但武士之来源,大概只是古时之斗士而已。苏末人当权时的巴比伦人之作战,采密集方式,各人持枪戴甲,排成行列;国王亦身列前排,与敌人亲自战斗;后来的方阵战术,大概即由此演成。至于商人阶级之重要,也可以由许多文献证明。当时国王的商业特权,以及许多祭司的商业利益,都需要有一个商人阶级,运输阶级,出来处理。<br />苏末人之宗教生活,又与经济生活及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苏末人所信之神凡有种种,其最高者叫恩立尔(Enlil),为众神之父,亦即气神,古城尼帕(Nippur)亦即首都,有泥砖筑成之庙,专供此神。庙建在山顶,庙之周围,有储藏物品之库,有办理祭事之厅。此外更有砖墙包围,成一大圈。国王、祭司、专司书写之官吏等等,都住在这围墙圈内。其他城市莫不各有其保护之神,不过恩立尔神之地位为最高而已。苏末人之政治,也如埃及一样,也是神统政治(theocracy)。国王即神之代表,神意即民意;国王之施政,几等于祀神,等于实行神意。且国王就是最高的祭司,住在庙旁,对其所统城市王国之一切政令,即由此发出。神庙之所在,亦即政府之所在。苏末人的宗教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关系之密切,于此可见一斑。至于他们的宗教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之密切,可于人民祀神的仪节看出。人民常按固定期间,到尼帕城的神庙举行祭祀。他们备有各种祭品,其中最主要的为一头山羊,一瓶清水。水瓶里插着几根棕树嫩枝,象征着土地之生产能力,及所种植物之滋长繁荣。苏末人以为他们的土地之能有生产,全凭神力帮助:每年春季,河水高涨,他们以为正是神力帮助生产之所为。棕树嫩枝,后来演变为“生命树”的象征,常雕刻在石器或金属器物上,到处流行。人民所祀之神,并不止此最高之神而已;凡地神、天神、海神等等,他们都一一分别祭祀。他们祀神之用意,无非求神赐以丰收及一切幸福,并免去灾祸。凡此种种,可见当时苏末人的宗教生活是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br />苏末人之文化举例  这可拿文字、历法及雕刻等以为例。苏末人为着生活上的需要,如买卖的记载、政令的发布等,很早就创出一种图画文字(pictorial writing)。如牛作█,鱼作█,足作█,星作█,日作〇等等是也。图画文字后因适应书写工具及材料之特质,渐渐变成所谓楔形文字(cuneiform writing)。笔画变成楔形或尖劈之形,图画的意味亦随着消失或不明显;如█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〇变成了█。便都不像原来所画之图了。书写之工具,与笔相当的为芦尖;书写之材料,与纸相当的为泥砖。泥砖软而未干之时,以芦之方尖在砖面上按去;每按一下,即成一尖劈之形。集若干尖劈之形,略似原来图画之样,即成楔形之字;砖上按满了楔形之字,然后烤之使干,即成字砖,其功用与文书一样。许多字砖拼在一块,可成长篇文章。早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纪的时候,正当早期城市王国之末期,这类字砖尚有遗在地下,被最近考古家发见者。其中所载,都是买卖上的事情。楔形文字,初期大概只重形体,后来渐重音读;发展到最后,竟有三百五十个音符。每一个音符,常包括几个笔画,代表一个音节,亦即代表一个字。至于每一个笔画如何读法,苏末人却没有确定。因此楔形文约只有代表音节的符号,却没有拼音的字母。因为没有拼音的字母,于是没有拼音;没有拼音,则一字便只有一音。然而事实上音符有限,文字很多,想来同音异字的现象必也很多。<br />其次历法,苏末人早就有一种发明,即以月为标准的阴历是也。苏末人中专司书写或记录的官吏,为着自己记事方便起见,常以月之圆缺一次所需的日数作为一个月,以十二个月作为一年。至若一年完了,季节或还没有到,他们便设一个额外之月,把所余的日数容纳下来,俨若如今的闰月。他们这种既不方便、又不正确的历法,后来竟被犹太人与波斯人继承下来,即今日之犹太人与回教徒,还有沿用之者。苏末人对于年之累积,也如埃及人一样,不以数计,即不称一年、二年、三年等,而以一年之内所出现的大事,作为一年的特别称呼。  <br />再其次雕刻,苏末人也早就有所发明。今日考古学者所见到的,有金属器物上的雕刻,有圆筒石印上的雕刻等等。<br />最近考古学者发见有一早期巴比伦时代城市国王之银瓶,颇为完整;瓶上雕有一狮头鹰,两翼张开,两爪又分别踏在两个站立之狮子上。这两个狮子站立的方向恰相反对,彼立又各口含一小山羊。整个图案所表现的,只是统制宰割等意义。然而这却是早期苏末人装饰艺术的楷模,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这狮头鹰与两个狮子又恰恰为古苏末人中勒格城市王国(City-kingdom of Lagash)的象征符号。这象征符号后来传到欧洲,直到今日,凡国王或民族艺术品上之装饰图案,还常用这象征符号。尤其鹰的图案流传最广,普奥俄及其他欧洲民族申常常出现。最后美国人又予采用,成为美式飞鹰,实则五千年前苏末人之装饰艺术品中的图案也。<br />至于圆筒石印,考古学者也有发见。这种印是用来在泥砖文书上代替签字的。有一印上雕有一个站立的人形,旁边有三个楔形文字;这大概就是私人的印章。其雕刻是凸起的,要用的时候,拿出来在尚未烤干的泥砖文书之末滚一下,其功用几等于今人的签名盖章。巴比伦古城市废墟遗物中,此类圆筒石印为数极多。这种雕刻,流行的时代极长;据学者研究,自公元前三千年到五百年,整整有二千五百年之久。<br />此外他种石上雕刻,图案式样极多,有的表示国王领导方阵作战之图,有的表示游牧塞族战争失败,士兵行动混乱之象。凡此种种,都足以表示古苏末人之实际生活。<br />游牧的塞族占领肥区  当公元前二七五〇年左右,苏末人的全盛时代快过去了,有一支塞族的游牧人,以阿卡提(Akkad)地方为中心,发展其势力。他们就叫阿卡提人(Akkadians),以沙光(Sargon)为首长。沙光率领游牧群众,侵占苏末人的领土,自立为施纳平原的统治者。占领苏末人的领土之后,复领众西向,直达地中海滨。沙光实为塞族史上第一个伟人,首建西亚民族国;其国土东起两河下游,西达地中海东部沿岸。他在两河流域所留之痕迹,可以说千古不磨。<br />阿卡提人既已侵入苏末人的领土,便与苏末人混杂起来。游牧民族的阿卡提人与山岭民族的苏末人杂居久了,生活乃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的武力固然压倒了苏末人;但在文化方面,却只有投降,向苏末人诚心学习。这有好些实例可以证明:<br />一、学习文字。阿卡提人原来没有文字,自从占领了肥区以后,便学习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于是游牧的塞族语言,可用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一一写出。<br />二、经营定居。阿卡提人原来过的游牧生活,他们的居所,就是帐篷,可以随时拆散带去。自从占领了肥区以后,便抛弃游牧生活,经营定居,也知用砖建屋。<br />三、建立政府。在游牧生活中,并无政治组织。到了定居的阶段,便要组织政府。这件大事,也只好向苏末人学习。   <br />四、采行历法。阿卡提人在游牧生活中原无历法。自从占领了肥区以后,要经营农耕,要知道季节,非有历法不可,这也只好请教苏末人,终于采用他们早已发明了的历法。  <br />五、采行苏末人的度量衡等制度,学习做买卖的方法。<br />六、更把苏末人的雕刻艺术挺进一步。苏末人的圆筒石印雕刻,本已很精;阿卡提人则将此推进到非常完备的程度,虽艺术意味不多,而实用则很大。<br />到公元前二五〇〇年以后,阿卡提人原来勇敢刚毅耐苦的精神,渐为优裕的城市生活所腐化。这时被压迫的苏末人乃开始反抗。反抗相当成功,有三个城市,在乌尔(Ur)古城领导之下,先后获得领袖地位。至是阿卡提人为势所迫,只好与苏末人修好,建立所谓两合国。彼此都自认为只是这两合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面完全压倒另一面者。两合国留下的遗迹虽不甚多,但其隆盛的时期,凡超过三世纪之久。<br />汉谟劳比时代之巴比伦  当两合国盛极转衰之时,另有一支游牧的塞族人,叫做阿母利人(Amorites),自地中海东部沿岸叙里亚(Syria)地方向东发展,沿幼发拉底斯河直下,达施纳平原,于公元前二二〇〇年以前不久,即已占领了巴比伦。他们以巴比伦为根据地,向外扩充势力,想完全占领两合国。经过一百年的冲突之后,阿母利人中出了一个伟人,名曰汉谟劳比(Hammurapi);这是游牧的塞族史上沙光以后的另一伟人。汉谟劳比征战三十余年,把新自山岭地带侵入苏末人中的好战民族伊兰人(Elamites)驱逐出境,占领苏末人自创的许多城市,终获胜利。他又扩大巴比伦的范围,建立首善之区,至是小小的巴比伦村落,始成为两河流域一个大国的国土之称;其全盛时代,约在公元前二一〇〇年左右。两河流域第一段历史,所谓古巴比伦时代,自苏末人开始,至是才告完成。汉谟劳比时代之巴比伦,可从两方面讲:一曰新秩序之创造成功,二曰人民生活之发展进步,兹分述如次:<br />(一)汉谟劳比之创造新秩序,首在加强中央与地方之联系。联系的方法厥为利用文书。考古学者发见汉谟劳比时的砖制文书,不下五十余通。<br />中央发布政令,全凭这些文书,下达于各地方官长;各地方报政,或对中央有所请求,也全凭砖制文书,上达于中央。文书中有的命令各地官吏赶到巴比伦参加一种刈割羊毛的典礼。盖游牧生活的传统,不忍放弃也。有的命令地方官吏维持幼发拉底斯河的航行,这是肥区的重要工作之一,与人民生活关系极密。有的命令税收人员,奉行法令,毋得舞弊营私。有的命令官员保护神庙的财产。有的命令官员昭雪人民的冤屈。凡此种种,有如今日中央对地方的下行文书。<br />其次为颁布法典。考古学者发见公元前二一〇〇年左右,汉谟劳比所颁伟大法典的原文。法典条文刻在一个高达八呎的石柱上。文字则用阿卡提人中流行的塞族土语,而不是用的苏末人的楔形文字。柱之周围,都已刻满,一共有三千六百余行。<br />石柱上端,雕有两个像:一为太阳神(Sun-god)的像,坐于右边;一为汉谟劳比的像,立于左边;这图案所表示的为汉谟劳比王接受太阳神的法典之意,也是神统政治的一种表现。法典的来源,不外旧有的成文法律,社会生活的各种习惯,以及新增的条文。三者合并,组成系统,为历史上空前的伟大法典。法典的精神,可从下举各项看出:一、对于寡妇、残废及贫苦等人应得的公道保障,有所规定。二、对于婚姻关系有所规定;当时男女的婚姻,都由法律规定,法律条文则具见于法典中。三、对于妇女的地位有所规定;巴比伦的妇女,据说一如埃及的妇女,也颇有地位,甚至有充专司文书一类之官职的。果如是者,则当时的女子,必已受有学校教育;关于这点,下面仍要提到,这里且不多述。四、至于特别重视的原则,厥为“报复原则”,亦即“以耳还耳、以牙还牙的原则”。例如房子倒了,压死了房主一个小孩,则造房子的工匠,依法亦必牺牲一个儿子。<br />(二)汉漠劳比,以新兴的游牧贵族,在古文明的肥区,凭着政治的技术,法典的条文,正当战胜之后,乃很顺利的创出一种新的秩序。在这新秩序中,人民的生活乃大进步。当时人民的生活,可从三方面讲:一曰经济生活,二曰宗教生活,三曰文化生活。<br />汉谟劳比时代,巴比伦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前所未有。出产以农品为大宗;最著名的有谷类与枣类。但也有牲畜,牲畜之皮与毛亦为出产大宗。工业方面,以毛织品为大宗,毛织品的衣物,在西亚极为普遍。金属器物,则已由铜制的渐渐演变为青铜制的了。至于铁制器物,还不甚流行;铁之普遍使用,较汉谟劳比时代还要晚一千年左右。当时的商业,较往日为盛行:往日巴比伦商人用骆驼商队,仅只能往来于各城市之间;汉谟劳比时代,则能远出国外了。他们经商常到幼发拉底斯河上游;到的次数多了,有一商业中心名叫哈兰(Haran)城者,竟被称为商旅城。该城当日堆积货物的遗迹,至今尚可看出:有些破烂包裹,一面印有商人名字,另一面遗有以绳索包扎之痕迹。商用圆筒石印以及砖制楔形文书,到处可见。这些文书都是巴比伦商人、叙里亚商人及肥区以北山岭地带的商人等所共同了解的。由此又可见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经由商人之手,曾在西亚方面流布极广。各城市的买卖场所常在神庙;神庙拥有很多土地,可以处理商品,可以贷出货款,俨然若今日的银行。当时还没有钱币,但一定重量之银块,则极通行。<br />经济生活与宗教生活也颇有联带关系。例如上述买卖的场所,就在神庙,即是一端。汉谟劳比时代人民的宗教信仰,与经济利益,颇为一致。宗教既不为贫苦而伸张权利,亦不为本身利益而反对富豪。宗教的用意只在求神赐福,免去不幸。当时所信之神,凡有两类:一般人民所信者,为苏末人时代的诸神;至于巴比伦城市居民,则以政治地位优越之故,把塞族人的神马杜克(Marduk)移入,位于旧有塞族诸神之上;凡苏末人的神恩立尔(Enlil)得势的地方,便以马杜克代之。再者亚洲的爱神伊士答(Ishtar),当时在巴比伦亦颇有人信仰。信神的最大好处,在能预卜祸福的前途。预卜的方法为羊肝上斑点纹路的意义之解释。祭神的时候,必杀羊以为祭品;羊的肝上,自然现出一些斑点及纹路。这本是任何羊肝上都有的,但当时的祭司,亦即预卜吉凶祸福者,必以为这是神意的表现,以为这可以预示祸福或吉凶。把祸福吉凶,从这些斑点纹路上看明白了,便一一记录下来,俨然若中国殷商时代之灼龟观兆。中国殷商时代之预卜吉凶祸福,常于龟甲之里面凿一小凹,以火灼之,则表面必现出纹路:卜者从这纹路的方向,据说可以看出祸福吉凶来。公元前二一〇〇年左右,巴比伦的泥制羊肝模型之遗物,至今尚有可见。凭视察羊肝斑纹,以预卜吉凶祸福,虽极不近理;然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却是极寻常的事情。人生的吉凶祸福,本来全凭各人自己努力的情形以为断;汉谟劳比时代的人民竟要取决于卜者,此又可见宗教生活与经济生活之不可分离。<br />至于高级的文化生活,表现于建筑、雕刻、图画各方面者,至今所见遗物不多,不能看出全貌。巴比伦的建筑,多用泥砖;泥砖易毁,故留存至今者,只有许多建筑的废墟或小泥堆。因之建筑艺术的本身,固无从知道;而雕刻图画等艺术,因无所附丽,也极少留存。惟从巴比伦若干建筑遗迹看来,有一事颇可注意,即拱门的建筑是也。拱门的建筑式样,后曾传入欧洲。此外庙塔的建筑,也很重要。塔本在庙旁,但遗迹之中,虽偶见残余的塔,而庙则几乎无迹可寻;否则我们当可看出汉谟劳比时代宗教与艺术之密切关系。文化生活方面,唯一可观的项目,要算学校教育。例如预卜占凶祸福的人或祭司,或卜者,都是知书识字的;又如服公务的一切官员,如长民的,如收税的,如执法的,也都是知书识字的人;甚至女子,也有服公务为官员的,当然也必知书识字。这些人的教育,是从学校得来的;学校所在,常在庙里,或与庙连在一块,这又可见教育与宗教有若干联系。学生的要务,为练习书写。汉谟劳比时代之学校,有一所遗址,曾被考古学者发见,其中留有学生作练习用的泥砖不少。他们练习时,只在软而未干的泥砖上画横线,或直线,或斜线。迨手画活了,这三种线也画好了,便开始作字;文字的作法也学会了,便开始抄写旧存文书。当时能书写的人,大概是很有希望的人。遗物某砖制文书上有一成语曰:“凡精于书写的技术者,其前命途之光明有如太阳。”此又可见当时重文的习惯之一般。<br />汉谟劳比的黄金时代,并不甚长;他还在世的时候,北方有一种善骑射的山岭民族,叫做卡色提人(Kassites)侵入肥区。经过卡色提人蹂躏之后,又有另一支游牧的塞族人,以亚述(Assur)为中心,向外发展。他们就叫亚述人(Assyrians),后来竟创立空前未有的西亚大帝国,统一西亚全境,开创两河流域的第二段历史。<br />亚述势力之成长  两河流域之第一段历史,首由苏末人开始创造;苏末人势力所达之处,为两河下游的施纳平原,其中心所在为尼帕(Nippur)城。继由塞族人发展完成;塞族人势力所达之处,也为两河下游的施纳平原,其中心所在,则为巴比伦(Babylon)城。第二段历史,由亚述人开始创造;亚述人势力所达之处,初为弧形肥区之东北角,其中心所在为亚述(Assur)城。尼帕城位于幼发拉底斯河沿岸;巴比伦城也位于幼发拉底斯河沿岸;亚述城则不然,位于底格里斯河沿岸。亚述城所在之地,底格里斯河流贯其东南,沙漠湾挡住其西南,是一个易于防守的高耸的地方,具有天然的优势,为施纳平原的城市居民所未察觉。亚述周围为一片高地,其气候较酷热的施纳或巴比伦平原为优。有很多肥沃的溪谷,曲折分布于东部与北部的山岭地带,到处都是碧绿可爱的牧地与麦田。牛群羊群随处可见;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则用骡子。至于从事农耕的人民,则终身务农,不务其他工商各业,这是与巴比伦不同的地方。亚述这个地方的天然环境,大概不坏。马伯乐(G. Maspero)氏于其大著《民族竞争》(The Struggle of the Nations)一书中,也有具体的描写,其大意如次:    <br />亚述本身,比起其四邻来,不过是一个贫而不甚重要的地方。其所跨的土地,在底格里斯河中游的两岸,介于北纬三十五度与三十七度之间。其处境自成完整而健全的一区:气候的变化既不激烈,土地肥沃,又无河水泛滥的危险。其东部为许多小河所灌溉;这些小河或流入伊朗高原,或流入较低的丘陵地带。河床很低,水流平静;只有春夏之交,雨量增加,山雪也溶入其中的时候,河水才溢出到附近各地。水退之后,菜蔬等物相继萌芽;几天之中,一片嫩绿。不过这种好景,历时并不很长:太阳的热力,很快就把潮湿的肥土晒干;菜蔬之类,因之也常有不能成熟的危险。为免此弊,亚述人早就掘有许多小小的运河及储水之处,其痕迹至今仍可发见;因此干季到来之时,灌溉也极方便。所有土地,都是这样灌溉的,非常肥沃;每年所出谷物,如大麦、如小麦、如粟子、如胡麻等类,其丰富可与巴比伦相竞争。至于果树,则有阿月浑子、苹果、石榴、杏梅、葡萄、扁桃以及无花果等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内,很早就有城市发生。多数的城市,都在底格里斯河左岸;当地的富源,很可以维持这些城市中相当密集的人口。因此之故,所有城市,都是人口繁盛的中心;在亚述人的势力达到全盛之时,尤其如此。至于底格里斯河右岸,仅有若干小城,零星分布着,显然是农民耕种之地。<br />早在公元前三〇〇〇年左右,来自沙漠湾的游牧塞族亚述人即已占领其地。他们也如侵入巴比伦的游牧塞族一样,用塞族土语。他们初以亚述为一小小的城市王国,若两河下游的苏末入之所为。事实上他们与苏末人的城市,接触本也很多;他们常采用苏末人的文字、历法,并接受其许多文化的精华。在亚述城中,大概早就有不少的苏末人。亚述人既入肥区之后,东南与巴比伦为邻,西北与海梯人(Hittites)为邻。介于两大之间,有时为巴比伦的属地,也有时为海梯人的属地。后来巴比伦衰了,继续侵占其地的卡色提人(Kassites),虽自东方山岭地带输入车马,善骑善射,然而终被亚述人逐出。至于海梯人虽于公元前十五世纪的时代,盛极一时,侵陵亚述,然而在公元前一三〇〇年,也被逐出。这时亚述人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大可西向,扩充其势力于地中海滨。<br />然而阻碍甚大。这时地中海东部沿岸,强敌兴起,很能阻止亚述人之势力,使不能向西发展。例如海湾中,原有许多很好的城市,这时都被腓尼基人(Ph&aelig;nicians)占领,建了极富庶的城市王国。腓尼基人,经营海上贸易,盛极一时,成了亚述人的劲敌。其次巴勒斯坦地方,已有游牧的希伯来人(Hebrews)侵入;叙里亚地方,已有游牧的阿勒米人(Arameans)或叙里亚人(Syrians)侵入。他们是公元前一四〇〇年左右侵入这些地方的,随即发展其势力于整个弧形肥区的西端,切断亚述人西向发展之路。尤以阿勒米人的势力为雄厚。公元前一二〇〇年以后,阿勒米人在肥区西端,建立了许多城市王国。他们一方面,接受北方海梯人的文化之影响;另一方面,又吸收自埃及传入的文化。诸城市王国之中,势力最雄厚者为杜美斯卡(Damascur)。阿勒米人,极富经商的能力,他们的商队的足迹,几乎遍布于整个弧形肥区。在经商的行旅之中,他们把腓尼基人所畅用的拼音字母,传到西亚各地。这种字母发源于埃及,中经腓尼基人之手,达到阿勒米人之手中。阿勒米人以之向各地传播。公元前一〇〇〇年以后,传播甚速,竟沿幼发拉底斯河直下,传人波斯,更至亚洲腹地,最后且达印度边区。阿勒米人的势力如此强大,所以亚述人在建立帝国之先,终不能达到地中海东部沿岸。然在建立帝国之先,亚述人正酝酿着他们自己的势力;直到公元前七五〇年左右。他们便一跃而创造帝国,为西亚全境的主人,历时约一百四十年之久。 <br />亚述帝国的内容  公元前八世纪的中叶,亚述人又把向西发展的计划拿出。这时,杜美斯卡及其他许多城市王国虽曾联合抵抗,然时机已去;到公元前七三二年的时候,所有肥区西端的许多城市王国,都入了亚述人的统治范围。至是小小的亚述城竟一跃而为西亚之主,统治着西亚许多民族国家,成了空前伟大的亚述帝国之首脑。亚述势力向西发展之时,有一英勇善战的武将,于公元前七二二年时,攻克一个希伯来城撒马利亚(Samaria),自立为沙光第二(Sargon Ⅱ)。自此以后,建立沙光第二王朝,东征西讨,十余年内,把亚述变成一一个极强的军事帝国。公元前七〇〇的时候,亚述帝国的版图,包括弧形肥区全境;公元前六七七年以后,埃及亦入其版图。沙光第二之子生纳契(Sennacherib)复把国都自亚述移到尼尼瓦(Nineveh),城临底格里斯河畔,城垣绵延,达两哩有半。<br /> (一)亚述帝国之创造成功,全凭武力。关于亚述帝国之武力,有几点是值得特别指出的。第一,马之使用。早在汉谟劳比时代,北方有一部分山岭民族叫卡色提人(Kassites)侵入巴比伦。他们侵入之时,把马也带入。他们的马,并非自己豢养的,而是从北方山岭地方或小亚细亚方面印欧民族(Indo—European people)手中买来的。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这种有马的山岭民族,以势力雄厚之故,竟连汉谟劳比的势力,也予以肃清,占领了巴比伦的国土。自是以后,亚述势力勃兴,养马的技术又转入亚述人之手。亚述人用马拉车作战,收效极大,俨然若今日之骑兵用马一样。考古学者从宫殿废墟墙基石刻上发见战马奔腾之种种图案,尚可考见一般。第二,铁之使用。亚述人与西北山岭民族海梯人(Hittites)早有接触,或军事冲突,或贸易往来,很少间断。从这些接触之中,又把小亚细亚方面之铁输入亚述。至是亚述人之武器中,可以有铁制箭头、铁制戈矛、铁制盔甲、铁制战车之轮轴等等。考古学者在沙光第二之宫殿废墟中曾发见有铁器二百余吨。亚述人武力之扩大,其得力于铁,殆与得力于马相当。第三,民族善战。亚述人原来是游牧民族,生性凶猛,占领弧形肥区队后,更加上优良的装备,如铁器、如战车、如战马,其势力乃不可当。马伯乐(G. Maspero)氏从许多石刻士兵图像的遗物中,看出了亚述士兵之凶猛,而有所描述,其大意云:  <br />他们面孔上的表情,毫无和蔼之象,这与埃及帝国时代之图像截然不同。事实上,亚述人也根本不以和蔼之状为可取:他们不爱同类,不如埃及人之所为;他们心肠硬如铁石,不知怜悯他人,亦复不知怜悯自己;他们毒辣好斗,一如加尔提人(Chaldeans),且更受得起严格的训练。他们之出身,姑无论是出自民间,或出自贵族,天然是士兵坯子。他们的教育,也只发展他们的毅力、耐性,以及绝对的服从性等。他们入了军队之后,最高的指挥者为亚述神(God of Assur),其次为国王,亦即神之代表。  <br />(二)亚述帝国的政治组织,是与其武力相接连的。武力方告成功,政治组织随着开始:他们每攻克一个地方,就把那个地方作为省,或作为市;位置首长,代理中央执行政令,这首长俨然封建贵族。埃及古有封建,布勒斯特(J. H. Breasted)氏称为古封建(ancient feudalism),马伯乐(G. Maspero)氏称为军事封建(military feudalism)。就亚述帝国时代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看,若用军事封建一词,最可以表现真实情形。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则用砖制文书,以为沟通的工具,与汉谟劳比时代之利用砖制文书相同。中央的使者或信差,往来各地,传递中央文书。到达重要的地方所必经过的主要道路,则设有官员,监督文书之递送。至于中央政府的组织,更与武力为不可分。其层累的组织,据马伯乐氏说,完全继承巴比伦的组织;唯一不同之点,厥为国王以下,设一武官,综揽军务,称曰大统(tartan)。军务大统之下,才有各部政务之官及各省市行政首长。国王之上为亚述神,国王之下为军务大统;就这两点言,我们又可以称亚述政治为军事神统制。马伯乐氏于此,描写颇详,兹述其大意如次:<br />亚述的政治,与早期幼发拉底斯河下游许多城市中所行者,均大同而小异。中央王室,城市政府,都必向被统治者收税;收税的手续,也与以前相同;政府必须雇用官吏,官吏的等级,也与以前相同;唯一不同之点,厥为国王之下,最高官吏为一武官,称曰大统,他平时主持征兵,战时领兵作战。至于国王,在作战的时候,仍居统兵的名义,有时且亲赴前方。在和平的时候,又为宗教礼仪、司法责任及行政事务等所累,几乎没有闲时。国王唯一的娱乐就是游猎;游猎的唯一对象,就是狮子。亚述历代国王最引以为荣的,就是从游猎中所获得的狮子。国王出猎,常有军队及战车等相随;只要宫中无紧急事务,一出常达数日之久。 <br />(三)亚述帝国的社会阶级,也可大别为三阶级。较有自由的,可称为中级,如农工商等是。但这也只是比较的说法;严格说来,他们也未必定有多少自由。中级以上的为统治阶级,这包括国王、贵族、武官、文官、各省各市的首长,以及一切雇用的官吏。中级以下的,当然为奴隶。奴隶之来源,最主要者为战争。柴尔德(V. G. Childe)氏云:<br />战争引出一种很大的发明,即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同样可以被豢养是也。战败了的仇敌,如不处死,大可化为奴隶。他们为着保全性命,可以替人作工。这一发明,与饲养动物为家畜同样重要。无论如何,奴隶制度在历史上,实为古代生产事业的基础,是累积资本的一个有力手段。美索布达米亚(Mesopotamia)所发见的最古文献中,描写战俘转化为奴的事非常详细。不过战俘并不是奴隶的唯一来源。一个社会中的贫人弱者也常为富豪作奴隶,以图生存。此外一个社会中被驱逐的分子,逃到另一社会,也最容易沦为奴隶。<br />亚述人在连年征战的过程之中,化平民为奴隶的事情,不知做过多少。马伯乐氏描写颇详,其大意云:<br />战败的城市,常常完全予以摧毁,人口也完全予以屠杀,不予屠杀,则全部带走。假如人数太多,准予逃走或特饶性命,其中的富豪贵族仍不得饶。他们或由城上掷下,或割去耳鼻,或折断手足,其妻子或被烧死,或被支解。用极残酷的手段处死少数,以威胁多数。多数剩了性命的人便集合起来,慑于亚述人的淫威,跪在他们的膝下。这时和平获得了,所付的代价为自由;自由丧失,和平获得。所剩下的仅仅是性命,及搬不动的财产。至于可用的军队,则编入亚述人的队伍中。凡农民及城市居民则被出卖为奴隶,或随其家属被派到亚述国王的庄上,耕种王室庄田。许多石刻遗物上的图形,多表现出这种景象。这种不幸的战败的人民,一群一群,扶老携幼,在战胜者士兵监督之下,向奴隶生活的长途上,一步一步前行。<br />(四)政治组织上,社会阶级上,固然都可以看出武力的痕迹。即城市生活,也多是以武力推进的,或长期征战的结果。亚述人凭武力创造军事帝国,在整个西亚,造成一种空前未有的秩序。于是各地商人,出入其间,一方面促进城市生活,另一方面送来远方的物品。同时帝国以奴隶生产,其剩余物资,更可作为外来物品之抵偿。马伯乐氏有云:<br />国内的和平,政治的稳定,可以发展生产,促进商业,这几乎成了定理。亚述帝国时代,尼尼瓦(Nineveh)、卡拉哈(Calah)诸城,虽不若巴比伦之盛,成为工商各业的中心;然而王室宫廷需要之奢,足以召致远方商旅。例如麦狄人(Medes)常从中亚乃至远东运送宝石、金属物品以及毛制物品等至亚述帝国的首都。同时腓尼基人(Ph&aelig;nicians)又常到帝国市场出卖他们自地中海沿岸,甚至远西所运到的许多珍奇物品。于是亚述帝国的许多大城市,与许多国家发生联系,竟成了古代世界贸易的中心。由此看来,亚述人固然长于作战,其实也创造了真正的和平。<br />(五)亚述人的文化,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直接相关,如神庙的建筑,即是一端。全国上下,都迷信亚述神,于是有神庙的建筑术。也与他们的政治势力直接相关;统治阶级的宫廷生活之奢靡,常促成各种艺术之发达。如宮殿之建筑,是一种艺术;宮殿墙基上之雕刻,又是一种艺术。宮殿之拱门式样,据说是从巴比伦方面学得的,后又传入波斯,最后由小亚细亚传入罗马。墙基上之雕刻图案,或为戴甲射手射箭之状,或为战马奔腾之状,或为俘虏遭受残杀之状,或为大兵攻城之状。凡此又可见他们的文化与武力直接相关,文化之所表见,几乎尽是武力的成功。亚述人的文化中颇多外来的因素。如彩砖、象牙、乌木等之制作,以及许多装饰艺术的图案,系出自埃及,经由腓尼基人之手而传人的。又如宫殿建筑式样,亦有自海梯人方面传人者。又如国都尼尼瓦附近花园中,都有许多奇花异草,均来自外国;即如所谓棉花树,便是从印度传入的。凡此等等,又足以间接表示国力之雄厚。再者,沙光第二(Sagron Ⅱ)王朝,亚索王(Assurbanipal)时代除武力外,最重文学。考古学者曾发见当时砖制文书凡二万二千余块;其中关于宗教、科学、文学者,无不应有尽有。史家常因此断定亚述人的文化实较巴比伦为优。<br />亚述帝国全盛时代,正在公元前七五〇到六一二年之间。过此便就衰微。其原因据布勒斯特(J. H. Breasted)氏所指出,约有内在的与外来的两方面。一、内在的原因。帝国时代,商业霸权始终操在叙里亚人(Syrains)之手,工业则终未发达。至于国运所基之农业,则反因帝国版图扩大而衰微。盖帝国版图日大,农民被迫当兵,防守各地,农田遂逐渐荒芜也。二、外来的压力。游牧的塞族加尔提人(Chaldeans)自沙漠方面侵入;山岭的印欧民族麦狄人(Medes)与波斯人(Persians)山岭方面侵入。公元前六一二年的时候,国都尼尼瓦被陷,亚述帝国之命运告终。这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与其说是就衰的原因,无宁说是就衰的事实。亚述帝国之没落,就表现于这些事实中。  <br />加尔提人之继起  亚述帝国就衰,另一支游牧的塞族加尔提人(Chaldeans)继起,承袭亚述帝国之旧业,重建巴比伦城,以为首都,创造加尔提帝国。其版图之大,也包括两河流域全境;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六一二到五三九年,即两河流域之第三段历史。两河流域之历史,凡有三大段落;一二两段,前面都已讲过;兹为醒目起见,特在这里再为并举如次:<br />第一段,古巴比伦时代,约在公元前三十一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初由苏末人创始,后为塞族侵入。塞族首长沙光时代,约在公元前二七五〇年左右;汉谟劳比时代,约在公元前二一〇〇年左右;国势都极隆盛。<br />第二段,亚述帝国时代,约在公元前七五〇到六一二年之间。当其全盛之时,国土包括弧形肥区全境,及北部许多山岭地带;埃及亦入其统治范围。<br />第三段,加尔提帝国时代,亦即所谓后巴比伦时代,约在公元前六一二到五三九年之间。当其全盛之时,国土也包括弧形肥区全境。<br />这三段历史,除第一段最初一节为苏末人所创造外,余均为塞族人所创造的。塞族人在西亚的历史,我们若加上后来的阿剌伯帝国,可得第四段。<br />第四段,阿剌伯帝国时代。其全盛之时,正在谟罕麦德死后,公元七世纪中。<br />塞族阿剌伯人之历史,我们在本书第二篇里要详细叙述的;这里暂且略谈加尔提帝国。帝国全盛之时。正在公元前六〇四到五六一年国王内波查(Nebuchadnezzar)执政的时代。这时加尔提人,刚从亚述帝国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眼看着国内一切,都被亚述所摧毁,于是急谋恢复,要回复古巴比伦时代之旧观。内波查在加尔提诸王中,为最伟大、最英明的令主;于是大兴土木:开运河,兴水利;筑城墙,固防守;建宮殿,壮声威。几十年中,所作所为,其成就为并世所少有。马伯乐(G. Maspero)氏于此,描写颇详:<br />当亚述帝国之首都尼尼瓦(Nineveh)陷落前的一世纪内,巴比伦城曾屡遭破坏;一切建设,尽毁于亚述人之手中。其他城市,时而沦陷,时而光复,命运与巴比伦城相同。城郭附近的田园,因值战时,已多年无人耕种。同时各处运河,多已汙塞;河畔堤岸,多已失修;于是河水四溢,淹没田庐;往日可耕的肥沃之区,竟回到原来泽国的模样。巴比伦城附近的阿拉图江(Arakhtu),原系最便于航运者,也成了害多利少的江流。内波查的父亲在位的时候,虽为亚述帝国的淫威所迫,然亦早已计划兴建的出程。首都及各省,有好多工程,已经开始,凭最近发掘所得的文书看,都可考见。不过未完成的或未开始的,还有很多。內波查执政,推进其父亲的计划;不避艰苦,一一完成。古巴比伦时代早已创始的灌溉与航运等工程,都已修复:河道改直,河床挖深;幼发拉底斯与底格里斯两河之间的灌溉工程,则利用运河与水闸等,控制得非常妥善。于是国内交通方便,到处水陆可以畅行。<br />灌溉航运等工程之外,内波查为预防强敌,又于各地建设防守工程:他以为只要防守得宜,敌人便不足为患;于是于北部、东部、西部,三面同时建设。北部于幼发拉底斯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建一伟大之防守工程,曰麦狄亚城墙(Wall of Media)。城墙内外,掘有深沟,必须搭桥,或用船作桥,始可渡过;敌人来时,便先撤桥以阻之。东部也筑有坚强堡垒,介于吉把(Jibbara)与尼帕(Nippur)之间,外绕极宽的濠沟,沟中储水,且可灌溉附近田园。至于西部,则原有天然湖沼,易于防守。内波查更增设许多堤塍,防止水泛,使全国各地所储之水,可以收放自如。至于巴比伦城本身,则正位于这些防守工程之中心,内波查父子,更早已竭尽智力,使其毫无可乘之隙。环绕巴比伦者为三面城墙,其遗址至今可见。自城基出发至幼发拉底斯河,有濠沟直达;濠沟墙壁,也极坚强。外城之内,尚有内城;内城高达九十余呎,上面尚有小城;远望俨然一座高山,几乎不知为用人工造成的城堡。小城上面,尚有方塔;方塔高约十八呎,城墙周围都有。至于城门,则以青铜板包上,无事打开,有事可以固守。<br />城墙圈内,隙地很多;有花园、有庄地、有农场。至于建筑遗址,更随处可见,庙宇极多。街道纵横错杂,有市场、有旅舍、有外国商人之货栈等。亚述帝国国王尚有坟墓在其中。至于王宫,规模雄伟,上有花园,因高耸天空,有悬苑之称,为世界最著名的奇迹之一。凡此等等,其计划断非完全出自内波查王一人。他执政虽五十五年,也仍不能完成一切;所以公元前五六二年之初,他死的时候,仍有好多建设计划没有完成。<br />凡此种种,可以想见当时工商各业之盛;百工技艺的知识程度,必已很高。加尔提人的文学已很发达;所有记载,皆为砖制楔形文书。科学则以天文学为特别进步,他们分赤道为三百六十度,规定黄道十二宮。由巴比伦之复兴,我们可以断言,加尔提人之文化,必已高出亚述人之上。加尔提人也并非完全关起门来谋建设者。他们的国土,跨有弧形肥区全境,非有武力不为功。例如西方诸国,因受埃及的鼓动,常有背叛的;内波查恼怒,便予以惩处。尤其希伯来王国,受处最严:国都耶路撒冷(Jerusalem),固被摧毁;许多希伯来人且于公元前五八六年,被虏至巴比伦。<br />肥区西端之希伯来人  希伯来人之被虏,固属厄运。但他们遭这厄运之先,却有其光荣的历史,且趁此谈谈。<br />(一)希伯来人,也是游牧的塞族人。他们侵入弧形肥区西端巴勒斯坦(Palestine)以后,便开始建国。巴勒斯坦之天然环境,就地位言,在弧形肥区之极西端,与其极东端之巴比伦遥相对峙。位于地中海东南角上,为一长条形,长约一百五十哩。全国面积,不到十万方哩。就地质言,西部沿海,并无出口;西北部略有港口,又早为腓尼基人所占。北部及东北部,又为其他各族所阻。东南为阿剌伯沙漠,西南则又阻于埃及。全境无夏季,雨量不多,有好些地方出产很少。惟北方许多沿河流的区域,则出产丰富。就人种言,当希伯来人侵入之先,已有其他游牧的塞族人占领其地;北方山岭民族海梯人(Hittites)也混居其中。大略说来,北部多海梯人的血统,南部多塞族人的血统。这个地方,自古即为国际贸易中心。尼罗河流域之精工艺品,如宝物、如铜器、如牙骨器物等,多在这里销售;小亚细亚方面,海梯人所出之红色瓦器等,也多在这里销售;爱琴海中诸岛屿上之陶器等,也多在这里销售;巴比伦方面之羊毛物品,也多在这里销售。各国商人聚集之地,便也是各地文化汇合之地。故巴勒斯坦一地,实小亚细亚、爱琴海、腓尼基(Ph&aelig;nicia)、埃及、巴比伦诸地文化交流之所。在古代国际战争中,常为他人所征服。公元前一五〇〇到一二〇〇年之间,为埃及人所征服;六七四年时代,为亚述人所征服;五八六年时代,为&lt;卡&gt;[加]尔提人所征服;五二五年时代,为波斯人所征服。<br />(二)希伯来人的建国,颇为艰苦。他们原为阿剌伯沙漠上之游牧人;于公元前一四〇〇到一二〇〇年时代,渐渐侵入巴勒斯坦。这时他们同族中另一部分在埃及过奴隶生活的,也在民族英雄摩西(Moses)领导之下,回到巴勒斯坦。他们一入巴勒斯坦,则见当地已有一种居民,曰甘纳尼人(Canaanites),系一种富有小亚细亚方面海梯人之血统的民族:已有定居,已有城市,已知经营工商各业,已有政治组织,已有宗教,已有文字;其文化殆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希伯来人既入其境,初则与甘纳尼人斗争;但终于与之和洽,并吸收其文化之全部,抛弃游牧生活,而作有定居的城市居民。继则与自爱琴海中克来特(Crete)岛上侵来的腓力士坦人(Philistines)斗争;首长索尔(Saul)战而致死.终幸把腓力士坦人驱走。是后索尔部下有大卫(David)出,得南部居民之助,占领耶路撒冷,于公元前一〇〇〇年后的数年之内,本着游牧人的忍苦耐劳精神,首建希伯来王国。自是种族战争告终,而阶级战争开始。<br />希伯来人之阶级冲突  这种冲突,表现为南北之争,为南方游牧贫民与北方城市豪富之争;其开端则为王国之分裂。大卫创国以后,其子梭罗门(Solomon)经商致富,生活奢靡;后以奢靡至极,不得不厚敛于民;游牧的贫民出身,竟沾染了城市富豪的恶习。公元前九三〇年左右,北部居民,不堪其苦,起而独立,于是希伯来王国,遂分裂为南北两部分,互相冲突。名为南北冲突,实乃阶级斗争,即贫民与富豪的斗争是也。北部希伯来国,名曰以色列(Israel),因土地较优,物产较富,工商各业都很发达,且有城市生活,为富豪所盘据之地方。南部希伯来国名曰犹太(Judah),土地较劣,物产不丰;除耶路撒冷外,极少城市;人民仍有游牧生活的传统。经济地位,彼此不同,最易发生冲突。再者经济地位既已不同,宗教信仰亦随着不同。北部希伯来人因与原有的甘纳尼人邻居乃至混居,故多拋弃其固有之信仰,而信甘纳尼人之神。此等神各城市都有,各曰巴尔(Baal),即主宰之意。南部希伯来人则信仰其原来的耶和华神(Jehovah)。因经济地位不同,遂谓南北两方之神亦异。北方的神,则被认为保护城市富人的;南方的神,则被认为保护游牧贫人的。因此之故,冲突时起,其事实随在可见:或于行动上表示反抗;或于文词中表示仇恨;或于言语中表示咒骂。其实就是游牧的贫民与城市的富豪之斗争。<br />南北分裂以后,为时不到一百年的时候,北国国王阿哈(Ahab)曾残杀其人民纳波(Naboth),劫夺其葡萄园,以扩大自己的宫苑。此一惨剧,激动了富有游牧传统的人民。有伊利耶(Elijah)者,住于约旦河(Jordan)以东的沙漠上,仍披羊皮,未忘游牧习惯;跑到阿哈王前,指着也遭躇躏的葡萄园,宣布王的罪状。此一非常行动,遂引起耶和华的信徒与城市富豪间之战争。伊利耶的群众,不独把北国王室之人全部杀了,而且杀了许多侍候巴尔神的祭司。<br />除这等激烈的领袖外,也有许多较为温和的人,他们用和平方法,暴露城市富豪的罪恶。这些人常回忆往日游牧生活之盛时,大家嬉游于沙漠的旷野,从不见有豪富压迫贫民的行为,不胜感慨。他们的感慨,流露在许多不朽的故事之中。如首长亚伯拉罕(Abraham)的故事,伊沙克(Isaac)的故事,雅各(Jacob)的故事,约瑟(Joseph)的故事,都充满了这些感慨。这些故事,都是过去传下的极名贵的文学,也可以说是最古传下的历史作品。<br />一世纪以后,公元前七五〇年左右,又有一富有游牧传统的英雄,出现于北国一建有伟大神庙的地方。其人为阿母士(Amos),出身于南部希伯来国的某山岭。当他正度着孤寂的生活之时,他觉得耶和华并不是一个沙漠区域的战斗之神,并不欢喜伊利耶辈之所为;但仍痛恨城市富豪之自私自利。于是他便跑到北国,宣布城市富豪的奢靡生活之罪恶。他指责北国希伯来富豪衣服的奢侈,住所的奢侈,装饰的奢侈,以及一切腐化现象。同时说他们对贫民的残忍,不应拿贫民的土地去抵债,不应奴役贫苦的希伯来人。阿母士这种指责,当然足以危及他的生命;但他却因此成了亚洲方面第一个改良社会的人。他所宣传的种种,后来都著之于书,传到后世。<br />正当社会阶级冲突之时,希伯来人并未忘记学习,尤其文字方面的学习。他们直接从叙里亚商人,间接从腓尼基商人学会了拼音字母,学会了埃及方面行之已久的书写方法。于是抛弃砖制文书,而采用巴比拉(papyrus)纸以为书写之具。这是一大方便,因此便有各种文学。不过希伯来人的文化遗产,几乎只有文学。他们没有图画,没有雕刻,没有建筑。如偶有所见,都是从埃及,或腓尼基,或叙里亚方面传人的。<br />希伯来人内部进行阶级冲突之时,复连续遭受外来的压迫。立国以后,约二百年,正值亚述帝国方盛之时,北国以色利(Israel)于公元前七二二年被亚述人攻陷,居民多被虏为奴。公元前六一二年左右,加尔提帝国继亚述帝国而兴起;公元前五八六年,扩充其势力于西方,于是南国犹太(Judah)亦被攻陷,居民亦多被虏为奴。直到波斯帝国兴起,征服加尔提人,希伯来人乃复返于耶路撒冷,建立庙宇,发展宗教组织。此后的宗教曰犹太主义(Judaism),然政治组织却无可言者。<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14:04:01 | 只看该作者
翻页。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star.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tar.gif' /><!--endem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10:4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