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天点亮一盏灯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7:16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战国)吕不韦

  做人,必须守信用。有了信用,人们自然会愿意亲近你;没有信用,诸事很难做得成功。

  建立了信用,便能分辨出虚伪的话。一旦可以分辨出虚伪的话,天地万物都为自己所拥有。信用走到哪儿,哪儿都要服从信用的控制。控制之后,如果不去利用,那就不属于自己拥有;控制之后,如果加以利用,自己才是真正拥有。自己真正拥有了,你便可以自由使用天下所有的事物了。假如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想要成就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对于信用的好处,古时的经验可以更好的证明。齐桓公征讨鲁国,鲁国人不敢贸然出战,就在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垒起土作为边界。鲁君向齐国请求,希望能成为齐国的附庸,听齐国的命令。齐桓公答应了这个请求。曹剧向鲁庄公建议说:“君王您是想一死再死呢,还是想生了再生?”鲁庄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曹剧回答:“听我的话,鲁国的土地必然会扩大,而且还将稳定平安,这就叫做生了再生;如果不听我的话,鲁国一定会灭亡,而且君王您也会遭到危险耻辱,这就叫做一死再死。”鲁庄公说:“我会听您的话。”

  第二天,两国会盟,鲁庄公和曹剧都怀揣宝剑去了。会盟之中,鲁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拔出宝剑,指着齐桓公,说:“以前鲁国国都外,有几百里土地,如今国都离边境只有五十里。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反正是死,那就让我们同归于尽吧!”管仲和鲍叔牙想冲上去,但曹剧拿着剑,挡住两人,说:“谁也不准上去。现在两位国君正在商量国家大事。”鲁庄公说:“我们两国,以汶水为界就行了,否则的话,只有一死。”管仲说:“不是用国君保卫国土,而是用国土保卫国君,您答应了鲁吧!”这样,齐国在汶水之南垒土边界,跟鲁国签订了盟约。

  回国之后,齐桓公想反悔。管仲劝道:“这样不行。人家来,不是要和您会盟订约,而是要劫持您,但您事先不知道,这算不上聪明;被劫持后,面对危险,受人威胁,这算不上勇敢;您答应人家的领上要求,却想反悔,这算不上守信用。不聪明、不勇敢、不守信用,这三者,将使您不能建功立业。把土地给鲁国,虽然失掉了土地,却还可以得到守信用的名声。您用四百里土地,在天下人面前赢得了信用,您还是得到了好处的。”于是,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把土地还给了鲁国。鲁庄公是齐桓公的仇人,曹剧则是敌人,但是他能做到对仇人和敌人守信用,那么对于那些不是仇人、敌人的人来说就不言而喻了。

  齐桓公多次成功地会盟诸侯,让他们服从自己的命令,从而匡正了天下。这其中,管仲发挥了因势利导的作用,他常常把耻辱转化成光荣,把危难转化成平安。这样,即使前面失去了东西,后面却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由此,可见守信用的重要性了

  吕不韦(?—前235):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宰相。秦始皇时,因其为前朝元勋而尊之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招揽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他使其门客每人著其所闻,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书名《吕氏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7:28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朗吉弩斯

  喜欢挑剔是人之常情。

  但试想一下,天才的道德败坏究竟是由于混乱不堪的环境,还是由于自身的放纵。意念如脱缰之马,在原来平静的心田中来回践踏,剥夺了我们生活中应有的平静情绪。

  利欲熏心,使我们的事业也随之摧毁。利欲在我的内心疯狂地鼓掌,就像热病发作。贪图享乐,与利欲相互纠缠,使人堕落、使人无耻。人们对富豪者顶礼膜拜之时,灵魂便大开藏污纳垢之门,利欲贪求的恶魔则长驱直入。财富流通世上,挥霍如影随行,前者潜入城市,进入门户,后者随之而入,把吸盘攀附在厅堂上,与之生育繁衍。浮夸、虚荣和放荡这些嫡系的儿子便随之降生。一旦这些畸形儿长大成人,城市中会到处飘荡着残忍的灵魂:强暴、无法无天、彼此狼狈为奸。人们的内心一旦腐朽,珍贵之物就会离去,这是令人痛心的必然结果。灵魂中一切伟大的东西渐至枯萎,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就像一个受理贿赂案件的审判官,贪念财色一样,我们怎可期望他能公正的审判。

  公信渐失时,民众将以憎恶友善、败坏贤明视作保护自己的利益之途:朋友无信,难得诚实;人们不能正常面对家人的死亡,只一味力图在遗嘱中获得地位,或分享财富的残羹;人们收受好处而不管其来源;人们横行威势;人们在贪欲中不能自拔、不能自知……在这场道德的瘟疫中,谁能保住最后的纯洁与明智呢?嗜欲流布,传及邻邦,一如洪水猛兽,苦毒无量,整个文明世界陷落成一片废墟。

  整个生活中弥漫着的冷淡葬送了当代的天才。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们不再关心。即使人们偶尔摆脱冷淡,却仍是为了那其实是冷淡源头的享乐和名誉。

  朗吉弩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英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德莱顿称之为“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希腊批评家。”其著作《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论著。它在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美学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在17、18世纪产生极大的影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了新古典主义者的圣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7:42 | 只看该作者
(古罗马)塞涅卡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这样说的意思是在错误改正之前,你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不会想到纠正错误。更有甚者,有人吹嘘自己的错误,我敢肯定这些把自己的错误当美德的人决不会主动要去医治他的错误。谁要拯救自己,谁就要尽其所能暴露自己的错误。人必须对自己严厉些,你要先当原告,然后做法官,最后才做辩护律师,把对你的审问引向所有对你不利的证据。

  异国的风光、他乡的乐趣,都不能使你摆脱心中的悲哀和沮丧。你以为只有你才真正经历过悲伤和沮丧吗?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人需要改变的是性格,而不是改变环境。无论你的目的在哪里,用诗人维吉尔的话来说,“陆地和城市都留在了后面。”可是,你的过失、缺点却跟随着你,即使哲人也有过这种痛苦。苏格拉底曾对自己说:“你总是随身携带着你自己的精神负担,又怎能惊讶于你的旅行未能给你带来幸福?谁在驱使你向前,难道那不是压在你身上的重担?”新奇的外部环境和异域风光,对心灵是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的。如果你知道离家出走为什么不能对人有所帮助,答案很简单:你离开了家,但并未摆脱自我。卸不下你的精神负担,没有哪个地方会使你感到满意。

  人在神智清醒、心情激动,被一种并非他自己的精神所欺骗的时候,就像维吉尔所描写的那样:像一个鬼迷心窍的人一样胡言乱语,出于梦想,他可能驱逐自己心中那伟大的神灵。

  你四处冲撞本来是想卸去身上的重负,但结果只会有更大的烦恼——就像载满货物的船,如果让船四面摇晃,马上就会沉没到水中。记住,流浪和放逐对自我没有任何好处,因为这种行动的本身就对自己有害,就像人猛烈地去摇撼一个病人一样。

  我们来到的是什么地方不要紧,重要的是到达之时自己是怎样一种人。等到消除心头的痛苦之后,无论眼前是什么样的场景,都会让你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时候,你就算是被放逐到天涯海角,或世界的某个偏僻角落,都会觉得自己有个安身立命之地,都会感到那里就是自己的家。我们应该学会随遇而安,并带着这个信念生活:我不是为某个特别的角落而生,整个世界就是我的家园。人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对旧环境产生厌倦而不断奔向新的环境。人生正是一场旅行,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一切,只是到处流浪、四方漂泊,你便无法知道你所要寻找的东西。身在何处没什么关系,只要你相信这就是你的家,它就会使你感到满意。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到处都有的。

  罗马城够动荡的了,但即便如此,如果你需要,你仍然可以随意过上你想要的宁静生活。当然,如果可以自由选择居住的地方,我会远远地逃离这动荡之地。罗马城也许是我心中的隐痛,我要让它远离我的视线,因为这里动荡不安,体质再强的人也忍受不了。

  有些人崇尚急风暴雨式的生活,鼓吹迎风斗浪,日复一日地对人世间的障碍发起精神上的进攻,我对此不敢苟同。智者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对于障碍,智者会容纳它们,而不是对付它们。老是指责别人缺点的人,整日争论不休,就算他设法摆脱自己的缺点也是徒劳无功的。

  不是有俗语说:苏格拉底头上压着三十个宿主,但他们却未能折服他的精神。一个人有多少主人无关紧要,奴隶制仅此一种,但不受奴隶思想影响的自由人太多了,纵使他周围有一大群主人。可见,拥有认识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流传至今的有《美狄亚》、《俄狄浦斯》、《特洛伊妇人》等十部悲剧,和《安慰》、《论天命》、《论智者不惑》、《论忿怒》、《论悠闲》、《论宽恕》、《论心灵的安宁》等大量的伦理哲学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7:5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培根

  做事若急于求成,就会像饥饿的人乍看到食物,狼吞虎咽的吞食,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

  做事迅速的人,并不是事事贪多图快的人,而是办事富于成效的人。赛跑中率先抵达终点的人,并非因为步子迈得大、脚步跨得高,而是身体的协调使他最后一刻冲到对手的前面。因此,事业不能以耗时长短来论英雄。

  一位智者说过:慢些,我们就会更快。没错,有人为了显示效率,凡事草草了事,结果得不偿失,使得一件本需一次完成的事情,要回头重复多次。所以,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当然,追求真正的迅速是毋庸置疑的。时间与事业的关系,正如金钱与商品的关系一样:做事越费时,卖东西时越需要高价。据说古代的斯巴达人和西班牙人办事一向迟缓,不是有一句谚语这么说吗:我要采用西班牙式的死法,因为那样的死亡来得特别慢。

  别人向你介绍情况时,你要先耐心聆听,急于插话是不明智的。陈述者的话一旦被打断,就不得不从头说起——你看,乱插话的人是不是比发言冗长罗嗦的人还可恨呢!

  反复提及事件的要点,会使人轻易领会要领,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如果是罗嗦的人,把时间浪费在重复的话语上,就像穿长袍去赛跑,可笑至极。讲话过多地兜圈子,貌似谦虚,其实在别人看来是废话连篇。当然,对心存反对意见的人,语气必须谦和委婉。本来伤口就很深了,哪有再去撒上一把盐的道理。

  工作迅速而富于成效,最主要的在于工作前的一系列筹划,时间统筹得当,抓住事物的要领是其中的关键。筹划适宜着眼于全局,不宜过于琐碎。抓住事物的要点,就是节约时间;行事慌张、忙乱,疲于琐碎,就跟对敌放空炮一样。

  做事应有三步——审议、筹备、执行。审议时博采众论,集思广益;筹备和执行则是和审议相辅相成的,人要少而精。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把一件计划交付审议之前,应先准备一个草案。即使草案未获通过,也不会损失惨重,因为否定了不成功的方案,那么相比较而言,成功的要素也就更清楚了。这种对某个草案的否定,就像秋收后的田地,新植物正要从这里破土、生长。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8:08 | 只看该作者
(清)曾国藩

  有涵养、有雅量的人,可谓是品德高尚。

  遇事能忍的人做事就能成功,原因在于,有雅量就能体谅别人,有耐心就不怕好事多磨。稍不满意,就大发雷霆;有很小的事不如意,就愤而发作;有一点优点,就向别人炫耀;听到一句称赞自己的话,就喜形于色……这些都是没有雅量的表现,这种人只有小福气。古人说:度量随着学识而增长。遇到事情没有大喜大惊的表现,这种人才可成就大事。

  读过邵尧夫的诗,领会到了恬静与平淡,这说明读书人的胸襟有了长进。古往今来,圣贤豪杰与文人才子都有不同的志向,但他们几乎都有光明磊落的胸襟。就诗而言,要先有广博豁达的见识,然后才有恬静平淡的情趣。李白、韩愈、杜牧的诗就有许多地方显出豁达;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的诗则多显出平淡;杜甫、苏东坡的诗妙处很多。邵尧夫不算是正统诗人,但兼具有豁达平淡的特点。《庄子》一书中的豁达,就足够使人受益菲浅。

  人们有了像盖诸葛丰那样的宽宏大量,又有了像谢安石那样的度量,才能在与他人谈话时让人高兴,对他沉默时也能取得谅解。雅量由于人的本性不同而因人而异,但也可靠后天学习来培养。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快捷的方法,只有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了深厚的修养,又不妄自菲薄,那么度量和胸襟就会一天比一天大。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一系列的举措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8:19 | 只看该作者
(古罗马)塞涅卡

  谈话如春雨润物,渐潜人的心田。事先拟好讲稿的演讲,可能会因为事先有准备而引起强烈的反响,但没有什么亲切感。良言忠告于人有益,但没有人是大喊大叫地给人良言忠告的。鼓动人心的演讲,一时之间,可以令人血脉喷张、神情高亢,对于优柔寡断和需要鞭策的人,这还能偶尔收效。但是,如果需启人心志,使人无须强迫而主动学习的,这只有低声细语的交流才能奏效。这种交谈方式能让人慢慢打开心扉。这正是,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有效的言词。

  谈话犹如播种,无论多么孱弱的种子,埋入适宜的土壤里,都会破土发芽,以繁硕的枝干显示其力量。同样,谈话乍看无关痛痒,可一旦与行动相结合,力量十分惊人。寥寥数语,就能激发人的心志,就能积聚催人向上的力量。这就如田野中一粒孱弱而细小的种子,播下了,收获的会是整个农庄。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流传至今的有《美狄亚》、《俄狄浦斯》、《特洛伊妇人》等十部悲剧,和《安慰》、《论天命》、《论智者不惑》、《论忿怒》、《论悠闲》、《论宽恕》、《论心灵的安宁》等大量的伦理哲学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8:30 | 只看该作者
(法国)霍尔巴赫

  审视我们自己、考察一下人的本性、权衡自己的利益、尊重社会和他人……这些都是道德的所在。道德能开启人心,这不是神学,也无须天启,简单的健全思想就可成为它的摇篮。

  美德于人有双重的利益,而恶德只会损害人的利益。人们接受教育,从教育中所学到的善良、公正、沉着、和气,完全和神灵没有什么关系。人,能使同行者感到愉快,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人避免恶德的罪行,也不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惩罚,而是在于滥施恶行在现今的世界会招来惩罚。孟德斯鸠说过:以惩罚来防止罪恶,以榜样来树立风尚。

  真理再简单也是为真理,谬误再复杂还是谬误。宇宙间的声音,简单而明净,我们却能由此发现自然的规律;谎言扑朔迷离、神秘莫测,我们却从中找不到真相。这些真理人们每天都看到它在展现,思想健全的人信守不疑,一切诚实正直的心灵都在倾听理性的声音。人们之所以无知,是因为环境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人们之所以愚蠢,只不过是没有足够的教育来引导人的理性。在深不可测的命运面前,人们的幸或不幸只在于他们所知道的那一点点真理而已。

  霍尔巴赫:18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继承了17世纪以来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确立起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8:45 | 只看该作者
(清)曹国藩

  人知足,就会觉得自己的心像大地—样宽广;人一旦贪得无厌,就算是面对整个世界,也会感到狭小。

  对那些资质平庸的人而言,过多的贪欲,会招来灾祸。这些人,在穷困的时候,只想到富有;在困难的时候,只想到平安;在富有的时候,追求车马千乘的排场;在显贵的时候,追求锦衣玉食的荣华;在没有财富的时候,想很快得到赏赐;在拥有财富,又想永远地占有。他们陶醉在芬芳里,渴望自己的权势稳如泰山。他们贪得无厌地追求富贵,虽然每天都精神抖擞,但事实上却越来越萎靡。天气,有冬寒夏暖;月亮,有阴晴圆缺。运气好的时候,有多种善果;运气坏的时候,有各种祸患。种种福分,不可以强求;种种灾祸,说来就来。一句话,可以招人怨恨;一举足,可能会遇到障碍。

  放眼天下,世界是何等的大!获得了荣誉,用不着欢天喜地;遇到了灾难,也不要唉声叹气。在现今充满平途大道的世界,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人们大声叹息的呢?人生在世,少一些贪求,走路会走得轻松,睡觉也睡得十分安稳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消除名利之心,就算能暂时放弃荣华富贵,去过清贫的生活,最终他还是没有办法逃脱名利的诱惑。一个人,如果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无法在内心保持平静,就算他的恩惠可以泽被天下的人,并留存在世间,一直到千秋万代,最终,也还是只拥有一种多余的伎俩罢了。

  众多先贤们在初步赞叹了一些古人评诉真理的书后,发现在众多的教人修身养性的话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不忮不求。所谓忮,就是指嫉妒贤能,拼命地邀功争宠的人——自己懒惰、不进步,却嫉妒别人,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所谓求,是指不能安于现状,只去追名逐利的人——没得到的,拼命弄到手,弄到手后,又担心失去。

  忮,并不常见,通常发生在名声相当、事业相当、地位相当的人身上;求,也不常见,通常出现在有钱财往来,或仕途与别人相互冲突的时候。

  如果想为天下人谋求幸福,首先就要消除忮心,这样,才没有贪心,也没有害人的念头,同时也有用不完的仁义。如果想要品德高尚,就该除掉贪心,除掉了贪心,便没有患得患失的想法,心中便有用不完的道义。除掉了忮心,心中就没有了荆棘;除掉贪心,心灵便不会日渐卑劣。如果人们要使心灵纯洁,就该在去贪、去忮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并要求子子孙孙都不要有这种贪、忮的心。

  名与利,都各自有它们要专门强调的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喜欢名气而占优势的人,气势宏大,就会把世俗的潮流引向营私结党——最终,人人都肆无忌惮;喜欢利益而占优势的人,便会藏污纳垢,把世俗的潮流引向倚仗权势谋取私利——最后,使得人人都不知羞耻。因此,聪明的人,靠气势吓人。一旦他得了志,有生杀予夺之权力,便没有人敢说他的不是。

  有名胜的地方,山川秀丽,可是人一旦沉迷其中,就会把幽静的山林变成庸俗喧闹的市区;琴棋书画原来是文人墨客的一种雅好,但是人一旦留恋其中,而产生狂热的想法,就会把风雅变成庸俗。因此,心地纯洁的人,只要不为外在的事物迷惑,就算把他送到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他也能在内心保持宁静,而感到快乐;相反,内心迷恋声色犬马的人,就算把他送到山林之间那些快乐而幽静的世界,他也会感到像是待在痛苦的深渊一样。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一系列的举措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9:04 | 只看该作者
(比利时)梅特林克

  沉默和秘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话语是银,沉默是金。”世间有祭坛,当为沉默设立。世上的大事,均在沉默中酿成。苏格兰作家卡莱尔说:他所认识的伟人中,甚至最缺乏外交手腕的、最没有战略眼光的人,也能克制自己不谈他的计划与功绩。当外界的杂音不再入耳,沉默将如垃圾工人一样消除你思想中的累赘和混乱,使你的计划与任务一目了然。话语并非是掩盖思想的巧妙艺术,反而是桎梏思想的杀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不妨把舌头拴上一天吧!

  不要相信话语可真正地沟通人们的心灵。用话语表达心灵,就像用数字和符号来表达绘画一样。我们内心真正有话要说的时候,不正是缄口不言、欲说还休吗?若抗拒他人的沉默,就失去了倾听另一个心灵的机会,也失去了赋予我们自己心灵生存的机会。人与人擦肩而过的时候,这种机会就已经消失了。

  每个人都可能有这种直觉:面对不愿认识的人和不喜欢的人给予沉默是危险的。沉默和话语相比,倒是主动的了。因为话语流传过去也就过去了,而沉默,如在心灵中刻下痕迹,是怎么抹也抹不掉的。这种因沉默形成的感觉沉入到你的心灵底处时,你回想深受你爱戴的那个人,你首先回想起来的并非是他的话语,或是动作,而是你们共同经历的沉默。正是沉默,显示了我们爱与灵魂的特质。

  还有一种被动的沉默,它是睡眠、死亡或非存在的反映。处在这种状况下的人并不足畏,但如有意外突然将它的兄弟——主动沉默唤醒,两个心灵会即刻融会贯通。堤坝溃毁,平凡的生活会发生改变:所有人都将变得严肃;所有的人对一切都不服从;所有人都不敢笑;所有的人对于一切都不能忘却……

  正因为沉默具备这种沉郁的力量,所以人们害怕沉默在大多数人身上一齐被唤醒。独立终宵、暗对残影,二三人相遇,甚而会因为共同躲避这看不见的对手而结下平凡的友谊。假如沉默能成功地潜入聚集者的头脑,他们会不安地避免这未知的庄重场面。

  大多数人一生中仅有两三次在庄严的场合迎接这位神秘的来客。那时,即使最卑鄙的人也能洞察到它的到来。回忆一下我们第一次无所畏惧地迎接的沉默吧!从美和恐惧的大海深处,在生活的洞穴里,它酝酿而来,这时的你并不选择逃走,尤其是在遭遇不幸的时候。

  还记得入睡的真理猛然觉醒的时刻吗?那就好象神秘的宝石闪烁着光芒。日常生活的枯木飘荡在幽寂无垠的水面上,只有懂得沉默的人才能达到光明的彼岸。

  在威严的命运面前,众人一律平等。面对死亡、痛苦或爱情,国王的沉默和奴隶的沉默没有两样。人生的秘密藏而不透,被庇护在心灵深处那不可侵犯的地方。假设人类的第一位祖先和地球最后的子民相见,他们也会以相同的沉默来面对彼此,感受到彼此的真诚:明白世界末日前言语所学不到的东西,就好像曾经如同熟睡在一个摇篮中那么熟悉与默契。

  假如你愿意将自己托给某人,那就在他面前保持沉默吧!假如你害怕在他面前沉默,除非你害怕你渴望已久的爱枯竭——你最好离开他。有一些人从不沉默,在他的面前,你的耳朵和神经从未得到安宁。这些懂得沉默的人,确是从未获得真正的注意。对于那些从不闭口的人,我们看不清楚他们的真正心灵——我们既然不能相互了解,就不需要去注意他了。

  一位我所爱的人在来信中写道:我们还不敢互相沉默。此言至诚。我们彼此深爱,却害怕忍受这超常的考验。但无论如何,这一刻必将来临,正如大地催熟果实一般催熟人们的心灵。要知道,沉默的仓库比思维的仓库更加高深。所有的话语颇相类似,而沉默则千差万别。两个人的命运,在他们相见时造成的第一次沉默中就已经决定。

  言语从来无法表达人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初次相见的人们彼此笑脸相迎,俨然一副熟稔的模样。当你对死亡、爱情或命运高谈阔论之时,你未能说到的、甚至没想到的真理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只有当我们独处,不能想及他事之时,它们才再次在沉默中让我们看到其隐约的身影。如果我对某人说我爱他,他不会明白这一句也许对其他千万人说过的话的意义。但是,如果我真的爱他,随之而来的沉默将告诉他我正在用心和灵魂是爱着他。

  沉默能让爱的滋味更加的透彻,一旦沉默被剥夺了,爱就没有味道,也没有永久的芳香了。再没有比爱的沉默更温顺的了,它属于我们,是惟一真正属于我们自身的。死亡、痛苦或命运的沉默不属于我们,它们按自己选择的时间从宇宙深处走来。它像其他兄弟们一样美丽地、夜以继日地等候在我们的门槛前。它不谴责未曾遇到它的人,一旦人们遇见它,我们可以用属于我们的爱的沉默,在深沉而真切静默中离去。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著名剧作家、诗人,后期象征派的中坚人物之一。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9:16 | 只看该作者
 (俄国)托尔斯泰

  人的骄傲,如同水中的芦苇,刚刚在这边被风压得低下头来,另一边又偷偷地抬起自己高傲的额头。

  骄傲的人惧怕他人的批评。他深知自己的骄傲和伟大只是一个暂时吹起来的气泡,他人只要在这气泡上稍微戳上一个小洞,就会破裂的无影无踪。

  骄傲,会使人忙于教训他人,以至于从不考虑自己,本来他们就认为不必考虑。其实,他教训他人的次数越多,自己获得的就越少。《马太福音》里说:“你们中间谁自大,谁就要成为你们的佣人,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而那自谦的,必升为高。”在人们心中处处自以为高明的人,自以为聪明、善良的人,往往不肯去努力做到更美、更好;自视卑贱的人,日日以卑贱为愧,从而努力让自己锤炼得更好、更善良、更富有智能,他们反而最终拥有高贵的称赞。

  眼中只有自己,就是骄傲的根源。骄傲的人只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即使他人承认别人好,自己也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这些骄傲的人拥有这种想法,正是无法自制的自私自利。他们甚至完全相信,所有自以为高于他人的人,都是真正优秀的。

  骄傲不完全是因为人的优越感。优越感会因为人们的责怪和侮辱使蒙受者视之为嫉妒而更加夸大他的优越感。骄傲之心会因为他人虚伪的恭敬和赞美加大、加速地膨胀。物体越轻、越松垮,占的地方就越大,骄傲也是如此——人越骄傲满足,其自身可嘉许之处就越来越少。因此佛教《经集》说:水流流到大海和深谷后,不会再像小河流的水那样哗哗作响了。它看到的是无边的大海默默无声,只是微微摇荡。

  愚蠢并不一定带来骄傲,而骄傲的身后,却定能看到愚蠢。一个人越骄傲,就越会被他人以蠢人来看待。连最明显的手段都可以维持他不应该有的骄傲,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生活对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自己的灵魂。而骄傲的人以为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它妨碍人改善自己,也使人无法完成自己的事业。骄傲者的行动,就像行路者不用迈开双腿就要踩到高跷上去一样。在高跷上是显得高一些,也没有沾上泥污的烦恼,而且步子跨出去又大又威风,但不幸的是:你无法走得更远,被远远地甩在人们的身后;你说不定还会重重地摔上一跤,满脸泥污,遭到别人的讥笑。骄傲的人是一样的:因为拔高了自己,他们常常从高跷上摔下来成为人们的笑柄;那些老老实实行路,并不拔高自己的人,则会不慌不忙地行路,从而得到好运。

  人们为什么彼此缺乏友爱而四分五裂?也许人们无法去爱,常常对他人发怒,但更坏的是人深觉自己不是跟大家一样的普通人——他比其他人都优越。本来他可以平静地对待他人,因为有了这种想法,他面对任何事情就都无法处理的妥当了。个人、家庭的骄傲,把人们弄得分崩离析,形同路人。当一个人骄傲地说“看我多优越”时,那就意味着他正坠入深渊。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著有《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传世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2024 19:1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