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天点亮一盏灯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33:37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北宋)司马光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先观察他的言行;听别人的话,要先弄清楚他的本意;看人家做事,要对照事情的结果。

  爱许诺的人,未必守信;会说话的人,未必能躬行;身体力行的人,未必能说会道;高声叫骂者,未必勇敢;讲话温和者,未必胆怯;少言迟钝者,未必愚蠢;滔滔不绝者,未必聪明;朴拙逆反者,未必背叛;顺从迎合者,未必忠诚。

  判断一个人,应该在遇到大事、要事之时,看他是否能轻松胜任;在顺逆处境之中,看他的胸襟气度;在喜怒之际,看他的涵养;在公众场合里,看他的言行举止、学问见识。人的品行节操,在利害关头就能看出;人的修养气量,在喜怒之际就可知道。卑下讨好之人,并非真心遵循礼仪;沽名钓誉之辈,其实并非聪明。

  观察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藏不住内心的奸恶。眼睛明亮坦率,则表明此人光明正大;眼睛昏暗闪烁,则表明此人心术不正。听别人讲话的同时,观察他的眼神,对方的善恶就难以隐藏了。

  品评人物,应论其是非,而不是计较成败。适当的方法是:对尊贵的人,观察他的举措是否得当;对富有的人,观察他是否乐善好施;对失意的人,观察他是否非礼不受;对卑微的人,观察他是否非礼不为;对贫穷的人,观察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要知道某人是否勇敢,可以看他经过了哪些艰难:要知道某人是否仁德,可以将钱财委托他管理;要知道某人的操守如何,可以给他些好处来考验他;要知道某人的气节如何,就可以用恐吓来考验他。

  只有在生命结束时,才能对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下结论;只有在面临大事时,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节行操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哲宗时曾任宰相,是《资治通鉴》的编修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33:50 | 只看该作者
(俄国)托尔斯泰

  爱比克泰德说:假如人不知道眼睛可以视物,就永远不会想到睁开眼睛。这岂不很可怜。同样,人在忍受各种苦难之前,如果不知道自己被赋予了思想的力量,那么人的处境可能会十分可怜。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能轻易忍受任何的苦难,因为理性告诉他,任何苦难都将过去,美好随后即将到来。而且对于富于理性的人来说,任何苦难都是有益的。当然,人不可能永远坚定地面对一切苦难,有时也会在苦难面前卑躬屈膝、哀声求饶的。

  上帝赋予我们一种力量,即使出现了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事,也不能使我们过分悲伤,上帝让我们的灵魂只服从于我们的理性和思想……对此,我们应该怀有感恩之心的。我们的灵魂,既不服从于我们的父母兄弟,也不曾服从于财富和我们的肉体,甚至死亡也桎梏不了我们的灵魂。上帝垂下双手,以慈悲之心保护我们的灵魂,让灵魂只服从于我们所依赖的思想。

  由于思想具有纯洁性,才使我们能享有尘世的幸福。全力维护思想的纯洁吧!这是人的职责所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著有《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传世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34:01 | 只看该作者
  (荷兰)爱拉斯谟

  命运女神并不偏爱小心谨慎的人,而那些胆大妄为之徒,那些以“事已至此,无须后悔”为口头禅的人,则更能得到她的青睐。

  智慧,这本是可以用来权衡一切的标准,可拥有它的聪明人却往往在有生之年得不到大家的重视、一生默默无闻,乃至穷困潦倒、饥饿受侮、遭人鄙视。蠢人们则与此相反,他们有钱有势,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在拥有君主、显贵、高官和锦衣绣服的富贵人家享受的命运下,智能毫无用处。事实上,在他们看来,再没有什么比智能更应该接受诅咒的了。假如一个商人说谎时会涨红了脸,作伪证时会犹豫不绝,掠窃和盘剥他人时有不应出现的顾虑时,他怎能赚大钱、发大财呢?一头驴、一头牛都会比有智能的人更快地教人取得财富和荣誉。姑娘们也是如此,她们把爱情的幸福压在这些蠢人的身上,见到聪明人,就仿佛遭到蝎子似地迅速逃离。

  一个人假如希望生活得愉快一些,就应该首先把聪明人赶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看看,在教皇们、君主们、长官们、友人们、敌人们、高贵的人或卑微的人中,无论在何时何地,金钱都会说话,而且说的是有导向作用的话。相反,由于聪明人鄙视金钱,那么金钱也只有小心地避开它们。

  爱拉斯谟(1467-1536年):北欧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精通多国语言。经院派的神学家任意曲解片断经文,爱拉斯谟却起来把圣经的真义和早期教父们的教训,传授给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34:1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培根

  一些偶然性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例如:长相漂亮、彩票中奖、获得遗产……但是,命运也往往是由自己创造的。正如前人所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设计师。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的愚蠢,恰是另一个人的幸运;一方的错误,却使另一方成功。这些现象正如谚语所说:蛇吃蛇,变成龙。

  才能炫耀于外,只是徒增人们的称赞罢了;才华不外露,才可能带来幸运。当然,这需要人有极大的自制与自信。西班牙人称这种极大的自制与自信为“潜能”。一个人具备这种优良品质,一旦良机出现,就会推动起幸运的车轮,从而真正达到幸福。

  幸运之神盲目,但并非无形。一个人能否获取幸运,只要对他深入观察,是不难判断的。历史学家李维就这样形容过老加图:他的精神与体力是那样的优美博大,一定可以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

  幸福的机会好像银河,单个来看并不引人注目,但整体看起来却绚烂夺目。同样,一个人以每一个不断的细小努力来争取幸福,结果也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意大利人在品评一个人是否真正聪明时说,聪明人的优点固然值得夸赞,但还得看他有没有“傻”气。这里所说的傻气,决非表面上显现的愚蠢之气,而是往往会使人获得其他人不具有的幸运。意外的幸运会使人冒失、狂妄、乐极生悲,而得之不易的幸运才会使人更稳重。

  命运之神之所以值得我们尊敬,是因为她有“自信”和“光荣”这两种人人都渴望的、优秀的品质。这两种好品质,一个常常陪伴在有潜能的人心中,一个则会因为旁人的推荐而来到你的身旁。

  对于自己的成功,智者们不去夸耀,而是把光荣归功于“叩运之神”上。事实上,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使人相信得到了命运的佑护。凯撒对暴风雨中的水手说:放心吧,有凯撒坐在你的船上。雅典人泰摩索斯常常自称:坦途绝非命运所赐,轻易拥有就再也没有什么事让人们觉得顺利了。世间有一些人总是好命,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但思考其根源,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性格中悟出道理所在。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34:29 | 只看该作者
(瑞士)希尔提

  不管周遭多么黑暗,仰赖正义光明的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太阳下一刻就要升起来了,它潜伏在乌云的后面,伺机而出,这正是等待的时刻。

  困难貌似强大,一旦我们摆出面对它的坚强架势,并勇敢地去承担,那么它们中的一大部分就会自动消失——经验所得。

  事实上,当事情促然降临的时候,我们一开始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人都有这种经验:乍看不适合并与我们意愿相违的事情,到头来却是符合我们本意的;原以为幸运的事情,即使没有对我们造成伤害,可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却是毫无助益的。

  所以,事理未明、心绪不定之时,暂且不要判断,这是最聪明的处理办法。

  下面这个方法屡试不爽:不管事情多么棘手,最好暂时忍耐,确信下一刻事态就会转变,至少会发生新的变化。

  忍耐,永远都是解决困难的最好方法。

  希尔提:瑞士作家,哲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22:34:57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灵感使诗人拥有和星星一样美丽的诗句。

  荷马,这个神圣的天才,用他那惊人的、色彩斑斓的诗句,给予了我神奇的快乐。

  众所周知,“快乐”正是构成人们应该去做事的标准。

  于是,效仿好人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认识到美,倾心追求美,是有天赋的人热心追求的事情。

  倾慕美,也生产美,这是神圣心灵的标志。

  只有身体的美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人才能做宇宙的主人。

  对好事赋予赞美,这是美德;对坏事加以赞美,这是欺骗。

  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才是正当的爱。

  坏人易于模仿,可他对好人的模仿往往难以长久。

  我们模仿禽兽,是以禽兽的智能为师:蜘蛛教会我们织布和缝补;燕子教会我们造房子;黄莺的美妙歌声,让我们知晓声音的美好。

  美好的言辞不能抹煞恶行,做下的善事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

  如果孩子随自己的意志嬉戏,不去学习,那么他们决不可能学会文学、音乐、体育,也学不会代表道德的礼仪。

  快乐,是人们决定有利与有害的界限。

  脱口而出的称赞或斥责,都容易听到。称赞不该称赞的,斥责不该斥责的,难道不是一种恶劣的性格吗?

  宇宙的壮美使我们瞻仰,人们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快乐。

  世上拥有形态万千的穿戴和装饰,它们看起来华丽,却缺少心灵的魂魄。

  人不同于其他的种群,一切种群自有的快乐在美之外。我们只追求高尚的快乐,因为最大的快乐,来自最稀有的事物。

  青年的好处在于年轻的容貌和强壮的身体,老年人的妙处则在于岁月沉淀的睿智和半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他与留基伯并称为原子论的创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9.4.2010 05:5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4:14 | 只看该作者
(清)王庭奎

  《论语》说:“既来之,则安之。”原文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指招来远方的人并安抚他们,后来引申为承认既成事实,安下心来从容不迫地应对。

  当人们遇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时,“既来之,则安之”不失为一种迅速调节心理失衡的有效方法。要做大事,必须深思、沉着、审慎、明察。办事要弃小节、舍次要,要着眼重大、抓住关键,分出轻重缓急来先后处理。我们做事时的形态要庄重,心意要平和,神色要斯文,气度要安然,言语要简洁,心地要善良,意志要果决,思虑要周详。

  天下之事,大都讲究处之泰然,其中以“安详”二字为首要。但安详并非迟缓,而是从容、谨慎,在专注坚定中蕴涵着努力、奋斗和勇气。

  为人处世,若遇到点小事就紧张不已、如临大敌,成天严肃拘谨,私下里也像在公众面前一样正襟危坐,定会使自己精神错乱。生活中总是既有出席正式场合、衣冠楚楚,场面隆重的时候,也有自由自在、衣着随意,不拘一格之时。有张有弛,才怡然自得。

  很多时候,以静观变、无为而治是上上之策,此时静胜于动。但动静优劣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若众人都认为错,惟独你认为对,则要慢慢说服以改变形势,不可只顾按自己想的去做。对于不了解的事,你就别乱怀疑,也不要轻易反对不同的见解。遇事时,你切勿急躁,要思考清楚;想好后就赶紧行动,不要再延误。对于一些不急的事,你要赶紧做,早做就早出成果;对于那些紧急的事,你就要要办得和缓些,防止忙中出错。

  与人交往要和气,对待自己要平实。无事则安,遇事则断;得则冷静,失则沉着。人若还未了解时,勿急于求得了解;人若还未认同时,勿急于求得一致。

  世间的道路,无论有多艰险,我们都应该定心凝神,静以待之。

  王庭奎(1753—1838):字凤桐,号九成,清直属南皮(今属河北)人。著有《民言百忍》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4:29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苏格拉底

  一个国家若是自不量力,去和一个明显强于自己的国家交战的话,不是变成了废墟,就是国王沦为阶下囚。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欺欺人只会招来麻烦。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会得出自己能做什么的结论。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才会变得更强大;避免自己的弱点去做事就会减少错误的机会。他们不仅只是自知,还能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自己走弯路,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只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他们总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但不懂得幸福生活,反而会平添许多烦恼。那些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的人,总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也乐于和他们交往;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忠告,所以总是盲目追随,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但是由于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之处,所以做出来的事情并不能得到预期好的结果,结果只能是到处碰壁,受到讥讽和冷落。

  事实上,人人对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错失良机。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14:24:41 | 只看该作者
  (古罗马)塞涅卡

  对于道德决断力的形成,伟人们自有他们自己的一番“诀窍”。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过上好几天艰苦的生活:吃最难以下咽的食物(其实不过是大多数奴隶和穷人所吃的);穿粗布衣裳;做一些苦累难忍的工作……他们悄悄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人们所害怕的吗?

  预先遏制命运的攻击,确是伟人的实践。这种实践的理由就像和平时期的士兵想尽一切办法进行魔鬼似的训练一样。这样在战争来临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考验来满足国家的需要,为祖国争取正义和荣誉。正是在最安全的时候,也就是命运对我们施以惠顾的时候,我们才有更好的条件锻炼自己的肉体和精神意志,以抵制随时可能到来的恶命打击。

  现在,有人已经在这样做了。他们每个月都要过一段最艰苦的生活,一旦危机来临,他们也就有足够的准备让自己面对一切,起码,会像一个最有教养的人那样镇定自若。

  但是,一些有钱人为了消除生活中的烦闷和无聊,或者完全为了娱乐而设下的“贫民窟”不在此范畴之内。食物没有粗劣到难以下口,衣服不是麻草纺织而成,便永远不能领会到手中拥有一块钱时的狂喜。有悟性的人甚至会因此在哲学上有所进步:命运即使在打击着我们,让我们吃够了苦头,我们还是有办法找到满足我们“一切的需要”。

  提倡享乐主义的宗师伊比鸠鲁曾对他有意挨饿的时期进行研究,他想知道究竟饿到何种程度对获得食物不再有幸福感,可惜的是,这项研究失败了。因为,不管人们是多么困难地找到填饱肚子的东西,并不仅仅满足于肚子被填饱时的得意,而会因为这种快乐的能力还没丧失。这种连命运的不公正都夺不走的快乐能力,不正是一种幸福吗!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流传至今的有《美狄亚》、《俄狄浦斯》、《特洛伊妇人》等十部悲剧,和《安慰》、《论天命》、《论智者不惑》、《论忿怒》、《论悠闲》、《论宽恕》、《论心灵的安宁》等大量的伦理哲学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21:0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