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史大厦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18.3.2010 16:50:5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态与精神面貌。由于城邦理想的破灭和现实世界的扩大,人们的思想走上了
两个极端,即都脱离城邦相背而行,一方面进而拥抱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
却对这个世界厌弃失望,退而只顾个人。当时流行的斯多噶派、伊壁鸠鲁派、
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就是这两种思潮的反映。
斯多噶派(Stoics)的创始人是来自塞浦路斯岛的芝诺(公元前335—
263 年)。因他在雅典市场北部的画廊(希腊语称StoaPoikile)讲学,学派
由此而得名。斯多噶派的学说以兼有唯物与唯心的因素,重视现实世界为特
征。它承认事物是物质的,发展的,运动的,但认为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世界理性“逻各斯”(或译为“道”),亦即神性和命运。为使人的行为符
合宇宙神性,符合自然理性,就要过一种道德的,即自然的生活。道德就是
幸福。因此,人不应逃避社会责任,而应参与政治,但也不能“纵欲”,否
则难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在宇宙理性与道德生活的基础上,斯多噶派提出了
“人人皆兄弟”和世界公民的政治主张,其理想是建立一个由理性所统治的
世界国家。
与斯多噶派并立的是坚持唯物主义,提倡快乐主义的伊壁鸠鲁派。伊壁
鸠鲁(公元前341—270 年)也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园。他继承和发展了德
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看到了内因的作用。他宣
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斯多噶派把自然神化,伊壁鸠鲁派却把神还归自
然。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伊壁鸠鲁派提倡寻求快乐与幸福,但他
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
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身心的侵袭。伊
壁鸠鲁发誓放弃政治生活,但并非对世界漠不关心,他认为最大的快乐是友
谊,个人的幸福就在于友谊和社会之中。
犬儒学派消极对待生活。此派创始人是安提斯梯尼(公元前440—366
年),公元前3 世纪风行一时。犬儒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哲学理论,不如说是
一种生活方式。犬儒派人士坚持个人自由、自我满足,鼓吹根据“自然”生
活,对社会持批判态度,对财富、地位等无所追求。这实际上是对现实不满、
又无力抗争,只好远远离去的遁世主义。
当时流行的怀疑主义派别也是这样。其创始人是曾跟随亚历山大远征到
过印度的皮洛(公元前365—275 年)。皮洛派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不可知,
“肯定”是得不到的,“你不妨享受目前,因为未来还无从把握”。
(二)文学艺术。这一时期文学上的成就不太显著,但在形式和内容上
都有所创新。各种诗体有了明确的形式和内容。除了一般的诗体:田园诗、
讽刺短诗、赞美诗、史诗之外,还出现了一种科普诗,即用诗的语言来介绍
科学研究的成果。索里的阿拉图斯是创始人。他用六步韵诗体改写了天文学
家欧多克苏斯关于星座的论著,名为《太空万象》。田园诗的创始人是西西
里的提奥克里图斯(公元前310—250 年)。他热情歌颂田园的美景和牧人的
恋情,其诗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优美动人,富有魅力,为同代人所
钦佩、模仿。讽刺短诗由来已久,只是通过这时亚历山大里亚的诗人之手,
才成为特别适于对周围生活发表评论的形式。
悲剧继续问世,但已失去古典时期的活力。新喜剧大获成功。米南德(公
元前342—291 年)和菲力门(约公元前361—262 年)是这时的喜剧大师。
喜剧的主题转向了中上层市民的私人生活趣事,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社
会政治的冷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18.3.2010 16:51:09 | 只看该作者
希腊化时期的艺术与古典时代相比,在形式上,特别在内容上有一定的
变化:个人肖像剧增,群体雕塑、风俗雕塑和纪念性雕塑出现,城市建筑有
了总体规划,东方的建筑技术得到应用。亚历山大里亚、帕加马、罗得斯岛
是当时的三大雕塑中心。罗得斯岛上的太阳神巨像和“拉奥孔”群像,帕加
马的“宙斯大祭坛”,以弗所的阿泰密斯神殿,亚历山大里亚的灯塔,萨摩
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杀妻后自杀的高卢人”,“米洛斯的美神(即
断臂的维纳斯)”和“市场老妇”等都是这个时期造型艺术上的杰作。有的
被列为古代世界的奇观,有的至今仍给人以美的享受、力的鼓舞及心灵的震
撼。
(三)史学。史学继续发展。军事远征和出使异国开拓了历史写作的范
围;帝国的建立以及悠久的东方历史更引起了统治者与历史家的注意。因此
这一时期历史著作的体例大为增加,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人物传记、国
别史、世界性通史、断代史,以及区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其中最著名的有
阿卡亚同盟首领阿拉图斯(公元前271—213 年)的回忆录(30 多卷),埃
及人曼涅托的《埃及史》,巴比伦人贝鲁苏斯的《巴比伦史》(这两部都用
希腊语写成),狄凯尔库斯的《希腊生活》。
(四)宗教。希腊化时期的宗教具有混合主义的特征和向一神教发展的
趋向。从亚历山大开始的希腊—马其顿统治者,从未把希腊的神祇强加到各
地各民族的头上,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王权神化、国王崇拜显然是受了东
方的影响。托勒密朝创立的塞拉庇斯崇拜就包括了埃及、希腊两方面的因素。
安纳托利亚的大母神,弗里基亚的大男神,埃及的伊西丝崇拜,都在希腊人
统治的地区流行。
更重要的是宗教仪式与观念的结合。希腊奥尔弗斯教的入会式移植到了
东方的秘教上。巴比伦占星术的盛行,是它所具有的“天人对应”观和希腊
人的命运观相适应的结果。
当时还流行对命运之神的崇拜。伊西丝崇拜,塞拉庇斯崇拜以及对命运
之神的崇拜,逐渐获得了世界性宗教的意义。这种一神教的趋向预示了基督
教的胜利。
(五)科学。这一时期科学上的成就最为辉煌,影响也最深远。其特点
是:科学与哲学相分离,各学科日益专门化。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
物、医学、天文学都成为既互相渗透,又相对独立的学科。天文学的成就最
大。利用巴比伦几千年的天文观测资料,亚里斯托库斯(约公元前310—230
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希帕库斯(公元前160—125 年)错误地提出了
“地球中心说”,他的学说谬传了十几个世纪。他还制出了有850(另有1020、
1080 之说)个恒星的图表,发现了岁差,推算出的太阳年长度一年只误差6
分14 秒。地理学家厄拉托斯梯尼在埃及实测了子午线,计算出的地球周长与
实际数值仅差300 公里左右。他主张“地圆说”,认为从西班牙沿同一纬度
航行,最后可达印度。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是提到中国人的第一位西方地理
学家。希腊化时期最后一位地理大师是波赛东尼厄斯(公元前135—51 年)。
他著有《论海洋》,提出五带的划分,把潮汐之因归于月之盈亏。数学家欧
几里德(约公元前310—230 年)著的《几何原本》,直到近代仍作为教科书
使用。物理学以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为代表。他发现了杠杆原理、
比重原理、斜面定律、浮力定律等,并将科学用于实践,发明创造了滑轮组、
螺旋吸水器、军事防守器械。希罗菲洛斯是“古代最伟大的解剖家”,扩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18.3.2010 16:51:20 | 只看该作者
了人们对大脑、眼睛、十二指肠、肝脏和再生器官的认识。厄拉西斯托拉图
斯是“最伟大的生理学家”。他主张用自然原因解释一切生理现象,通过合
理的生活来预防疾病。这二人共同发现了神经系统,区别出了感觉神经与运
动神经。提奥弗拉斯图斯是亚里士多德的养子,他利用亚历山大送回的资料,
写了巨著《植物史》和《植物的本原》。
这一时期文化的另一成就是对以前希腊古典作品的整理。这项工作主要
是在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完成的。《荷马史诗》的第一个校定本出自芝诺多
德斯之手。卡利马库斯(约公元前310—245 年)编写了120 卷本的《希腊图
书总目》。这二人都曾担任图书馆馆长之职。希腊语《圣经》(即七十子之
本)据说也是这时在亚历山大里亚译出的。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对希腊古典文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东方文化的
吸收和利用,更是从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继而到西方文化的桥梁。从这个
意义上说,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影响了西方文化发展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4:49:5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罗马的兴起
第一节 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
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祥地,位于地中海中
部。它是一个靴形半岛,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爱奥尼亚海,西为第勒尼安
海,北有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脉自北而南纵贯其境,把意大利分为一些带
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区域:北部波河流域,为富饶的冲积平原;东部狭长地带
南接阿普利亚高地,适宜畜牧;西部山势渐趋平坦,形成伊达拉里亚、拉丁
姆和坎佩尼亚平原,宜于农耕;南部沿海地区也适合农牧业,与半岛南端隔
水相望的西西里岛,尤以盛产谷物著称。这些有利农牧业发展的条件,比希
腊优越。但意大利海岸线平直,缺少港湾,沿海岛屿较少,航海和对外贸易
的条件则逊于希腊。
意大利气候属地中海类型,冬季温暖湿润,夏季较为干热,但各地区也
有差别。雨量随季节变化,冬多夏少,半岛东部不如西部充沛。境内河流较
密,以波河、第伯河最为重要,但大多水流湍急,夏季缺水干涸,不便航行。
亚平宁山区森林茂密,丘陵和河谷地带覆盖着灌木丛和草坡,宜于作为牧场。
平原土壤肥沃,西部平原富于火山灰,可种植大麦、二粒小麦、小麦和豆类,
栽培橄榄和葡萄。山区出产木材,沿海有盐场和渔场。意大利矿藏资源并不
丰富,仅伊达拉里亚有铜、铅、锡矿,伊尔巴岛有铁矿。
根据考古材料,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居民,在亚平宁山麓
和利古里亚都发现他们穴居的遗址。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 年代开始)遗
址主要在阿普利亚和西西里等地,居民已有原始农业,驯养家畜,制作陶器,
聚居于圆形屋组成的村落中。新石器后期居民人口增多,逐渐向北扩散。当
时的居民身材矮短,长脸黑发,属于地中海人种。
公元前2000 年代初,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进
入意大利。大概是他们创造了青铜文化——特拉玛拉文化。特拉玛拉文化分
布于意大利北部,居民广泛使用青铜器,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制造光润的灰
陶和黑陶,实行火葬。他们常在湖中竖起的木桩和平台上建造房屋,并按一
定布局排列成行,构成水上村落。同时在亚平宁中部山区和阿普利亚等地也
发现有青铜文化,称为亚平宁文化。其居民原为游牧部落,活动范围较大,
后来亦经营农业,渐趋定居。与北方居民不同,他们的埋葬方式是土葬。亚
平宁文化居民主要是意大利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同时也混合了外来的一
些印欧语部落居民。
大约从公元前1000 年起,意大利进入铁器时代。早期铁器文化以维兰诺
瓦文化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其特点除了使用铁
器外,便是实行火葬,风行把骨灰置于陶罐中埋葬的习俗。居民经营农牧业,
并出现了交换。财富的增长导致社会的分化。在维爱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居
民村落围有堡寨并联成城市的趋向。这些说明原始社会已近末期。维兰诺瓦
文化究竟是来自中欧的另一批印欧语部落所创造,或是特拉玛拉文化发展的
结果,还是北方新移民和本地文化结合而成,迄今史学界尚无定论。这时,
亚平宁文化也发展为铁器文化。南北两种铁器文化逐渐接触,互相影响。而
在半岛东北部和东部沿岸,从伊利里亚迁来一些印欧语部落居民,自有其文
化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4:50:10 | 只看该作者
金属时代进入意大利的印欧语部落,经过不断迁徙和长期融合,逐渐占
据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意大利主要的居民。原来的土著居民和新来者融合
一起,或被迫退至边远地区。传说为意大利最古老的利古里亚人,可能是新
石器时代居民的后代,偏居于半岛西北部山区。后来,在半岛中部和南部的
印欧语部落中形成了两支地方性语言:翁布里亚—萨比利安语言和拉丁语
言。说前者的有翁布里亚人、萨宾人、萨莫奈人、鲁卡尼亚人和布鲁提亚人
等,说后者的有拉丁人、赫尔尼西人、厄魁人和马尔西人等。罗马人的祖先
是拉丁人中的一支,后在第伯河畔建立罗马城,古代罗马国家便是以罗马为
基础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8 世纪起,又有新的移民浪潮涌向意大利。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
到意大利,起初活动于亚努河和第伯河之间地区,后又向外扩展势力范围。
公元前8 至6 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大规模移民,建立了许多
殖民城邦。同时迦太基人在西西里西部也建立了一些商业据点。此外,公元
前5 世纪,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意大利,逐渐占据波河流域,成为
当地的居民。
伊达拉里亚文明 伊达拉里亚人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
决。据希罗多德记载,吕底亚王子带领半数公民出外逃荒,渡海来到了意大
利的翁布里亚。伊达拉里亚人的语言并不属于印欧语系,他们的一些风俗习
惯又和古代东方民族相似。据此,许多学者支持这种东来说。但是,古代历
史学家狄奥尼修斯坚持本土说,认为伊达拉里亚人是意大利本地居民。考古
学发掘材料也证明,伊达拉里亚地区的维兰诺瓦文化与伊达拉里亚文化之间
有着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两种说法各有依据,长期争论不休。近年很多学者
趋向于综合说,即认为小亚细亚的移民来到伊达拉里亚,统治当地的维兰诺
瓦文化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最后形成伊达拉里亚人。
公元前8 至7 世纪,伊达拉里亚人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当时社会经济
以农业为主,同时经营畜牧。为了排干沼泽地,改良土壤,他们广泛采用简
单协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保存下来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可以说明当时农业
发展情况。从公元前7 世纪起,手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制陶和金属加工技
术相当进步,手工制品大量销往拉丁姆、波河流域和高卢地区。从墓葬中发
现有迦太基、希腊和埃及的产品,这表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经济发展引起
了社会和阶级的分化。伊达拉里亚军事、祭司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经
常从事海上贸易和海盗活动,掠取财富。他们住在山巅堡寨里,过着奢侈的
生活。当时社会盛行保护制,被征服的部落居民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贵族,担
负各种徭役和赋税。奴隶人数很多,大多充当家庭仆役。伊达拉里亚社会还
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妇女享有较为独立和自由的地位。
大约在公元前7 世纪,伊达拉里亚出现了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卡勒、塔
魁尼、伏尔西、维图洛尼亚、沃尔西尼和维爱等。国王称作卢库摩,执掌国
家大权。后一世纪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卢库摩被季拉特即由选举产生的行政
长官所取代,实际上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的军队有骑兵
和重装步兵,还拥有大批战舰。全境12 个城市国家结成联盟,不过仅有宗教
性质:城市联盟每年例行集会,各城市派代表参加,在沃尔西尼附近的伏尔
吐乌娜女神庙举行庆典。伊达拉里亚人始终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各城市国
家皆独立自主,各自为政。
公元前6 世纪,伊达拉里亚势力达到鼎盛。其势力范围南达拉丁姆和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4:50:21 | 只看该作者
佩尼亚,北抵波河流域。传说伊达拉里亚人曾入主罗马,建立了所谓塔克文
王朝。但由于内部纷争和外遇强敌,伊达拉里亚渐趋衰落。公元前524 年和
474 年两次丘米战争都败于希腊人之手,拉丁人乘机反抗,萨莫奈人又攻占
他们在坎佩尼亚的重要据点卡普亚,迫使伊达拉里亚人退出意大利中部地
区。公元前5 世纪末,他们所控制的波河流域也为高卢人所侵占。后来罗马
兴起,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相继被征服,终于全部被兼并。
伊达拉里亚人吸收古代东方国家和希腊文化,在当时创造了较高的文
明,并在意大利进行传播,对罗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传
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公元前6 世纪罗马经济的高涨,他们擅于
城市建筑和其他工商业技艺,对于罗马城的兴建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他们
的城邦制度及其他社会制度,对罗马也有影响。在宗教方面,罗马尊奉的三
位一体神,以及神像拟人化和占卜等,显然是从伊达拉里亚沿袭而来。罗马
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诸如王和执政官的服饰与仪仗、凯旋式、角斗、拖袈长袍
等,也都来自伊达拉里亚。伊达拉里亚文字至今尚未释读成功。他们借用希
腊字母,然后又传授给罗马人,由此而产生拉丁字母,后来成为欧洲多种字
母的基础。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意大利和希腊的联系,可追溯到克里特—迈锡
尼时代。克里特商人在西西里及其北面的利佩克岛留下了踪迹。迈锡尼时代
的商人活跃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并在他林敦附近建立了商业据点。迈锡
尼时代制作的陶器,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和米列以及意大利半岛西海岸都有发
现。在迈锡尼国家崩溃以后,希腊和意大利还保持着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公元前8 至6 世纪,希腊城邦大举进行殖民活动。希腊人在意大利最早
建立的殖民地是在那不勒斯湾北面的皮特库塞岛,它是在公元前760 年左右
由优卑亚人建立的。不久,部分移民迁居对岸的丘米。公元前8 世纪下半叶,
优卑亚人和科林斯人在西西里分别建立了纳克索斯和叙拉古等。在意大利南
部,阿卡亚人和斯巴达人相继建立了叙巴里斯、克罗顿和他林敦等。公元前
7 至6 世纪,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继续进行殖民活动,建立了一系
列城邦,重要的有洛克里、麦塔蓬杜姆、塞林努斯、革拉、阿克拉加斯。先
前的殖民城邦也向外扩展,建立自己的子邦。这样,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
东部遍布希腊殖民城邦,以致意大利南部地区有大希腊之称。这些殖民城邦
大多经营农业,辅以手工业,象他林敦那样手工业发达且又从事海上贸易的
城邦实属少数。它们和希腊的母邦保持着自然联系,但在政治上都是独立的。
希腊人向意大利殖民,不断扩张势力,与力图控制西地中海的腓尼基—
迦太基人和在意大利西北部崛起的伊达拉里亚人发生冲突,展开角逐争雄。
弗凯亚人向西地中海殖民遭到迦太基的阻遏,曾屡次发生海战。约在公元前
480 年,正当波斯入侵希腊本土之时,迦太基也发兵进攻西西里岛上的希腊
殖民城邦希墨拉,但被叙拉古僭主革隆的援军挫败。以后,希腊人和迦太基
人在西西里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在意大利中部,希腊人和伊达拉里亚人进行
激烈争夺。伊达拉里亚人在战争中屡遭失败,被迫向北退缩。然而,希腊殖
民城邦内部矛盾重重,城邦之间又不断发生战争,削弱了自身的力量,非但
没有进一步扩张,反而最终导致为罗马所吞并的结局。
希腊在意大利殖民城邦的建立和发展,扩大了希腊和意大利的经济联系
和贸易往来,同时又在邻近地区传播了较为先进的希腊文明,促进意大利的
发展。希腊移民带来制陶、金属加工、建筑和雕刻等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4:50:32 | 只看该作者
葡萄和橄榄的栽培技术,有利于意大利经济的发展。一些殖民城邦成了传播
希腊文化的中心,特别是丘米位于希腊人和伊达拉里亚人势力范围的交接
处,在沟通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希腊字母正是由此传入伊达拉里
亚,再传到罗马。罗马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也受到希腊文化很大的影响。
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朝,罗马地方就有居民
生活。公元前2000 年代中叶青铜时代居民的遗物也有发现,属亚平宁文化。
约在公元前2000 年代初,属于维兰诺瓦文化的拉丁部落分支移居罗马,融合
了原先的亚平宁文化居民,在第伯河畔帕拉丁等山岗建立了居住地。不久,
从意大利中部山区来的萨宾部落,也占据了奎里那尔和厄斯奎林等山岗。公
元前8 世纪,罗马居民普遍使用铁器,经营农牧业,他们居住的村落散布于
罗马诸山岗之巅,以墓地和自然屏障为界线,彼此隔离,各自组成公社。到
公元前7 世纪,分散的山村公社逐步走向联合,先是以帕拉丁为中心的拉丁
部落建立“七丘联盟”,①后又和住在奎里那尔等山村的萨宾部落实行联合,
发展为“四区之城”②。不过,当时罗马只是氏族部落聚居地,还称不上城市。
大约从公元前7 世纪末起,大批伊达拉里亚人迁居罗马,不久建立了所谓塔
克文王朝。由于受到伊达拉里亚文明影响,罗马社会经济出现高涨,手工业
和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城市。公元前6 世纪,罗马大兴
土木,挖水道、辟广场、铺街道、建神庙、筑城墙、造住房,使罗马面貌焕
然一新,真正成为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山村公社联合趋势终于发展为以
罗马城为核心的范围广泛的统一运动,从而奠定了罗马城市国家的基础。
罗马建城之前,各氏族部落处于分散状态,各有自己的首领(勒克斯),
后来经过联合和统一,结成公社,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才转变为王。根据罗
马历史的传统说法,从公元前753 年罗慕路斯建城起到公元前510 年高傲者
塔克文被推翻为止,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代。③现代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有关罗慕路斯建城立国之说不足为信,他们除了对神话
式人物罗慕路斯的历史真实性表示怀疑以外,相信其他六个王都是历史人
物,尽管也认为古典作家关于他们事迹的记载不尽真实,夹有许多时代错位
之误。实际上,王政并非统一的制度,所谓王政时代乃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
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
在王政前期即所谓前四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8—7 世纪),罗马人生活
在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相传最早的罗马公社包括3 个特里布斯
(部落),每个特里布斯分为10 个库里亚(胞族),每个库里亚分为10 个
氏族,而氏族则由数目不等的家长制家庭组成。当时家长制家庭已发展为社
会基本经济单位。土地属于公社财产,每个家庭从公社领得土地耕种,只有
宅旁园地才归家庭所有。管理机构有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作为公社首
领的王,掌握军事指挥权、审判权和宗教权,其职位虽为终身职,但并非世
袭的;元老院是王的咨询机构,在王决策和处理内外事务中发挥顾问作用;
库里亚大会则是按库里亚召集的全体公社成员大会,决定公社一切重要问
① 据现代学者考证,所谓七丘并非后来罗马城的七座大山丘,而是指帕拉丁的两个山头、厄斯奎林的三个
山头和凯里乌斯以及谷地维利亚。
② 四区是指帕拉丁、厄斯奎林、凯里乌斯和奎里那尔。
③ 传说中的七王为罗慕路斯(一度与培提乌斯共治)、努玛、图鲁斯、安库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和
高傲者塔克文。前四王为拉丁人和萨宾人,后三王是伊达拉里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4:50:44 | 只看该作者
题,如宣布战争、选举王和审判重大案件等。在此时期,罗马社会已开始分
化,逐渐形成氏族贵族;元老从这些贵族家族中选出,已渐成惯例。
到王政后期,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建立了统治,即所谓的塔克文王朝(约
公元前6 世纪)。在社会经济高涨和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罗马社会分化进
一步加深了。贵族(包括外来的伊达拉里亚贵族和本地的罗马贵族)利用特
权侵占大量公有地,垄断元老院和其他公共职务,成为特权等级。破产的公
社成员和被释放的奴隶以及被征服的部落居民纷纷投靠贵族,变为依附于他
们的被保护人。被保护人从保护人那里领得土地耕作,但必须为他们服役和
缴纳部分收获物。在法律和其他事务方面,双方互相承担义务,违背者将受
惩罚。当时奴隶制也在发展,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但奴隶数量不多,主要
从事家内劳动。此外,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平民等级。平民的成分和来源比
较复杂,一般认为平民的产生是同罗马社会经济发展、对外扩张和吸收外来
移民有关,包括罗马公社一些中下层成员、外来移民和被兼并的其他部落居
民以及脱离了保护关系的被保护人与被释放的奴隶。平民人身自由,享有不
完全的公社成员的权利,后来的平民可能被排斥于公社之外。其中,有些从
事农牧业,仅有少量土地;有些属于城市,经营手工业和商业。大多数平民
在经济上处于贫困境地,他们向贵族租佃土地,借贷财物,受着贵族的压榨,
特别是遭受残酷的债务奴役。在政治上,大多数平民不是氏族成员,无权参
加库利亚大会,在元老院中更无代表。因此平民和贵族等级的矛盾和对立日
益加深。
罗马社会发生两极分化以及阶级、等级的矛盾和斗争,促使氏族制度日
趋瓦解和国家的产生。王政后期以军事民主制为传统的氏族制度管理机构逐
渐发生蜕变,或被新的国家机关所代替。从老塔克文(公元前616—579 年)
建立塔克文王朝起,开始了部落首领僭取王权的过程;王的权力不断扩大,
地位日益提高,逐渐凌驾于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之上,有了体现国家权力的
性质。接着塞尔维乌斯(公元前579—534 年)实行一系列改革,终于完成了
在罗马创建王制或称原始君主制城市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所以,在王政后期
国家已经萌芽和产生出来,罗马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
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
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
列改革。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
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无可怀疑。
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塞尔维乌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 个氏族
部落。塞尔维乌斯把罗马分为4 个城区部落,又把罗马的乡村分为15(或16)
个乡村部落。同时,在新建的地域部落中设置管理机构,负责公民登记、征
兵、征税和摊派徭役。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于是,
广大平民、大量的外来移民和被释放的奴隶等,因被吸收进所在的地域部落
而加入罗马公社。这就拆毁了人种和血缘关系的藩篱,促使公社内外的自由
民融合起来。这不仅打击了氏族制度,而且大大增加罗马公民的人数,壮大
了罗马公民集体的力量。
(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
5 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据说,5 个等级的财产资格分别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4:50:55 | 只看该作者
10 万、7.5 万、5 万、2.5 万和1.1 万(或1.25 万)阿司。①财产低于第5
等级的列作等外,称为无产者。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森都利亚(或称百人
队),其中17—46 岁的年轻者和47—60 岁的年长者所占森都利亚的数目,
各为一半。第1 等级出80 个,第2、3、4 等级各出20 个,第5 等级出30
个森都利亚。第1 等级中最富有者还组成18 个骑兵森都利亚。此外,另有5
个非战斗性森都利亚,其中,工匠、乐师和号手各占2 个,无产者只有1 个
森都利亚。各等级的森都利亚都自备武器装备,第1 等级配备着全套武装,
第2 和3 等级依次减少,第4 等级为轻装步兵,第5 等级只有投石器。
(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森都利亚大会产生后,
库里亚大会在政治上便失去作用,它拥有的权力逐渐转归森都利亚大会。森
都利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利亚只有一票表决权。投票顺序先是
骑兵,后是5 个等级依次进行。第1 等级公民拥有98 个森都利亚,超过总数
之半,控制着大会的多数票,如果他们投票一致,表决即告终止。因此,富
有公民在居民中虽占少数,他们在森都利亚大会中却居于统治地位。
塞尔维乌斯改革是王政后期罗马社会发展变化合乎规律的产物。按照地
域和财产原则来划分、组织和管理所属居民,与氏族制度格格不入,分明是
阶级社会的制度。在森都利亚组织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马公民公社,实
行财产资格和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无疑具有崭新的性质,它实际上是社
会阶级和等级分化后有产者重新组合起来和实行统治的组织形式。同时,塞
尔维乌斯不仅设立森都利亚大会代替库里亚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而且还
改变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武装力量,在地域和财产原则基础上创建了公民
兵,以此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体现来维护新生的国家。所以,塞尔维乌
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样,在罗马也是在所
谓王政被废除之前,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就已经被破坏
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
度。”①
① 阿司在罗马出现于公元前4 世纪末或3 世纪初,因此有些学者推测,古典作家是以钱币折算表示塞尔维
乌斯时代土地财产关系。当时大概是按土地财产来划分公民等级,5 个等级的财产资格似应为20、15、10、
5、2.5 或2 犹格的土地。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26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4:51: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早期罗马共和国
共和国的建立 王政时代统治罗马的最后一个伊达拉里亚王高傲者塔
克文(公元前534—510 年),相传是个暴君。他压制打击贵族势力,使王权
和贵族的矛盾日趋尖锐。他统治的时期,对外不断扩张,在国内大兴土木,
又加重了平民的负担。公元前510 年,贵族联合平民的力量,终于驱逐了塔
克文及其家族,继而建立了共和国。
塔克文家族被逐出罗马后,曾从伊达拉里亚城市维爱和塔魁尼引兵反
扑,结果遭到失败。接着,另一个伊达拉里亚城市克鲁西昂的波尔辛纳率军
进攻罗马。据塔西佗和老普林尼记载,波尔辛纳曾占领罗马并置罗马于自己
保护之下,但并未称王。公元前506 年波尔辛纳之子在阿里西亚战争中被希
腊城邦丘米和拉丁城市联军打败,罗马可能趁伊达拉里亚势力严重受挫之际
恢复了独立。伊达拉里亚人后在公元前474 年丘米海战中又一次败于希腊联
军,他们的残余势力从拉丁姆完全退走,罗马才彻底摆脱了伊达拉里亚人的
控制和影响。同样,考古材料也证明,共和初期罗马和伊达拉里亚在经济和
文化方面仍保持着密切联系,由此推断在此时期罗马还从属于伊达拉里亚
人,大概从公元前5 世纪中叶起,罗马才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推翻王政和建立共和国,是早期罗马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废除
王政后,取代王执掌国家政权的是两个执法官,后称为执政官。两个执政官
权力相等,彼此有否决权,任期一年。他们拥有最高统治权,在军事和行政
方面握有很大权力,包括在战时对其下属人员操有生杀予夺之权,而且还掌
握最高裁判权和财政权等。他们主持召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负责执行决议。
在正常情况下,新的执政官人选大概由前任执政官提名,经森都利亚大会表
决通过,元老院批准,最后由库里亚大会授予最高统治权。
共和初期,元老院成员增至300 人,成为贵族势力的堡垒。元老院在当
时还是咨询机构,尚未达到后来那样具有广泛权力的地步;但按照惯例执政
官每逢重要事宜必须提交元老院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由于执政官本身即
是元老贵族,任期短暂,而元老为终身职,享有威望,地位显赫,这就决定
了执政官听从于元老院的意旨。这时,森都利亚大会逐渐获得重要的政治权
力,决定重大问题,但大会的多数票操纵在少数富有公民手中,表决通过的
决议最后还需元老院批准。因此,在共和初期罗马国家政权机构中,元老院
处于权力中心的地位。
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贵族共和国。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也为贵族所
把持。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在一
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①同样,宗教职务也都
被贵族垄断,平民不得染指。贵族内部实行联姻,严格自动封闭起来。这样,
贵族在推翻王政后直接掌握政权,竭力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特权地位,逐渐发
展成为一个拥有特权和凌驾于平民之上的阶层,成为一个排他性的等级。在
经济上,贵族大量侵占国家由征服而得来的公有地,平民却得不到公有地的
分配。平民中只有少数人由于经营工商业发财致富,大多数平民缺少土地,
生活困苦。连年不断的战争,也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赋税负担,致使许多平
① 共和初期,平民能否担任元老和国家要职,涉及到《执政官名年表》中出现的平民姓氏的历史真实性等
问题,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2: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