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官定的统一课本,科举考试一律准此,从而为经学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韩愈(768—824 年)是唐代经学大师,他借鉴佛教的法统思想,建立儒
家的道统学说。他宣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和孟子等是天
命圣人,他们代代传承儒家道统,但自孟子以后道统中断了。因此,韩愈以
孔、孟的继承者自居,积极致力于儒家道统的复兴和发展。为此,他批判日
益流行的佛教,揭露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倡导
古文运动;他还提倡改革教育,鼓励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主张学以致用,
反对空谈。但是,韩愈的儒学道统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他认为,
人类社会的穷富与祸福是由“天命”决定的,所谓“贵与贱,祸与福,存乎
天”。因此,人们只能顺应天命而不可改变天命,否则就要受到天的惩罚。
韩愈的这种天命论的道统思想,经后人的继承和发挥形成理学,成为宋代以
后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另方面,唐代也有像柳宗元和刘禹锡这样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认
为,宇宙是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宇宙运动、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
如节气变化、昼夜交替、万物生息、风雨雷电等等,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
因此,认为天能决定人的祸福是错误的。在历史观方面,柳宗元主张,社会
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势”所决定的。他
在其著名的《封建论》中,肯定了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历史功绩,
认为秦之速亡,“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先也。”这是对秦汉以来关于封建制
和郡县制利弊争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刘禹锡(772—842 年)提出了“天
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
不同的职能,前者的职能是生殖万物,其法则是强凌弱的生存竞争;后者的
职能是治理万物,其法则是用礼法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天之能,
人固不能也;人之能,亦天有所不能也”。但是,两者又互相依存,互相作
用,即“用天之利,立人之纪”。他的思想已有辩证法的因素。
但是,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他们对佛教缺乏批
判,而且在被贬谪以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佛教,以寻求精神寄托。
2.史学。唐代史学发达,史家和史学著作颇多。在二十四史中,唐代编
修的就有8 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
《隋书》、《南史》和《北史》。此外还有许多专史,如史学理论、典章制
度、方志、传记等等。唐代史学的另一重要成就,是新体史书的确立。我国
传世的典制史书,凡有三体,皆始于唐。一是《唐六典》,全书30 卷,为记
叙唐朝理、教、礼、政、刑、事六门典制的官修史书;二是《通典》,杜佑
撰,全书凡200 卷,分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
门,记录了从上古到唐天宝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三是《会要》。贞元
初,苏冕首撰《会要》40 卷,记述唐代典章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兼评政治的
兴废得失,开创了断代典制史的范例。后人又陆续修成《续会要》 (40 卷)
和《唐会要》 (100 卷),进一步完善了《会要》的新体式。刘知几(661
—721 年)的《史通》(20 卷)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杰作。在书中,刘
知几不仅对以前历代史学著作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人物评价、史事记述
以及体式等进行了评述,并且提出了以“人事”为历史主体的治史原则。他
反对宿命论观点,提倡重视人事的历史作用,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
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刘知几主张治史者必须具备才、学、 |
|