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704|回复: 27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史大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2.2010 14: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13.3.2010 23:41 编辑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人类的史前时代。它始于人
类的出现,终于国家的产生。根据已发现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材料,最早的
人类可能出现在距今300 万年或400 万年之前。而国家产生的时间则各地不
一,有的地方甚至直到今天还处在原始社会的阶段。
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十分低下,劳动产品只能满足最迫
切的生活需求。由于不能创造出剩余产品,因此不可能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人们必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才能维持集体的生存,这就决定了生产资料
的公有制。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高了,产品有了剩余,于是私有财产,
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也就随之而来,以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社会
也就逐步解体。国家的诞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始社会是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只能依靠古人类
学、考古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所提供的材料。古生
物学和古气候学使人们得以了解原始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其对古人类产生的影
响。古人类学和考古学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原始人类体质形态和物质文化发展
的证据,并且为当时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精神文化面貌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而
民族学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原始社会某一阶段的社会生活、家庭形态、婚姻
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生产发展的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前人的成果,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原始社会史的
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近几十年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新发现和各国学者所进行
的研究,丰富了原始社会史的材料,使原始社会史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水平,但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难点。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4.2.2010 14:2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13.3.2010 23:41 编辑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人类不是超自然的存在物,它的历史和自然界
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根据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地球发展的初期阶段可能在60 亿年之
前,到距今46 亿年前形成了地壳。从那时开始,地球的历史可分为五个代,
即:太古代(约46 亿年前至25 亿年前)、元古代(约25 亿年前至6 亿年前)、
古生代(约6 亿年前至2.25 亿年前)、中生代(约2.25 亿年前至7000 万年
前)、新生代(7000 万年前至今)。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
干世。
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中。到元古代的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
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的生物。到古生代,出现了生活在水
里的最早的脊椎动物,这些原始的脊椎动物后来发展成鱼类。鱼类分化为许
多分支,其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的一个分支又演化为爬行
动物。爬行动物在中生代特别繁盛,其一部分演化为各种各样的恐龙。最早
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中生代也已出现了。
人类起源于新生代。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分为古新世、
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第三纪是
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在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到了渐新
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古猿演
化而来的。
从动物进化的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属于动物界。现
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
人属,智人种。
在现存的动物中,体质构造与人类最接近的是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
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
育的过程都和人类相似。它们还有和人类相似的血型,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
没有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
一般认为长臂猿与人的关系较远,黑猩猩和大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接近。
不过现代类人猿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不可能进化成人。人类的祖先是
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从猿到人的过渡 1859 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根据动植物演变的大量科学资料,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 年他又出版
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1876
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他在这篇论文中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
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他认为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
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
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最后终
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
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在
这一著名的论文中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科学概念,即“攀树的
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攀树的猿群是生活在树
上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而完全形成的人
则是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
猿类从猴类分出,是在第三纪的渐新世。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
猿,其化石在1911 年发现于埃及的法雍,生存年代为3500—3000 万年前。
1966—1967 年在法雍又发现了另一种古猿的化石,有一个完整的颅骨,命名
为埃及古猿,生存年代约为2800—2600 万年前。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
是森林古猿,1856 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皆有发现,
其生存年代大约距今2300—1000 万年前,地质年代属第三纪的中新世,一部
分跨入上新世。原上猿、埃及古猿和森林古猿都是林栖动物,是成群生活在
树上的攀树的猿群,它们用四足行走而能臂悬行动。在攀援时前肢和后肢已
经有了不同的用途,为手脚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其中腊玛古猿的体质
形态和人类比较接近,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
渡期间的生物。
腊玛古猿的生存年代约为1400—700 万年之前。最早的化石是1932 年美
国学者刘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发现的,这是一块右上颌骨碎片,刘
易斯认为它具有人类的特征,是人类的祖先。他的意见遭到当时人类学界一
些权威学者的反对。到本世纪60 年代之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路
达巴尼亚、希腊的庇尔戈斯、土耳其的山迪尔、巴基斯坦的波特瓦尔高原以
及我国云南的禄丰等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于是腊玛古猿问题重新引起学术
界的重视。腊玛古猿的特点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
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臼齿釉质厚。这些特点
与人类相似,因此本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从猿到
人过渡期间的早期代表。但是70 年代有人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提出人和猿
的分化距今不过400—500 万年,因而腊玛古猿不是人类的祖先。也有人认为
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我国一些学者对禄丰发现的材料进行了细致的研
究,认为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在形态上表现出是同一个种的雌雄差别,
其学名应修订为禄丰古猿禄丰种,从其形态看,可能是南方古猿和非洲古猿
的祖先,而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腊玛古猿可能是猩猩的祖先。目前对腊玛古
猿的系统地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在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这是已经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
期间的生物。最早于1924 年在南非汤恩发现一个幼儿头骨,后来在东非和南
非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现了不少南方古猿化石。在亚洲,有一些被认为是属
于南方古猿的化石,由于材料太少,很多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类接近,齿弓呈抛物线形,门齿和犬齿比猿小
得多,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
骨盆比猿类宽,表明能直立行走;头骨比大多数黑猩猩长和高,平均脑容量
接近500 毫升,虽然比人类小得多,但其结构比较复杂,可能已有语言的能
力。
已发现的南方古猿至少可分为三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又称纤细
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比粗壮种更为粗壮的南方古猿鲍氏种。1973 年美国
学者D.C.约翰逊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的哈达尔发现了一个膝关节的股骨
下端和胫骨上端的两段化石,与猿类相比有明显进步。1974 年约翰逊等又发
现了一具人科动物化石,全身骨骼保存达40%,是一个20 岁左右的女性,
被称为“露西女士”,约翰逊把这些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阿法种。
南方古猿如何进化为人类,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下述几种:(1)
认为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到200—300 多万年前分化为两支,一支向人
的方向发展,另一支演化为纤细种、粗壮种和鲍氏种,并于100 万年前灭绝。
(2)也认为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后来演化成为纤细种,纤细种中的一
支演化为人类,另一支在南非演化为粗壮种,还有一支在东非演化为鲍氏种。
(3)认为阿法种不是一个新的种,而应归入南方古猿纤细种。(4)认为阿
法种已经是最早的人属,他们和南方古猿并存。和腊玛古猿一样,南方古猿
的问题有待于更多化石材料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来解决。
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如果从腊玛古猿算起,大约经过了1000 多万年。
如果从南方古猿的出现算起,也有二三百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终于学会了制造工
具。工具的制造意味着经过思考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
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飞跃,它标志着从猿到人过
渡时期的结束。从此,人类的发展进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
最早的人属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人类的体质形态仍在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发展过程主要采用两种分期法。一是分为南方古猿、
直立人、智人三个阶段,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另一种分法是把
能够制造工具的早期的人与不会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区别开来,单独列为一
个阶段,称为最早的人属(或最早的人类),其后的阶段则和前一种分期法
相若,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两者相较,后者比较妥善。
最早的人属成员,一般是指直立人之前的人类,首先是“能人”。能人
化石最早是1960 年起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陆续发现的,1964 年定名为
“能人”,其脑容量为680 毫升,比南方古猿大,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
在发现能人的层位还发现一些由熔岩砾石制成的大型工具,主要是砍砸器,
数量很多。此外还有一些小型工具,多用石英制成。在奥杜瓦伊还发现用石
块堆成的圆圈,类似窝棚的地基,可能是能人住所的遗迹。能人生活的年代
距今约180 万年前。
1972 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头骨的150
多块碎片,经复原后按登记号码称为“KNM-ER1470 号头骨”,定年为290 万
年前。脑容量约为775 毫升。由于这个头骨没有突出而相连的眉脊,所以它
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
从1974 年开始,英国人类学家M.D.李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利尔地层发
现了一些人类化石,主要是一个5 岁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及一些成年人的
上下颌碎片及牙齿。1978 年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了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人
类足印,其年代测定为380 万年至360 万年前之间。足印属一大一小两个个
体,小的脚印长度为18.5 厘米,大的为21.5 厘米。脚印有凸起的足弓,圆
形的足跟,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位于足前方,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莱托
利尔地层的化石可能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属化石材料。
直立人 在中国,习惯上把直立人称为猿人。其生存年代距今约170 万
年或150 万年前至30 或20 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早期至中期。
直立人的化石最早是1890 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的
特里尼尔附近发现的,是一个具有许多猿的性状的头盖骨及一枚牙齿。1892
年又在同一地方发现一根与现代人相似的大腿骨。杜布瓦认为头骨和大腿骨
属于同一个个体,定名为直立猿人。这一发现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人认
为这是畸形人的骨骼,也有人认为是现代人的骨骼。到1929 年中国周口店发
现了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的第一个头盖骨,这一争论才告结束。在北京
猿人的遗址发现了约40 来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还发现了用火遗迹以及几万
件石器,说明北京猿人是人而不是猿。
直立人的化石分布在欧、亚、非三洲。除上述两处外,在非洲有肯尼亚
的KNM-ER3733 号人、KNM-ER992 号人、KNM-ER3228 号人、坦桑尼亚奥杜瓦伊
峡谷的OH9 号人、OH28 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欧洲有德
国的海德堡人、比尔钦斯勒本人、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人等。我国发现的直
立人已有十多处,除北京人之外,还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等等。
直立人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子明显增大,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1200 毫升左右,脑量的增大是直立人体质进步的最大特点,一些
人类学家认为直立人已有人类的有声语言。直立人身高平均为160 厘米,比
南方古猿的平均身高140 厘米增加很多,其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说明
原始人类发展到这一阶段其直立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过去曾称为古人,生活于距今25 万年至4 万年前,
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
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因此过去曾
把这一阶段的人类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早期智人的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其脑容量达1300—1750 毫升,但
仍保留了一些较原始的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
颏部不明显等等。一般认为早期智人是由直立人演化来的。
早期智人的化石比直立人要多,目前在欧、亚、非三洲已发现的早期智
人化石产地达70 多处。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国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国的斯旺
斯孔布人,前者定年在20—30 万年前,后者定年在25 万年前。有些学者认
为他们是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中间环节,但是也有人指出他们的形态比一
般尼人更为进步,可能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因此把他们称为“进步的尼安
德特人”,或“前尼安德特人”。而把其他尼安德特人称为“典型的尼安德
特人”,并且认为典型的尼安德特人是人类发展系统中的一个灭绝的旁支。
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曾称为新人。从解剖结构上
说,它包括现代人类,但从古人类学的角度说,晚期智人是指距今四五万年
前至1 万年前的化石人类。
晚期智人的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颏明显,其体质特征与
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
在大洋洲和澳洲也有发现。
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已发现很多,重要的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库姆尔
佩尔人、捷克的普雷德莫斯特人等,其中1868 年发现的克罗马农人是最早被
发现的晚期智人。这些化石的体质形态都很像现代的欧洲人。
在非洲,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克莱西斯河口人以及东非坦
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形态显示出非洲黑人的特征。
在中国发现的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脸部较宽,鼻子
不高,可以看出是蒙古人种的特征。
这些具有不同体型特征的化石,说明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
形成了。人类学者把现代人类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
和尼格罗人种。
人种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是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长期影响的
结果,在长时间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身体的某些部
分产生了对于自然的一定的适应性,某些历史因素对人种的形成也有一定的
影响。人种的差异,表现在身体外在形态的特征上,如肤色、发型、眼型、
鼻型、身材的比例等等。这些外表的差异并不影响人类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
和智力的发展,因此不能认为不同的人种有优劣之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4.2.2010 14:2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13.3.2010 23:42 编辑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旧石器时代 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考古学者把使用石器的
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
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在地质上属更新世,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
骨器和角器。它又可分为中、早、晚三期。早期自最早的石器出现至二三十
万年之前,中期自二三十万年前至约四五万年前,晚期自约四五万年前至
15000 年前。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最早的人属和直立人的阶段。目前所知最早
的石器是1977 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发现的,年代距今250—270
万年前,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比这更早的石器,但旧石器时代很可能在300
万年前或更早就已开始。
最初的石器只是砾石打制的砍砸器,制作方法十分简单,仅在砾石的一
端打出几个锋利的缺口。此外也有一些粗糙的无定形的石片。这种石器在非
洲的埃塞俄比亚、奥杜瓦伊、肯尼亚和南非都有发现。
到直立人阶段,石器制作的技术较以前进步。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
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手斧。舍利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的舍利而得
名。手斧已经有明显的形状,样子呈扁桃形或椭圆形,一端尖锐,一端钝厚,
使用时用手握住钝厚的一端。无定形的石器也仍被使用,可能是作为切割工
具。继舍利文化之后出现了阿舍利文化,也因最早的发现地而得名,阿舍利
文化与舍利文化没有很大差别,只是手斧变得较小,制作更为精致,口刃更
为锐利。手斧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它既可用来切削东西,也可用来挖掘块
根或打击野兽,所以有人称之为“万能工具”。在中国,这一时期的石器以
单面打击为主,多为砍砸器和石片。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能用火。最早的用火遗迹发现于非洲肯尼亚
的切萨瓦尼亚,有40 块烧过的粘土小碎块,可能是篝火的遗迹,其年代约为
142 万年前。欧洲最早的用火遗迹是法国马赛附近的埃斯卡尔洞穴,在这里
发现了75 万年前的木炭和灰烬。中国的北京猿人已知用火,洞穴中留下了大
量用火的遗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这时石器形状更为规整和多样,
制作的技术也有进步,发明了利用石砧打制石器的方法。在欧洲,典型的石
器是穆斯特文化的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而在中国的丁村文化则以大型的砍
砸器为主。骨器的使用还比较少。
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形
状更加精确美观,用狭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石叶是在
石片上进行琢削和压削等第二次加工制成的,使用这种技术可以制造各式各
样的工具和武器,如切割器、刮削器、端刮器、雕刻器、石矛、石刀等等。
磨制石器的方法也在这时出现,但磨制部位仅仅在锋刃。骨角器如鱼叉、鱼
钩、骨针等已大量使用。还出现了投矛器。特别重要的是复合工具和复合武
器的广泛传播,这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就。
采集和狩猎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他们
的基本食物是最容易得到的果实、块根,以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后来也
猎取大动物。在英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克拉克当遗址中曾经发现一段紫杉木
的木矛,德国莱林根阿修尔文化层中也曾发现一根用石器削制的紫杉木矛。
由于木制工具不易保存,这样的实物显得特别珍贵。它说明早在直立人时代,
原始人类就已经用木矛进行狩猎了。
有的人类学者调查了现代采集狩猎部落的生活情况,认为旧石器时代的
远古人类也像这些部落一样,用围猎的方法来猎取大动物。这种方法是用石
头、木矛、火把、喊叫来惊吓野兽,使它们不断奔跑,得不到喘息的机会,
最后力竭倒下。或者把野兽赶向悬崖,让它们摔死,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猎
取到成群的大动物。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一些大崖壁下的遗址中曾经发现成百
成千的大动物遗骨,这显然是当时的狩猎者围猎的结果。
利用陷阱来捕捉野兽的办法大约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开始,这在法国方
哥默的洞穴壁画中得到了证实。
狩猎是原始人最大的肉食来源,它使人们得到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
物等重要的营养物质,促进大脑和体质的发展。但是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
有重要的位置,因为狩猎的成功带有偶然的因素,而采集则可提供相对稳定
的食物来源。考古学者根据石器类型的分化,推测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了性
别的分工,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
对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来说,火的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火不
但可以用来猎取大动物,变生食为熟食,还可以用来照明,用来取暖,使人
类能够到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最早使用的火是天
然火,人工取火的发明始于何时还没有定论。
在旧石器时代的一些洞穴里曾发现很厚的灰烬堆积,说明当时的采集狩
猎者把洞穴作为他们居住的地方,岩厦也是天然的遮蔽所。在旧石器时代中
期,除了洞穴之外,还发现棚屋的遗迹。比较有名的如法国尼斯附近30 万年
前的德拉·阿马特居住遗址,这一遗址有几个长约8—15 米,宽约4—6 米的
椭圆形棚屋,棚顶由一些直径约7 厘米的树干搭成,基部还有一圈石块加固,
棚屋里面有柱子作为支撑,中央还有火塘。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季节性的
营地。类似的居住遗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也有发现,基辅附近的梅日里奇遗
址发现了15000 年前的五间房屋,由猛犸的长牙和肋骨搭成人字形的屋架,
然后盖上猛犸皮,屋内也有火塘。顿河边上的柯斯钦基房屋遗址也是很有名
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还发现有骨针,说明人们已能缝制衣服以御寒。
人类向美洲及澳洲的迁徙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
了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美洲和澳大利亚已经有人居住
了。
19 世纪中叶,有人根据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和传说,认为美洲最早的居
民是从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东北部的。现在绝大多数人类学家和
考古学家同意这一意见,但对人类进入美洲的具体时间还有不同的看法。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发现的圣地亚戈人,定年在2
万年前。1961 年加拿大埃尔勃特省的塔布尔发现一个幼儿头骨,定年在4 万
年前。而北美威斯康星冰期大约在4 万至35000 年前和25000 年前至14000
年前出现,当时的海平面比今天低100 米,白令海峡存在着干燥的陆桥。亚
洲大陆古代的猎人为了追捕猛犸那样的大型哺乳动物,可能在4 万年前跨过
陆桥来到北美,然后从阿拉斯加越过加拿大,徙居到北美平原。也有一些学
者怀疑塔布尔头骨化石定年的可靠性,认为人类来到北美是在25000 年前至
1 万年前这段时间,但是也不排除比这更早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新南威尔士西部干涸的蒙戈湖中,有一
男一女两具骨骼,定年在32000 年前。和蒙戈湖化石人类年代相近的有凯洛
人,为一男性头骨,定年在3 万年前。在澳大利亚其他一些地方发现了年代
较晚的人类化石。
对澳大利亚最早人类的来源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他们是爪哇直立
猿人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凯洛头骨与中国柳江人相似。现在较多的人认为人
类移居到澳大利亚至少是在5 万年前,甚至可以提早到7 万年前。比较可能
的途径是从中国的华南地区经东南亚逐渐迁入的,那时海平面比现在要低,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连接成片。但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仍旧需要
渡过海洋,所以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者。
氏族制度的形成 关于最早的人类社会,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说
明,只能通过间接的材料进行推测。一些学者认为杂交的原始群(或原始人
群)就是人类最早的组织形式。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杂交的原始群是从猿到
人的过渡群体,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是血缘家族。在血缘家族中,
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互为夫妻,而亲
子之间的婚姻则被禁止。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公社。其存在的
时间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血缘家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19 世纪美国学者摩尔根根据夏威夷人的
亲属称谓提出的设想,在考古材料中尚得不到实际的例证,所以有的学者不
同意摩尔根的推论。
真正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的原始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社会。在旧石器
时代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发现有占地几十或几百平方米的居住遗址,这些遗址
和民族学资料中母系氏族的集体住所,特别是易洛魁人的长屋十分相似。由
此可以推想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存在着易洛魁人那样的氏族组织。这种组织必
定是母系的。第一,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又实行群婚,人们只
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血亲的系统只能按母系计算。第二,旧石器时代晚
期的遗址中发现许多妇女小雕像,说明女性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中占有特
别重要的地位。第三,在民族学的资料中,绝大多数父系氏族保留着母系氏
族的遗迹,但在母系氏族中却从未发现过父系氏族的遗迹,这说明母系氏族
的产生必然早于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是一个坚固的血族集团,是在人类生产获得初步发展能维持较
定型群体生活并产生族内近亲通婚禁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成员不可能在氏
族内部找到通婚的对象,他们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因此母系氏族
出现的时候,族外的群婚也产生了。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使各个原始集团之间
发生一定的联系。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了早期的部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3.2010 12:2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13.3.2010 23:42 编辑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约15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
器时代过渡。这一过渡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从这时起,人类的经济活动又
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中石器时代,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
次冰期(北欧为魏舍尔冰期,阿尔卑斯山区为伏尔姆冰期,北美大陆为威斯
康星冰期)的结束,冰河开始溶化、冰川后撤、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
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在非洲,全球冰期时的多雨气候转为干旱气
候。植被和动物群也发生变化。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
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生活的中小动物和鸟类增多。这时,不仅人类狩猎
的对象发生变化,而且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渔猎经济有了
发展。
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技术提高,普遍出现
细小石器,如石箭头、石刀、雕刻器等。这些细小石器通常镶嵌在复合工具
上使用。在渔叉、投掷尖矛、标枪等复合工具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人类发明
了可供远射的弓箭。弓箭是携带方便、命中率较高的远射程武器。它的制造,
促进了狩猎的发展,这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德国北部汉堡
附近的斯坦尔莫,发现人类最早使用弓箭的证据,时代约为公元前8500 年。
中石器时代文化,在欧洲南部以法国、西班牙的阿齐尔文化为代表(公
元前9000—8000 年),居民使用带双尖的石叶,带倒刺的鱼叉。北部以马格
尔莫斯文化(公元前6000 年)为代表,其分布范围是从波罗的海向西跨西北
欧到英国。居民以渔猎采集为生,制造的细石器以斜钝边尖状器最为常见,
单列排刺的骨制鱼叉是典型的渔猎工具。在非洲、北美都出现过以细小石器
和弓箭为特征的中石器文化。如南非的威尔顿文化和斯密斯菲尔德文化,中
非的奇托利文化,北美北极地区的“细石叶传统”文化。我国的中石器文化,
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中石器时代在各地出现和持续时间不一,中石
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在不同地区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
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
革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
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
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
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 年到公元前3500 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
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
中南美洲。
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
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
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对伊朗西部阿里·库什、盖·达勒、伊拉克的耶莫、
土耳其的恰约尼、巴勒斯坦的耶利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公元前8000
年代末,这些地区的居民已从事原始农业并驯养动物。
东亚的早期农业发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中国黄河中上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3.2010 12:2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ukaslu 于 2.3.2010 12:27 编辑

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公元前5300 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有粟的
堆积。公元前4900 年,浙江河姆渡的居民已种植水稻。古印度约于公元前
4500 年开始栽培水稻。公元前7000 年,泰国北部已种植豆类、胡芦、黄瓜
等作物,至迟于公元前3500 年已学会种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
的原产地。
现代的许多主要栽培作物,如大麦、小麦、稻、粟、玉米、马铃薯、甘
蔗、豆类、甘兰、向日葵等,在新石器时代已为不同地区的居民种植。早期
农业极为原始,最早的农具仅仅是一根一端削尖的木棒。人们用木棒、开叉
的树枝、极简陋的石犁、木锄来开垦,然后播种。也用砍倒树木、焚烧树林
的办法来扩大耕地。早期农耕阶段,采集、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
位,人们在农耕的同时,还辅之以采集狩猎活动。
畜牧业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早在中石器时代或更早些
时候,人们已开始驯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狗
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内发现公元前1
万年家养狗的骨骼。土耳其的恰约尼、英国的斯塔卡遗址都存在人类早期驯
化狗的证据。根据伊拉克的萨威·克米·沙尼达遗址及附近沙尼达洞穴遗址
的考古发掘材料,早在公元前9000—8500 年,这一地区的居民已开始驯养绵
羊和山羊,但这时驯养的绵羊在骨骼形态上与野生羊无多大区别。把野生动
物驯化为家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真正的畜牧业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它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
定居的出现而产生。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实践中把
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伊朗西部阿里·库什等遗址的动物骨骼表明,
公元前7000 年前后,西亚已饲养绵羊和山羊。与此同时,西亚和欧洲的希腊
等地还开始饲养猪。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是最早饲养猪的地点。西亚和希腊
也是最早饲养牛的地区。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希腊的尼阿·尼科美弟亚、
阿吉萨等地都发现早期家养牛的骨骼。距今7000 年,我国河姆渡的居民已饲
养猪、狗等家畜。人们饲养马要晚得多,乌克兰草原是最早养马的地区,时
代约为公元前4000 年。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和羊驼。
农业革命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
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
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
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
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
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
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农业畜牧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要求人类更多地
认识、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经济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
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
的高度。
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
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
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在狩猎采集经济机
关是氏族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男女参加,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3.2010 12:2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13.3.2010 23:43 编辑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金属的冶炼 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知使用金属。最早使用的金属是
金、铜等以纯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在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发现用
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钻孔珠、扩孔锥、别针,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器,年代
为公元前7500 年。后来人类学会冶炼铜(又叫红铜),但纯铜质地柔软,制
成的工具不及石器坚硬,所以金石并用,石器在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
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
人类在冶炼铜的实践中,逐渐学会冶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由于青铜的
熔点较纯铜低,硬度比纯铜高,易于锻制。在相当长时间里,青铜成为制造
各种工具、器皿和武器的重要材料。所以真正的金属器时代是从冶炼和使用
青铜器开始的。公元前3000 年,两河流域,多瑙河流域出现青铜器,至公元
前3000 年代,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已普遍使用青铜器。
人类很早就认识铁这种金属。大约公元前4000 年代,在埃及和两河流域
出现镶在金子上的陨铁珠子,后来,人们也偶然提炼磁铁矿,但这种铁数量
少,而且只能做装饰品。很长时间里,对于人类来说铁是一种稀少的贵金属。
世界上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位于两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王国,时间为公
元前1400 多年。公元前1370 年,米坦尼王国被赫梯王国征服后,赫梯垄断
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近两个世纪之久。后来冶铁术才传入两河流域
和埃及。欧洲铁器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 年代初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开始的。非
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区,直至公元前1 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中国商代中、晚
期人们已对铁有所认识,商代藁城台西遗址和平台刘家河商墓中,发现过刃
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掌握冶铁技术并使用铁器是在春秋中晚期以后。
从金石并用时代开始,原始社会进入解体阶段。由于各地历史和生态环
境等具体条件不同,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的时间和情况也很不一
致。两河流域、埃及、中南美洲在金石并用时代氏族制度已解体并出现国家。
中国、印度、希腊爱琴海地区在青铜时代进入阶级社会,而罗马和世界大部
分地区则到铁器时代才进入文明社会。
社会大分工 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增
长。农业方面从锄耕变为犁耕,从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属犁,人类改造
自然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在适宜经营农业的地区产生了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
要经济活动的部落,在适宜进行畜牧业的地方出现以放牧饲养畜群为主要经
济活动的游牧部落。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
——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①
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部落,生产出超过维持
本集团人口所必需的食物总量。在氏族部落内部开始有了剩余产品和积累。
由于经济已分为两个不同的部门,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农业和畜牧业部
落间出现经常性的交换,以自己多余的产品换取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
品,如畜牧部落用牲畜、肉类、兽皮换取农业部落的谷物和农副产品。以前
由于产品过少,并且不存在社会的大分工,所以交换是偶然发生的,且带有
氏族间馈赠的性质。这时则因社会大分工后的需要以及存在可供交换的剩余
产品,从而使交换成为部落间不可缺少的经常性活动。最初的交换形式是以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56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3.2010 12:28:11 | 只看该作者
物易物,往往通过氏族的首长来进行。久而久之,执行交换任务的氏族代表
往往把经营的氏族财富,攫为己有。在游牧部落中最先出现私有财产。
社会大分工和交换的需要,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转入定居生
活后,逐渐学会了纺织、制砖、制陶、建屋等手工业活动。但手工业生产是
与农业相结合的,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和定居生
活的稳定,手工业生产日趋复杂,出现制陶、纺织、酿酒、榨油等活动,尤
其是金属器的出现,冶炼、加工、制造金属工具需要专门的技巧和设备。“如
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
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①
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母系氏族开始转变
为父系氏族。生产力的增长是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基础。在采集狩猎经
济中,唯一的社会分工是性别的分工,男子从事狩猎,女子从事采集。女子
的生产劳动对生活较有保障,因而她们的地位也高,在氏族中受到高度的尊
敬。自从社会大分工以后,无论是在农业生产还是在放牧管理牲畜的生产中,
都需要较强的劳动力,男子的劳动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妇女转为主要从事家
务劳动。男女性别间出现了新的分工。“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
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
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②。原来以母系为中心的母权制氏族转变为以父系为中
心的父权制氏族。
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是通过新的婚姻和家族形式而实现的。母系
氏族全盛时期,对偶婚下的从妇居,到这时已与男子所开始拥有的经济和社
会地位不可调和。私有制的萌芽和个人财富的日益增加,促使男子要求改变
旧的传统,打破原有的婚姻秩序,把他的妻子带到家中居住,以便自己的亲
生子女能继承自己的财产。这样,对偶婚的“从妇居”转变为“从夫居”。
家事的发展要求夫妻间有持久的结合,不稳定的对偶婚逐步过渡为一夫一妻
婚。由此,家族也发生深刻变化,母系家族彻底变为父系家族,家属及亲属
由从母系计算改为从父系计算法,氏族也由母系转为父系。恩格斯指出:“母
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③。从此,妇女成为父
权制家族中料理家事的不自由的劳动力。
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是十分复杂、时间很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母权制的不少残余在长时间内被保存着。
父系氏族公社仍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民主性质,它由若干个家长制大家族
组成。家长制大家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细胞。它往往包括三四
代的男系亲属,集体耕种属于氏族的土地,在大家族内共同消费。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产品
没有剩余,没有私有财产,人类也没有私有观念。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
消费,才能维持生存。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
产生创造了条件。氏族部落的首长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
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方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攫为己有。游牧部落
中的畜群最早变为私有财产,产生私有经济。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59 页。
② 同上第158 页。
③ 同上第52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3.2010 12:28:5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原先以物
换物时,人们没有价值的观念,没有要求被交换的物品在价值上应相等。随
着生产的发展和日趋专门化,交换的东西越来越多,交换不仅仅局限于双方,
有时还涉及第三、第四方,为了使交换的各方都能获得需要的物品,出现了
等价交换物。最初的等价交换物,是在某一地区内大家公认的牲畜或某种物
品,如金属、贝壳、盐等。后来有了货币。接着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
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商品生产和商人的活动加速了私有制的发
展。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
自己的劳动,人们要求吸收新的劳动力。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
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起初,奴隶只是生产劳动中的助手,是集体的财产,待
遇和主人也不是相差很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人的劳动力价值的提高,
奴隶劳动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主人对奴隶的剥削和奴役也愈益加重,奴隶
被成批赶到田野和工场去劳动。奴隶制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质的组成部
分。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使氏族内出现财产分化,产生了富人和穷人的差
别。有的家族利用传统的优越地位,占有较好的土地,或较多的牲畜、奴隶,
成为氏族内的“名门”、“望族”。这些富有家族往往掌握氏族、部落内部
的权力,形成氏族贵族。这样,在氏族社会中,不仅存在自由人和奴隶的差
别,还出现富人和穷人的区别。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生产趋向个体化。以前需要大家族集体力量耕种
的土地,这时可由少数人耕种并获得所需的生活资料。个体生产的可能性和
私有财产制的发展,以及私有观念的加强,使大家族发生分裂。以一夫一妻
制为基础,由夫妻及其子女所组成的个体家庭,从大家族中独立出来。个体
家庭的出现,瓦解了作为父系氏族基本社会经济细胞的家长制大家族。某些
个体家庭迁居到别处和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杂居,形成以地域关系结合
起来的农村公社。农村公社破坏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同时又保留着公有制的
残余,比如土地、森林、牧场等是公有的,定期分配给家庭使用,它是生产
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阶段的社会组织。
国家的产生 在氏族公社制度解体到国家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军事民
主制。军事民主制保留了氏族制度的某些因素,同时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
权力。
由于私有财产和奴隶劳动的存在,使战争频繁发生。过去氏族和部落间
仅为血亲复仇或疆域争执而战。这时则以掠夺他人财富、奴隶为战争目的。
这样,领导部落对外进行战争的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
强,但这种权力还没有达到国家统治的程度。
由各氏族部落的酋长所组成的议事会仍起着作用,但它的成员逐渐变为
由氏族贵族担任并世袭承继,议事会也变为氏族部落内有势力的人操纵的权
力机构。
原来由全氏族成年男女参加的氏族议事会,已转变为只有全体武装男子
参加的人民大会。在军事民主制的初期和全盛时期它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如
对议事会的议案作出决定。随着军事首长个人权力的扩大,人民大会的作用
愈益减弱。
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发展,使得为掠取财富、奴隶的战争频繁发生,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3.2010 12:29:03 | 只看该作者
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分化。掠夺战争带来的财富首先落到首长、贵族等氏
族上层分子手里,担任社会公职的人物逐渐从氏族中独立出来,由社会的公
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并结成一个统治阶级。氏族内出现奴隶主和奴隶、富
人和穷人的尖锐对立和矛盾,原先经济利益一致、地位平等的氏族成员分裂、
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为了自身的阶级利益而斗争。面对社会分裂
为阶级以及阶级斗争的出现,除舆论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的氏族制度已无能
为力。氏族制度已经过时,它被阶级之间的冲突所炸毁。为了调节阶级之间
的利益冲突,使社会生存下去,必须建立一个强制机关,这就是国家。
以军事首领、氏族贵族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经过长期斗争夺取了全部
权力。军事首领成了一国之王。“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
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
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
治和压迫机关了。”①
国家是从氏族组织的废墟上产生的,但它和氏族有着根本的不同:国家
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国家设有
公共权力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宪兵、法庭、监狱等等,而氏族完全
没有这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61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3.2010 12:2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13.3.2010 23:43 编辑

第五节 史前文化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不仅创造了物质文化,也创造了精神文化。文化
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
经济生产的发展,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在原始时代,社会的上层
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性更为明显和直接,加之完全形成的人出现后直到
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体质形态、生理机能还在不断进化发展,所以人们的
精神活动领域相应也比较狭窄。
宗教的萌芽 宗教是最古老的意识形态之一。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无
论对自身还是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很幼稚,慢慢在意识中形成了一种观念,相
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支配着自
然界和人类的命运,原始人对它表示敬畏和崇拜,这可能是最早的宗教。
根据现在所知的考古材料,宗教大约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萌芽的。这一
时期,出现了埋葬死人的风俗。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的岩棚遗址、洞
穴遗址内,如法国的圣沙贝尔、莫斯特、拉·费拉西、巴勒斯坦的厄斯·斯
虎尔、乌兹别克的切舍克·塔什,发现了最古的墓葬。他们把一些动物、小
饰物、工具与死者一起埋葬。法国拉沙佩勒—欧赛恩茨遗址的埋葬中,在一
具尼安德特人骨骼的胸膛上放置着野牛的腿骨,周围放着许多兽骨和燧石工
具。莫斯特遗址内埋葬的一个尼安德特人,头部枕在一堆燧石片上,手边放
着手斧,周围是野牛骨。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原始人已产生一种虚
幻的灵魂观念和朦胧的信仰,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似乎还活着,还需要食物、
工具和其他物品。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一。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
原始人对自然现象不理解,对许多自然物(河流、山岳、日、月)和自然力
(风雨、雷电)既有所依赖,又有所畏惧。他们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看作具有
生命、意志及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各原始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往往因周围
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
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它也是最古老的宗教形态之一。图腾
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一词源于
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方言,原意为“它的亲属”。这种古老的宗教是旧
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氏族中,氏
族全体成员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来源是植物和动
物。原始人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因而把某种在经济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
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属,认为它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或认为氏族
一切成员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而对它表示崇拜,氏族也往往以它命名,
这种宗教崇拜就是图腾崇拜。
巫术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现象。原始人不能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及其因果关系,幻想出自然界对于人存在着一种不可见的影响,而人也可以
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相应的方式影响自然界和人,这样就产生了巫术。巫术
种类很多,最普遍的形式是比拟和模仿。如要天下雨,就用口含水,喷向四
方,作出霖雨的象征。旧石器时代晚期法国尼奥洞穴遗址的壁画画着中矛负
伤的野兽,诺克斯洞穴内的野牛壁画,在野牛侧面画着刺入躯体的矛头。这
些壁画都作于洞穴深部、不易观赏的岩壁上,是原始人为施行摹拟巫术所作。
各种巫术活动后来演变为各种宗教仪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2:1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