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493|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物性论与相对论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2.11.2005 04:13:05 | 只看该作者
物性论与相对论<br />陈叔瑄<br /><br />相对论建立在相对性,即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所有物理定律在一切惯性坐标系中都是相同的)原理与光速不变性,即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光在空虚空间总是以一确定的速度传播着,这个速度同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的原理基础上。<br />问题在于光速是否相互作用传播的最大速度或极限速度?一直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还不能完全证实。《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认为万有引力场质传播速度就可能超过光速,磁场质传播速度与电场质传播速度也可能超过光速,甚至电磁波也不会低于光速,可以说场物质移动或传播速度是大于等于光速的。谁也没有真正做过实验证实光速是极限速度,反而更多事实证实超光速现象。<br />一、极限速度问题<br />物质运动是否存在极限速度?如果存在极限速度,那极限速度是多少?物性论认为:一系统物质及其运动总是一定的,物质量的量度为质量,运动量的量度为能量,从而质量与总能量也是一定的。而且所有参考坐标系量度都应一致的,才能体现物质不灭性。物性论第一条基本原理建立此基础上,即物质连续的、可入的、不灭的与运动变化的。而质量与能量分别是物质量与运动量的量度,两者在量值上成正比,数学表达式E=mc&sup2;。系统质量与其总能量相对应的,任何参考坐标系物质不灭性,即质量不变性决定系统质量或总能不变性。<br />光量子总能不变性中平动能或光速不变性是惯性系中光量子运动状态的特例。在惯性参考坐标系光量子总能不变性外,因无加速度与其它能量形式变化因素,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仍然保持各占一半状态,使光量子平动能或光速度不变性。表明狭义相对论在这种条件下成立,是物性论的特例。相对论质能关系式E=mc&sup2;中质量不是物质量的量度,与系统总能量没有相对应的关系,与物质不灭律、能量转化守恒律、质量线性重叠等没有直接关系,把质量看成可以与能量相互转化的物理量的惯性量度。因此把相对论质量称为惯性质量,以示区别。<br />物性论认为光速不是物质的极限速度,而是系统总能等于平动能或总能全部化作平动能时的速度才是极限速度,即<br />mc&sup2;=mυ&sup2;/2<br />υ=c√2=1.41c=cˊ<br />此时系统物质运动全部化作平动运动,其速度为极限速度,因此相对论光速不变性原理改为场物质运动较单纯,且超过或等于光速,以及物质极限速度不变性原理更为深刻,更为普适。修改后的相对论推导仍然成立。<br />二、相对论质量问题<br />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规定了牛顿力学形式必需一致,即使光速等高速情况下也是如此,即<br />F=mˊa。=ma。√(1-υ&sup2;/c&sup2;) =ma<br />m=mˊ/√(1-υ&sup2;/c&sup2;)<br />a=a。√(1-υ&sup2;/c&sup2;)<br />a为加速度,a。为低速时加速度,m为质量,mˊ称为相对论质量或惯性质量或静止质量,相对论是将加速度属性转移到惯性质量或静止质量上。相对论为了使光速时质量不至于无穷大,把mˊ规定为静止质量,且设光静止质量为零。<br />如果光速用物质极限速度代替,极限速度的加速度自然等零。这样相对论不必假定光子静止质量等零或避免光子质量无穷大问题。修改后<br />m=mˊ/√(1-υ&sup2;/cˊ&sup2;)<br />a=a。√(1-υ&sup2;/cˊ&sup2;)<br />极限速度时,加速度为零,表明此时场质间不相干,称为加速度随速度非线性关系原理。光速时,相对论质量或静止质量为质量的1.41份之一。物性论认为不必另设相对论静止质量。<br />物性论外力定义为动能对位移微商或梯度,即<br />F=d(mυ&sup2;/2)/dι=mυdυ/dι=m dυ/dt=ma<br />质量m推导过程始终是不变的。动能改变量随速度增大而减少,极限速度时,外力也不能使动能增大或产生加速度。可见相对论动力学仍然是停留在牛顿力学范围内,并非高速运动物质的动力学。相对论时空处理的是场或场物质运动状态,而其动力学仍保持低速牛顿力学形式,是很矛盾的。更妥当做法应承认加速度不是恒量,而是随速度增大而减少,极限速度时为零的物理量。不必把力的加速度属性转移到质量上,改变牛顿力学的质量观念。<br />三、 相对论时空问题<br />光量子总能量是由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构成的。周期性变换能量之一在光量子位移过程的相邻峰值间距称为波长λ,与光速c、周期τ、频率τ、动量p等关系如下:<br />λ=cτ=c/ν<br />p=mc=h/λ<br /> mc&sup2;/2=pc/2=hc/2λ=hν/2<br />E=mc&sup2;=mc&sup2;/2+hν/2=hν<br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统一关系表达式。在惯性参考坐标系间不仅总能不变性,而且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各占一半关系也不变或上述关系式不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光量子没有加速或改变为其它能量方式,仍然以光速运动。<br />光源参考坐标系所描述的光速度c与光场速度(或光传播速度)dι/dt=c是一样的,但相对光源以速度υ运动的惯性参考坐标系,总能多了一项与参考系运动有关的能量,即<br /> mc&sup2;=m(dιˊ/dtˊ)&sup2;/2+hν/2+mυ&sup2;/2<br /> m(dιˊ/dtˊ)&sup2;/2= mc&sup2;- hν/2-mυ&sup2;/2<br /> m(dιˊ/dtˊ)&sup2;/2= mc&sup2;- mc&sup2;/2-mυ&sup2;/2<br />m(dιˊ/dtˊ)&sup2;/2=mc&sup2;(1-υ&sup2;/c&sup2;)/2=m(dι/dt)&sup2;(1-υ&sup2;/c&sup2;)/2<br />dιˊ/dtˊ=(dι/dt)√(1-υ&sup2;/c&sup2;)<br />当dtˊ=dt,        dιˊ=dι√(1-υ&sup2;/c&sup2;)<br />当dιˊ=dι,       dtˊ=dt/√(1-υ/c&sup2;)<br />如果不考虑光量子的周期变换能且等于平动能的话,上式就要用极限速度cˊ代替光速c,则更为普适的推广,不必受上述的惯性参考坐标系或变换能条件限制。<br />    场物质与场不同相当于流体力学中拉格朗日描述法与欧拉描述法的差别。欧拉描述法就是以坐标系几何点参量及其关系描述,而不管流体本身如何运动。上述惯性参考坐标系间参量变换实际上是建立在同一物质系统参考坐标系间量度动能或能量变换而总能不变的基础上。又由于参考坐标系以几何点参量描述,并以此建立的关系式为场的描述基础,因此上述的时空描述就是场的时空描述。可见相对论时空实质是场的时空,可以用相对论四维时空,即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的虚数维来描述场的一点时空关系与其它(尤其电磁场)参量关系,统称相对论时空实际上是场时空原理。<br />四、物性论与相对论的其它问题<br />当相对论推导公式中,尤其√(1-υ/c&sup2;)系数中光速用极限速度代替时,许多结论变成很有意义。光子不必预先假定静止质量为零。参考坐标系光速时位移或光量子线度缩短1.41倍,而不是零。极限速度时,dιˊ线度等零,表明系统处于连续物质状态。可见愈高速运动的物质愈处于连续状态。磁场质、电场质、万有引力场质等处于较连续的场物质状态。光量子在愈来愈宽广空间运动,变换能逐渐地转化为愈连续状态的平动运动是光红移现象的本质所在。可见光的红移现象并非光源退行运动引起的,即通过媒介传播声音的声学多普勒效应不应套在不通过媒介传播的光量子系统上。<br />处在等于大于光速到极限速度间各种运动状态的物质称为场物质,相应参考坐标系几何点的某些量度参量分布与运动变化描述称为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场、弱作用场等。而相对论时空主要解决根据静体的麦克斯韦理论得到一个简单而不自相矛盾的动体电动力学。如爱因斯坦第一篇相对论的电磁场论文(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所述,相对论(满足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必原理)时空充其量是场的时空。后来科学界有将其时空观念任意扩大化倾向,甚至幻想出时间遂道效应机器,将人送回到古代等的无稽之谈。<br />空虚中光量子只有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没有交换能,因此光量子之间碰撞,也不引起运动状态改变,即不相干。其相干条纹产生在同步运动两光量子束在重叠处相位的相同与相反重叠状态差异引起的光学现象。如光束入射到玻璃圆透镜顶点压平板玻璃上,其两玻璃面反射光量子重叠,形成牛顿环干涉条纹。暗圈是两面反射量子相位相反重叠,而亮圈是两面反射光量子同向重叠,后者变换幅度是两面反射光同步叠加,大于前者非同步叠加,相对地为亮圈。总体构成亮暗交叉的干涉条纹,称为牛顿环。可见光干涉、衍射条纹产生于光量子重叠的相位差别引起的光学现象。<br />相对光源以低于或远低于光速度运动的参考坐标系,基本维持牛顿力学关系式或伽利略变换,时空不变性。但对于光或场质所量度位移缩短关系式,使得相对光源运动的迈克尔逊干涉仪稍有倾角反射面的反射光束重叠所形成的干涉条纹,当其转过90度,即干涉仪垂直的两臂对调其干涉条纹不变,得出干涉仪相对光源运动无关的实验结果。说明光量子除总能不变性外,还存在空虚空间的惯性参考系间平动能或周期变换能不变性。才引出相对论时空或罗仑兹变换,说明相对论时空或罗仑兹变换是有条件的。<br />光源参考坐标系或相对光源静止参考坐标系或相对光源匀速直线运动参考坐标系条件下没有加速度或其它能量变换,才具有光量子平动能或速度不变性。这种情况下,相对论的时、空间互为条件的,可以统一用四维时空表示,特别适合电、磁场描述,使得电磁场麦克斯韦方程在惯性参考坐标系间变换不变性,即罗仑兹变换不变性。相对论时空是电磁场或场的时空,在于场的一点上空间与时间参量可以不是独立参量,而是跟场质传播或运动速度有关,也就是跟相对论同时性意义有关的量。可见光速不变性是系统总能不变性在一定条件下的特例。<br /><br />参考资料<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br />3、《光子波动新论》陈叔瑄著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1999年7期<br />4、《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br /><br />
2#
 楼主| 发表于 22.11.2005 09:40:33 | 只看该作者
物性论与原子物理<br />陈叔瑄<br /><br />   《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认为物质微涡旋运动是构成原子核与原子壳层自旋、公转、周期变换以及磁性,即形成元素原子结构及其泡里原理的基础。微涡旋不能无限浓缩而形成物质或能量交换(或变换),由于微观粒子交换(或变换)频率较单纯,形成稳定的交换必需交换频率相同或整数倍的同步交换,且倍数愈少就愈同步,即构成原子壳层粒子某些允许轨道或能级,是构成原子量子数描述及其最小量子数趋势的基础。加上壳粒轨道间跃迁则辐射或吸收量子是形成线光谱基础等,是原子物理或量子力学的本质所在。<br />量子或粒子运动途径中存在两种相位相反的周期性能量变换,其中某能量变换相邻峰值间距称为波长λ=υτ=υ/ν,υ为粒子速度,τ为变换周期,ν为变换频率。对于量子来说,速度υ=c为光速,量子总能等于平动能加上周期变换能,即<br />mc&sup2;=mc&sup2;/2+hν/2<br />hν/2=mc&sup2;-mc&sup2;/2=mc&sup2;/2<br />mc&sup2;=hν<br />稳定的物质系统至少存在可互相转化的两种以上的能量形式,量子是存在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各占一半的极限稳定物质系统,也是相对论与量子论是量子两面能量的各一面的反映,称为稳定物质系统必存在两种以上运动或能量原理。<br />对于一般粒子来说,虽然总能中除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外,还存在如自旋能、磁能等,但平动能等于周期变换能仍然成立,某能量变换相邻峰值间距称为波长λ=υτ=υ/ν也仍然成立,否则无法使德玻罗意波成立,即<br />hν/2=mυ&sup2;/2<br />p=mυ=hν/υ=h/λ<br />粒子是比量子更多种运动或能量的更复杂的系统。<br />一、粒子波动方程<br />自旋是涡旋运动自然方式,涡旋体运动中不仅本身成体,周围可因角速度差异而分离成环,环的里外侧速度差异而形成新的涡旋体及周围的环,环再形成涡旋体,一个层次只能形成一个核心涡旋体,构成涡旋体同一轨道只有一个涡旋体的多体结构,如太阳系等天体结构或元素原子壳层结构等。对微观原子来说各层次可用四个量子数描述,四个量子数相同的只有一个壳粒或四个量子数相同的不可能有两个以上壳粒,它等价于泡利不相容原理。也可以说量子力学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是《物性论》在微观原子壳层描述情况下的特例。<br />涡旋体的涡旋运动平衡趋势,使其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与周期性交换作用,有变换或交换就有周期、频率、波长、速度、相位、方位和强度等问题。微观粒子或量子周期、频率较单纯,有明显的周期性变换或交换(而宏观物体是各种各样粒子组成的重叠结果,根本体现不出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微观粒子或量子周期性变换是其同步运行而出现波动现象的本质,微观粒子周期性同步交换是其相互作用的基础,因此元素原子核与壳粒交换频率整数倍才能同步交换,而使壳粒处于绕核允许轨道运动,且有趋于倍数愈低即愈同步的内层趋势。它等价于量子力学能量最小原理,是涡旋体趋心运动在微观元素原子壳层结构情况下的特例。<br />对于一般粒子波动函数<br />ψ=ψ。Sin2π(νt-ι/λ)=ψ。Sin2π(Et-pι)/h<br />其平方或共轭乘积为能密度或粒子数密度。能密度与粒子数密度间差一个单一量子能量,即量子能量乘以粒子数密度。但场的描述对于空间一点某时刻的一个粒子某能量来说,只能理解为出现的几率密度。它等价于量子力学对波函数的几率解释。其中周期变换粒子在运动途径上相邻峰值间距称为波长λ=υτ=υ/ν,动量为<br />p=mυ=h/λ<br />E=mυ&sup2;/2+hν/2= hν<br />其中E为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之和。对于原子外层壳粒E还包含交换能(交换于无限远处为零,愈靠近核心将近愈强,势能愈低,两者统一,交换能只能用负值表示)。这样E可以等零、正值或负值,只有负值时才处于原子核有效作用范围。<br />原子外壳层粒子来说,通常处于周期性交换状态,只有粒子间交换频率与绕核运动变换频率整数倍时,才能同步并处于较稳定状态。其原子壳层粒子运动的波函数可用定态波函数或定态波动方程描述,而交换场则用位能U表示。<br />ψ=ψ。Sin(-2πι/λ)=ψ。Sin(-2πpι/h)<br />d&sup2;ψ/dι&sup2;=-(-2π/h)p&sup2;ψ。Sin(-2πpι/h)=-(4π&sup2;/h&sup2;)p&sup2;ψ<br />=-(4π&sup2;/h&sup2;)2m(E-U)ψ<br />=-(8π&sup2;m/h&sup2;)(E-U)ψ<br />d&sup2;ψ/dι&sup2;+(8π&sup2;m/h&sup2;)(E-U)ψ=0<br />其中E为粒子的平动能与变换能、交换能之和(U为势能、位能)。d&sup2;/dι&sup2;可以表示为直角坐标系或圆柱坐标系或球面坐标系等。可见,量子力学薛定锷定态方程及其波函数具有更深刻的《物性论》意义,也可看成《物性论》微观世界运动描述的特例。<br />二、波动方程解的问题<br />波动方程的解应具有上述含义,如果采取球坐标(rθφ)描述的话,那么分离波函数可表示为<br />ψ(rθφ)=R&reg;Y(θφ)=R&reg;Θ(θ)Φ(φ)<br />其波动方程为<br />(d/r&sup2;)(r&sup2;dψ/dr)+(d/r&sup2;Sinθdθ)(Sinθdψ/dθ)<br />+(d&sup2;ψ/r&sup2;Sin&sup2;θdφ&sup2;)+(8π&sup2;m/h&sup2;)(E-U)ψ=0<br />球坐标波动函数代入上式并除以分离波函数与r&sup2;<br />(d/ R dr)(r&sup2;dR/dr)+ (1/Sin&sup2;θΦ)(d&sup2;Φ/dφ&sup2;) <br />+(1/SinθΘ)(d(SinθdΘ/dθ)+(8π&sup2;m/h&sup2;)(E-U) r&sup2;ψ=0<br />第二项独立波函数Φ=&Agrave;e –inφ <br />及其波动方程交换整数倍量子数代入为<br />d&sup2;Φ/Φdφ&sup2;=-j&sup2;<br />j称为磁量子数,即外磁场作用可分离的量子数。磁量子数取j=0、±1、±2、……、±i,无外磁场时j=0。<br />代入第二项,其第三项轨道交换整数倍量子数代入为<br />(1/Sin&sup2;θΦ)(d&sup2;Φ/dφ&sup2;)+(1/SinθΘ)(d(SinθdΘ/dθ)<br />= (1/SinθΘ)(d(SinθdΘ/dθ)- j&sup2;/Sin&sup2;θ=-i(i+1)<br />此量子数实际上是描述壳粒波纹轨道,i为壳粒运动一周波纹数,其等0时为基壳粒椭圆轨道。轨道波纹量子数取i=0、1、2、……、(n-1),对于氢或类氢系统外壳层只有一个基壳粒,没有谐壳粒,而与轨道波纹量子数取值无关,称为简并状态。<br />     第一项为径量子数<br />d/r&sup2;dr(r&sup2;dR/dr)-i(i+1)R/r&sup2;+8π&sup2;mR(E+k/r)/h&sup2;=0<br />其中U=-k/r为位能或势能,E为平动能与交换能(势能、位能)之和,E=0时为平动能等于交换能,即自旋与中心速度形成自然轨道运动。E&gt;0为正时,不受轨道交换限制的任意运动状态,具有连续能谱。E&lt;0为负时,受到交换轨道限制的运动状态,愈里层且愈同步,愈负能级愈低。<br />E=-2π&sup2;mk/h&sup2;n&sup2;=-kˊhc/n&sup2;<br />其中r&sup2;=n&sup2;,且n=1、2、3、……。对氢或类氢系统只要用此径量子数描述壳粒在E&lt;0可能所处允许轨道或能级。壳粒跃迁所辐射或吸收量子,具有分立能谱ΔE=K(1/ń&sup2;-1/n&sup2;)。<br />由于微观原子频繁运动的,运动的两侧平衡趋势而有助于形成两侧成双对称分布趋势,但又涡旋轨道又不能重复,成体过程结构对称趋势,构成相当于正反自旋动量的量子数所描述的成双运动轨道状态,这样构成略差别(s=±1/2)每层基壳粒最多只有两个轨道(n±1/2)。微观原子壳层结构除按径量子描述的基壳粒运动轨道外,而谐壳粒除与基壳粒同步外,还要与核同步,两者合起来要求谐壳粒轨道或角动量的量子数也要整数倍,可用轨道或角动量的量子数i=0、1、2、…、n-1描述,且量子数愈低愈跟基粒同步运动。每个壳粒都具有磁性,而且愈靠外层谐壳粒状态愈复杂,在外磁场作用,可能出现的量子数愈多j=0、±1、±2、…、±i。<br />量子论的量子能量的频率没有明确的物理结构意义与量子力学波动方程的分立轨道或能级根源及其如何产生的,也根本没有物理解释,只作为默认的假设加以应用。在《物性论》的周期变换与交换观念、原理解释下才具有更深刻意义的。交换同步才能处于原子核内外稳定结构状态,即壳粒子与核交换频率的整数倍,且愈内层愈低能级且交换愈同步,可用径量子数描述,还有对称趋势成双与再绕基壳粒的谐壳粒波纹轨道量子数构成的基本原子壳层结构,谐壳粒多一项旋转能与交换能(势能或位能),用负值表示,往里即更低能级跃迁而辐射量子。定态波函数或薛定锷定态波动方程的交换同步解是原子壳层能级存在或量子数描述,以及能级跃迁辐射吸收量子原理。给予壳层结构深刻的物理本质解释。<br />三、粒子交换作用<br />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不同,完全在于其运动周期性变换和周期性交换作用,不是牛顿力学的宏观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宏观物体是大量不规则粒子运动的重叠,根本体现不了周期性运动状态。交换本身虽然存在交换频率、相位、方位、强度、纯度(单纯程度)等问题,而宏观交换是由大量粒子间交换组成的,其频率、相位、方位、强度各式各样的复杂结合,根本体现不出周期性交换频率、相位、方位、波动强度的特性。如《质能再论》一文所指出的交换能是总能减去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来描述更为妥当<br />ΔE=Δhν=mc&sup2;-hν/2-mυ&sup2;/2=mc&sup2;(1-υ&sup2;/c&sup2;)<br />质量愈大或速度愈小,交换能或交换频率愈大愈杂,宏观物体失去周期变换与波动属性。<br />微观粒子情况则完全不同,除了平动和自旋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和周期性交换作用。但又不同于量子只有平动和周期性变换运动,它比量子至少又多了自旋运动和交换作用,而且不同类型的粒子具有不同方式的运动与交换。ΔE包含能量差或交换频率差或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差,那么粒子愈轻,即质量愈小,交换强度愈弱,正如强(交换)作用、电磁(交换)作用、弱(交换)作用间的关系。强作用产生于重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大交换作用强。弱作用产生于轻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小交换作用弱。电磁作用产生于重轻粒子之间交换作用,质量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可将三种作用。甚至万有引力等统一于以浓缩为主的交换观念之中,强作用强度设为1,电磁作用则为1/137,弱作用则为10&sup-14。微观粒子万有引力作用更小,可以忽略不计。<br />形成上述强、弱、电磁、引力四类作用统一表达式。强度比值是由强作用公式2πf&sup2;/hc≈1和弱作用公式2πg&sup2;/hc,以及电磁作用公式μce&sup2;/2h=1/137等计算得到的,f、g‘荷’实际上是强、弱交换场质总量,称为强、弱交换荷,相当于电荷是电场质总量类似,可以用交换场散度描述。电磁交换是重轻粒子间的交换,又与电场与磁场联系起来的公式,比较特殊,但仍跟电荷平方有关,即强、弱场质交换描述参量。如果改写成相应关系式,则<br />2πě&sup2;/hc=μce&sup2;/2h<br />ě&sup2;=μc&sup2;e&sup2;/4π<br />其中ě可以看成电磁交换荷或称电磁交换荷。“荷”为交换总量,其交换强度总量除以球面积,即单位面积交换量来表示。<br />对于量子来说,与介质或介面交换作用可表达为 <br />ΔEΔt=ΔhνΔt=ΔpΔι=ΔNΔθ=h/2π<br />即量子能量改变量与介质或介面交换作用时间成反比,对介面来说量子动能改变量(同时表示交换能)愈大则交换作用时间愈短,反之亦然。对于同类或同频率量子起了相位、方位调整作用。对于不同类或不同频率量子可根据其宽度判断测量准确程度。而对介质中交换取决于介质结构性质,有的介质可使量子方位(偏振)旋转,有的介质只许某方位(偏振)通过,有的介质内分子质量统计性而交换中递换出散射量子等。<br />对于一般粒子来说除平动、周期变换能外,还存在自旋、磁性等其它能量形式。因此其交换能比量子要小,或者用动能改变量表达的上式应改写为<br />ΔEΔt=ΔhνΔt=ΔpΔι=ΔNΔθ≥h/2π<br />若用于表达粒子间交换作用,由于元素原子或分子质量统计性,交换能存在差异,即交换频率变宽变杂,相应交换所需时间变短,称为元素原子质量统计性是波函数统计性及测不准关系本质原理。测量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换作用,因此所谓测不准关系实质是交换能或能量上下限愈大相应交换频率愈宽愈杂,即愈不准确,交换作用机会增多,即所需交换时间愈短或测量时间愈准确。<br />四、原子物理的其它问题<br />元素按稳定的原子外壳层的壳粒数与分布来分类的,外壳层只有稳定一个壳粒的原子归氢元素一类,外壳层只有稳定二个壳粒的原子归氦元素一类等等。这样同元素原子质量不可能一样,有一定统计分布的,元素原子量是其原子质量统计平均值。原子质量统计性是量子力学或波函数统计性,也是交换测不准关系或元素原子线光谱宽度存在本质所在。<br />类氢系统包含最外层只有稳定一个壳粒的元素,如锂、钠、钾等一价元素与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能级间跃迁是产生线光谱现象的根源。这首先说明在元素壳层中完全不必预先假设存在带电粒子,如电子之类粒子存在,其最外层之内的所有粒子集体可以看成相当一个核心体与之交换作用所构成的原子壳层结构。其次离子也不是固定带电状态,而是可以跟粒子一样处理,带电性只是壳粒脱离或粒子破裂的一种暂时的状态。总之元素原子结构不必假设带正电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系统,而是原子核与壳粒涡旋运动中形成交换联结的系统。<br />原子核质量愈大可以实现稳定交换壳粒数愈大,大体成正比,并有规则地分布在核周围,可表示为<br />z=Σ(2i+1)2=2n&sup2;<br />其中n可表示第n层次,n=1,z=2表示此层次最多只有对称趋势的两个,如氦元素。对于其它较复杂元素原子结构可简化为只考虑最外层多壳粒,或最外层对称趋势除基壳粒外还存在谐壳粒的原子,即i≠0而i=1、2、……、(n-1)中最外层的原子系统,壳粒跃迁径量子数照旧外,轨道量子数只能选择较同步相邻量子数差Δi=±1之间的量子跃迁。<br />    <br />参考资料<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br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br />4、《物理学手册》[前苏联] Б•м•亚沃尔斯基,А•А•杰特拉夫著   科学出版社1986年翻译出版<br />5、《论基本粒子基础问题》 陈叔瑄著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1998年7期<br />6、《原子壳层新论应用》 陈叔瑄著  《中国当代优秀人才创新思想文库》<br />
3#
 楼主| 发表于 22.11.2005 09:42:51 | 只看该作者
物性论与引力论<br /><br />陈叔瑄<br /><br />宇宙中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而运动又是物质存在形式,使得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质能关系原理存在的基础。有物质及其质量所在或时空就有运动及其能量所在或时空,因此时空具有运动或能量的属性。物质及其质量浓缩的同时存在某些运动及其能量的弥漫,反之亦然。即物质浓缩同时伴随着能量辐射的过程,这也是平衡趋势必然的过程,这是天体通常质量密度愈大相应温度愈高,辐射愈强的根源。<br />平动平衡趋势而往涡旋运动转化,涡旋运动平衡趋势而往周期性变换运动与周期性交换、递换、递传作用较稳定方向转化,是物质运动基础,其趋势与交换成为物质运动变化或转化的动力。而涡旋运动是物质浓缩成体趋势与万有引力存在前提条件,其能量趋匀平衡,使质量浓缩而逐渐提高质量密度。但质量密度提高的同时,要辐射能量(通常是高速场物质或量子运动方式),以趋于交换平衡。同样原子壳粒往里层跃迁,就要辐射量子。<br />一、涡旋运动<br />连续物质旋涡运动或涡旋流动态趋于内在能或内在能密度提高或旋转角速度减少的过程。愈近中心,内在能密度愈高,旋转速度愈小。而在该旋涡平面外两侧空间(A或B)的连续物质又处于高速运动状态。根据趋匀平衡原理,旋涡平面两侧高速运动连续物质必趋于低速旋涡面而同时形成旋涡运动。愈近旋涡平面两侧的流态速度愈小,内在能密度愈大。但趋于旋涡平面两侧流态又跟着旋转起来,即同时形成旋涡运动,使其愈近中心轴,速度愈小。<br />    这就是说旋涡的内在能密度趋势不仅与离轴距离r有关,还与离旋涡平面距离Z有关系,因此其旋涡能密度可表示为<br />LimWω=Lim(1/2)ρ(r&sup2;+αz&sup2;)ω&sup2;=K<br />       t→∞       t→∞<br />其中r是离旋转轴距离,Z是离旋涡平面距离(即赤道面)。由于r趋势与Z趋势不是完全一样的,故Z前乘α常数,以表示Z向趋势与r趋势的差别,称轴向差别系数。当平衡稳定时,则<br />ρ=2k/(r&sup2;+αZ&sup2;)ω&sup2;<br />    从上式可以看到实体范围是<br />r&sup2;+αZ&sup2; &lt;(c/ω)&sup2;<br />超过c2范围构成场状态。这里表明同一旋涡体中心一致时,若α=1,则r&sup2;+Z&sup2;=R&sup2;,涡旋体边缘是球形。若α&lt;1,涡旋体边缘是铁饼形。若α&gt;1,涡旋体边缘是橄榄形。它可以表示自然实体的基本形状。通常ω愈小,旋涡平面范围愈大,即r愈大,相应地α必愈小,则愈成铁饼形旋涡体,例如宇宙天体-星系,包括银河系。ω愈大,旋涡平面r愈小,相应地α必愈大,则愈构成橄榄形,甚至近棒形,可以预计微观粒子或量子多半处于该状态,这一点可用量子偏振现象证实。物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涡旋运动并浓缩成形,称涡旋运动浓缩成形原理。<br />一般情况下α接近于1,故大量宏微旋涡体是近球形的。太阳系的太阳、行星、卫星是近球形的,而整个太阳系则近铁饼形。近球形的天体α≌1,则r&sup2;+Z&sup2;≌R&sup2;,涡旋体边缘是球形。其周围浓缩的场物质的密度也同样与距离中心球面4πR&sup2;(或者按习惯简写为4πr&sup2;,此处的r就是指R的意义,后面没有特别申明r作R意义使用)有关。涡旋体中心通常是以某一速度运动的,在其两侧总是存在与此速度正反向线速度,同向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则具有浓缩趋势,形成同向侧趋向反向侧的运动或作用,使其作圆、环、弦、圈态等运动,称为涡旋体曲线运动原理。它是广义相对论空间弯曲的基础。<br />    二、《物性论》与牛顿引力<br />《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从质能关系与趋匀平衡原理出发,认为引力是涡旋体中心速度与涡旋里外侧差异的平衡趋势引起作用的量度,它跟自转与公转与离总中心有关。对球体周围离总中心场质密度随球面增大而减弱,即<br />ρ=dm/dV=dm/4πr&sup2;dr=mˊ/4πr&sup2;<br />其中,dm/dr≌m&acute;为核心趋势总量,即核心引力质量。在距核心r位置上场质密度与该位置上涡旋体或微涡旋集合体质量m里外侧场质重叠,外侧同向重叠而弥漫,邻侧反向重叠而浓缩,外侧趋向邻侧而靠近,即“相吸”。场质密度愈大,即两质量愈大趋势愈强或引力愈大,可用场质密度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为此趋势或引力量度<br />F=k″mm&acute;/r&sup2;<br />两向心场物质重叠出现邻侧反向重叠与外侧同向重叠而具有外侧趋向邻侧的趋势,是形成物体间引力的根源,称为向心物体间万有引力构成原理。<br />涡旋体本身运动,除场质重叠趋势外,还存在自旋里外侧与本身速度正反向而趋向里侧运动,加上可能绕多层次运动,从而构成趋势作用或引力的质量实际上应为<br />m″=mβ&sup2;=m(1-υ&sup2;/2c&sup2;)<br />则表示行星层次引力质量。再多一项为卫星引力质量<br />m″=mβ&sup2;=m(1-υ&sup2;/2c&sup2;-ω&sup2;γ&sup2;/2c&sup2;)<br />对低速来说,引力质量与质量近似相等m″≌m。可见牛顿力学的引力公式只是近似式。<br />涡旋运动角动量守恒是公转动能守恒的特例,使天体,如太阳系同一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且矢量径向单位时间扫过面积相等,即<br />N=Jω=mr&sup2;ω=mυr<br />υr=N/m=k<br />引力对质量m从无限远位移至r处积分为该处势能量度的<br />E=k″mm&acute;/r<br />公转动能守恒的另一种情况是太阳系不同稳定运动行星间的动能与势能和不变,即动能等于势能<br />k&acute;mm&acute;/r=mυ&sup2;/2<br />2m&acute;k&acute;=υ&sup2;r=ω&sup2;r&sup3;=4π&sup2;ν&sup2;r&sup3;<br />ν&sup2;r&sup3;=r&sup3;/τ&sup2;=k&acute;m&acute;/2π&sup2;=K<br />这说明从能量角度来解释牛顿引力定律与刻普勒定律更为深刻。<br />三、《物性论》与辐射<br />同一天体运动过程中总能不变,天体动能变大,必使另一种能量,如内能或辐射能变小,或相反。天体或太阳椭圆轨道运动时,其速度或动能是周期性变化,相应地辐射能量也是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绕银河系核心与其中的星团核心的不同的椭圆轨道运动,绕银河系核心运动一周近2亿年,而绕太阳系所在星团核心运动一周近几十万年。形成大小周期不同的太阳能量辐射,构成太阳周围的行星接受太阳能强度周期性变化。如地球表面周期性受到太阳辐射强度大小周期性变化,太阳辐射减弱到最弱前后,就是地面大小冰河期到来的前后,这是地面冰期产生的根源。<br />涡旋运动的平衡趋势使其形成浓缩与弥漫交换的正反运动,并构成微旋化及其粒子、量子。粒子是低速微旋化稳定方式,如地面的元素原子、分子,量子是高速微旋化稳定方式。天体的源源不断地浓缩质量,又不断地产生并辐射量子,稳定时处于浓缩质量与辐射平衡。这样天体核心质量愈大相应温度愈高,辐射高频率量子愈多或愈强。天体辐射虽然包含原子核裂变或聚变,但无法解释天体源源不断的热源,但仍然颁演一定角色,虽然是次要角色。这是涡旋运动成形原理的微观应用。<br />从能量角度来看摩擦作用实际上是能量转化,即规则运动转化为不规则热运动过程,也是运动趋于均匀的一种形式。因此力的本质是能量趋势、交换、转化,摩擦力是能量转化典型方式。地面所物体运动是通过重力(引力)、弹性力或其它能量转化方式破坏平衡状态而运动的。由于摩擦作用使得解除其它作用后就会逐渐停下来,恢复平衡状态。它跟摩擦两物件接触面密切相关的,转动比平动摩擦面小,因而消耗转化为热运动能量较小,这就是轮子发明的重大意义所在。<br />四、广义相对论问题<br />《物性论》的质能关系原理包含任何相对运动参考坐标系间对同一物质系统物质不灭性,即质量或总能量不变性。相对惯性或匀速直线运动参考坐标系间,测得多了一项不同的动能或速度,可以说动能变换改变了,但加速度不变性,质量或总能仍是不变性,必定存在以另一种能量形式作相反改变,因此参考坐标系变换实际上是能量变换。相对惯性或匀速直线运动参考坐标系间同样可以表达电能与磁能间在一定条件下变换,静止参考坐标下的磁场能量而变换到另一运动惯性参考坐标就具有电场能量,同样地静止系的电场能变换到另一的惯性系则具有磁场能量,即满足罗仑兹变换。可见参考坐标系或时空间变换可以用来描述某些能量间的变换及其所产生的现象。<br />广义相对论作了推广,推广到非惯性参考坐标系或时空间的变换。其基本观念建立在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等效原理及其旋转运动解释的基础上,在数学方法上引进了非欧几何与张量方法,并解释了一些宇宙及其光的现象。实际上《物性论》认为物质不灭性,应反映在任何参考坐标系或时空对同一物质系统质量或总能量不变性上,即对非惯性参考坐标系间动能不仅不同,而且是变化的或向量能量递变,相应地必存在另一种能量作相反的变化,通常是内在能或标能相反递变。由于加速度与速度关系非线性的,即动能量变化也是非线性的,这限制了非惯性系间变换应用。<br />广义相对论在旋转非惯性参考坐标系或时空间变换,在一定范围内加速度可以看成恒量,如地面上重量或重力k&acute;mm&acute;/r&sup2;=mg可以看成不变常数。它牛顿第二定律m。d&sup2;ι/dt&sup2;间关系为<br />m。d&sup2;ι/dt&sup2;=mg<br />当惯性质量m。与引力质量m等效时,即m。=m,而且在《物性论》中力定义的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惯性质量是等价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质量与惯性质量、引力质量是等价的,都用质量m表示。得<br />d&sup2;ι/dt&sup2;=g<br />这个方程中质量不出现,表示重力场中低速物体(微涡旋集合体)加速度为恒定量,即势能向动能线性地转化的自由落体的过程。<br />如果物体动能不变,只有绕引力场核心圆周运动,由于核心体也运动的,而处于椭圆运动。若物体是个涡旋体则存在里外侧运动差异的也有向里侧的趋势,以及多层次运动趋势,构成较复杂的引力与引力质量关系。广义相对论没有讨论到这类问题。质量是跟物质系统总能量相对应,而不管系统运动方式多么多样,多么复杂以及如何组合、结构、变化的。引力质量扣除这些因素所得,并应反映在引力公式的修正上,牛顿引力公式与广义相对论只是一定条件范围近似式。<br /><br />参考资料<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br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br />
4#
 楼主| 发表于 22.11.2005 09:44:19 | 只看该作者
物性论与场论<br />陈叔瑄<br /><br />《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认为场或场质是物质的一种形态,是一种不同于实物的物质高速运动状态。可按流体力学欧拉描述法与朗格拉日描述法分别描述场与场质运动状态,因为场质实际上是高速运动物质的流动状态,而场又是场质流态另一种较方便数学描述方式。场论是描述场,尤其是电磁场的方便而基本的数学工具。物性论赋予更深刻的物理意义,在物性论看来,场质流动状态可以用其流动的质量变化率或质量密度变化率参量来描述,而场描述时把这个质量变化率参量看成参考坐标系上几何点上描述参量A之一。场论就是描述这些连续物质几何点的梯度、散度、旋度等数学方法。<br />场的一个几何点可以同时存在好几个参量,并按各自规律变化着,这是因为高速运动的场物质不相干性,各种场物质各自独立,如万有引力场、电磁场、光、热、强作用、弱作用等。但场或场物质与实物运动间密切相关的,因为实物是由原子、分子及其周围场质组合组成的,实物对其周围场质来说是源或归宿。相当光源是光量子的发射源类似。某类型运动的场用该类型场参量定义的能密度来描述较方便,如磁场能密度w=HB=μH&sup2;或电场能密度w=DG=εG&sup2;或电磁场能密度w=μH&sup2;+εG&sup2;来描述。<br />一、磁性微涡旋结构与电的关系<br />任何实物的原子、分子都是平衡稳定的微涡旋体及其组成的,而微涡旋体一方面浓缩物质与弥漫物质交换平衡交换中成体的,交换生成更小微涡旋主要构成磁场质,使得原子、分子内壳粒与原子核等都具有磁性,并组合成复杂的磁性材料。即一个元素原子实际上是一个原子核与众壳粒复杂磁性系统,可以按材料宏观性质分为逆磁性、顺磁性、铁磁性材料。周围场质强度跟其能量密度密切相关的,磁场能密度为<br />w=HB=μH&sup2;<br />单位为克/厘米•秒平方,B为磁感应强度,单位为1/秒,B/μ=H为磁场强度,单位为克/厘米•秒。<br />微涡旋组合而成的元素原子、分子又由于壳粒数及其分布、联结松懈紧密情况不同,即壳粒脱离易难程度不同,磁性变化易难程度不同,所生成电性不同。易脱离壳粒意味着磁性易变化的材料,电产生于磁场的变化,也就是说导电性愈好。按材料壳粒脱离易难程度或磁性改变易难程度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等。导体壳粒易受外磁场影响,并感应其壳粒随着产生(相反)涡旋运动。这类属性在外磁场中运动或外加电压下易生电。生电的电场能密度为w=DG=εG&sup2;<br />G为电场强度,单位为厘米/秒平方,D=εG为电位移强度,单位为克/厘米平方。<br />物体材料及其原子、分子是微涡旋组合体,即磁性组合体。不同组合构成逆磁性、顺磁性、铁磁性等不同材料。不同组合构成壳粒脱离难易程度不同的绝缘体、半导体、导体、超导体等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根据电路上性能需要制成各种各样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互感、晶体管、二极管、芯片等,这些器件可组合成通电时产生一定功能的电路,如电磁震荡器、放大器、整流器、检波器、调制解调器、各种门电路、触发器等等。<br />二、磁场对导体运动的发电作用<br />磁性材料周围磁场强度或磁感应强度B可以用场质流速A(单位为厘米/秒)涡量<br />rot A=B=μH<br />来定义的。根据场论推出,其散度为零。麦克斯韦方程(4)不过是定义按场论性质的推出<br />div B=div rot A=0<br />它易对导体中壳粒产生磁性感应,并作相应涡旋运动状态。涡量移动<br />dB/dt =d rotA/dt=rot dA/dt=-rot G<br />则产生电场涡量。为麦克斯韦方程(1),其中电场强度定义为<br />G=-dA/dt<br />易脱离导体材料的壳粒具有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感应磁性的微涡旋运动。移动时这些微涡旋在其构成同向侧与反向侧,同向侧趋向反向侧,产生涡量流动。磁场强度或场质涡旋量的变化率可以化为电加速流量的涡量,即电场强度的涡量。<br />D=εG <br />div D≡4πσ<br />电位移场的散度为电荷量密度σ=q/V,这跟场论一致的。从单位来看,电荷是场的质量改变量。可见,上式的麦克斯韦方程(3)实际上是对电荷或电荷密度定义。<br />如果导体与外磁场在外力作用下相对运动,导体内微涡旋与此运动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迫使壳粒移动,是产生电流或电动势的根源。实际上是涡量同向侧向反向侧的流动,而形成了电流或电动势,即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机制。如磁场向书面,导线沿书桌面前后放着,导线壳粒在外磁场作用下感应磁性,若导线从左到右移动,前为同向侧,后为反向侧,壳粒由后向前移动。电流规定与壳粒运动相反,满足右手定则,即右手掌迎向磁场,大姆指的指明导线移动方向,四指为电流方向。如果电路构成一个回路,对于外电路来说,产生了电流出来一端为正,进入一端为负的电动势。<br />发电机是产生电动势或电流的基本机械设备,可以分为直流发电机与单向交流发电机、三相交流发电机,工业上为了降低热消耗与电磁辐射消耗,多半采取三相交流发电机。线路两端加一电动势,使之通电的设备为电源,它除发电机外,还有电池等。发电机是迫使磁体与导体相对运动,即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过程。而化学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br />三、磁场对电流载体的电动作用<br />导体材料电流或脱离原子的运动壳粒,其周围离心加速场质重叠上壳粒中心加速,其前沿加速同向增大,速度减少浓缩趋势,而后沿相反,形成后沿往前沿环形磁场。如一条导线壳粒热运动,在外电动势作用下移动所构成的电流,并在其周围形成环形磁场<br />4πI=∮H dι<br />4πj=rot H<br />这是导线中的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的环形磁场的积分与微分表达式,是麦克斯韦方程(2)的表达式。其中I为电流,单位相当于速度。J为导线单位面积通过电流的电流密度。这说明麦克斯韦方程(1)、(2)才真正具有定律性质的方程式。麦克斯韦方程(3)、(4)不过对电场与磁场性质的定义表达式。<br />电流愈大,环形磁场愈强。如果平行两根导线通以同向电流,产生外侧同向环形磁涡量重叠而具有弥漫趋势,而邻侧反向环形磁涡量重叠而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邻侧靠近趋势,即出现两导线‘相吸’的现象。平行两根导线通以反向电流,产生外侧反向环磁涡量重叠而具有浓缩趋势,而邻侧同向环磁涡量重叠而具有弥漫趋势,邻侧趋向外侧离开趋势,即出现两导线‘相斥’的现象。可见物性论对电磁与场论解释不同于现有的电磁学,完全是从场物质运动状态及其重叠不平衡趋势引起的现象。<br />同样地,外加磁场与导体中电流所产生的环形磁场重叠,也会迫使导线运动。如放置通以从前面流至后面电流的导线在桌面上,那么导线周围左边从桌面出来而右边从桌面进去。若外磁场指向桌面,右边磁涡量同向重叠而具有密度降低弥漫趋势,左边磁涡量反向重叠而具有密度提高浓缩趋势。右边同向侧重叠趋向左边反向侧运动趋势,即导线从右边往左边运动或对导线有由右向左的作用,满足左手定则,伸出左手掌迎向磁场,四指指向电流,垂直的大姆指则指向力或导线运动方向。达到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能,是电动机结构的基本原理。<br />四、物性论与场论其它问题<br />场论的梯度可由导体相对磁场运动时,磁涡量(微涡旋)在导体运动方向的两侧面分别重叠上相反速度,使涡量沿着侧面移动或侧面作用力而构成电动势或电压。其大小主要决定于磁场强度与运动速度(或作用力),甚至线路长度或布局等。这个电动势对于外电路来说提供了电压(也可表达为趋势的力作用)U,在同一的外电路所形成的电流I通常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电阻R,即如欧姆定律<br /> U=IR<br />其中电压单位与力相当,为克•厘米/秒平方,而电流单位为克/秒=安培,电阻单位为厘米。功率或电磁能变化率N可表达为<br /><br />N=IU=I&sup2;R<br />功率单位是克•厘米平方/秒立方。总之《电磁体的运动与控制应用》基本原理适用此文场论。<br />由于电的暂态性,采取交流发电与电动比直流效果要好些,效率要高些,因此电磁主要应用于电力的能量传输转化与广播通讯信息的两大领域基本采取交流电方式。可以通过电路器件适当有机组合来改变电磁高低压(变压器)或频率(整流器与变频器)。电力变换传输只要在高压低频率情况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消耗与电磁辐射消耗。而广播通讯,尤其是无线电广播与通讯则需要高频以求最高效率辐射传播,电磁频率低传播中易被大气等吸收,传播距离较短,因此长距离广播通讯多半采取高频的短波。<br />五、场的物质性<br />场的物质性决定场或场质具有质量(单位:克g或千克kg)、能量(单位:克•厘米平方/秒平方g•cm&sup2;/s&sup2;或千克•米平方/秒平方kg•m&sup2;/s&sup2;)、质量密度(克/厘米立方g/cm&sup3;或千克/米立方kg/m&sup3;)、能量密度(克/厘米•秒平方g/cm•s&sup2;或千克/米•秒平方kg/m•s&sup2;)等。而电磁场或电磁场质同样具有物质性,电场能密度w=DG=εG&sup2;与磁场能密度w=HB=μH&sup2;都应具有上述能密度单位,而其它单位应建立在此基础上,当A定义(如流量、流量密度、流速)不同,其它单位就随之而定。有几种可供选择,并列表如下:<br />A           kg/s(g/s)        kg/m&sup3;•s       m/s(cm/s)<br />rot A=B     kg/m•s(g/cm•s) kg/mm&sup3;•s       1/s(1/s)<br />G=-dA/dt    kg/s&sup2;(g/s&sup2;)      kg/m&sup3;•s&sup2;     m/s&sup2;(cm/s&sup2;)<br />H=w/B       1/s(1/s)         m&sup3;/s      kg/m•s(g/cm•s)<br />D=w/G       1/m(1/cm)        m&sup2;           kg/m&sup2;(g/cm&sup2;)<br />q=σV       m(cm)                                 kg(g)<br />I=dq/dt     m/s(cm/s)                         kg/s(g/s)<br />μ=B/H      kg/m(g/cm)                         m/kg(cm/g)<br />ε=D/G      s&sup2;/m•kg(s&sup2;/cm•g)      kg•s&sup2;/m&sup3;(g•s&sup2;/cm&sup2;)<br />表中三种A不同意义,所得结论其它参量意义也有所不同,最合理应是第三种定义。如本文所述,A为流速,电荷为质量(或总能)递增或递减量度,递增为正,递减为负,电场强度负号表示电场方向习惯规定与加速流态方向相反。<br /><br />参考资料<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br />3、《论基本粒子基础问题》  陈叔瑄著  《科学(美国人)》1998年7期<br />4、《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br />
5#
 楼主| 发表于 6.12.2005 02:38:27 | 只看该作者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转贴)<br />陈叔瑄著<br /><br />本文的涡旋运动观点不同于笛卡尔、康德、拉普拉斯等人的观点,也不是直接引用他们的理论,而是从物质连续性、可入性和运动性的设想及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统一”推理逻辑和方法的基础上再引入一条基本假设:连续物质系统(在空间中)存在分布不均匀、不平衡、不对称的任一运动状态总是自动地转化或趋向于分布均匀的、平衡的、对称的运动状态,其不均程度愈大趋势愈快愈强。且具有保持均匀的、平衡的、对称的状态特性。该假设实际上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热量总是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以趋于热平衡定律的修改推广。它推广到任一连续物质运动形式均具有这个趋势。平衡的、对称的是均匀的特殊形式。因而趋匀原理具有更普遍、更本质的意义,它成为千变万化的各种物质形态生成的根源。<br />    一、平动运动趋均问题。<br />    物质系统平动等于总能(或平动能密度等于总能密度)时物质处于极限速度运动的状态,即处于高速平动运动的连续物质状态。它是物质的最基本、最本质状态。它的趋均过程就是各向平动运动机会均等或各向运动趋势均存在的过程,即趋于正反向均同时存在的过程。连续物质正反向平动矛盾使其既不能沿正方向,又不能沿反方向运动,而必转化为旋转运动。平动运动矛盾必转化为旋涡运动,平动能转化为旋涡能,这意味着平动能减少过程。可见平动能趋匀实质是平动能(或平动能密度)减少而转化为旋涡能或其他能量的(或能密度)过程。总能E等于动能与其他能之和<br />E=Ev+Ein<br />LimEv=Lim(1/2)mv&sup2;=K<br />t→∞    t→∞<br />LimWv=Lim(1/2)ρv&sup2;=k<br />t→∞   t→∞<br />其中K或k为最小值或极值。当稳定平衡时m=2K/v&sup2;或ρ=2k/v&sup2;。表明系统速度愈大,质量m或质量密度ρ愈小。而K或k为极小值,质量m或质量密度ρ趋于增大过程,极限速度时质量密度最低,称为质量密度与平动速度平方成反比原理。<br />    二、自旋运动趋均问题。<br />    同样地自旋运动趋匀过程就是趋向于各向同时存在的过程,就是趋向于正反向同时存在的过程。正反旋转的矛盾必转化为微旋运动。旋转能转化为微旋能,其整体可用内在能表示。这意味着自旋能转化为内在能,自旋能密度转化为内在能密度,使自旋能或自旋能密度减少的趋势。<br />Eω=1/2(kmr&sup2;)ω&sup2;=(1/2)Jω&sup2;<br />自旋惯量J正比于自旋体质量m和半径r2,即J=kmr&sup2;。<br />    其趋匀可表示为:<br />LimEω=Lim(1/2)Jω&sup2;=K<br />              t→∞       t→∞    <br />LimWω=Lim(1 /2)kρr&sup2;ω&sup2;=k<br />           t→∞       t→∞    <br />其中K、k表示极值。<br />    当平衡稳定时<br />ρ=k/r&sup2;ω&sup2;<br />表明质量密度随角度ω增加而减少,随r2距离增加而减少。若ω一定,密度ρ随r增大而减少,即离核心愈远愈稀薄。当r→0时,ρ→∞,表明当旋转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密度趋于无穷大,它具有无限浓缩质量的趋势。它成为任何宇宙体,实体粒子质量趋于中心无限的动力,成为宇宙体,粒子之间产生引力或交换能量的根源。涡旋运动是物质趋心并浓缩成体和产生万有引力根源的涡旋运动原理。<br />    三、涡旋体形状问题。<br />    连续旋涡或涡旋流动态趋于内在能或内在能密度提高或旋转角速度减少的过程。愈近中心,内在能密度愈高,旋转速度愈小。而在该旋涡平面外两侧空间(A或B)的连续物质又处于高速运动状态。根据趋匀原理,旋涡平面两侧高速运动连续物质必趋于低速旋涡面而同时形成旋涡运动。愈近旋涡平面两侧的流态速度愈小,内在能密度愈大。但趋于旋涡平面两侧流态又跟着旋转起来,即同时形成旋涡运动,使其愈近中心轴,速度愈小。<br />    这就是说旋涡的内在能密度趋势不仅与离轴距离r有关,还与离旋涡平面距离Z有关系,因此其旋涡能密度可表示为<br />LimWω=Lim(1/2)ρ(r&sup2;+αz&sup2;)ω&sup2;=K<br />       t→∞       t→∞<br />其中r是离旋转轴距离,Z是离旋涡平面距离(即赤道面)。由于r趋势与Z趋势不是完全一样的,故Z前乘α常数,以表示Z向趋势与r趋势的差别,称轴向差别系数。当平衡稳定时,则<br />ρ=2k/(r&sup2;+αZ&sup2;)ω&sup2;<br />    从上式可以看到实体范围是<br />r&sup2;+αZ&sup2; &lt;(c/ω)&sup2;<br />超过c2范围构成场状态。这里表明同一旋涡体中心一致时,若α=1,则r&sup2;+Z&sup2;=R&sup2;,旋涡体边缘是球形。若α&lt;1,旋涡体边缘是铁饼形。若α&gt;1,旋涡体边缘是橄榄形。它可以表示自然实体的基本形状。通常ω愈小,旋涡平面范围愈大,即r愈大,相应地α必愈小,则愈成铁饼形旋涡体,例如宇宙天体-星系。ω愈大,旋涡平面r愈小,相应地α必愈大,则愈构成橄榄形,可以预计微观粒或量子多半处于该状态,这一点可用量子偏振现象证实.而一般情况下α接近于1,故大量宏微旋涡体是近球形的。<br />    四、交换场形成问题。<br />    旋涡流态运动的趋匀过程中,质量趋于中心,其质量密度按<br />ρ=2k/(r&sup2;+αz&sup2;)ω&sup2;<br />式分布。中心处r&sup2;+αZ&sup2;=0具有无限浓缩质量密度的潜力。但一方面旋涡体质量趋于中心,而其中心通常是移动的,另一方面旋涡体质量趋于中心而使质量密度或总能密度变成不均匀,总能趋匀中必向外弥散,使中心质量密度不会达到无限大。核心实体部分质量愈大则向外弥散得愈快。<br />    对于一个稳定的核心旋转实体,其单位时间所浓缩的质量与所弥散质量必须平衡。实体质量m是跟交换频率ν成正比的。<br />m~hν<br />涡旋运动平衡趋势必引起中心运动和向外弥散物质而形成交换,质量愈大交换愈快愈杂(包含微旋化),即与交换频率成正比,称为交换作用原理。<br />    五、多体问题。<br />    旋涡流态形成了较浓缩的核心实体与周围质量密度稀薄的高速运动场物质。而核心旋涡体在ω一定时并以此角速度作整体运动。这样仅有一个旋转实体及其外围场质的旋涡体称为单体。反之两个核心实体以上的系统称为多体。通常两股相反平动的连续流态可因连续性而构成一个旋涡流态,也可以在其对立界面上作用,通过它们各自改变流动方向而各自形成旋涡流态。这两股旋涡各自逐渐浓缩成旋转核心实体部分及其周围场质。当其稳定时它们则构成了双体,并互相绕其核心运动。可以看成绕双体的重心运动,且重心又是移动的复杂运动体系。<br />  更多情况是旋涡体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处于单一角速度ω的整体运动。在离中心不同位量r上角速度可能不同,使得旋涡体形成除核心同一ω的旋涡体外还分离成许多环。这些连续环流态以不同的ω绕核运动。<br />    大旋涡体又可构成许多环并逐渐形成旋涡体,这些旋涡体又可再分离成更小的环并再逐渐变成小旋涡体。这样在平衡时可出现如太阳系那样,卫星绕行星公转,它们再一起绕太阳公转等的多层旋转体。<br />    六、微旋化或粒子化问题。<br />    前面已提到自旋运动趋匀中总是趋于正反向同时存在的过程。其正反流动矛盾必转化为小旋涡过程。每个小旋涡是在原有旋转浓缩质量基础上再形成的旋涡运动。并进一步浓缩质量,使其质量密度比前者更高。如果前者旋涡称一层次旋涡,那么小旋涡则称内二层次旋涡。这里用内层次以区别前节公转层次或外层次。小旋涡趋匀中再形成更小的微旋涡,称为内三层次旋涡。这样一层次又一层次产生旋涡至n层次,甚至无限层次。内层次愈高就表示愈处于微观状态,且其所浓缩的质量密度愈大。每一层次旋涡体总是使其浓缩与弥散平衡而处于较稳定的状态。<br />微旋化过程就是浓缩质量的过程,就是粒子化过程,也是交换场质密度增大过程。旋转体趋匀中把连续物质转化为粒子,其粒子或微旋体又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跟周围旋转场及交换场不可分割地密切联系的。内层次愈高微旋化程度愈高,其周围所交换的场质密度也愈高。例如地球这个旋涡体的内层次旋涡体就是元素原子,而原子的再内层次旋涡体是原子核内基本粒子。<br />七、热运动问题。<br />    自旋体微旋化过程中或浓缩质量过程中使内在能增大,同时也使其运动不规则程度增大。如果不规则运动用内能表示,而内能是温度的函数,那么微旋化或粒子化过程中使内能增大或温度升高,微旋化或粒子化或质量浓缩化程度愈高,所形成不规则运动愈激烈即内能或温度愈高。在旋转体质量趋于中心过程时,质量密度由外到中心逐渐增大,所形成内能或温度也由外到中心逐渐增大。因此通常星体愈近中心温度愈高。只要微旋体或粒子源源不断地浓缩或交换更新中,就会不断的形成不规则运动或热运动。<br />  目前无始无终的星体热源多半以原子核裂变或聚变来解释。裂变或聚变的原子核毕竟有限,终究要消耗完。怎样解释无始无终的热源?以本文观念不仅热源可以在微旋化中源源不断产生,而且原子本身也是在产生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衰变或转化为其他物质形式。所形成的星体、粒子、原子等任何实体都在跟周围场(或其他实体)交换中不断更新自己。而场也是在跟实物交换中更新自己。可见宇宙万物无不在运动,无不在相互联系中更新自己的。<br />    这一新颖观念引用于微观世界,将不仅更深刻揭示电磁作用、强作用、弱作用及微观粒子波动本质,还将引起微观结构等异常丰富的设想和认识。(该文1983年发表于“未来与发展”杂志)<br />参考书:<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br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工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br />
6#
 楼主| 发表于 6.12.2005 08:04:53 | 只看该作者
质能论-非狭义相对论前提的质能论<br />陈叔瑄<br /><br />    爱因斯坦相对论重大成果之一是得出质能关系式,关于质能关系来历及其争论暂不作分析,这里只从物质不灭定律,能量转化守恒定律、能量叠加原理、质能关系统一出发,引进一条必要假设:物质是连续的、可入(可叠加)的,运动的且不灭的。而质量与能量是物质量的量度与运动量的量度,两者在量值上成正比的。其数学表达式为<br />E=mc&sup2;<br />其中E表示系统能量,m为系统质量,c&sup2;为正比例系数。这条假设称为质能关系原理。<br />    这条假设前半段定性地阐明了物质普遍而本质属性是连续性、可入性(可叠加性)、不灭性及运动变化性。它的实验基础是物理上能量转化守恒定律,质能关系式和化学上物质不灭定律。至今还没有什么实验动摇过这个基础。后半段假设定量地表示物质与运动的基本关系。<br />    一、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br />   一个弧立系统由许多质量m1、m2、m3、m4、……mn的n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根据物质连续性,可入性(可叠加性)假定,那么系统总质量为。<br />m。=m1+m2+m3+m4+……+mn=∑mi<br />总质量m等于各子系统质量mi之和。实际上,该式可更普地表示系统内各种物质形式质量mi叠加结果,且可相互转化的。由于物质不灭性,孤立系统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的。<br />Δm。=Δ∑mi=∑Δmi=0<br />Δmi表示系统内某种物质形式质量改变量。若其只有Δmi与Δmj改变,而其他都不变,那么  <br />Δmi+Δmj=0         或 Δmi=-Δmj<br />    由于物质连续性可入性,系统中任一点可用质量密度表示之,该点总质量密度应取该点为中心的小体积ΔV所含质量为Δm,当ΔV-&gt; 0时单位体积所具有质量称为该点质量密度<br />ρ。=Lim  Δm/ΔV  =dm/dV<br />                 ΔV→0<br />              =d∑mi/dV=∑dmi/dV<br />    若将前式乘以质能正比例系数c2,则<br />E。=mc&sup2;=c&sup2;∑mi=∑mic&sup2;=∑Ei<br />其中E。是系统总能量,Ei是各种物质形式所相应的运动状态或能量。更确切地说不同物质形式实质是不同运动形式、状态或能量的反映,该式表明了系统总能量是系统内各种能量叠加而成的,称为能量叠加原理。<br />    对于孤立系统内各种能量之间可相互转化且守恒的<br />ΔE。=Δmc&sup2;=∑c&sup2;Δmi=∑ΔEi=0<br />这是总能不变性表达式。其中若只有Ei与Ej发生变化,而其他不变,那么<br />ΔEi+ΔEj=0      或ΔEi=-ΔEj<br />这就是能量转化守恒定律表达式。通过质能关系原理假设质能关系式变成了物质不灭定律、能量转化守恒定律、能量叠加原理及质能关系的统一表达式。<br />    二、能量方程<br />    各种运动形式能量通常用不同参量来定义的,例如平动能用速度参量来定义的<br />Eυ=mυ&sup2;/2=p&sup2;/2m<br />其中p≡mυ称为动量。同理旋转能则用角速度ω或角动量N≡<br />Jω≡kmr&sup2;ω定义的<br />Eω=Jω&sup2;/2=N&sup2;/2J<br />其中J为系统转动惯量,对于系统m离转轴r处转动惯量为r&sup2;m。对于自旋体的转动惯是的转轴通常取在自旋系统的质心转轴上。有规则自旋体的转动惯量都跟其总质量m及其形状外延离轴距离r的平方乘积成正比。其比例系数决定于形状及质量分布情况。<br />    此外,还有其他形式能量的定义,如位能跟相对位置有关的能量形式,可用相对位置参量来定义。内能跟温度有关的能量形式,可用温度参量来定义。但所采用参量不外两大类:一类矢量性参量定义的能量,如平动能,自旋能等;另一类标量性参量定义的能量,如位能、内能等。前一类称矢能Eυ,而后一类称标能Ee(或内禀能),系统总能E。由这两类能量叠加<br />E。=Eυ+Ee<br />对于孤立系统或对外交换平衡系统质量或总能量是不变的,因此能量基本方程<br />dE。/dt=dEυ/dt+dEe/dt=0<br />dEυ/dt=-dEe/dt<br />此式表明矢能变化率等于标能负变化率,前者增加必伴随后者减少或相反。矢能与标能可互相转化,且同时存在系统内。<br />    若系统标能不变性或矢能不变性,实际上只要标能不变性,矢能必然不变性或相反,现讨论矢能不变性系统<br />dEυ/dt=dmυ2/2dt =υ•dmυ/dt=υ•F=0<br />其中F≡mdυ/dt称为作用力,υF为功率,平动能变化率可以表示为功率。平动能不变性只能在υ=0或υ=k或υ⊥F三种情况下实现的。即在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或匀速圆周运动,更广泛地说,υ改变但仍满足υ•F=0椭圆运动情况下实现的。其中<br />F=dmυ/dt=dp/dt=0       或p=k<br />为满足动量守恒系统,其矢能不变性。<br />   对于旋转矢能系统<br />dEω/dt=dJω&sup2;/dt=ω•dJω/dt=ω•M=0<br />其中M≡dJω/dt为力矩。若转动惯量J=kmr2或质量m恒定情况下,则在ω=0或<br />M=dJω/dt=dN/dt=0       或N=k<br />为自旋或转动系统动量矩守恒表达式,矢能不变性。如果系统总质量m不变性<br />dkmr&sup2;ω&sup2;/dt=kmrω•drω/dt=0<br />在rω=0或rω=k(常量)时旋转矢能不变性,这说明任何满足rω=k的任何曲线运动,旋转矢能不变性。值得注意的角速度ω随r成反比减少(或相反)的螺旋或涡旋运动也是旋转矢能不变性的恒定系统。<br />    可见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是矢能不变性结果。而且上式表明涡旋运动也可作为矢能不变性物质形式。这对研究实体周围场物质运动状态很有意义的。<br />    三、质能量度的参考系<br />   如果系统总能全部等于平动能,即<br />E。=mc&sup2;=mυ&sup2;/2    或υLim=1.41c<br />此处υLim=1.41c称为极限速度。这里只可能两种解释:一种极限速度是光速,那么质能比例系数c&sup2;是光速平方的二分之一,这无形中总能比相对论减少一半,不太合理。另一种c仍为光速,质能比例系数c&sup2;是光速的平方。这样物质极限速度是光速的1.41倍关于超光速自然现象已为许多科学家所证实或论证了。作者坚信将有更多实验证实这一点。物质系统总能全部等于平动能时,物质速度达到极限,它是光速的1.41倍,并不随参考坐标系选择而变的,称为物质极限速度原理。<br />    光子系统的平动能只恒定地为总能一半,另一半跟其内部变换频率有关的标能hν/2,其总能        <br />E。=mc&sup2;=mc&sup2;/2+hν/2<br />E。=mc&sup2;=hν<br />可见光系统总能可表示为mc&sup2;,也可表示为hν,其中ν是量子内部变换频率极值,该项能量称变换能。这说明了相对论与量子论是从不同角度描述系统能量的,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上式使相对论基本参量mc&sup2;与量子论基本参量hν有机地统一。<br />    两相对匀速参考系动能分别为<br />mc&sup2;/2=m(ds’/dt’) &sup2;/2+mυ&sup2;/2<br />mc&sup2;/2=m(ds/dt)&sup2;/2<br />其中甲系统相对乙系统以速度υ运动而多了一项mυ&sup2;/2。<br />两参考系所量度恒定平动能为<br />mc&sup2;/2=m(ds’/dt’) &sup2;/2+mυ&sup2;/2<br />                    =m(ds/dt)&sup2;/2<br />(ds’/dt’) &sup2;/2=(ds/dt)&sup2;/2-υ&sup2;/2<br />ds’/dt’=(ds/dt)√(1-(υ/c)&sup2;  )<br />其ds和dt为乙参考系所量度时空间隔微小值,ds’和dt’为甲参考系对同一系统所量度时空间隔微小值。设乙系统为光源,甲系统为观察者。当dt=dt’时,<br />ds’=ds√(1-(υ/c)2     )<br />表明光源相对观察者以υ速度运动时,在同一时间标准下光传播距离缩短了√(1-(υ/c)&sup2;)倍。当ds’=ds时,<br />dt’=dt/√(1-(υ/c)&sup2;)<br />表明光源相对观察者以速度运动,延长√(1-(υ/c)&sup2;)倍光传播时间。这种现象为时空效应。这样可以毫不费力地解释麦克尔逊干涉仪实验结论。<br />    实际上时间与空间量度都是人们约定标准尺进行比较的。时间以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来划分的,空间用约定的标准米尺来比较的。这在近距离相对静止比较量度较方便的。前式可作甲、乙系时间标准一样,空间量度校正系数1/√(1-(υ/c)&sup2;)倍,将ds’放大,校正成ds,校正后ds’/dt’=ds/dt=c,而对远距离或运动的系统进行量度则不得不借助光传递来实现。光传递或场又有时空效应,使得时空关系变得复杂。相对论用四维时空描述是解决场或复杂时空关系方法之一。<br />    四、质比与能比<br />    系统中各种形式能量要跟总能比较才能确定其占系统总能比重或比例,是确定系统物质形态或性质的基本参量。某种形式能量对总能之比称为该种形式能量的能比。各种物质形式质量对系统总质量之比称为质比。系统中任一点一种质量对总质量之比的密度称为该点的质比密。由于质量与能量有对应关系,质比或质比密都可称为能比或能比密。通常总能E。包含矢能Eυ与标能Ee两大类。<br />A&sup2;=Eυ/E。      与    B&sup2;=Ee/E。<br />分别称为矢能比A&sup2;与标能比B&sup2;,两者之和为<br />A&sup2;+B&sup2;=(Eυ+Ee)/E。=1<br />    光子系统矢能mc&sup2;/2,其矢能比为<br />A&sup2;=Eυ/E。=(mc&sup2;/2)/mc&sup2;=1/2<br />属于场物质状态,因此当<br />1/2&lt;A&sup2;&lt;1      或    1/2&gt;B&sup2; &gt;0<br />表示系统以场物质为主的物质形态,而当<br />0&lt;A&sup2;&lt;1/2      或    1/2&gt;B&sup2;&gt;1<br />表示系统以实物为主的物质形态。可见系统矢能比愈大或速度愈大愈处于连续的场物质状态,达到或超过矢能比二分之一为连续场物质(场质)状态,可用相对参考坐标几何点参量描述而变换为场。称为物质形态的矢能比原理。<br />    系统的矢能比密a&sup2;=A&sup2;/V与标能比密b&sup2;=B&sup2;/V中V为系统体积。如果矢能比密趋于均匀,则<br />a&sup2;=A&sup2;/V=k      或    A&sup2;=kV<br />其中k为常数。该式表示矢能比或速度愈大系统体积愈大,愈处于扩散连续物质状态。场或场物质形态本质是高速运动连续物质状态。反之矢能比愈小或标能比愈大系统体积愈小,愈处于低速浓缩物质状态。实物仍是低速高度浓缩的物质状态。浓缩愈高度其可入性也就愈差。因此矢能比可作为物质连续性量度,标能比可作为物质浓缩性(非可入性)量度。<br />    一个系统往往除平动之外还有涡旋运动,甚至多层次旋转运动。例如月球绕地球运动,又跟地球绕太阳运动,太阳又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等等。这样多层次转动系统矢能比应为<br />A&sup2;=Ev/E。=(υ&sup2;+r1&sup2;ω1&sup2;+...+rn&sup2;ωn&sup2;)/2<br />其中r1&sup2;ω1&sup2;为系统绕某轴的距离r1以ω1角速度转动,而该轴心又绕另一轴距离r2以ω2角速度转动,后一轴又再绕它轴旋转,以此类推到n层次旋转,υ为系统核心平动运动速度。对相同矢能比两系统,旋转层次愈多其中心速度υ必愈小,即平动矢能比愈小,愈靠近实物体。反之旋转层次愈少,中心平动速度υ愈大,即平动矢能愈愈大,愈靠近场质。更确切地说平动矢能比是物质连续性量度。<br />    实际上,除上述的能量、质量概念之外很重要的是能量密度、质量密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从宇宙观之星质的能密度、质密度远大于场质的能密度、质密度,而实物则介于两者之间。从地面实物观之,同一实物通常固体的能密度、质密度大于气体,而液体则介于两者之间,当然某些特殊固体结构例外,如冰比水密度低等。但是为何固体化为液体或液体化为气体要加热,即消耗能量才能转化?这是物态的转化是交换方式的变换,需要消耗些能量,即存在潜热,然而气体比液体或液体比气体能量密度通常变小,即扩大体积来实现的。再继续讨论下去将引出许多丰富思想和概念。将有许多自然现象在此基础上重解释,摆在我们面前完全是新的物理面貌。<br />    各种能量和质量关系,能密度和质量密度关系之间只差一个光速平方的正比例常数,而且平动能对总能比例或矢能比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愈处于密度愈低的能量释放状态。对于实物体来说,固体或液体转化为气体状态或光热场物质状态就是能量释放状态,但对实物体机械而言,更重要的是气化,因为气化后的密度降低,即体积膨胀可以推动机械运动而成为实物体的动力。但不同实物气化易难程度差别很大,那些能用消耗能量小又易于操作的简单办法将实物转化为气体和场物质的实物材料,称为能源。因此能源只是易释放能量,即易气化和场质化的实物材料而已。<br />  参考书:<br />1,&lt;物性论 –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gt;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br />2,&lt;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gt;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br />3,&lt;思维工程 –人及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gt;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br />
7#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5 03:02:41 | 只看该作者
涡旋再论<br />陈叔瑄<br /><br />涡旋论从《物性论》第二条的趋匀平衡原理出发,即物质系统存在分布不均匀、不平衡、不对称的任一运动、状态、结构总是自动地趋于(或转化)均匀的、平衡的、对称的运动、状态、结构,且具有保持均匀的、平衡的、对称的运动、状态、结构的特性,直到外部条件迫使其改变为止。能密度均匀趋势使平动运动向涡旋运动转化及其涡旋运动具有质量密度浓缩趋势,是构成天体、实物粒子、量子的基础。平衡趋势是构成物质周期性变换运动、周期性交换、正反物态或作用的基础。对称趋势是构成递换传输、生长衰亡、生态平衡的基础。<br />引出如下基本公式:动能密度为<br />w=ρυ&sup2;/2<br />角动能密度<br />w=ρr&sup2;ω&sup2;/2<br />涡旋成形能密度<br />w=ρ(r&sup2;+αz&sup2;)ω&sup2;/2<br />多体能密度<br />w=ρ[υ&sup2;+r′&sup2;ω′&sup2;+(r&sup2;+αz&sup2;)ω&sup2;]/2<br />等公式。稳定时动能密度趋向均匀,即恒量,而质量密度随速度、角速度、离中心距离不同地分布。速度或角速度愈小质量密度愈大,距离中心愈近质量密度愈大,中心最大。对于球涡旋体来说,其质量可用积分办法得到<br />m=∫ρdv=∫ρr&sup2;dr<br />质量愈大的涡旋体必弥漫愈快愈强,平衡趋势使交换频率愈高,即m与ν成正比,且交换密度愈强。也使微旋化愈复杂,但基本上由平动运动与自旋运动的组合方式,然而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都不是稳定的状态。<br />物质速度高于等于光速时为场物质,实际上远小于光速度实物就已离散成气体状态,因此固液涡旋体或物体是有一定范围的。在这个范围之外是场物质<br />ρ=dm/dV=dm/r&sup2;dr=m″/r&sup2;<br />其中m″=dm/dr称为趋势总量&cedil;等效于引力质量。近球形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角速度愈小,所浓缩的质量愈大,相应ρ场物质的质量密度,等效于引力强度,这样作用力大小与场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br />F=k′mm″/r&sup2;<br />等价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描述太阳系各星体间关系。<br />一、运动能量密度<br />平动趋匀中各向机会均等,必变换转化为涡旋运动。涡旋运动趋匀必浓缩质量,并逐渐成体。但涡旋中心质量不可能无穷大,必使涡旋体平动或向外弥漫,构成平动与涡旋运动变换,或浓缩质量与弥漫质量的的交换状态。当平动与涡旋形成周期性变换时,两者合起来就可构成总能不变的稳定状态。周期性变换就有变换频率、变换强度、变换相位和方位等参量关系问题。变换能由变换频率定义的,即E≡hν/2(它跟平动能E≡mυ&sup2;/2和涡旋能E≡Jω&sup2;/2定义类似的,其中m为质量,υ为速度,J=kmr&sup2;为涡旋惯量,ω为角速度)。最典型的周期变换粒子是光量子,它纯粹是平动与涡旋间周期变换,构成总能只由周期变换能hν/2和平动能mc&sup2;/2组成的稳定粒子。<br />高速场质A(场质流速)微涡旋轴向流动螺旋线场质,可以用场的涡量rotA=μH=B或磁力线描述,其穿过单位平面的磁力线数为磁场强度。其空间一点的能密度可描写为w=μH&sup2;=BH。高速加速场质流线可用电力线G=-dA/dt表示,其中A可以看作场质流速,G称为电场强度,空间一点能密度为w=εG&sup2;=DG。磁场的微分<br />dB/dt=d rotA/dt=rot(dA/dt)=rotG<br />说明移动磁场可以产生电场涡量或加速场质涡量。实际上导线在磁场中可以使壳粒感应跟磁场相反的涡量,此壳粒涡量移动则因涡旋与运动存在正反向而产生侧面移动的电流或电场涡量。而移动的电荷前后沿同向与反向加速重叠所出现不平衡状态,在平衡趋势中形成环磁场。即<br />4πI=∮Hdι<br />或用微分式表示<br />4πj=rotH<br />其中I为电流,j为电流密度。如果电流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周期变换的电场和磁场。对场质而言对应于平动与涡旋周期变换,并向外运动,即辐射电磁波量子流。<br />对于周期性电磁场变换或电磁波,实际上是磁场能密度与电场能密度的周期性变换,而它们能密度之和仍是非周期的能密度。电磁波或粒子之间电磁交换可以用能密度来描述。能密度愈大表示交换愈强,甚至可表示粒子性愈强。而粒子性愈强交换力程愈短,即命中率愈低。如电磁场能密度座标描述为w=μH&sup2;+εG&sup2;,其中μ为导磁率,ε为电介质系数,H为磁场强度,对应涡旋在场中描述的磁涡量,G为电场强度,对应平动在场中描述的电动量。它们分别是<br />H=H。Sin2π(νt-ι/λ)<br />G=G。Cos2π(νt-ι/λ)<br />当√μ=√ε,代入上式电磁场能密度为不变数。光不过是原子级辐射电磁波量子流。热量或红外线不过是分子级辐射电磁波量子流。相位调整后,都可以用电磁波函数或波动方程描述。波函数平方表示其能密度或粒子数密度,即强度。<br />二、粒子数密度<br />对于一般粒子,尤其原子外壳层粒子来说,通常处于周期性交换状态,只有粒子间交换频率整数倍时,交换才能同步并处于较稳定状态。其波动函数<br />φ=φ。Sin2π(νt-ι/λ)=φ。Sin(2π/h)(Et-pι)<br />其平方或共轭乘积为能密度或粒子数密度。能密度与粒子数密度间差一个单一量子能量,即量子能量乘以粒子数密度。但场的描述对于空间一点某时刻的一个粒子来说,只能理解为出现的几率密度。它等价于量子力学对波函数的几率解释。其中量子的能量为E=mc&sup2;=hν,动量为p=h/λ。<br />一般粒子具有本身周期性变换运动和周围的周期性交换场质作用,后者通常用位能表示。对于粒子间同步交换实际上是具有场的驻波运动方式,存在一系列波节,即交换粒子相位在此空间位置上相位的相反而波动抵消。如原子核与周围壳粒交换,而壳粒绕核且沿着这些波节运动,交换才是有效的。距离核不同位置波节所具有位能不同,愈远位能或能级愈大,通常用主量子数或径量子数描述。对基壳粒是如此,而绕基壳粒的谐壳粒更多一项相对基壳粒位能而且愈远位能或能级愈大,通常用轨道量子数或角量子数描述。涡旋壳粒本来就具有自旋,其正反向分别用正负自旋量子数表示。粒子的波函数可用定态波函数或定态波动方程描述。<br />φ=φ。Sin(-2πι/λ)=φ。Sin(-2πpι/h)<br />d&sup2;φ/dι&sup2;=-(-2π/h)&sup2;p&sup2;φ。Sin(-2πpι/h)=-(4π&sup2;/h&sup2;)p&sup2;φ<br />=-(4π&sup2;/h&sup2;)2m(E-U)φ=-(8π&sup2;m/h&sup2;)(E-U)φ<br />d&sup2;φ/dι&sup2;+(8π&sup2;m/h&sup2;)(E-U)φ=0<br />其中动能等于总能减去位能,即p&sup2;/2m=E-U<br />单一粒子变换强度可以用总能或某些参量表示,总能愈大就是变换强度愈大。但对大量同类甚至同步运动粒子束来说,变换强度与其能密度或粒子数密度有关,可以用变换能密度或粒子数密度表示。变换两种能量或能密度间周期相位刚好相反,而两者之和不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能量或能密度,描述起来较为方便,称为双能密度。双能密度可采取流经该坐标上一点参量描述,即用场描述。通常场的描述包含位移矢量与时间标量构成的四维时空描述,双能或双能密度中总是包含矢量参量定义的能量或能密度,与标量参量定义的能量或能密度两大类,两者之和不变性是物质稳定状态的基础。<br />三、统计密度分布<br />对一般的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的动能是取其统计平均值,它对应温度参量。更广泛的统计表达式可归纳为<br />ni=1/(e&sup((E-χ)/kT)+δ)<br />dn(E)=dE/(e&sup((E-χ)/kT)+δ)<br />其中ni粒子数几率密度,E为粒子能量,χ为化学势,即元素递换传输趋势,T为温度,δ可取0、1、-1分别表示三种统计分布。当χ=0,δ=0时,为麦-玻的热力学分子不规则运动统计。当δ=1时,为玻-爱具有整数自旋的对称波函数,如光子或某些原子核等的统计。当δ=-1时为费-狄非对称波函数,如壳粒子、质子、中子等统计。<br />对于热力学运动,分子不规则运动的分子数分布,可用上式中δ等于零表示。气体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可以定义为温度,分子动能的平均值与分子数密度乘积可以定义为气压。分子不规则运动存在差异或温度差异,就会自动地在运动中趋于平衡,即热量自动地从高温流向低温。可见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趋匀平衡原理的特例。又由于高温的热机总是处于周围相对其低温工作,必然自动地向周围辐射热量,使热机效率不可能百分百,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另一种表达方式。<br />对于大量微观粒子或量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粒子或量子运动具有统计分布性质。即使同类粒子,甚至同元素原子都存在能量或质量的统计分布,通常元素取原子质量平均值为其原子量。上式中温度参量kT改为相应元素原子量,即平均原子质量,就可以看成同元素原子总能量或质量分布规律<br />ni=Ke&sup-((E-χ)/m)<br />dn=K(e&sup-((E-χ)/m))dE<br />其中ni或dn是能量为E,化学势为χ,某元素原子量为m的分布粒子数,K为分布系数。对于该元素的单一粒子来说,此式也可看成在上述条件下出现的几率。这是按某元素原子总能或质量分布,而对空间对称分布可以用<br />dn(ι&cedil;t)=dE(ι&cedil;t)/(e&sup((E-χ)/m)-1)<br />表示。它们是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函数。对时间的微分可以看成生长表达式<br />dn/dt=(2/(e&sup((E-χ)/m)-1)dE/dt<br />其中m、χ都近似看成不变量。<br />等价于量子力学波函数是粒子(壳粒)本身的周期性变换,而粒子(壳粒)周围性场质交换在波动方程中表示为位能,并只能取交换波节所在的轨道上。对于原子类似太阳系的涡旋运动中逐渐形成涡旋多体结构,由于形成环境条件差异,同类原子(指相同壳粒数和分布的稳定原子)质量不可能完全一样,略有差异或具有统计分布,如上述同元素原子质量分布规律所示。原子量是其统计平均值,相应分子量也是统计平均值,这样化学的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学反应式的意义就要调整,它主要反映分子中所含元素原子数目比例关系和化学反应式的元素原子递换比例关系。<br />四、生长分布<br />系统生长过程是从外部吸收或输入物质经递换传输,系统生长,并递换出‘废品’,而这个‘废品’往往又是另一个系统需要的吸收或输入物品,再经递换传输生长,并递换出另外‘废品’,构成所谓的递传链。输入质量与输出质量之差为递传质量,它等于原子量、分子量、实物粒子质量等乘以相应粒子数或粒子数密度<br />Δm=m1-m2=Σм&iexcl;&ntilde;&iexcl;<br />Δρ=ρ1-ρ2=Σм&iexcl;ρ&iexcl;<br />其中Δm入出质量差,м&iexcl;为递换传输某原子量、分子量、粒子质量等,&ntilde;&iexcl;为相应的粒子数,Δρ为递传密度差,ρ&iexcl;为相应的粒子数密度。它是递传各原子、分子、粒子之和。粒子数、质量、质密度还可统一用分布函数f表示。<br />系统递换传输过程实际上是竞向对称平衡趋势中生长的,如植物总是沿中心轴线左右前后竞相增长的,又如动物总是左右竞相增长的趋势。可用总是粒子数或质量分布的对称平衡趋势增长,即粒子数或质量分布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可表示为球面坐标f(r、θ、φ、t)或圆柱坐标f(r、θ、z、t)或直角坐标f(x、y、z、t)。分别便于对点、线、面对称描述。其对时间微分可以看成粒子数或质量分布的增长率,以表示生命过程。如果说直角坐标中f(x、y、z、t)=f(-x、y、z、t)表示忽略时间差异下相对y、z面对称分布。动物体或昆虫或微生物总是左右趋势中趋于对称,虽然时刻上有前后,但时间函数变化率仍然为<br />df(x、y、z、t)/dt=df(-x、y、z、t)/dt<br />总变化率是其左右两边之和,即<br />df。/dt=df(x、y、z、t)/dt+df(-x、y、z、t)/dt<br />=2df(x、y、z、t)/dt<br />说明变化率对称竞相生长,使其具有双倍数增长趋势。<br />对于圆柱坐标表示植物之类生物中f(r、θ、z、t)=f(r、θ+π、z、t)在忽略时间前后情况下相对z轴转过π角仍然相等,以趋于对称生长。可以用函数对时间变化率表示<br />df(r、θ、z、t)/dt=df(r、θ+π、z、t)/dt<br />具体生物体不同角每次转过几度,再行对称平衡趋势,要根据植物递传和平衡趋势过程特性决定的。虽然生物有对称平衡生长趋势,但外部环境条件如阳光、磁场、地面坡度、水分等各向条件不一样,总使其生长各方向不是完全对称。总变化率可以是倍数(2、4、8、┉)增长,根据具体事物具体分析。<br /><br />参考文献:<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br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br />4、《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 陈叔瑄著 《未来与发展》1983年3期<br />
8#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5 04:42:44 | 只看该作者
质能再论<br />陈叔瑄<br /><br />质能论从《物性论》第一条基本的质能关系原理出发,即物质是连续的、可入的(可线性叠加的)、不灭的和运动变化的。而质量与能量分别是物质量与运动量的量度,两者在量值上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E=mc&sup2;,其中E表示某物质系统的能量,m为该系统质量,c&sup2;是质能正比例系数。引出如下基本公式:质量线性叠加式为<br />m。=Σmi<br />质量不灭表达式<br />Δm。=ΔΣmi=ΣΔmi=0<br />质能关系表达式<br />E。=m。c&sup2;=Σmic&sup2;=ΣEi<br />能量守恒表达式<br />ΔE。=ΣΔEi=0<br />力的定义和动量守恒式条件<br />F=dE/dι=dp/dt=0<br />力矩定义和角动量守恒式条件<br />M=dE/dθ=dN/dt=0<br />由矢量定义的能量称为矢能,如平动能mυ&sup2;/2、涡旋能Jω&sup2;/2、转动能等。J=kmr&sup2;为转动惯量,m为涡旋体质量,r为涡旋体半径,k为惯量系数等,由标量定义的能量称为标能,如位能mgl、内能kT、变换能hν/2等。总能通常由这两类能量组成的,如<br />E。=Ea+Eb<br />一、两类能量<br />如果系统提供热量Q,就转化为温度T定义的内能ΔU、物态变换的潜热ΔR和对外做功PΔV,即<br />Q=ΔU+ΔR+PΔV<br />为热力学第一定律,也是能量守恒定律的热力学具体形式。<br />光量子总能量为<br />E。=mc&sup2;=Ea+Eb=mc&sup2;/2+hν/2<br />其矢能比<br />A&sup2;=Ea/E。=1/2<br />矢能比大于等于二分之一为场物质,因此光量子是场物质的下限,又是稳定物质的上限。当总能全部等于平动能时<br />E。=mc&sup2;=mυ&sup2;/2<br />物质的极限速度为<br />υ=c√2=1.41c<br />此时处于极限速度平动的连续场物质状态。根据趋匀平衡原理,平动的各向机会均等,总是存在正反向平动,并变换转化为涡旋运动,即纯平动是不稳定的物质状态。<br />二、场的时空<br />对于参照系设在光源上光量子(场质)与场速度一致,但相对光源以速度υ运动的参照系,光量子(场质)运动速度或平动能,甚至变换能不变的。而参照系或场平动能量的量度少了一项座标相对运动引起的动能mυ&sup2;/2,如果变换能hν/2=mc&sup2;/2=m(dι/dt)&sup2;/2也不变,那么<br />m(dιˊ/dtˊ)&sup2;/2=mc&sup2;-hν/2-mυ&sup2;/2=mc&sup2;-mc&sup2;/2-mυ&sup2;/2<br />=mc&sup2;/2-mυ&sup2;/2=mc&sup2;(1-υ&sup2;/c&sup2;)/2=m(dι/dt)&sup2;(1-υ&sup2;/c&sup2;)/2<br />dιˊ/dtˊ=(dι/dt)√(1-υ&sup2;/c&sup2;)<br />当dtˊ=dt,        dιˊ=dι√(1-υ&sup2;/c&sup2;)<br />当dιˊ=dι        dtˊ=dt/√(1-υ&sup2;/c&sup2;)<br />此关系等效于相对论的时空关系或罗洛兹变换。表明相对论的时空是场的时空。<br />三、介质对量子运动影响<br />再说光量子通过介质,因为交换作用部分平动能转化为交换能,平动能变为mυ&sup2;/2,量子总能为mc&sup2;,λ=υτ=υ/ν式中量子变换相邻峰值间距,又称为波长λ,周期τ,频率ν,速度υ,动量为p=mυ=h/λ,则得<br />mυ&sup2;/2=υh/2λ=hν/2<br />表明量子在介质中运动平动能等于变换能。而交换能等于总能减去变换能和介质中运动平动能<br />Eb=mc&sup2;-hν/2-mυ&sup2;/2=mc&sup2;-mυ&sup2;/2-mυ&sup2;/2=mc&sup2;(1-υ&sup2;/c&sup2;)<br />=(hν)(1-υ&sup2;/c&sup2;)=hνβ&sup2;<br />或者交换能用交换频率差表示<br />Eb=(hν。-hν)=hΔν<br />表明光量子交换能量或频率的下限是变换能或变换频率。说明交换能大小决定于交换频率差或总能与平动、变换能量差,还决定于量子质量与速度平方差。<br />对于一般粒子来说,比光量子运动更加复杂,总能中除周期变换能,平动能外,还有自旋能、电磁能,甚至交换能等。如果周期变换能仍然hν/2,而且粒子周期变换相邻峰值间距之波长仍然由式λ=υτ=υ/ν定义的,υ为粒子运行速度,τ为变换周期,ν为变换频率。动量p=mυ=h/λ,即满足德布罗意波。平动能为<br />Ea=mυ&sup2;/2=hυ/2λ=hν/2<br />表明粒子变换能等于平动能。交换能<br />Eb=ΔE≤E。-2Ea=mc&sup2;-mυ&sup2;/2-hν/2=mc&sup2;-mυ&sup2;=mc&sup2;(1-υ&sup2;/c&sup2;)<br />=mc&sup2;β&sup2;=hν。β&sup2;<br />或       Eb=ΔE≤mc&sup2;-mυ&sup2;=hν。-hν=hΔν<br />表明质量愈大,交换频率愈高(而且频率范围愈宽),变换速度愈低,则交换能愈大。宏观物体不仅频率高,而且交换频率宽,以致失去周期性或波动性。<br />四、粒子交换作用<br />对于微观粒子交换频率低而且窄,因此具有周期性或波动性运动。粒子或量子周期性变换,使其运行的途径上状态具有波动性。大量同类粒子或量子同一方向运动而相位与方位是随机的,它们之间处于不同步的不相干状态。但入射到光滑介面时,动能改变量ΔE愈大,与介面交换所需时间Δt愈短,反之动能改变量ΔE愈小,与介面交换所需时间Δt愈长。即<br />ΔEΔt=ΔpΔι=ΔNΔθ=h/2π<br />也可用动量改变量Δp与位移Δι,或角动量ΔN与角移Δθ间关系表示,起了相位与方位调整作用,使它们处于同步运行状态。ΔE可以由相位或方位差别引起的动能改变量,也是与介面交换能,也可以由质量、变换频率、交换频率、运动速度等差别引起的。<br />微观粒子不仅具有周期变换,还具有周期交换,而ΔE包含能量差或交换频率差或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差,那么粒子愈轻,即质量愈小,交换强度愈弱,而交换时间Δt愈长,正如强(交换)作用、电磁(交换)作用、弱(交换)作用间的关系。强作用产生于重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大交换作用强而交换时间短。弱作用产生于轻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小交换作用弱而交换时间长。电磁作用产生于重轻粒子之间交换作用,质量和交换时间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可将三种作用统一于交换观念之中,而万有引力属于涡旋运动浓缩质量引起的作用,性质不同。它只有与电磁辐射合起来,才可以看成另一类交换的方式,在微观粒子中又太小,可忽略。如下表所示<br /><br />相互作用类型 (交换)强度比值    (交换)特性时间(秒)<br /><br />强作用           1                10&sup-23∽10&sup-22<br />电磁作用        1/137             10&sup-20∽10&sup-18<br />弱作用         10&sup-14          10&sup-10∽10&sup-8<br /><br />交换特性公式的三种类型可分成:粒子入射介面交换作用所引起的相位调整;粒子之间交换作用因质量(包含交换频率、相位方位)等差异所引起的同元素原子线光谱存在一定的宽度(即所谓测不准关系)和形成上述强、弱、电磁三类作用统一表达式。强度比值是由强作用公式2πf&sup2;/hc≈1和弱作用公式2πg&sup2;/hc,以及电磁作用公式μce&sup2;/2h=1/137等计算得到的,f、g‘荷’实际上是强、弱交换场质总量,称为强、弱交换荷,相当于电荷是电场质总量类似,可以用交换场散度描述。电磁交换是重轻粒子间的交换,又与电场与磁场联系起来的公式,比较特殊,但仍跟电荷平方有关,即强、弱场质交换描述参量。如果改写成相应关系式,则<br />2πě&sup2;/hc=μce&sup2;/2h<br />ě&sup2;=μc&sup2;e&sup2;/4π<br />其中ě可以看成电磁交换荷或称电磁交换荷。<br />粒子包含本身周期性运动与周围场质周期性交换两方面,粒子之间交换需要同步才能有效地交换作用或相当于驻波波节的允许轨道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单一原子壳层粒子轨道是一定的。存在能量差或交换能ΔE。粒子间不仅有相位、方位差异,而且还存在频率或质量差异,使ΔEΔt≥h/2π。可解释为同类粒子因质量差异与粒子周期性变换和交换差异,即量度具有统计性质,使得能量与时间不能同时测准的<br />h/2π≤ΔEΔt≤m(c&sup2;-υ&sup2;)Δt=(hν。-hν)Δt<br />此式是微观粒子交换特性公式。<br />宏观物体质量m大,运动速度低,相应能量ΔE非常大而作用时间非常短,几乎瞬时发生的Δt≈0。宏观物体交换时间短促,时间测量可以达到相当精确,但交换能或交换频率太杂,无法确定,意味着宏观物体失去波动性。光速时交换能为零,交换时间无穷,意味着不起作用,即不相干。同类粒子由于形成环境条件存在差异,粒子间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使粒子间轨道存在差异,因此粒子质量及其轨道是指其统计平均值。在平均值附近的同类粒子占绝对优势,使得宏观测量粒子状态参量难以同时精确。可见测量准确性决定于交换作用情况,粒子介于宏观物体与量子之间,交换频率不太杂,可以呈现波动性,也可以测量。愈精确捉住一个粒子,即愈准确测量粒子能量、动量,所需要时间、空间范围愈宽。它等价于海森伯测不准关系。<br />典型的原子核与壳层粒子电磁交换作用,而原子核集中了绝大部分原子质量,运动重心在原子核上,壳粒绕核运动。微观粒子交换频率较窄较单纯,壳粒绕原子核交换频率或电磁交换荷整倍数所在位置或运动的轨道上才能有效地同步交换,即定态波函数或交换场质所构成驻波的波节的轨道上运动。一个粒子或壳粒本身周期性变换,而又有周围场质周期性交换,量子力学波函数是等价地表示粒子(壳粒)变换状态函数或处于该状态的粒子出现的几率密度,而交换场质用位能表示,愈外层次愈多一项旋转能或愈高的位能,往里跃迁则辐射量子。<br />五、生化递传质量问题<br />对于生化领域来说,一生命系统总是有物质输入和输出,其差是该系统‘生长’或递传量,可以用质量差Δm表示或一系列质量差Δm&iexcl;之和表示,正号表示为生长,负号表示为衰亡。<br />Δm=Δm1+Δm2+┉+Δmn=ΣΔm&iexcl;<br />输入质量加上原系统质量等于递传后系统质量加上输出质量,质量不灭性在生化领域中的反映。其对系统总质量之比,可以用于表示某局部的地位,比重愈大通常表示其重要性,称为质比<br />Δm/m=Δm1/m+Δm2/m+…+Δmn/m=ΣΔm&iexcl;/m<br />输入到输出时间为Δt,各个局部一系列入出时间为Δt&iexcl;,它们没有线性之和关系,因为各局部可前后发生,也可能同时发生,甚至统计性质发生等复杂关系,从而生长率或递传率通常具有统计性及其平均值表示<br />Δm/Δt=ΔΣm&iexcl;/Δt<br />如果质量是一个空间分布和时间的连续函数,那么递传率或生长率可以用微分表示<br />dm/dt=dΣm&iexcl;/dt<br />当递传率等零时,表示系统处于交换或递换平衡状态,进出保持一致。如化学反应平衡的过程,以及催化反应过程,催化剂就是起了帮助快速递换传输过程而本身不变。又如生命体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没有明显生长和衰亡相当一段处于大体平衡的过程。<br />参考文献:<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br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br />4、《质能论-非相对论前提的质能理论》 陈叔瑄著  《湛江科技》1986年3期<br />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3:57:28 | 只看该作者
矛盾等价原理<br />陈叔瑄<br /><br />《物性论》第三条基本原理:系统的趋势、量度、关系的矛盾必统一(包含同一、协调、渗透等意义)、转化、异化,其所定义的、所建立的、所推出的新特性、新关系、新规律与其它方法得到相应的特性、关系、规律是一致的、等价的、等效的,称为矛盾等价原理或方法等价原理。以质能关系原理为坚实的基础,趋匀平衡原理为根本动力,加上此矛盾等价原理为新旧理论联系的先进方法一起合称《物性论》三大基本原理。既不否定旧理论在一定科技发展史中和一定领域范围内贡献地位,也不盲目崇拜追随,还它更深刻的本质。<br />一、矛盾逻辑之需要<br />自然科学思维方法到目前为止主要采取的是(数理)演绎推理逻辑和(归纳)因果推理逻辑,自然科学研究或论述之所以需要(辩证)矛盾逻辑,在于自然过程和自然科学本身充满矛盾,演绎(数理方法)逻辑和因果(归纳方法)逻辑难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如光的粒子和波动两象性,电、磁实物与电、磁场,原子电结构与原子能级,热量与分子运动,相对论与量子论,场与实物等等矛盾问题,用演绎逻辑难以解决,而因果逻辑一步步探入,终究要引出矛盾。最后不得不采取矛盾统一逻辑来根本解决问题。不知国际科技界能否接受这个观点?但不管怎么样,作原始的尝试或解决一系列问题还是必要的。<br />《物性论》对康德的四条“二律背反”的自然基本矛盾分析后,引出了无穷物质、无限空间、无限时间,但其比值是有限的,并主导支配有限物质、空间、时间,使有限物质、空间、时间之间联系起来,构成了有限物质间关系和变化过程。如物质量或质量对空间体积比值的密度是有限的,空间位移对时间比值的速度是有限的,物质量或质量对时间比值的质量变化率是有限的等重要参量。物质的连续性、可入性和已经高度浓缩质量的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的间隙性、不可入性的矛盾是很基本的,主要体现在场物质(高速、低密度物质形态)与实物(低速、中高密度)间关系和变化,它们通过交换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更新自己及对方,建立场与实物间基本关系。<br />实际上《物性论》第二条趋匀平衡原理包含对立或矛盾含义,如均匀平动包含平动各向机会均等,即总是存在同时正反向平动,并转化为涡旋运动。平衡包含涡旋体浓缩与弥漫的正反向交换运动,并构成微旋化的粒子运动。粒子的涡旋与平动矛盾运动构成周期变换运动。对称包含空间左右、前后、上下分布对称外,还包含粒子正反状态守恒性,如平衡状态粒子破裂成两部分的状态往往是处相反不平衡状态,即浓缩性部分粒子,必伴随弥漫性另一部分粒子存在。这些特性、关系、规律,再与原相应的特性、关系、规律等价,便产生异常丰富的观念和原理,并可沟通自然学科间的关系。这就是《物性论》之所以成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根本所在。<br />运动趋势矛盾统一而转化为新运动,新运动矛盾又再转化为另一新运动,这样一次次、一层层的运动矛盾统一,引出一系列运动形式及其本质、原因,深入到演绎逻辑和因果逻辑难以达到的理论成果境地。如《再论矛盾统一思维方法新探》的矛盾推理所引出的涡旋运动、浓缩成形、周期变换、周期交换、高速场质、递换传输、生长衰亡等等物质基本运动和状态,其矛盾统一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新观念和新原理。在与原自然科学相应的现象、规律、关系等价中又获得更深刻的本质概念和解释。如光、热、电、磁、原子、基本粒子、天体、物态、化学过程、生命过程、生态等等都引入了新原理。解决了一系列矛盾问题,解释了旧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br />二、量度矛盾的问题<br />从《物性论》角度观之,平动、涡旋、周期变换或交换是物质三类最基本运动状态,很难用牛顿力学质点来描述。相对运动参考系所量度的同一物体的能量形式和数值是不同的,但总能或质量只有一个,这个矛盾统一必然引入另一类跟参考系无直接关系的能量,此能量与参考系所量度能量之和等于总能。总能通常由矢量定义的能量与标量定义的能量之和构成的。从而稳定物质系统至少存在两种以上运动状态或能量,系统矢能占总能比例愈高,愈处于高速运动状态。如场质常常处于高速运动状态,如矢能比≥1/2为场质状态。可见能比可以用来描述基本物态,光量子是由平动能和周期变换能各占一半,即矢能比二分之一的稳定场质状态。<br />作用力迫使一物体作加速运动,与相对该物体静止参考系作加速运动的参考系所量度相应加速运动的矛盾等价,得出作用力是能量交换、变换的结论。能量交换是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存在或牛顿第三定律本质。能量交换的一方若得到动能变化,其对位移比值定义为作用外力<br />F=dE/dι=dp/dt=mdυ/dt=ma<br />其中F为作用力,E=mυ&sup2;/2为动能,p=mυ为动量,a=dυ/dt为加速度,等价于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牛顿力学是有条件的,即交换时有一方取得动能改变量,多半通过机械物体相互来达到的。F等于零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甚至圆周运动,即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存在极限,使速度极限时加速度为零,意味着此时物质之间不相互作用或不相干的,使各种场物质之间具有这个基本属性。可见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或机械运动,不适用于微观周期变换和高速运动物质状态。<br />最基本的涡旋运动必浓缩质量,并构成质量密度按一定规则分布和一定运动方式的形体,如绕中心轴的近铁饼形、球形、竖椭球形旋转等基本形体。可以用正比于总质量m和半径r平方的转动惯量J来描述,k比例系数与其形状、分布、结构等有关,即<br />J=kmr&sup2;<br />如果在运动中形状、质量分布、结构、运动状态等不变,那么系数也不变。甚至旋转体质量和体积不变,那么转动惯量也不变。这在机械物体中比较容易实现,此时描述旋转体运动要方便得多。转动能E=Jω&sup2;/2对角移θ比值定义为外力矩M,动量矩N=Jω<br />M=dE/dθ=dN/dt<br />当力矩等于零时,角动量守恒,即处于静止或匀角速度运动,甚至处于螺旋运动状态。<br />《质能再论》和《涡旋再论》进一步对《质能论》(物性论第一原理)和《涡旋论》(物性论第二原理)补充应用,特别对质量、能量、能密度、质密度、粒子数密度、几率密度等都作了更深入的论述。对天体成形和引力,热力学一、二定律,电磁感应、电流磁场律,光学折、反律,粒子波动方程等作了物性论解释。光速不变性下的相对论时空也以相对光源(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系推出结果的等价,得出相对论时空实际上是高速物质场相对光(场质)源时空或电磁场的时空。相对论为了使此时空也适用于牛顿力学,把本来极限速度本无加速度运动,化成仍有加速度运动,并维持牛顿第二定律形式,即<br />F=ma。=mˊa=am/√(1-υ&sup2;/c&sup2;)<br />a=a。√(1-υ&sup2;/c&sup2;)<br />其中m为质量,mˊ为惯性(或相对论)质量,a。为低速下加速度,a为加速度,υ为参考系相对光源运动速度,c为光速。说明参考系速度达到光速时加速度为零,外力不起作用或不相干的。相对论不过把物质加速运动属性转移到惯性质量之内。真正物质外力作用公式应是<br />F=ma=ma。√(1-υ&sup2;/c&sup2;)<br />速度达到光速时,光子加速度为零,它们之间是不相干的。光子可以看成稳定物质极限速度,真正的物质极限速度是1.41c。速度存在极限,使速度极限时加速度为零,意味着场物质之间不相互作用或不相干的。因此空间各种电磁场、光、热、声、生物场等各自按其规律独立传播而互不影响的。<br />量子能量的频率属性在量子论或量子力学中避开不谈或本质不清楚,而物性论或质能论则认为量子频率就是其运动状态周期性变换的频率,变换能用变换频率定义的。量子能量是平动能和变换能之和,得出量子论与相对论能量表达式<br />mc&sup2;=mc&sup2;/2+hν/2=hν<br />可见相对论与量子论的量子能量表达式是量子属性统一的两面。粒子不同量子在于它除平动和周期变换运动外,至少还存在自旋运动、磁性运动、交换作用等。《质能再论》一文指出粒子的周期交换能是决定于其质量和运动速度,质量愈大,速度愈小,交换能愈大,相应交换频率愈大愈杂。<br />原子核与壳粒交换平衡趋势,使其交换场质处于驻波运动方式,即定态波函数或定态波动方程所描述的状态,并在波节轨迹上运动交换时间最短最准确而处于最稳定同步状态。这样就要求壳粒与核交换频率整数倍且交换相位相反轨迹上运动。为了把粒子本身周期变换与其周围场质周期交换分开,而将交换作用以位能方式来描述,而位能只能取驻波的波节轨迹处位能,即一定的能级上运动。这样波动方程或波函数用来描述壳粒子运动周期运动状态,并等价于量子力学薛定锷定态波动方程或波函数。这时量子力学波动方程或波函数实际上是粒子周期运动状态和周围交换场状态统一表达式。对于宏观物体来说,质量大交换频率高(波长线度远小于物体线度)且复杂,因此根本不能体现出微观粒子那样波动性和位能的能级性质。<br />三、趋势矛盾的问题<br />物质运动重叠所产生的趋势矛盾在趋匀平衡中促使其变换、转化、演变。如不同重叠方式的能密度均匀平衡趋势中,必引起物质的质量趋势不同。如平动同向重叠速度变大,相应质量密度减少或弥漫过程,而反向重叠速度变小,相应质量密度增大或浓缩过程。同理涡旋运动同向重叠角速度变大,相应质量密度减少或弥漫过程,而反向重叠角速度变小,相应质量密度增大或浓缩过程。涡旋运动趋匀,必浓缩质量密度,使其质量向中心集中,两涡旋体相邻时,邻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而外侧同向重叠具有弥漫趋势,里外侧平衡趋势使它们靠近,而且愈近趋势愈强,相当于相互吸引。这类趋势等价于万有引力。<br />跟涡旋运动浓缩趋势相反,实物体,包括天体和物体出现运动不平衡差异,就具有自动平衡趋势。如不规则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愈剧烈则温度愈高)存在不平衡,则使高温处的热量自动地流向低温处,以趋于平衡。通常天体高密度质量微旋化中,产生剧烈的不规热运动,相应地构成高温状态。其温度比周围高得多,热量必有向周围弥漫或辐射趋势,如恒星天体热辐射。这类趋匀过程等价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见,宇宙存在的均匀平衡趋势产生了质量向心浓缩集中性和向外弥漫辐射性两大类趋势。只看到温度趋于平衡的宇宙热寂说,是一种片面的学说。<br />《物性论》认为相对光源匀速运动参考系所量度的光场或电磁场的时空等价于相对论时空,则得出相对论时空(或罗伦兹变换)只是(电磁)场时空的结论。相对论的质量是为了使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电磁场时空,而修正的惯性(或相对论)质量,如《质能再论》一文所述。《物性论》力的能量交换本质在低速机械运动条件下等价于牛顿力学,引出牛顿力学第三定律的作用和反作用同时存在的本质在于力是能量交换。能量交换中有一方取得动能,才会产生牛顿力学意义上的外力。可见在矛盾等价原理不仅指明了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领域,而且引出它们的深刻本质。<br />《物性论》与量子论等价中,对量子论的量子能量含有频率赋予了量子周期变换运动的变换频率意义,并用hν/2定义为量子变换能。《物性论》在与量子力学等价中,指出原子能级或允许轨道本质在于核壳粒子间交换频率整数倍的同步运动或交换场驻波的波节上运动轨迹引起的,且壳粒在能级间跃迁中吸收或辐射量子的,是形成线光谱形成的根源。允许能级或轨道之外的跃迁是产生连续光谱根源。而带光谱多半于原子或分子结成固体或液体时壳层交换中能级或轨道互相影响而稍为偏离引起的,所吸收或辐射呈带状。等价于量子力学微扰的解释。<br />《物性论》与化学等价中,引出分子结构的价键本质仍是元素原子壳粒交换而联结成分子,可以分为异价键、共价键、结晶键等。化学反应本质在于元素原子递换传输,并且反应速度受到化学反应平衡程度和工艺条件影响。《物性论》在与生命生理等价中,引出新陈代谢和同化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化学反应,即元素原子、分子等递换传输过程。催化剂或酶不过是起元素原子递换传输作用而其本身成份结构不变或化学反应过程中递换传输元素原子后仍恢复原状的化合物。<br />四、矛盾等价原理应用<br />物质运动量度或趋势矛盾统一等价原理应用如上所述,而关系矛盾统一最基本、最典型的物质运动是周期性变换运动与交换作用,如果说能量的趋势是主动力本质,那么交换作用是被动力或外力的是本质。实物系统与周围场物质(或另外实物)交换为最主要方式, <br />对于一般粒子来说,其运动比量子运动更加复杂,总能中除周期变换能,平动能外,还有自旋能、电磁能,甚至交换能等。交换能比总能减去平动能与变换能要小。<br />Eb=ΔE≤E。-2Ea=mc&sup2;-mυ&sup2;/2-hν/2=mc&sup2;-mυ&sup2;=mc&sup2;(1-υ&sup2;/c&sup2;)<br />=mc&sup2;β&sup2;=hν。β&sup2;<br />或       Eb=ΔE≤mc&sup2;-mυ&sup2;=hν。-hν=hΔν<br />表明质量愈大,交换频率愈高,而且频率范围愈宽或变换速度愈低,则交换能愈大。宏观物体不仅频率高,而且交换频率宽杂,以致失去周期性或波动性。交换能对位移微商同样可以表示力<br />F=dEb/dι=m(c&sup2;-υ&sup2;)/dι=mυdυ/dι=mdυ/dt=ma<br />交换能Eb=ΔE与交换时间Δt关系如《质能再论》所指出,粒子包含本身周期性运动与周围场质周期性交换两方面,粒子之间交换需要同步才能有效地交换作用或相当于驻波波节的允许轨道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单一原子壳层粒子轨道是一定的。粒子间存在能量差或交换能ΔE。粒子间不仅有相位、方位差异,而且还存在频率或质量差异,使ΔEΔt≥h/2π。可解释为同类粒子因质量差异与粒子周期性变换和交换差异,即量度具有统计性质,使得能量与时间不能同时测准的或者交换能与交换时间成反比<br />h/2π≤ΔEΔt≤m(c&sup2;-υ&sup2;)Δt=(hν。-hν)Δt<br />此式是微观粒子交换特性普遍公式,是矛盾等价原理代表式。<br />对于光量子来说交换能等于零,但通过介质面时也产生交换作用,可表示为交换能或动能改变量ΔE愈大,与介面交换所需时间Δt愈短,反之交换能或动能改变量ΔE愈小,与介面交换所需时间Δt愈长。即<br />ΔEΔt=ΔpΔι=ΔNΔθ=h/2π<br />也可用动量改变量Δp与位移Δι,或角动量ΔN与角移Δθ间关系表示,起了相位与方位调整作用,使同频率量子处于同步运行状态,并在行程中体现出明显波动能量子流。<br />五、等价原理开拓<br />天体中心平动又使其质量密度不可能无穷大,并向外弥漫,构成浓缩与弥漫中交换及其微旋化过程。微旋化是构成低速粒子(包括地球内层地幔构成元素原子、分子)和高速量子辐射、磁涡量(磁性)的基础。可见宇宙中元素原子是在天体一定条件下微旋化形成的,轻元素多半飘浮在宇宙和天体周围,如氢和氦充满在宇宙中,而中重元素原子多半产生于如地幔之类天体状态中,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地幔生成不同元素原子,通常愈里层生成愈重元素原子。粒子和光、热量子也是在天体微旋化中产生的,并形成剧烈不规则热运动,这正是天体热量源源不断产生的根源。<br />天体或原子微旋化在其核心往往结成多块状密度极高物质形态,称谓质块,如太阳内部的黑子。在涡旋运动中各质块都有向心运动趋势,以趋于能密度均匀平衡。质块趋心而互相挤压,有的被挤出,甚至抛出去,形成天体喷射、膨胀、爆炸过程。它与涡旋浓缩过程一起构成宇宙、天体周期性演变过程。地球(或月球)核心也存在质块(如月瘤),其对地壳冲击,使其分裂成大大小小的板块,板块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动时往往会发生地震。质块通常具有磁性,其移动必然影响地磁、地电和其它现象,它是地震预测的依据。<br />《物性论》在与原子核等价中,引出原子核中的质块就是核子或重粒子,对质量较大或核子数较多又不稳定的原子核,则易分裂衰变,这类元素原子称谓放射性元素,并自动地衰变。即使人工轰击原子核,使其破裂,所产生的是核碎片,并且在状态平衡、结构对称趋势中衰变。涡旋成体与原子结构等价中,引出角量子数为1或轨道量子数为0的基壳粒,其它壳粒为谐壳粒绕基壳粒运动,相对核以波纹轨道运动。总之运动趋势矛盾统一必变换、转化、演变,并与原学科实验和理论等价中产生异常深刻本质认识和相当丰富开拓应用。<br /><br />参考资料:<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br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br />4、《矛盾统一思维方法初探》 陈叔瑄 陈淑霞著  《思维科学通讯》1990年4期<br />
10#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5 03:04:55 | 只看该作者
三旋运动的动力问题<br />陈叔瑄著<br /><br />有物质就必有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物质的比较量度为质量m,运动比较量度为能量E,两者成正比,即质能正比关系。<br />E=mc&sup2;<br />物质变化和进化是运动的复杂方式。有运动就有空间和时间,时间空间是运动存在方式,不同运动可用不同的时空描述。不同运动的能量可以用不同参量定义的,而参量描述又跟时空密切相关。跟空间方向有关的矢参量定义的能量为矢能Ea,如平动能、自旋能等,而用标量定义的能量为标能Eb,如内能等。一物体系统总能通常是矢能和标能之和,矢能对总能比例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br />E=Ea+Eb<br />矢能等于或超过总能一半则为场物质状态,矢能等于总能为极限速度的纯平动运动。<br />E=mc&sup2;=mυ&sup2;/2<br />υ=1.41c=c’<br />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运动的物质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因为场物质各向机会均等,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必同时存在正反运动,并转化为旋涡或涡旋运动,它是粒子和天体存在自旋和公转的本质,也是面旋存在的动力。涡旋运动趋匀过程必浓缩质量,它是实物成体和存在引力的根源。但由于涡旋体不可能无限地浓缩质量,必再弥漫或弥散,在趋于平衡中形成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因此平动、自旋、周期性变换、交接是物质最基本运动方式。平动与自旋周期地变换可构成稳定系统,光子是平动能mc2/2与周期变换能hν/2各占一半的稳定场物质(场质)系统。<br />E=mc&sup2;=mc&sup2;/2+hν/2=hν<br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描述统一的两个方面。<br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一文指出:宇宙中最基本物质形态是高速平动连续物质,但趋匀原理又使各向平动机会均等,即总是同时存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各式各样的涡旋运动。因此涡旋运动与平动一样的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状态,也是物质最基本形态或属性,并非外力作用引起的。涡旋运动的能密度趋匀必引起质量浓缩,如<br />w=ρυ&sup2;/2=ρr&sup2;ω&sup2;/2=k<br />中k和ω为常数时,质量密度ρ与涡旋体半径r平方成反比,愈处于中心质量密度愈高,这个质量中心趋势就是物质成形与万有引力产生的根源。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心必定运动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物质。<br />成形物质-实物总是同时存在平动与涡旋等两个以上运动。若其被制动或减速,平动速度减少,涡旋运动增多,周围就有向心加速场质,即正电场。若被打出或加速,平动速度增大,涡旋运动减少,周围产生背心加速场质,即负电场。实际上平动加速平动能(速度)递增,涡旋能(角速度)减少,处于弥漫状态。但速度有极限性,不可能一直递增,又再往涡旋运动变换,平动能(速度)变换为涡旋能(角速度)并浓缩质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浓缩,而再弥漫或加速,形成了周期性变换,甚至交换。光量子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变换的稳定粒子,其平动能和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的粒子。又由于涡旋能与部分平动能周期变换而失去涡旋运动的属性。<br />实物与场物质是不同物质形态,场物质是高速低密度的弥漫连续物质形态,实物包括粒子或物体或天体是低速中高密度的浓缩非连续物质形态。场物质又以实物为归宿和发源,并互相依存和转化。实物是指低速运动涡旋体的全部或部分,如天体和天体中物体或粒子。实物的内外都存在不同性质的场质或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弱作用等。涡旋体的质量交换形成大量微型涡旋,低速的微涡旋则形成元素原子、分子等粒子。高速的微涡旋则形成量子或磁场质。当涡旋体中心轴向存在连续微涡旋辐射,并从中心轴另一侧得到补充,而形成微涡旋线或磁力线,它是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周围存在磁场或线旋的根源。<br />这是因为微涡旋的状态和方位各种各样,有的微涡旋中心速度垂直微旋轴,运动中逐渐浓缩,并变换为平动运动,到极限时又逐渐为变换涡旋运动,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的量子,使量子具有周期运动变换能与光速运动平动能组成总能的粒子,并向外辐射。微涡旋中心速度平行微涡旋轴,且同向平行于涡旋体轴,使微涡旋外侧同向叠加而具有弥漫趋势,里侧反向叠加机而具有浓缩趋势,使微涡旋趋向轴并向轴外高速运动。同时涡旋体轴向平衡趋势,又使其从另一轴端进入,形成微涡旋线,即磁力线。同样反向端也可产生反向磁力线,两者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时,在涡体外就存在磁场,如地球外所存在的地磁场。<br />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自旋两侧的外侧同向叠加,具有弥散趋势,而里侧反向叠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里侧,使涡旋体处于曲线或圆周运动或弦或圈态运动,因此平动并非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太阳系的太阳自旋运动,地球等行星除自旋外,还存在公转,地球自旋外侧速度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具有弥散趋势,里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于里侧,使地球作曲线或圆周运动。如果太阳与地球浓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那么地球与太阳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而月亮同样道理除自旋和绕地球公转,并且月亮自旋与公转周期相等外,相对太阳来说月亮或卫星是按一定周期性波纹轨迹绕其运动。可见太阳系的行星是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太阳本身也在运动,使其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各行星的卫星相对太阳来说,是一系列波纹轨迹运动。<br />面旋、线旋和体旋的三旋中体旋主要体现在如陀螺运动,旋转陀螺顶点着地,重量可分解为旋转轴垂直和轴上两个分量,转速与垂直分量同向侧具有弥散趋势,而反向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运动,即产生进动。转速与进动的同向外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里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其往里运动,即产生章动。由于往里章动,使其向地面垂直轴移动时,垂直自旋轴的重量分量减少,往里章动也减少,而有再往外运动趋势,形成了周期性进动和章动运动。这样陀螺运动构成体旋运动方式,这些作用组合产生体旋的动力。三旋运动也是周期性运动的某些类型形态。<br />实际上微观粒子结构与太阳类似,所不同的是微观粒子变换和交换频率较单纯,使其轨迹只能在频率整数倍位置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要用能级或量子数描述。元素原子的结构类似太阳系,原子壳层结构类似行星和卫星,原子径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分别用来描述壳粒状态。轨道量子数为零者相当行星的壳粒,其它相当于卫星的壳粒。这样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现有的量子论或量子力学更深入本质。可见稳定的物质形态是处于周期性变换和交换的最基本运动状态,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牛顿的匀速直线实际上只是宏观物体或机械体的微观粒子周期性运动叠加的结果或特例,只适用机械运动的描述,其惯性意义只是机械运动上意义。<br />牛顿作用力关系式和时间空间实际上只是宏观机械,即低速物体运动上意义。牛顿时空意义下,加速度、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相对论改变了时空意义下,保持这个关系,就必需对质量意义进行修改,称为惯性质量。实际上物质加速度并非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并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高速连续物质间作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于低速物体间作用所引起的加速度的。如果相对论惯性质量m’是质量m的1/√(1-(υ/c’)&sup2;)  倍数或乘积系数,当速度近零,惯性质量近似等于质量。这样惯性质量和加速度乘积等于质量和低速加速度乘积<br />m’a=am/√(1-(υ/c’)&sup2;)=ma0<br />a=a0√(1-(υ/c’)&sup2;)<br />相对论作用力关系式中也用质量表示时,那么其加速度乘以上式系数等于低速的加速度,即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少,光速时加速度等零。得出极限速度不变性结论,以及得出时间不变时位移距离缩短的结论<br />a=dυ/dt=√(1-(υ/c’)&sup2;)dυ0/dt<br />υ=υ0√(1-(υ/c’)&sup2;)<br />υ=dl/dt=√(1-(υ/c’)&sup2;)dl0/dt<br />dl=dl0√(1-(υ/c’)&sup2;)<br />表明速度达到极限速度时,线度等于零,即物质处于连续形态。<br />上式关系等效于相对论时空关系,低速时等效于牛顿力学时空关系。若作用力在质量不变条件下随加速度而变,极限速度时加速度为零,作用力等零。表明场质间不相互作用而各自独立不相干的运动状态,使各种场在同一空间中重叠而互不影响。这种时空关系才是物性论的时空,低速时为牛顿力学时空,低速宏观地面物体运动可以采取牛顿力学来描述。对于天体,如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球间的关系是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或绕太阳作波纹轨迹运动。它等价于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平衡下运动状态。实际情况是月球与地球,地球与太阳间交换平衡(等效于合力等零),使它们处于上述自然轨迹运动。<br />从太阳系原始涡旋体在运动演变中分离成核心部分和外缘环部分,环的速度不同又分离成若干环。每个环虽然角速度一样,但外缘和里侧跟中线有个相反的速度差而引起涡旋运动,它是行星形成起源。行星涡旋体同样可分离核心部分和周围的环,这些环是涡旋运动中形成卫星基础。由于各个环内外条件不同,不但分离环数和分布不同,而且所形成行星和卫星自旋轴偏向不同,形成各自特有自然现象。如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公转轨道面保持23斜度,当地球在太阳左面时自转轴北倾向于太阳,北半球处于夏季,反之地球在太阳右面时自转轴南倾向太阳,北半球处于冬季,地球在太阳前面或后面为春秋季。如图所示意。<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参考书:<br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br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br />3、《三旋理论初探》 王德奎著 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br />4、《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16:0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