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天点亮一盏灯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7:52 | 只看该作者
(古罗马)西塞罗

  表达善意有两种方式:服务和送钱。后者比较容易,特别是对于那些富有的人来说。但是前者更高尚、更可贵,更适合于坚强而杰出的人。虽然两者都以慷慨的态度帮助他人,但一种是消耗自己的钱物,另一种是付出精力。财物的施舍会使慷慨的源泉枯竭,最后,慷慨反被慷慨误。一个人资助的人数越多,他所剩的能够资助他人的财物就越少,但是如果人们在服务——即在尽自己所能上,努力为他人提供帮助,表现出慷慨和仁慈,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处:第一,他们帮助的人越多,受助人的能力就越强,帮助他行善的人就会越有力量;第二,由于养成了帮助人的习惯,他们为公众谋福时会做得更加周详、更加熟练。

  腓力在一封信中严厉地指责儿子亚历山大,因为他意图用送钱的方法来博得马其顿人的信服。他说:“究竟是什么使你相信这样一种方式——你用钱收买了这些人,他们就会对你俯首贴耳。难道你要使马其顿人把你看成是一个财务管理员和提供伙食的伙计,而不是看成他们的君王?”

  财务管理员和伙食提供者,这两个称谓对于一个王子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腓力还将送钱说成收买,确实如此。收买会使这些收受者越来越堕落,丧失感恩之心,而且变得更加贪婪。

  腓力教训他儿子的话,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很好的借鉴。由此可见,存在于个人的服务和努力之中的那种慷慨更值得我们尊敬,其适用的范围更广,而且能使更多的人受益。不过,我们有时也应该送钱,这种慷慨也不要完全杜绝。我们应当经常接济那些毫无产业的穷人,但做这种事情也必须量度而行。因为许多人胡乱施舍,贪念乐善好施的美名,将其祖上留下来的产业挥霍殆尽。如果一个人在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只求痛快,不计后果,即做过以后就没有能力再做了,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愚蠢的呢?另外,滥施舍也会导致掠劫,因为当人们由于滥施舍而生活不再优越时,他们就只好去掠夺他人的财产。既然人们施惠的目的是为了博得好感,他们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他们因馈赠所博得的爱戴永远抵偿不了那些掠夺所带来的仇恨。

  因此,一个人的腰包既不应当裹得太紧——该慷慨解囊时一毛不拔;也不应当放得太松——什么人都可以从里面掏钱。慷慨要有限度,应该量力而行,因为那些习惯于接受施舍的人会停下向外寻求工作的脚步,只想经常不断地得到施舍,而那些过去没有这种习惯的人,受他们的影响也希望得到同样的施舍。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施舍无止境。

  西塞罗(前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8:03 | 只看该作者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要让这个念头跳进你的脑海——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只要去做,我便因此而存在。

  难道我是为了躲在温暖的被子里而享受那方寸的惬意吗?倘若你坚持认为这样才算愉快,还不如告诉我你以获取快乐而存在。你忘记了你此生应尽的力量吗?即使是花草、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聚集成群辛劳不已的工作,从而竭尽它在宇宙中存在的能量。为什么你不愿以一个人的工作,来完善你的生活,来获取你存在的意义。不要再坚持说休息是必要的,记住自然已为此确立界限:吃喝充腹,息眠止疲。你早越过了这个范围,跳过了这些限制。

  你还没有贡献你作为人应做的工作,你就将停止呼吸。你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你自己,如果你爱自己,必得爱你的本性,爱你那蓬勃旺盛的意志。没有安定的环境,没有食物,那些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依然耗尽精力。你对本性的尊重,甚至还不如杂耍艺人尊重杂耍技艺、舞蹈家尊重舞蹈技艺、聚财者尊重他的金钱,或者虚荣者尊重他小小的光荣呢!这些人,当他们对一件事怀有一种强烈的爱好时,宁肯不吃不睡也要关注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而在你的眼里,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是讨厌的,社会养育了你,难道你只把她看作一个无须奉养的母亲?

  去用你所拥有的热情和行动来工作吧!只有工作,才能体现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的。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后为古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斯多亚派著名哲学家,著有《沉思录》流传后世。   (古罗马)西塞罗

  当我们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事事如愿以偿时,切不可忘乎所以,盛气凌人。因为成功时的趾高气扬和遭厄运时的悲观丧气一样都没有真正取得智能,它们只是一种浅薄和脆弱的心态。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拥有笃定的态度、保持沉着的面容,才是最好的。

  历史上很多圣贤都明白这个道理。马其顿的国王腓力虽然在功绩和名声上不如他的儿子,但在谦和与文雅方面则是他儿子的表率。因此,腓力始终被冠以伟大的名人。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忠告:地位越高,越要低着头走路。

  前人们常说:当马匹因经常参加战斗而变得桀骜不逊时,它们的主人就把它们交给驯马师去训练,以便使它们变得比较温顺、适合驾驭;同样,人由于成功而变得狂傲和过于骄傲时,也应当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开导,使他们变得温厚平静。在变化难料的命运面前,任何人都应该谨慎地掌握变动的世事。

  另外,我们越是成功,就越应当设法寻求朋友们的忠告,越应当重视他们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当警惕谄媚者的奉承之言,不要为他们的奉承之言所迷惑。因为人在这种时候很容易欺骗自己,常常误以为自己是完全值得这样称赞的。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人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错觉,会自以为了不起,忘乎所以,从而干出极其愚蠢的错事,使自己身败名裂,为世人所耻笑。

  西塞罗(前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8:14 | 只看该作者
(英国)培根

  猜疑之心犹如蝙蝠,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使人迷乱,扰乱人的心智。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你的生活和事业。

  一旦猜疑发生,贤明的君王也会烦闷满胸,暴躁易怒;忠厚的丈夫受欲交乱,妒忌不安;修业的智者不识人情,妄自尊上。

  猜疑者未必是由于怀疑已有的事实,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断力。一个果敢的人有时也会堕入这种矛盾的情感。比如亨利七世便是如此,世间少有像他那样果敢的人,但也少有像他那样多疑的人。正由于他具备这种气质,所以猜疑对他危害不大,因为当他产生猜疑时,并不总是贸然相信这个猜疑。而对一个胆怯的庸人,这种猜疑则可能会立刻打击他的信心,从而影响阻碍他的行动。

  归根结底,对事物缺乏认识才产生了猜疑,所以多了解情况是解除疑心的有效办法。人们应该明白,圣人不会像我们那样追名求利,而急于权势和名利的人一般都要为自己谋划。

  当你产生猜疑时,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出来。如果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不会受到伤害;如果这种猜疑是错误的,没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

  人尤其要警惕别人流传来的猜疑,因为这很可能是一根有毒的挑拨之刺,它极可能毁灭可贵的友情和事业。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与你所怀疑的对象诚恳地谈一谈,以便由此解除或者证实你的猜疑。但是对于那种卑劣的小人,这种方法恐怕不能奏效,因为他一旦发现自己正在被怀疑,就可能制造出更多骗局来。

  意大利人有一种说法:受疑者不必忠实。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受到猜疑时,人就更有必要循规蹈矩,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实。正如浑浊的盛水容具,若静止不动,沙自下降,清水还是那么清澈透明。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8:26 | 只看该作者
(法国)霍尔巴赫

  教育使我们建立信念,它在人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年龄存在,人们由此树立最初的信念。童年时期或真或假的观念,与我们痴迷的本性相互影响,仿佛这些观念是和我们一起来到人间的。我们应该怎样消除这谬误的源泉呢?

  偏见使我们全盘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些人聪明而富有思想,深信他们所教导的正确性。我们信任他们,要知道在我们必须得到旁人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怀、照顾我们,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不会欺骗我们。教导者有害的说教使我们更加偏爱,由此形成千万种偏见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一开始就禁止我们对灌输的言论加以思考,那么我们也不会降低对教导者的信任,甚至会加大这种信任。

  如果一个人从童年起听到某些词句时就会产生恐惧而战栗,日久成了习惯,他就会产生一种欣赏这些词句就等于感受恐惧的感觉。以致人愿意听信使他产生恐惧的人,而不信试图安慰他的人。正因为这个道理,迷信的人强烈地需要恐惧,他的想像要求这样。

  正是病人的愚昧需要,才能替奸商的草药找到销路,才能让惟利是图的骗子得到支持。人们总是宁愿听信大开药方的巫医,也不相信那些介绍正确生活态度的人,更不愿意信赖顺其自然的从容心态。

  霍尔巴赫(1723——1789):祖籍德国。是18世纪法国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继承了17世纪以来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经验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8:40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吹嘘者自以为有公认的名声,实际上并没有符合这种名声的才能或者没有他人所说的那么厉害。谦虚的人根本不理会这些名声,或者干脆扑灭它不应有的绚烂火花。平平常常的人如果朴实地对待人生,无论他是否有所作为,以他的言谈、行为和要求的一切,神都会赐他以真实的好名声。

  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交易中的真实,也不涉及公正和不公正(这两者属于另一种德性)。这种真实是在言谈和生活中,与个人的品质相辅相成,而与事情的得失无关。一个热爱真理的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中是真实的,而在严明的事情中就更为真实了。热爱真理的人唾弃虚假,不只因为它是可耻的,而且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这样的人是可敬的,他有时也许会偏离真理,但大多是由于估计不足造成的小偏差。他宁可差一些也不愿过度行事,以沾染上吹嘘的恶名。

  那些吹嘘自己的人,常想满足自己无知快意的快感。这也就罢了,更多的人,言过其实,把自己看得很重,总想得到更多的贪念。虚假的人,有的是爱好虚假本身,有的是追求名声和业绩。那些为了名声而吹嘘的人,装出一副尊贵的样子,那些为了业绩而吹嘘的人,装出一副施惠邻里的样子,而这些名声和业绩都是难于验证的。例如,吹嘘能预言、有智能、通医术,这些事难以验证。为了夸大自己的神通,很多人都装作有这样或那样的本领。

  那些谦虚的人对自己的优点不以为然,他们所以这样做,不是想占什么便宜,而是不愿夸耀自己的本性和功绩。越是这样,这些人就越是得到了他们所摒弃的最大的荣誉。有些人连板上钉钉的事情都加以否认,结果被大家称为骗子,这些人最可鄙。

  谦虚有时看来像是夸张。不过我们还是愿意看到有人对并非经常所见又明显无误的事适当否认,并对此表达赞美之情。

  吹嘘就像火在炉中,一旦烧掉真实的品质,就会使我们全身遭到炙烤。等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确认物之本质寓于物的本身之中,离开个体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他把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部分、动物部分、理性部分。他提倡顺应灵魂三个部分的三种教育:体育,为了身体及生理;德育,为了动物灵魂(即意志的灵魂);智育,为了理性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8:56 | 只看该作者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谁都免不了要同别人交谈,但是你应慎思择言,不应有半点谎言。

  你必须享有说实话的信誉,这样,即使你不得不说谎话的时候,也会得到人们的谅解。不管谈什么事情,都应当说实话,但是切记不可说那些好似谎言的实话。因为似谎言的实话,还不如似实话的谎言,让人可以接受。似实话的谎言,人们还能信以为真,而似谎言的实话难免丧失人们的信任。还有,千万不要说那些不能被人接受的话,哪怕是千真万确的大实话。

  说话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不会被人接受,也不该谈论的;一种是可以被人理解,也可以谈论的;一种是即使不被人理解也可以谈论的;一种虽然可以被人理解,但是不能直言而谈的。

  属于既不该谈论,也不会被人接受的语言,是那些有损于正义和真理的话。

  可以谈论,但他人未必理解的话,是指圣书、先知的言论,以及解释教条、律法的学者们的著述。包括他们对经书词语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和在细节问题上的解答等等。

  那些可以谈论,又能被人接受的话,是指符合信仰和实际情况的言论。这些言论说出后不论对前世还是后世都是符合的,不论对于说者和听者都是有用的。

  虽然可被人理解,但却不该说的话,是指由于说出那样的话,而引起家人和朋友对你的指责,认为你所想所思不符常情、不合礼数。口不择言,家人会因此而气恼,朋友会因此而郁闷。这就是那种虽可被人理解,但也不该说出的话。

  这四种情况中,最好的是那种既可使人接受又可以谈论的话。然而,这种情况也都不是简单的声闻之道,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同样一句话,一般人也许认为很精彩,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对于那些才高权重的人则会认为不得体。

  慎思择言的人,用阿拉伯语说则是:把秘密压在舌下。因为同样一件事,用某种方式表达,可以使人感到眉开眼笑,而用另一种方式说出,则会使人沮丧气恼。

  我们的舌头就像一把双面刃,所以,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能够使人接受。假如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不管恰当与否,那就和八哥一样,只闻其音而不知其意。只有知道该怎样说,为什么要这样说的人,才是聪明的。他们无论说什么都会动听,让人接受。如果乱说一气,无义无礼、无所顾忌,那么与徒有人形的牲畜还有什么分别?

  语言是苍天所赋予的,应当予以珍惜。该说的时候,要大胆,要简洁而不扭捏;不该说的时候,则缄默不语,绝不卖弄学问。但是,所说的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随意捏造,不要废话连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瞎说。不要依靠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或技能去养家糊口。勉强去干自己所不懂的事情,是不会做好的。

  你应当尽量多了解情况,少发表议论,切记不要在知之甚少的时候还信口开河。人们常言:缄默不语,才能保险;品与言厄,不存思义。

  话该讲就讲,但不要胡言乱语,要知道胡言乱语的后面就是疯言疯语。随口乱说是缺乏明智的表现,即使这个人才高学深。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学浅薄,但却寡言少语,人们也往往把他的沉默视为一种高明。

  不论同谁交谈,都要注意有的放矢,看看人家是否乐于接受。假如他在洗耳静听,那就说下去;否则,就要收住舌头。总之,所说的必须受听,不能使人产生反感。同时要记得,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语言。做一个头脑清醒,懂得说话的人,待人处事才能圆满。

  另外,要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不要急躁厌烦。只有善于学习别人的人,才能善为说辞。正如把一个新生的婴儿放进地下室里,虽然照样喂乳、抚育,但母亲和保姆不同他说话,不和他一起玩耍。结果,长大后,他因从未听人说过一句话而变成了一个哑巴,而且也不懂得人们话中的意思。所以说,听人说话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耳哑相继,可伤于痛:言行相就,终为教化。

  你应当聆听他人的话语,牢记开明君主和才智之士的教诲。俗语说:智者和帝王的教导能够使人心明眼亮,哲理正是治疗心灵上的眼病的皓矾(治疗眼病的一种药物)。对这句至理名言,你应当用心聆听,并端身正行。

  昂苏尔玛阿里:波斯著名哲学家,著作有《卡布斯教诲录》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9:09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马基雅维里

  做人如能做到言而有信、不靠技巧、不耍手段、行为正直,是值得称颂的。即使如此,这个时代仍告诉我们:那些做大事而成就一方霸业的君王们却往往轻视信义,他们以各种手腕迷人耳目、乱人心智,最终还吞并了那些信守诺言的君王们。

  世间有两种方法,可以争雄:一种是借用法律,另一种是凭借暴力。第一种是人的方法,第二种是兽的方法。不过,人们在处理凡事时,单凭法律会时常觉得不足,通常还借助第二种方法。因此,成功者既要懂得如何善于利用人性,又要懂得如何善于利用兽性。关于这一点,上古时代的作家们都曾经用譬喻的方法提醒过人们。有一个故事讲述阿基里斯和其他许多古代君王们出世之后,被交托给那些半人半马的怪物抚养,而且在它们的管教之下成长。这个寓言,其用意就是指出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必须懂得如何利用人性与兽性的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个寓言也指出了如果二者缺一,人们便不能在这个充满欺诈与危险的世界上应付自如。

  你若想在人生的舞台上游刀有余,可以学习效仿狮子与狐狸。把两者分开来说,单是狮子难保自己不落入陷阱;狐狸又不能抵抗豺狼。因此,一个有谋略的人必须是既能识别陷阱的狐狸,又是能威慑豺狼的狮子。那些只想做狮子的人不明白这一点,徒有武力,难成大事。当信义危害到利益,而信义的理由又不复存在时,人们就应该放弃守信。有多少个条约与诺言曾经因君王的背信弃义而无效?有的人不会对你守信,你也就没有理由对他们守信。

  你必须要懂得如何掩饰自己——效仿狐狸的人必定是出色的伪装者,而大多数的人头脑简单,而且难以按捺自己的冲动,最终被眼前的需要所屈服。这样,骗子永远都能找到自愿的受骗者。

  伟大的塞普丁摩斯塞威勒斯便具有这样的掩饰才能。塞威勒斯使士兵们对他产生好感,虽然他经常压迫百姓,却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职责并为之感到愉快。因为无论在士兵或百姓的眼中,他的才能都是如此值得赞美。百姓们对他怀有某种程度的恐惧,而士兵们对他则既尊敬又佩服。这位皇帝的功业,是出色的、非凡的,所以我将简略指出他如何高明地利用了狐狸与狮子相结合的理论。这些本领并非仅仅是帝王心术,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仿效。

  塞威勒斯知道了裘利安皇帝的疏懒性格,于是对他统辖下的斯拉法尼亚的军队宣称:你们理应开回罗马去,为被御林军杀害的派丁纳克斯皇帝报仇。在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下,他让军队向罗马开去。他一到罗马,当地人迫于形势,先杀了裘利安,然后选举塞威勒斯做皇帝统治全国。这之后还有两个困难摆在塞威勒斯面前:一个在亚洲,是罗马帝国亚洲军队的司令官尼格林纳斯,他已经在那边自立为皇;另一个对头是西方的阿尔平纳斯,他也是志在夺取皇位。

  塞威勒斯觉得同时与两者为敌不是正确的策略,于是,他采取了攻击尼格林纳斯而欺骗阿尔平纳斯的方略。对后者,塞威勒斯给他写了一封信,称自己虽被选举为皇,但仍愿与对方共享尊荣,并授予他凯撒的名衔,还告诉对方罗马已通过了让他做罗马帝国的共主的决议。所有这些,阿尔平纳斯都信以为真,随后塞威勒斯袭击尼格林纳斯,将其打败并处死,办妥了东方的事务,回到罗马。

  随后,塞威勒斯在罗马公开指控阿尔平纳斯忘恩负义,竟然背信弃义地企图暗杀他。因此,他不得不前去惩罚他。塞威勒斯来到法国,不但夺取了阿尔平纳斯的地位,而且还要了他的性命。

  我们如果详细研究塞威勒斯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他既是一头凶猛的狮子,又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既让人畏惧,又让人敬仰,且不为他的士兵憎恨。我们不要惊奇于像他这样一个新人竟能掌握如此辉煌的罗马,重要的是他巨大的声誉保护了他,使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贪婪在民间造成仇恨,掀起反叛的波澜。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1469—1527):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9:21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苏格拉底

  人们想在别人面前有所表现,首先就应当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他所想要表现的那种人。如果一个人本来是一种样子的,可他偏偏要伪装成另一种样子示人,这样一定会招惹他人讥笑的,反而得不偿失了。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个本不善于吹笛的人,却想表现成一个善于吹笛的人,他应该怎么办?吹笛的人都穿着华美的衣服,而且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有一大群人跟着他们,他也必须这样做;善于吹笛的人都有许多人为他们喝彩,而他也找来许多人为他吆喝以壮声势,然而他是绝不敢吹奏的,否则会立刻原形毕露,因为他不光是个恶劣的吹笛者,还是个狂妄的吹牛家。这样,在花费了很大一笔钱财之后,他不仅毫无收获,还给自己带来了他人的讥讽和耻笑,使得自己的庸俗和无聊暴露在众人面前。同样,一个人本不是个优秀的将领或好的领航员,却想以一个让人敬仰的身份展现于众人面前,让我们想一想会有怎样的情况呢?即使他多方努力想表现出自己具备这些能力,可仍然不能令人信服,这种失败难道不会使他感到更痛苦吗?!换个角度来说,假使他的努力幸而成功了,可谁又能保证这种成功不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不幸?!很显然,一个缺乏领导才能和专业知识的人被任命去带领一支军队或驾驶一条船,就像盲人领人过桥一样:他只会给那些他不愿伤害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也使他自己蒙受了羞辱和终身难忘的痛苦。

  一个本身不富有、不勇敢或力量薄弱的人,却非要表现出富有、勇敢、强壮,这种表现是可笑的、是徒劳无益的。人们总爱把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任务强加在自己身上,当他们辜负了众人的期望时,大家对他们是不会怜悯和包容的。

  如果说那些以巧言令色向别人借得钱财而不归还的人是个小骗子的话,那么最大的骗子则是那些本来没有资格,却用欺骗的方法使人相信他们有旷世奇才的人。

  不要去冒充自己所希望表现的人,如果你真的想和他一样受人敬仰,实实在在地拥有他的美好品质才是你的正途。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9:38 | 只看该作者
(法国)蒙田

  人世间,有些人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有些人只敢说,他们不知道自己懂得什么,也不认为自己能做些什么。后者对自己的本领、才能缺乏明确的肯定,只是事后才有所认识。同时,他们怀疑自己像怀疑其他所有事物一样,这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种另人奇怪的现象,在有关考察人的学说中,那种轻视人、贬低人,把人视做虚无的学说却是现在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

  人的自视清高是错误观念的根源,不管那是普遍的见解,或是个人之见,都是无可争议的。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善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这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他们的感应而变化。对于自身促成其运动的机体,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运动的;他们本人掌握、操纵着机体,却不知道如何描述、解释它。

  自命不凡者始终高傲,当现实打击他们的自负、压抑他们的虚荣心时,当他们承认本身的犹疑、浅薄与无知时,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命不凡的虚妄和毒害,才能了解到生、死、善、恶的趣味。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39:49 | 只看该作者
(德国)叔本华

  人在高贵的身份与丰厚的财产中找不到永久的幸福,只会在名誉里寻找安慰。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自身所具备的事物里发现快乐的源泉时,就会寄望他人的赞美,这便陷于危险之境了。

  我们的幸福应该建立在身体的本质上,所以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重要要素,其次重要的是一种独立生活且免于忧虑的能力。如果必要,我们甚至会牺牲后者来成就前者。要知道,任何人存在的最初条件都是隐藏在他自身里的,而并不存在于别人对他的看法里;而且人们生活的现实情况,诸如健康、气质、能力、收入、妻子、儿女、朋友、家庭等方面对幸福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别人的看法。如果不能及早认清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总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里了。假使人们冒险犯难、刻苦努力,奉献生命而获得成就,但其最终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抬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我们见到所有职务、身份、知识、品德,乃至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求取他人更大的尊敬时,谁能不为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而悲哀吗?

  过分重视他人的意见是人人都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根源于人性深处,也是文明社会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缩影。但是不管这种错误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它却是大大影响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活动,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种错误在萌芽时,可使人胆怯,卑屈在他人的言语之下;等它渐渐茁壮时,则能使许多人为了获得自身的荣耀而放弃安静与和平、品质和道德、财富与建康,甚至生命。

  当然,我们不能说要完全清除荣誉感,因为荣誉感可以使人们在品质和道德上彼此制约,所以荣誉感的培养是人格训练中的正当课题。然而荣誉的地位和它在人类幸福上所产生的后果是两回事,人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所以必须让大家切勿过于重视荣誉感。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过分重视名誉正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人们非常计较别人的想法,去不太注意自己的感觉,虽然后者较前者更为直接。它们颠倒了自然的次序,把别人的意见当作真实的存在、当作圣贤之说,而把自己的感觉弄得含混不明。他们希望从间接的存在里得到真实而直接的结果,从而把自己陷进愚昧的虚荣中。这种虚荣心重的人就像吝啬鬼,热切追求而忘了原来的目的。其实,虚荣原本就是没有坚实的内在价值的东西。

  事实上,他人意见的价值,在享受各种感官之乐时,除了贪婪,剩下的就只有虚荣和骄傲了。我们所有的焦虑、困苦、烦恼、麻烦以及奋发努力,几乎都是因为担心别人会怎么说、如何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放在他人的眼中和口中呢!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富足中的。所以,要得到幸福必须合理地限制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本能冲动。当然,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因为此类冲动行为是人们本性的使然。

  聪明人最难摆脱的便是名利欲。制止这种普遍愚昧的惟一方法就是要认清这是一种愚昧,为此,我们必须先明白人们脑里的意见大部分都是错误、偏颇和荒谬的,所以这些意见并不值得你为它所影响。最后,我们也得清楚,与其他许多事情相比,荣誉只有间接价值。如果人们真的能从这个愚昧的想法中挣脱出来,他就可以获得现在所不能想像的平和与快乐,他可以更坚定和自信地面对世界,再也不必拘谨不安了。

  离开长久受人注视的生活吧!不要再时时刻刻顾忌他人肆意的评语了!让我们都能够归返到本性上的生活来吧!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后因抨击黑格尔哲学败北而辞职。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2024 04:0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