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史大厦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7:02 | 只看该作者
建立据点或治所。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乐舞
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这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
的丰富,都有积极作用。
但是两个世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和平友好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
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
自居,蔑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
或“蛮族”、“野蛮人”。文明大国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
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
贡赋,实行长期统治。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
人口,以至焚毁城池,屠戮生灵。这在东西方历史上都不乏其例。而这类或
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各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
争。
两个世界之间,在和平时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
式,在战争时期通过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人员往
来愈益频繁,物品交换和文化技术传播也愈益增多。游牧民族入侵农耕世界,
往往以暴力掳走能工巧匠,为他们制造必要的产品,从而在游牧世界传播先
进的生产技术。
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
明地区的扩大。秦汉帝国对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经略,亚历山大帝国和
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都导致这样的结果。游牧民族对农
耕世界的入侵以及入侵后新的统治王朝的建立,也导致相似的结果。约公元
前3 世纪中叶,马萨革泰游牧部落联盟之一支帕勒达依人(达赫人)由北方
侵入帕提亚,与伊朗高原操伊朗语的一支居民相结合,在公元前247 年推翻
了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建立起庞大的帕提亚(安息)帝国。帕
提亚帝国建立后的发展,无疑有游牧民族的贡献。公元1 世纪中叶,大月氏
人贵霜部在中亚建国,攻灭大夏,联合吐火罗人,形成庞大的贵霜帝国,首
都由索格底亚那迁至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这个帝国的版图
北起花剌子模,南抵印度半岛的文迪亚山。这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
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4 世纪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五
胡十六国”,也是游牧民族在农耕世界建立的国家。亚欧大陆上两个世界之
间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不同民
族和文明的汇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7: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公元前3 世纪末迄公元3 世纪初,亚洲东部
大部地区都属中国的秦及两汉王朝的版图。中国的中、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
业民族所聚居,北部草原、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这是匈
奴(又称“胡”)称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时期,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
在匈奴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语言为蒙古语
族之一支,即后来的鲜卑语。东胡原驻牧于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
流域,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 年)击破,其中一支退居
大兴安岭的乌桓山①,故称乌桓;另一支退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山,故称鲜
卑。北走的鲜卑,初因乌桓阻隔,未及通汉,后来势强,匈奴西徙,其尽占
匈奴之地。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乌孙。月氏人和乌孙人居于“敦煌、祁连间”①,大
体上分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的为乌孙人;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
的为月氏人。在月氏人的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乌孙的西北为塞人。
在匈奴北方为丁令和坚昆。丁令又作丁零或丁灵,春秋战国时分布在贝
加尔湖地区西至阿尔泰山以北。公元前后,东部丁令曾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
西部丁令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均属匈奴统治。后来
联合乌桓、鲜卑等族夹击匈奴,迫使北匈奴西徙。坚昆,又作隔昆、结骨或
居勿,属突厥部落之一。西汉初受匈奴统治。公元前1 世纪70 年代,乘匈奴
势衰,脱离其控制,移居叶尼塞河上游,创立叶尼塞文字。匈奴西迁后,势
力渐强,至3—4 世纪又处于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唐时称黠戛斯。
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 在公元前后数世纪内,亚洲东部的民族
移徙,许多都与匈奴的活动有关。匈奴是一个大族,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推算,
汉初匈奴盛时人口约有200 万,以后由于内争和分裂,有所减少,但也不少
于150 万。匈奴各王驻牧地,东起大兴安岭的乌桓、鲜卑西部边界,西至阿
尔泰山脉,绵亘数千公里,遍布大漠南北。其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基本单位,
一个部落多达3000—4000 人。早在公元前3 世纪,约当战国末年,部落联盟
开始形成,下属24“国”即部落,其首领称“王”。部落的基层单位为“帐”,
相当于农业居民的户。夫妻子女同住一个帐篷,约5 至6 口人,是为一帐。
在此时期,匈奴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自战国以来,不少中原人进入匈奴
地区,秦时更多。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更早已传入匈奴。考古材料证明,
战国时期匈奴手工业已有相当发展,能制造各种铜器和铜武器,如铜镞、铜
戈、铜剑、铜斧、铜盔等,此外还能制造陶器,加工毛皮和乳制品等。公元
前3 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出现铁制工具和铁制武器,铁刀的
生产已相当普遍。铁器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个人在生产中
的作用也大为加强,帐的私有财产已经出现。俘虏已不再杀死,当作奴隶在
① 乌桓山之所在,众说纷纭。据丁谦《后汉书乌桓传地理考证》谓,乌桓为乌兰之转音,蒙古语义为赤,
故传中又称乌桓山为赤山,即大兴安岭南端、今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北乌兰峰。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在
汉武帝时霍去病袭破匈奴左地,徙乌桓于五郡塞外,始迁于此。汉初东胡被匈奴击破,其残部退保的乌桓
山,为《汉书·霍去病传》中之姑衍山,即肯特山。由姑衍山发源之水为乌桓水,又称完水、乌丸水,即
今之鄂嫩河。
①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3#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7:27 | 只看该作者
生产和服务中使用。至此,匈奴社会开始脱离原始氏族制度,分裂为贵族、
平民和奴隶三个社会集团,财富的多寡,地位的尊卑,差别极为悬殊。部落
联盟和各部落的统治权掌握在王公贵族之手。平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兵役,
有的平民也蓄养奴隶。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匈奴人的扩
张性和掠夺性更为强化,他们以暴力夺取财富和掳掠人口为荣。
匈奴人与中原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古籍中就有匈奴人与燕、
赵、秦三国交往的记载。在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①利用楚汉相争之机,竭
力向外扩张,成为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东部的强大政治势力。公元前209 年,
匈奴太子冒顿在一次围猎中用鸣镝射杀老单于头曼,自立为单于。随后对不
肯听命的王亲贵族、同胞兄弟和幕僚大臣尽行诛戮,以确立新单于的统治地
位。东胡王利用匈奴宫廷内争,乘机占领匈奴东部土地。公元前206 年,冒
顿单于地位巩固之后,立即举兵反击。东胡无备,全军溃走,人口财货多被
掳掠。东胡部落联盟也随之分裂,被迫退走大兴安岭,据险自保。匈奴的突
然进攻,造成东胡族向北方的大移徙。
战国和秦汉之际,长期游牧于河西走廊地区的月氏和乌孙的西迁,也是
由于匈奴的攻击而促成的。公元前3 世纪,月氏是游牧民族中比较强大的一
支,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当时匈奴势弱,依附于月氏,头曼单于(?—前
209 年)将其长子冒顿送到月氏作人质。冒顿在匈奴进攻月氏时盗得骏马逃
回,登位后不断进攻月氏。公元前177—前176 年间,匈奴终于战败月氏,
迫使月氏西迁。月氏在公元前177 年前不久,战败其西邻乌孙。乌孙首领难
兜靡被杀,牧地被占,部民四散,多避居匈奴。月氏西迁的道路既开,被匈
奴战败后,遂率部移徙,到达天山北伊犁河上游地区驻牧。其地塞种居民大
部被迫南徙,移向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乌孙王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在匈奴
成长,收罗乌孙部将和散民,伺机报复月氏。公元前139—前129 年,猎骄
靡在匈奴支援下西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为饮器,并夺占伊犁河流域。
月氏被迫再次西迁,过大宛(今锡尔河中游费尔干纳盆地),据阿姆河北岸
之地。少数月氏人未曾西迁,留在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地区的羌族融合。西
迁的月氏习称“大月氏”,留在祁连山的残部称“小月氏”。公元前1 世纪
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统治此地200 余年
的希腊人被逐至兴都库什山以南,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遂亡。公元1 世
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联合大夏的吐火罗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匈奴与中国中原地区交往密切。战国时期,匈奴屡为北方边患,燕、赵、
秦三国不得不在北方分别修筑长城,以御匈奴骑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三
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万里长城”。这条西起
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走至河套,傍阴山东去,直至辽东的防御体
系,是抵挡游牧世界骑兵的重要屏障。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摧毁了秦王朝,
戍卒逃散,边防空虚。于是匈奴乘机渡过黄河,进入河套以南地区,对新建
西汉政权又构成重大威胁。
汉初与匈奴交兵,屡战失利。公元前200 年,汉高祖亲自将兵抵御匈奴,
被冒顿40 万精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历七日,后用重贿
单于后宫之计,方得解围。此后六七十年间,汉对匈奴一直执行和亲政策,
但匈奴并未因此停止对中原北部地区的骚扰。
① “单”,匈奴语义为大;“于”,匈奴语义为王。单于即大王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7:39 | 只看该作者
汉武帝时(前140—前87 年),对匈奴开始进行反击。公元前133 年至
前119 年间,汉将卫青、霍去病屡败匈奴,深入匈奴境2000 余里,收复被占
领土,巩固了北部边防。同时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乌
孙等,夹击匈奴,以断其右臂。匈奴在强大汉军的打击下屡屡败北,受其奴
役的少数民族遂乘机摆脱控制。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又不断加剧,五单于争
位,内讧不已,匈奴终于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前51 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①降汉。稍后,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
君)出嫁单于,又恢复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交往。北匈奴郅支单于被迫西
徙,后被西域汉将所杀。公元48 年,匈奴又爆发内讧。日逐王比遣使汉西河
太守,请求内附,得东汉光武帝允准,居于五原,比立为呼韩邪单于②。匈奴
分裂后,南匈奴居塞内,分布于晋陕北部和内蒙西部地区,与汉人杂处,逐
渐转向农耕,实行定居,并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留漠北,原
归附的鲜卑、丁零等族乘机反抗,又遭南匈奴多次攻击,其势大为削弱。公
元73 年,东汉遣窦固等分四路反击北匈奴,深入其腹地,斩获甚众。公元
87 年,鲜卑进击匈奴,斩北单于,大掠而返。此时北匈奴四面受敌,“南部
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③。
《后汉书》上只说北匈奴在公元91 年“远引而去”,究竟“远引”何处,发
生了什么历史影响,这是后世学术界反复研究讨论的一大问题。
匈奴西迁的经过 历史上所说的“匈奴西迁”,是指北匈奴的一部分在
北单于和贵族的率领下,于公元91 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进行持久而漫长的迁
徙过程。西迁的北匈奴,人数不多,约占1/4,估计20 余万人;其余的大部
分约60 余万人仍留居漠北。西迁的北匈奴人首先奔向西北,进入乌孙之地,
在乌孙西北的悦般地区①停了下来。公元105 和106 年即东汉殇帝元兴元年和
安帝延平元年,北单于曾遣使汉朝,请求和亲。汉帝未予答复,从此北匈奴
便不与汉通。
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乘虚崛起,据有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
公元2 世纪前半期,鲜卑对汉时降时叛,屡攻匈奴和乌桓,成为漠北新兴的
强大势力。北匈奴受鲜卑的威胁,不得不于2 世纪中叶放弃驻牧约70 年的悦
般地区,西走康居。康居位于中亚细亚锡尔河流域,与据阿姆河流域的大夏
(大月氏人)为邻。这次迁徙因征途险阻,只选精壮善战者驰突前进,老弱
仍留悦般旧地。其后残留部分为柔然所并,渐与融合。迁往康居的北匈奴驻
牧其地约一个世纪左右,至3 世纪中叶,可能因受贵霜和康居的联合攻击,
又被迫离康居迁往粟特。
北匈奴在粟特停留也将近一个世纪,约于4 世纪中叶(350 年左右)更
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这时占有东欧黑海北岸和西亚一带的主要是阿兰人②。
进入欧洲的匈奴,首先进攻阿兰人,两军激战于顿河上。阿兰人战败,国王
被杀,国土被征服。部分阿兰人逃散,大部分并入匈奴,成为“同盟者”。4
① (?—前31 年),名稽侯珊。王昭君即嫁给他。
② (?—55 年),名比。
③ 《后汉书·南匈奴传》。
① 位于天山西北至伊犁河下游地区。
② 阿兰人是斯基泰人(西徐亚人)的一支,因境内有阿兰山而得名。中国史书上将斯基泰人、阿兰人均称
为“奄蔡”(见鱼豢著《魏略·西戎传》,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7:50 | 只看该作者
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历史家才有关于匈人的记载。他们所说的匈人,就是北
匈奴的后代。匈奴的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深入欧洲腹地。受到匈奴
西迁压力的其他游牧、半游牧部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3 至5 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汉魏之际,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
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他们从
东汉开始不断内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向农
耕生活过渡。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他们还逐渐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魏晋
统治者为了利用“胡人”当兵和种地,又往往强制他们迁居内地。至3 世纪
末,内迁的“胡人”大体分布如下:河套地区的南匈奴人迁至山西南部汾河
流域;羯胡是入塞匈奴羌渠的后裔,此时已由西域迁居山西东都武乡一带(西
晋上党郡);鲜卑族也分裂为几支,东部鲜卑已迁至辽宁西部地区,西部鲜
卑则分布于甘肃、青海;原居青海和甘肃一带的氐族和羌族,部分迁入甘肃
东部和陕西境内,部分南下四川。到西晋初年,“胡人”南徙的人数已相当
多。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达40 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族人达
50 余万,占关中人口的半数。距西晋首都洛阳最近的南匈奴人,达3 万余落。
游牧民族的南徙直接威胁着西晋的统治。
内迁各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其部族武
装作基础,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从4 世纪初至5 世纪中叶,北方
五个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
国”。事实上当时南迁的游牧民族并非只是五个,所建的政权也不止十六个。
游牧世界居民在四五世纪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在亚欧大陆普遍发生的
现象,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内部矛盾所困
扰的中国西晋王朝,在外族入侵的打击下,于316 年灭亡。东晋迁都建康,
国土局促江南,与北方各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进
入南方的农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另方面又学会了先进
的经济和文化,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在农耕地区定居下来的各部族,
逐渐走向农耕化。他们为农耕世界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封建制社会经济的不
断发展。
嚈哒人的迁徙 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细亚的游牧部族之一。中国史书说他
们起源于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称为“滑国”,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
东部地区。拜占廷史家称之为Hephthalitai 等;波斯、阿拉伯史家则称之为
Hetal,Haytal 等。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故亦称“白匈
奴”。其真正族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元4 世纪70 年代,嚈哒人开始
向南方迁徙,占领粟特地区,即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
5 世纪20 年代,嚈哒人开始越过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首先征服吐火罗斯
坦,迫使贵霜帝国残部寄多罗贵霜西移,贵霜帝国至此彻底灭亡。嚈哒人随
后于453 年大败萨珊王伊嗣俟二世(438—457 年在位),484 年又杀波斯王
卑路斯(457—484 年在位),占领呼罗珊大部地区,建嚈哒国,定都巴底延
城(今阿富汗伐济纳巴德)。萨珊朝波斯被迫称臣纳贡。嚈哒人在5 世纪中
叶战败波斯以后,随即南侵北印度,但被笈多王朝塞建陀笈多击退。嚈哒人
酋长头罗曼于499 年进占中印度马尔瓦地区。502 年,头罗曼之子摩醯逻矩
罗(密希拉古拉)大举进攻印度,并在北印度立国,以旁遮普奢羯罗城为都。
嚈哒至此臻于鼎盛,在东方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与中国的
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都有交往,在西方和南方征服了萨珊波斯和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8:01 | 只看该作者
度大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嚈哒人国家。但嚈哒的强盛为时不长。528 年,
北印度王公联合起来击败了嚈哒,嚈哒王逃往喀什米尔。约558—567 年间,
萨珊朝波斯联合突厥人夹击嚈哒,其国遂亡,领土被瓜分,部众分散各地,
逐渐与各族融合。
嚈哒人侵入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
后来也有改奉印度教的。因其处于东西方、南北方商路交通的中心,境内商
业繁荣,对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桥梁
作用。
阿瓦尔人的西迁 阿瓦尔人是古代的又一游牧民族,自称“马阿鲁拉
人”,其族源和族属迄无定论。一般认为属于欧洲人种巴尔干高加索类型,
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即中国历史上的“柔然”(“蠕蠕”)。公元552 年,柔
然为突厥所败,部分柔然人遂西迁欧洲,6 世纪后半期以多瑙河中游潘诺尼
亚平原为中心建立阿瓦尔汗国。7 世纪时阿瓦尔人势力强盛,经常袭击德意
志、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7 世纪前半期,拜占廷也受到极大威胁, 626
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几乎落入其手。在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等的不断冲击下,
拜占廷帝国岌岌可危,偏安南部一隅。7 世纪后半期阿瓦尔汗国发生内讧,
势力逐渐衰落, 795—796 年为法兰克查理大帝战败,805 年国亡。其后,
阿瓦尔人渐溶入当地居民。
从公元1 世纪东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开始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西迁浪
潮,引起了欧洲民族的大移徙。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进西罗马
和东罗马帝国,促使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8:1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罗马周边的蛮族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
统称为“野蛮人”或“蛮族”。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的蛮族主要是克勒特人、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们还处于原始状态,较少受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影
响。但是蛮族的原始社会制度以及长期形成的原始习惯法,对于维持其社会
稳定和团结,都非常重要,而且后来对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有深远的
影响。
从古代罗马人社会向日耳曼人入侵后西方中世纪社会的过渡,没有明确
的年代界限。4 世纪时,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或纯
粹的蛮族住区。早在公元前2 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公元前2 世
纪末,条顿人和森布里人侵袭意大利,震动罗马城。这批入侵者终于公元前
102 年被罗马执政官马略战败。公元前1 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
族的迹象。罗马庄园有很多日耳曼人充当奴隶或隶农,军中也有许多日耳曼
人服役。日耳曼人进入罗马社会,往往以部落结群而入,经罗马准许定居边
境地区,成为罗马的“同盟者”。他们于必要时由首领率领,为罗马作战,
罗马文明通过他们传播到边境内外。蛮族罗马化的程度各有不同,主要取决
于离边境的远近和对待罗马文明的态度。
在民族大迁徙之前,北欧日耳曼人因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划分
为许多小的民族集团。每个集团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异。4
世纪时,日耳曼人之间的差别与其说在个别集团之间,毋宁说在东西日耳曼
人两大集团之间。西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和阿
勒曼尼人。他们从自己故乡的南部移入自然条件与之相近的地方,长久居留,
靠农业为生。东日耳曼人主要指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他们迁徙到
与西北欧迥然不同的遥远的潘诺尼亚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这里基本上
是牧区,迁徙到此的东日耳曼人自然就以游牧为生。南俄草原自古就是亚洲
游牧民族西进的走廊。哥特人征服南俄草原之后,成功地抵御了其他民族的
进攻,成为这个地区居统治地位的民族集团。他们象从前的征服者一样,人
数不多,但武力强大,统治着其他民族。
哥特人本身也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东哥特人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
间,西哥特人则集中在多瑙河下游。哥特人比其他日耳曼人先进,政治组织
相当完整,由“王”统一领导。所谓“王”,实际上是部落联盟领袖。在整
个4 世纪,哥特人与罗马帝国接触频繁,经济文化的交往较多,既有和平友
好,也有敌对和冲突。哥特贵族到过君士坦丁堡。约在4 世纪中叶,哥特人
中已有人皈依基督教,圣·乌尔斐拉曾在哥特人中传教,并译《圣经》为哥
特语。不久,哥特人全都信奉基督教,其时适在阿里乌斯派皇帝君士坦丁诸
子统治时期(337—361 年),因之他们接受的教义也属阿里乌斯教派。这一
教派对哥特人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古日耳曼人社会 关于古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古代作家凯撒和
塔西佗的著作中有所反映。公元前1 世纪中叶,凯撒在征服高卢的过程中接
触过一些西日耳曼人。凯撒约在公元前49 年完成的《高卢战记》里说,苏维
汇人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但对农业“并不特别热心”。食物主要靠狩猎和
畜产品,农业不占重要地位。土地为公社所有,公社成员占用土地只限一年,
而后必须转到新的地段。苏维汇人尚未完全定居,过着半流动的生活。财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8:23 | 只看该作者
平等,尚未出现奴隶,交换极其少见。战时选出军事领袖,领导作战。与凯
撒作战的苏维汇人军事领袖为阿里奥维斯特。军事领袖有亲兵队,跟随左右,
共同战斗。苏维汇人已开始分化出贵族阶层。
在凯撒一个半世纪以后,塔西佗所记述的日耳曼人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
化。塔西佗在公元98 年完成的《日耳曼尼亚志》,详细记述了西日耳曼人的
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物质文化生活。这位罗马历史家说,日耳曼人身材魁
梧,碧眼红发,爱好作战和饮宴。住的是简陋的小木屋,穿的是兽皮或亚麻
织物做成的衣服。已有阶级分化,出现了贵族、自由人、释放奴隶和奴隶。
日耳曼人没有神庙,认为把神塑成人形是“亵渎神明的行为”。他们在视为
神圣的小树林里祭神,“将森林丛林献给神祇”①。日耳曼人信奉的主神为沃
敦(Woden),又称奥丁神(Odin),是创造人类的天神。奥丁神的配偶弗列
亚是婚姻家庭的保护神。蒂乌(Tiu)或蒂尔神(Tyr)是战神,即保佑战争
胜利之神。日耳曼人原始部落神的名称一直在西方的日期名称中保留下来,
如称星期三为Wednesday——奥丁神之日,星期二为Tuesday——蒂乌神之
日,星期五为Friday——弗列亚神之日等。
蛮族领导者经常被提到的是“王”,但此时的“王”尚不具有国王的权
力。西日耳曼人的所谓“王”实质上是军事首领。在4 世纪时,像法兰克人
和撒克逊人这样一些日耳曼人集团,都未形成有组织的国家,只是部落联盟
而已。战时的军事首领指挥战役,但具体战斗则由各氏族部落的酋长领导。
酋长还领导全部落举行宗教仪式,其权力不限于战时领导。但象后来法兰克
人的王权,则是他们在5 世纪入侵高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日耳曼人首领在采取军事行动时号召成年男子参加。应召者须向首领宣
誓效忠,武器、衣食由首领供给,战争结束后分得战利品。这种亲兵队在日
耳曼各族中都有,罗马人称之为侍从兵。侍从兵是进行掠夺性袭击时的主要
战斗力,在大规模军事远征中为首领的随身护兵。塔西佗对日耳曼人军事首
领与侍从兵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说明:“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
是他的耻辱;侍从兵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假如自己的酋帅
战死,而自己却从战场上生还,这就是毕生的羞辱了。保卫酋帅,甚至将自
己的军功献归酋帅的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
兵们则为酋帅而战斗。”①日耳曼人首领和侍从兵之间的关系,后来一直影响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日耳曼人的诉讼审判由民众大会的公共法庭执行,主持人是部落首领。
法庭起初是专供选择个人复仇的。假如一个人伤害了另一个人,后者向法庭
提出控告。被告人被传唤出庭,如果拒不肯来,则将被宣布为逃犯。如果被
告出庭,那就或者于举行宣誓仪式后取保无罪释放;或者由神明裁判,即采
用各种折磨形式,如溺水视其是否下沉,火灼视其是否受伤,以定有罪无罪。
这种神明裁判法在其他原始民族中也可以见到。
古日耳曼人实行原始的民主制度。军事首领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一般
出于同一贵族家庭。最初军事首领权力有限,一切重大事项都由民众大会决
定。后来出现由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事会,部落中的一切重大
事务,如战争、媾和、土地分配和对外交涉等,都先由贵族议事会讨论议定,
①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第9 节。
①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中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4 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9#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8:34 | 只看该作者
然后把提案提交民众大会通过。所有成年男子携带全副武装参加民众大会。
会上对贵族议事会的提案不加讨论,只表示赞成或反对:敲击武器同声喝采
表示赞成;以怀疑不悦之声表示反对。这时民众大会的作用,实际上只是宗
教仪式上的,由贵族议事会和军事首领掌握实权。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处于亚欧大陆西部的罗马帝国,早自4 世纪就已受
到匈奴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入侵的沉重压力。对罗马帝国威
胁最大的是日耳曼人。3、4 世纪间,日耳曼人愈益逼近罗马边境,经常攻扰
罗马边防军,袭击边境省分。当时罗马还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边疆,把入侵者
赶出境外。在欧洲的西北方,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越过海峡袭击不列颠海岸。
罗马特派军事长官前去主管防务,沿岛的东岸修筑堡垒,并从威尔士调去一
个军团加强沿海防守。在莱茵河下游,法兰克人进占边境两侧,以“同盟者”
的身分定居下来,他们的兵力可以从受其控制的莱茵河上游地区的阿勒曼尼
人获得补充。在多瑙河上游,罗马也以同样的政策对待沿边的日耳曼人,利
用他们充实边防兵力。到4 世纪末,罗马军队实际上已是由蛮族士兵组成、
由罗马人指挥的军队。后来许多蛮族出身的军官晋升到很高的地位,至西罗
马末期,有的甚至任全军统帅,掌握最高军事权力。
4 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已演为疾风暴雨式的大
迁徙。各族日耳曼人沿帝国边境全线入侵,整族整族地长期盘据。促成欧洲
民族大迁徙的是匈奴的西侵。习于骑射的匈奴诸部族,骁勇善战,进攻时机
动性极强,势若排山倒海,在欧洲和北非掀起了一个新的民族大迁徙的浪潮。
匈奴人于372 年击败阿兰人,374 年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境内。东哥
特军事首领赫尔曼里克率部抵抗,兵败自杀。375 年匈奴与西哥特人交战于
德涅斯特河,西哥特领袖阿山那里克溃败退走。他求得罗马东部皇帝瓦伦斯
(364—378)准许,于376 年率部渡过多瑙河,定居在罗马境内,作为“同
盟者”防守帝国边境。这是日耳曼人中最早迁入罗马帝国的一支。西哥特人
不胜罗马官吏的欺凌压榨,378 年在其领袖弗里提格伦的领导下举兵反罗
马。阿得里亚堡(今土耳其的爱德尔纳)之战,统兵亲征的瓦伦斯战败阵亡,
由此罗马国境线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强劲善战的罗马军团,一战即败于蛮
族骑兵。这一历史性的败绩说明,罗马帝国已经抵挡不了来自游牧世界的冲
击。
西哥特人在色雷斯的起兵,得到罗马奴隶和隶农的同情与支持,他们把
西哥特人看成是自己的解放者。379 年,狄奥多西继为东部皇帝(379—395),
率军平定东部。狄奥多西改变过去单纯镇压的政策,对西哥特人征抚兼施,
着重从其内部分化瓦解。狄奥多西的政策迅速收效,一些蛮族领袖受抚就范。
罗马人以狄奥多西平定东部有“功”,尊称他为“大帝”。395 年狄奥多西
死,遗命以其长子阿卡迪厄斯(18 岁)为东部皇帝,次子霍诺利厄斯(11
岁)为西部皇帝。帝国虽然在名义上仍属统一,但从此东西分立成为定局。
395 年,西哥特选阿拉里克为王,在狄奥多西死后重新崛起。阿拉里克
进攻君士坦丁堡,不克。遂南下希腊,经帖萨利直入伯罗奔尼撒。罗马以出
身于蛮族汪达尔而擢升要职并与皇室联姻的斯提利科出战,困西哥特人于阿
卡底亚山区。397 年,阿拉里克接受羁縻,受命为伊利里亚军事长官。约401
年,阿拉里克开始西犯意大利,占威尼西亚,直指西部皇帝驻地米兰。斯提
利科率军尾随,402 年会战于波伦提亚,阿拉里克受创,妻子被俘。次年再
败,西哥特人遂退出意大利。西部皇帝因形势危殆,避居拉文那,从此拉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7:38:45 | 只看该作者
那成为意大利政治中心。
406 年,西罗马撤回莱茵河上驻军,戍守意大利和罗马。帝国在莱茵河
上的边界完全敞开,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阿兰人
等象潮水一般涌入西罗马境内。408 年,相传斯提利科以阴谋为其子篡位一
事为皇帝诱杀。同年,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围攻罗马,有数万蛮族士兵和奴
隶加入战斗。罗马于交付大量赎金后得以解围。410 年,阿拉里克再攻罗马,
城内奴隶打开城门,罗马城陷。阿拉里克纵兵大掠三日,拟南取罗马的谷仓
北非未遂,回师途中病殁。西哥特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多次出入意
大利本土,所向披靡,不曾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410 年古都罗马的陷落,
更说明帝国的灭亡和蛮族新国家的建立,已经指日可待。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西哥特人在新选的领袖阿陶尔夫(阿拉里
克的妹丈)领导下,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南部,首先夺取土鲁斯和波
尔多等地。415 年南下,从汪达尔人—阿兰人手中夺占巴塞罗纳。西罗马皇
帝打算利用西哥特人对付其他蛮族,要求他们把其他蛮族赶走,然后把土鲁
斯和波尔多封赐给他们作为酬劳。419 年,西哥特人在土鲁斯建立第一个得
到罗马承认的蛮族王国,即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王国建立后,旋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扩张,将汪达尔人—阿兰人
赶过海峡,进入北非;苏维汇人被迫局促于西北一隅,但维持王国独立达百
年之久。西哥特王国据有西班牙和南高卢广大地区,没收罗马地主2/3 的土
地,分给西哥特人。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阿拉里克之孙, 419—451
年在位)曾积极参加反对匈奴人进攻西欧的战争,在卡塔劳温(今香槟境内)
战役中阵亡。
尤里克国王统治时期(466—484 年),西哥特王国臻于鼎盛,幅员辽阔:
以伊伯里安半岛为主,北至高卢南部的卢瓦尔河,东至罗纳河,并于481 年
夺取普罗温斯。尤里克在位时首先编成西哥特法典。其子阿拉里克二世(484
—?)时期,又据438 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408—450 年)颁布的法
典,编成《阿拉里克法典》(506 年)。这两部法典在西哥特人和其他蛮族
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国行政机构仍沿用罗马旧制,按照惯例召开各省会议,
每年举行一次高级官员与当地显贵的会议,共同讨论重大问题。官方语言为
西班牙的拉丁方言。西哥特人大多已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罗马正教视之
为异端,高卢罗马居民也对之抵制。507 年,西哥特的高卢领土全被法兰克
人征服。由此版图限于西班牙境内,王都也迁到托勒多。此后两个多世纪,
王国衰落, 711 年为阿拉伯人征服。
汪达尔人的迁徙和建国 406 年罗马帝国撤除莱茵河边界守军,汪达尔
人、苏维汇人和萨尔马特部落的阿兰人等,先后越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又
沿摩泽尔河向西推进,劫掠兰斯、亚眠、阿腊斯、都尔内等地,然后转向南
方进入阿奎丹,于409 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
部地区。罗马无力阻止,唯有承认他们为“同盟者”,驻守西班牙。约411
年,西班牙建立了两个蛮族王国:南方为汪达尔—阿兰王国;北方为苏维汇
王国。西班牙行省几乎完全脱离罗马。从415 年起,这两个新兴的蛮族王国
受到来自北方西哥特人的压力,退守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427 年,罗马的非洲总督保尼法斯图谋独立,拒不接受罗马政府的召回
令,唆使汪达尔国王该萨里克率部渡海到非洲,同抗罗马。429 年,该萨里
克率8 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进入非洲,占领毛里塔尼亚。次年,大举围攻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025 05:5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